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具体包括《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两首诗。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壮丽的自然风光,通过学习这两首诗,让学生领略古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掌握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自己旅游时看到的美丽景色,引导他们发现大自然的美。

(2)展示两幅古风山水画,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2. 朗读课文(1)让学生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字音、停顿、语气等。

(2)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教师点评。

3. 理解诗意(1)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

(2)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例题讲解以《登鹳雀楼》为例,讲解诗句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诗句的写作手法,创作一句描述自然风光的诗句。

让学生谈谈学习两首古诗的收获,引导他们体会古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7. 课后作业布置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登鹳雀楼》诗句2. 黑板右侧:《望庐山瀑布》诗句3. 中间部分:生字词、诗句解释、修辞手法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2)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2. 答案:(1)学生背诵两首古诗,家长签字。

(2)学生完成诗句解释,教师批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课文(三)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课文(三)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二年级语文8《古诗二首》教法:讲授法、引导法、启发法学法:自主探究教学准备:制作教学课件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中描绘的画面。

德育目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难点:1.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中描绘的画面。

2.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过程:《登鹳雀楼》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

教学登字,指名拼读“鹳”。

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学会停顿。

1.初读感知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2.认识生字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1)难读字音:尽;(2)易读错字音:入、日。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

3.指导朗读录音范读课文。

投影出示课文内容。

范读。

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三、理解诗句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

(放录音)1.学习一、二两行。

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投影。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庐、瀑、炉”三个生字,有韵律地、有感受地吟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课文注释或、体会诗句含义。

在反复诵读中,想像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在个体探究后,小组合作交流中,质疑解难加深体会。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中,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感受诗人李白奇丽、大胆的想像,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美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教学重点: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品读重要词语,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具准备:音乐、板画教学流程:一、创境导入,初读感知。

1、配乐范读2、谈话揭题,揭题。

学习“瀑”字。

3、版画,引趣:李白看到了怎样的瀑布。

4、组织初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古诗。

要求读正确,有节奏。

二、学生选择学法,批注学习古诗。

1、可以用什么方法学习古诗。

2、自己先学学,拿着笔,圈圈、写写、画画,把读懂的和读不懂的做上记号。

三、小组交流,市参与讨论。

四、互动对话谈瀑布。

1、交流体会诗意及想像画面。

2、根据学情,结合板画、配乐,通过想像,诵读互动对话,相机引导读悟,体会情感。

(1)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a、学生说感受,生再补充(香炉指香炉山)。

b、引导其他学生想像,想像大河。

c、教师相机板画,引导再想像:瀑布还像什么?d、体会“生、挂”字用得生动,形象。

e、引导学生再读。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生说体会。

体会“飞流、直下、落”用词准确,感受瀑布高,水流快急的特点。

b、生补充“银河,九天”传说的资料,感受祖国民间动人传说,丰富学生。

c、启发想像。

d、旁征博引:“白发三千丈”,“危楼高百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等等诗句与“三千尺”的用法相同。

e、朗读。

f、引导感受诗人李白神话般的想像风格。

(3)放乐闭眼,在脑海中勾画,庐山瀑布图。

五、吟诵升华,谈感受。

1、创设情境:此时此刻,你们就站在庐山脚下,眼前就是这一帘瀑布,你想说什么?2、当小诗人,吟诗。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案一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案一
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出示家乡溧阳的状元楼和太白楼。
5.此时,诗人也更上了一层楼,他看到了更壮观、更令他陶醉的美景。他吟诵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正因如此,这句诗成了千古名句。让我们再读这句话,并把它牢牢记在心中。
6.我们常用这句诗来鼓励别人、勉励自己,如看到同学在跑步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我会鼓励他……是啊,不管什么人,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层楼,再作一番努力。再次朗读这句诗。
②认识生字:相机区别“庐、炉”
③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④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美。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谁能把这首诗再读一遍。
⑤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谁能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再读:想象画面,领悟诗情。`
1、站在这样极具震撼力的瀑布前,诗人李白的心情非常的激动,请你们再去细细地读古诗,想想看自己从诗句中读懂了什么?望庐山瀑布优质课教案设计
4.看图,此时,诗人正在鹳雀楼的哪一层,如果诗人想要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对!你和诗人想到一块儿去了,他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千里目:诗句中哪个词表示很远很远的意思?(板:千里目)师介绍:古诗中“千里目”不是真的指一千里,它可以是百里、千里甚至万里或者是更远的地方。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二首》包括《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两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古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古诗,注意停顿、重音、语调等,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同时,引导学生背诵两首古诗,提高他们的记忆力。
在讲授古诗意境和情感表达时,我尝试通过图片展示和情景模拟来帮助学生理解,效果似乎还不错。他们能够逐渐体会到诗中的美感和情感,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对于古诗中一些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的讲解还有待加强,这样学生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活跃,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我发现这种形式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显得比较内向,可能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紧密围绕新教材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朗读与背诵:正确朗读《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注意古诗的韵律、节奏和语气,熟练背诵两首古诗。
-词语理解: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如“鹳雀”、“瀑布”等,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
-诗意感悟: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如《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的人生哲理,《望庐山瀑布》中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案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背景及诗人生平简介。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登鹳雀楼》并背诵。

3.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诗词之美。

教学重点:1、背诵古诗词。

2、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了解古诗大意,培养热爱文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1.收集关于作者创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经历。

(师生)2.制作生词卡、多媒体课件。

(教师)3.预习课文,尝试朗读。

(学生)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启发谈话,导入活动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我国唐代的杰出诗人有哪些,你们知道吗?学生讨论交流。

(出示课件:告诉学生,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有李白、杜甫、王之涣等)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王之涣。

2.介绍王之涣3.诵读汇报(1)(出示《登鹳雀楼》课件)集体齐读《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交流文章写作背景(1)同桌商量、准备交流。

(2)老师进行提示并请同学回答。

(3)老师进行总结。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2.游戏活动(1)出示课件,让学生读一读。

(富有感情的朗读)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白为入声,故仄)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一为入声,故仄)(2)组内比赛读,指名读,全班交流汇报。

(3)学习文章中的重点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三、指导书写1.展示本古诗书写生字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每个生字,看清偏旁和笔画,找一找不容易写好和容易写错的笔画。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教案)

标题:《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望庐山瀑布》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选篇。

该单元以“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为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学段诗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本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课的第二课时,也是第一次在课后练习中出现“读诗句想画面”的要求,因此需将上述几个要点融入学习,为本单元以及诗文的学习打好基础。

作为诗仙李白笔下的一首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在语言的建构上由奇特的意象“香炉”“紫烟”“银河”“九天”以相互关联的组合模式刺激对读者庐山瀑布美景的想象,学生可以结合上下文在吟诵中通过对意象的理解以及意象相互关系的联想进入诗文情境,并随文识字“瀑”“炉”“烟”“川”“遥”;而在声韵上,学生需在反复吟诵中想象画面的意境美,体会李白高度浪漫夸张的写景艺术手法。

学生通过对诗句间逻辑关系的思考,想象出诗人的观察角度是由远处的山峦紫烟到前川之上的瀑布,再沿着眼前瀑布由近及远直通天际,展示了庐山瀑布雄浑壮观的奇特景象,进而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孩子经过一学年的学习,班级的学生有了长足的进步,已能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养成了基本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有较强的求知欲,能及时完成作业,对语文学习感兴趣,但读书的习惯和方法还需要教师多指导。

特别是应该多关注如何用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使其体验成功学习所获得的快乐。

【教学构想】内容古诗二首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语文园地合计课时 2 2 2 2 2 10 【教学目标】1、通过查找资料初步了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积累李白的古诗。

2、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认识“庐、瀑、炉、疑”四个生字。

3、通过学生反复吟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人情感,体会诗中意境。

4、极力营造古诗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介绍了两首古诗,分别是XXX的《登鹳雀楼》和XXX的《望庐山瀑布》。

前者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所见所思,气势恢弘,意境高远,后者则通过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描述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

学情分析】学生喜欢古诗,但由于诗歌语言简练,有时候会省略词语或颠倒次序,使意思变得曲折跳跃,因此学生不易把握诗句的意思。

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借助多媒体等展示的画面,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悟诗意。

教学目标】1.认识“楼、依、尽、欲”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尽、层”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做到有感情地背诵。

3.能够从诗句中体会诗人情感,大致领悟诗意,有主动诵读我国古代优秀诗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1.出示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等著名古楼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著名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底蕴,记录诗人墨客的不同情怀。

引出本课的课题《登鹳雀楼》。

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停顿。

1)读准字音:“登”(dēng),后鼻音;“鹳”(guàn)。

2)登/鹳雀楼。

3)看到课题,你想说什么?预设问题:谁登上鹳雀楼?登鹳雀楼干什么?鹳雀楼在什么地方?3.解题:1)“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是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

2)唐代诗人XXX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句1.播放动画课文《登鹳雀楼》,学生形象感知诗歌内容。

2.让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3.检查朗读。

课件出示: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难点
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
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著名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看到了这样的景色,留下了传送千古的名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生读题,
学习题目中的三个汉字,只要求认。

二、读熟古诗,认识汉字。

1、师:王之涣笔下的黄鹤楼是什么样子的呢?先听老师读一读,一边听一边划出停顿来。

2、师:你能在拼音娃娃的帮助下,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吗?自己试一试吧!生读完以后,交流展示。

3、诗歌读得这么好,汉字娃娃一定记得很熟!咱们来打打招呼吧!
生:自由读汉字,交流识字方法,组词。

4、把汉字娃娃送回到古诗中,你一定读得更好。

生再读古诗。

5、师:孩子们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能看着这样的情景背诵吗?练习背诵。

三、书写生字。

1、师:调皮的汉字娃娃要孩子们送他们回家了,他们的家在哪里呢?(田字格里面)。

2、今天要求写的汉字娃娃很少,你能写好吗?找找这些汉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交流写字要领。

3、师:咱们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一看二写三对照。

生摆好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然后开始书写,努力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四、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

2、读读王之涣的其他古诗。

【板书设计】
5.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站得高看得远
第二课时
望庐山瀑布水
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有谁愿意来背一背你记住的古诗?有没有李白写的呢?(静夜思、夜宿山寺、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大家知道李白的诗还真多呀!
二、紧扣题眼,品词析句。

师:李白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走了大半个中国。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他畅游庐山后写下的。

1、师范读全诗。

全班自由读。

2、全班齐读这首诗。

师:读题目,谁能用这个“望”字组词?你觉得在这儿应该用哪个词更准确些?解释题目的意思。

师:我们来看看庐山,看看庐山的瀑布。

(看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师:这些都是静止的图片,现代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在课堂里了能领略到庐山和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色。

请看光碟。

师解说: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

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

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

看这就是著名的香炉峰。

庐山一年四季景色优美……
看完后,请你来夸夸它。

师:对,我们来看看李白是怎样夸的?
3、指组读第一句诗。

读注释①和②。

除了这两个词,诗中哪些字你不理解?说整句诗的意思。

读。

4、总结学法:读诗句、看注释、说意思。

5、根据以上学法自学二、三、四句诗。

6、汇报自学情况。

为什么要遥看?“飞流”、“直下”说明什么?
怎么理解“三千尺”?“疑”是什么意思?
师:学到这,还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吗?请提出来。

(质疑解答)师:现在谁来说说全诗的意思?(指名回答、同桌互答)
三、自读自悟,深入理解。

师:你觉得诗中哪些字用得妙?为什么?(生、挂、飞、落……) 师:轻声背诵诗,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谁能用“啊,――真――”的句式来表达庐山瀑布给你的印象。

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李白说什么?背诵、注意重音,再读古诗,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四、总结学法:(出示小黑板)
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1、读诗题,介绍作者
2、读诗句,理解诗意
3、再读诗,体会感情
4、背诵默写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