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押题热点(八)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作业】
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考前押题试卷及答案(1)

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考前押题试卷及答案24.下列改革中有利于社会转型的决定性措施是()A.王安石推行均输法、市易法B.孝文帝禁穿胡服,改穿汉服C.庆历新政中整顿吏治D.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答案D25.《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
”《周礼》记载:“以九职任万民……六曰商贾,阜通货贿。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的确切信息是()A.当时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B.周朝时政府重视商业发展C.当时社会普遍经商,农商并重D.强调农商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26.唐朝前期,担任国子祭酒(中央官学最高长官)一职的官员总共有48人,基本上都是大儒。
唐德宗以后,可考的国子祭酒共78人,其中仅藩镇军将兼任祭酒的就有24人。
国子祭酒的职事作用相对缩小,成为文臣武将的迁转之资。
材料意在说明唐朝()A.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B.统治者对儒学的态度转变C.儒学地位遭受佛道的冲击D.科举制度下儒学逐渐僵化【考点】36:宋明理学.【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藩镇割据时儒学的发展问题.唐初国子祭酒一职基本上都是大儒担任,而唐德宗以后仅藩镇军将兼任祭酒的就有24人,说明动荡时期,儒学受到冲击,地位下降,武将逐渐受宠.【解答】本题题干表述的是藩镇割据时担任国子祭酒一职的官员从基本上由大儒担任发展到部分由藩镇军将兼任,反映了儒学地位在下降.B符合题意.A项错.题干不能体现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C项错.题干未涉及佛道问题.D项错.科举制度在隋唐时创立并完善,有利于儒学发展,明清时才逐渐僵化.故选B.27、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早可能出现在A.汉代成都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明代苏州地区D.清代的洛阳地区【答案】C考点:资本主义萌芽。
表中的工人和商人已占总人口的40%。
明代时商人可以捐官,其子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造成商人社会地位大大提高,经商人数激增。
明代江南地区为了应付海外西、葡、荷贸易的需要,所以工业发达,工人人数也大量增加。
2019届二轮复习:押题热点(六)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作业】

热点押题(六)一、选择题1.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
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
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这一论述()A.表明了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态度B.表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反应C.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现实D.揭示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政府的心态解析:选C鸦片战争后和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政府对外国侵略者并没有完全屈服,故A、B两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故C项正确;武昌起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府的活动,与“民族战争的失败”无关,故D项错误。
2.(2018·重庆调研)清政府在1893年正式承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之后十年又陆续出台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对华侨富商授予一定官职功名。
这些举措() A.意在分化民主革命力量B.有利于近代工商业发展C.适应了近代化外交要求D.加强了清王朝统治基础解析:选B由材料“清政府在1893年正式承认海外华人归国”可知民主革命尚未对中国造成影响,故A项错误;“承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之后十年又陆续出台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对华侨富商授予一定官职功名”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清政府的措施不属于外交的举措,故C项错误;材料中清政府的做法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故D项错误。
3.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包括《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1860年巨痛与自强》《1895年大梦初醒》《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等。
以上书名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共同点是()A.与战争的影响紧密相关B.始终贯穿政体改革主线C.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D.突变和渐变交错地进行解析:选A从书名的时间可以看出书名与战争有关,故A项正确;政体改革从维新变法开始,故B项错误;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与材料中的战争不符,故C项错误;突变和渐变交错进行与材料强调时代变迁与战争的影响不符,故D项错误。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八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巨变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八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巨变限时演练(时间:45分钟总分值:100分)1.(2018年临沂模拟)下图是1953年我国某一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机构的产生图,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A.居委会的组织和程序比较规范B.作为基层组织拥有行政权力C.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D.我国民主政治开始实现普选解析:A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953年”,可判断C项错误,C项是新时期基层民主的表现;B、D两项在材料中看不出。
2.(2018年镇江模拟)20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那么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
”这里的“某些问题”应指()A.国家统一B.所有制问题C.民族关系D.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解析:A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内部问题是国家统一问题。
三大改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说明所有制问题、民族关系、政党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前都已经解决了。
故A正确。
3.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1949、1972、1992年分别形成了三次建交高潮。
以下史实与三次高潮成因相对应的是()A.中苏建交、尼克松访华、两极格局的崩溃B.一边倒、“求同存异”、《中美建交公报》C.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海合作组织成立D.不结盟运动、重返联合国、多哈会议解析:A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1972年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促成了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的高潮,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诞生了许多新独立的国家,我国与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4.(2018年淄博二模)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变化,不能说明的是()A.农村与城镇代表比例趋向平衡B.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速度加快C.城市和农村人口数量趋于接近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逐步的普及解析:D图中数据反映的是农村人大代表与城镇人大代表比例的变化,与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无关。
2019届二轮复习:押题热点(八)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

解析:选C1977~1979年中央高层出访发达国家意图向发达国家学习优秀技术与引进外资,出访正在改革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是为了从这些国家改革中吸取经验,因而反映当时中国意图营造改革开放优良的外部环境,故C项正确。
2.(2018·株洲二模)1985年,国务院下发相关文件,要求各地用合同订购、市场收购的方式取代统购派购农副产品,同时鼓励通过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发展交通运输。这些政策()
C.结束了与美国等国的长期对抗B.全方位地展开了多边外交活动
D.开始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导向
解析:选B材料体现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体现新时期坚持对外开放、独立自主的、全方位的外交,故A项错误,B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期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故C项错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逐步恶化后中国开始逐步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导向,故D项错误。
6.2018年,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新年贺词中说:“新的一年里,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结壮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决心不会改变。”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
A.“和平统一”方针
C.“政治协商”制度B.“一个中国”原则
D.“一国两制”构想
解析:选B“和平统一”方针是大陆对台政策,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故A项错误;“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故B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的构想没有得到台湾的响应,故D项错误。
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所占比重
小
学人数(万人)
占学生总数
的比重(%)
普通
中学
普通
高等
学校人数(万人)
占学生总数
的比重(%)
人数(万人)
盘点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东西方文明变迁中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断,是人类文明连延的新起点。
这种转型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式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节点。
剧烈的社会变革,丰富的历史内容,很容易引起历史命题者的关注,成为近年高考新的命题点。
也正因为如此,在东西方文明发展演进的进程中,每一个历史转型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在复习备考中应给予特别的关注。
一、中国历史的重要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上,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瓦解,郡县制逐步确立,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化,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显著提高。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步产生。
(3)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奠基。
2.明清时期(1)政治上,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立,表明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2)经济上,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3)对外关系上,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由开放走向封闭。
(4)思想上,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但理学仍然占统治地位。
3.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的中国(1)政治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3)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流。
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4)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2019届二轮复习:押题热点(八)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 【作业】

热点押题(八)一、选择题1.(2018·佛山一模)1977年至1979年,中央高层频繁出访,除传统友好国家外,有两类国家明显增多:一是发达国家,如副总理谷牧访欧,法德等国表示愿同中国发展关系;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重视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B.注重发展与欧洲国家友好关系C.营造改革开放良好外部环境D.努力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解析:选C1977~1979年中央高层出访发达国家意图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与引进外资,出访正在改革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是为了从这些国家改革中吸取经验,因而反映当时中国意图营造改革开放良好的外部环境,故C项正确。
2.(2018·株洲二模)1985年,国务院下发相关文件,要求各地用合同订购、市场收购的方式取代统购派购农副产品,同时鼓励通过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发展交通运输。
这些政策()A.激发了农业生产活力B.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C.旨在缩小城乡差距D.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解析:选A由材料内容可知1985年用合同订购、市场收购的方式取代统购派购农副产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增强市场调节作用,因而激发了农业生产活力,故A项正确。
3.(2019届高三·河南天一大联考)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实现了从“中国之世界”到“世界之中国”、从世界体系的“局外者”到“局内者”的转变。
在这一转变中,我国() A.全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B.全方位地展开了多边外交活动C.结束了与美国等国的长期对抗D.开始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导向解析:选B材料体现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体现新时期坚持对外开放、独立自主的、全方位的外交,故A项错误,B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期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故C项错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逐步恶化后中国开始逐步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导向,故D项错误。
4.1993年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中的“国营经济”修改为“国有经济”。
(广东专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下篇 第三部分 关注社会热点,把脉高考前沿动态 热点五 社会转型—历史

解析:周桓王被郑射中肩膀及鲁不请求册封说明周 王权威严重动摇,故 C 项正确;题干指春秋时期,又有 周桓王、鲁桓公等说明分封制还存在,故 A 项错误;题 干描述周郑之间、鲁国内部等,“诸侯国之间”不全面, 故 B 项错误;没有提及政治改革,故 D 项错误。
(4)国际关系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英国处于殖民霸主的地位,中国作为传统大 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3.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1)政治上: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 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 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 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经济上。 ①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被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体制的形成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特点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民主政治制度基本形成。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为我国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2)政党制度:1954 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后,政 治协商会议成为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要途径。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少数 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答案:C
2. (2018·亳州质检)17 世纪中期,清政府多次颁布禁 海令;同一时期的英国政府则颁布《航海条例》,积极保 护海外贸易。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 )
A.经济结构的差异 B.中央集权的强弱 C.思想解放的程度 D.海军实力的高低 解析:中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 发达,故 A 项正确;清中央集权空前强化,英国中央集 权强化,故 B 项错误;清实行八股取士、思想僵化,英 国正在开展启蒙运动,但思想解放程度不同不是根本原 因,故 C 项错误;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重点难点透析专题17热点聚焦热点5社会转型__社会发展剧变的精彩时刻人

知识 衔接
ZHISHI XIANJIE
二、近代中国: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型 1.明清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是转型的前夜 (1)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统治日渐腐朽。 (2)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自 然经济形态。 (3)对外交往:实行“海禁”政策,在闭关锁国中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4)思想领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思想,提倡个性、批判专制、 抨击君主专制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5)文学领域:《红楼梦》等作品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 落的历史趋势。
热点问题命题特点 前瞻性 现实性 人文性 隐藏性 表现 既能体现当今社会战略性价值,又能符合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命运的热点问题 既能体现国家意志,又能关系到老百姓民生的大事和热点问题 历史教材中有关人文知识和体现学科素养的知识 与现实热点问题相联系的隐性知识点
PART 05
社会转型——社会发展 剧变的精彩时刻,人类文明演 进的崭新起点
2019
专题透析
17 热点聚焦
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史为鉴。历史学科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对历史 与现实结合的思考,对未来社会的一种前瞻。多年来高考文综历史题一直坚持 “时代性”原则,将学科知识与社会现实、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落实“学以致 用”“以史为鉴”的学科功能,引导学生放眼社会现实,以历史的规律阐释社会 热点,以历史的原理折射社会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历史问题现实思考、现实问 题历史联系、将来问题立足现实”的命题特点。哪些历史问题属于热点问题呢? 热点问题又如何界定呢?一般认为历史热点问题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知识 衔接
ZHISHI XIANJI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押题(八)
一、选择题
1.(2018·佛山一模)1977年至1979年,中央高层频繁出访,除传统友好国家外,有两类国家明显增多:一是发达国家,如副总理谷牧访欧,法德等国表示愿同中国发展关系;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重视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B.注重发展与欧洲国家友好关系
C.营造改革开放良好外部环境D.努力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解析:选C1977~1979年中央高层出访发达国家意图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与引进外资,出访正在改革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是为了从这些国家改革中吸取经验,因而反映当时中国意图营造改革开放良好的外部环境,故C项正确。
2.(2018·株洲二模)1985年,国务院下发相关文件,要求各地用合同订购、市场收购的方式取代统购派购农副产品,同时鼓励通过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发展交通运输。
这些政策()
A.激发了农业生产活力B.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
C.旨在缩小城乡差距D.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选A由材料内容可知1985年用合同订购、市场收购的方式取代统购派购农副产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增强市场调节作用,因而激发了农业生产活力,故A项正确。
3.(2019届高三·河南天一大联考)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实现了从“中国之世界”到“世界之中国”、从世界体系的“局外者”到“局内者”的转变。
在这一转变中,我国() A.全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B.全方位地展开了多边外交活动
C.结束了与美国等国的长期对抗D.开始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导向
解析:选B材料体现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体现新时期坚持对外开放、独立自主的、全方位的外交,故A项错误,B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期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故C项错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逐步恶化后中国开始逐步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导向,故D项错误。
4.1993年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中的“国营经济”修改为“国有经济”。
此举() A.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B.改变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C.是对国际政治深刻变化的反应D.适应了经济体制转型的需要
解析:选D材料强调的是公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的名称的变化;“国营经济”修改为
“国有经济”,说明企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适应了经济体制转型的需要,故D项正确。
5.(2018·合肥二模)下表反映了我国()
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所占比重
A
B.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迅速发展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所占比重呈现的是一种不断攀升的趋势,这充分显示出国家在真正落实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民族政策,故A项正确。
6.2018年,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新年贺词中说:“新的一年里,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扎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决心不会改变。
”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
A.“和平统一”方针B.“一个中国”原则
C.“政治协商”制度D.“一国两制”构想
解析:选B“和平统一”方针是大陆对台政策,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故A 项错误;“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故B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的构想没有得到台湾的响应,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2018·赣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诸条件中,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仅是“假言推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西欧社会转型是“三大机制”互动的结果,即社会财富积累机制、产品与要素市场流通机制、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其中劳动生产率是社会财富积累机制的核心因素,后者是“三大机制”之一,而不是它们的全部。
社会转型的条件不是单一的,也不可能是单一的,比如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当重要,可它为什么提高和为什么不能提高,这不是劳动生产率或经济本身所能回答的,所以它不能构成动因的原点。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材料二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
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
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
(一)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
(二)思想先行。
……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7、18世纪英国如何创造“三大机制”促进社会转型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
“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试以改革开放前后的史实予以说明。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社会财富积累机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通过对外殖民掠夺,对内圈地运动,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根据材料一“产品与要素市场流通机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通过不断侵略扩张,满足其对原料的需求和对商品的倾销;根据材料一“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以立法的形式,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政体。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结合所学可知,体制转型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发展转型指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第二小问,可以以改革开放前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与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关系为例;改革开放后,可以以“南方讲话”与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的关系为例。
答案:(1)英国通过海外贸易和掠夺(或“圈地运动”),建立起社会财富积累机制;通过殖民战争,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庞大的海外市场获得了有效的市场流通机制;通过资产
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提供了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
(2)内涵:体制转型指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发展转型指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
举例: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实行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