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于(续)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 “在””、“从”。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 战》——在
例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 章》——从
于(续)
例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 纳谏》——在
例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 记》——在
指学过的知识)(《论语》)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
指曹刿。)(《曹刿论战》) 例句: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
指吴广。)
之(续)
例句: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 花源这件事。)(《桃花源记》)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 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小石潭 记》)
则(续)
6 .表示因果或承接关系。可翻译成“就”。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
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7.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 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 室铭》)
例句:莲之爱 《爱莲说》
例句: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爱莲 说》
之(续)
(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 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 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例句: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
其(续)
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 师的那个人。
例句: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 — —它的,指狼的。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019语文新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通用)1.【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
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
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
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
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
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
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
《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
”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注释:【1】胜:超过。
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
【2】敦比:注重从事。
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
【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
【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
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
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
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
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
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
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
【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C.此之.谓也若白垩之.与黑漆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专题1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总复习·语文
(1)汝初闻言而怒。 (2)客逾庖而宴。 解析:第(1)句“而”表承接,一目了然,第(2)句就有疑 惑,好像也是表承接的连词。承接有时间上的,有逻辑上的。 第(1)句属前一种情况,“闻言”先发生,接着“怒”这种行 为再发生;而“逾庖”是表示去“宴”的行为方式,所以应 是修饰关系。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4)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高考总复习·语文
“且”作副词,常表示让步或距离不大、时间不长。用于 与 后 句 分 句 ( 含 “ 怎 么 ……”“ 何 况 ……” 意 思 , 常 有 “安”“何”“况”等词)呼应,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 如⑩。后一部分是数词、数量词,表距离不大,可译为“将 近”,如⑧。表时间不长,可译为“将要”“将”,如⑨⑩; 有时还可以译为“暂且”“姑且”,如⑫、⑬。
D.
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 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
高考总复习·语文
解析:A项“其”,前者代词,代李迪;后者副词,表祈 使语气,当、可。B项“之”,前者代词,代“亡卒”;后者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以”,前者与 “何以”构成固定结构,是“以何”的倒装;以,介词,用。 后者连词,表目的,用来。D项“乃”,均为副词,竟然。
因此,考生在熟练掌握考纲圈定的18个虚词外,为扎实文 言基础,还应该熟练掌握教材中常见的17个虚词:安、但、耳、 夫、盖、故、或、即、既、然、遂、惟、已、矣、犹、哉、见。 因为它们在文言翻译或断句考题中经常出现,而且有可能成为 采分点。
高考总复习·语文
高考总复习·语文
诊疗精讲 考生解答虚词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课内句没有把握, 甚至连课内句来自何处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准确分析了。因 此,最重要的是要熟记课内古文名篇名句,认真归纳课内含 有规定的虚词且意义和用法不会产生争议的句子中的虚词的 意义和用法。其次是知道课内的,却不知道运用迁移法灵活 解决试卷上的问题,这需要在平时做题时,运用有关语法知 识和文言常识,不断强化这方面的能力。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的概念与分类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除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的一类词类,主要包括助词、语气助词、介词、连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语义和结构的作用,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思想和情感。
1. 助词:助于动态或静态动作动态化,使句子具有更加丰富的含义。
2.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情感色彩和语气。
3. 介词:用来表示空间、方向、方式等关系。
4. 连词:连接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起到衔接、转折等作用。
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与意义1. 助词①能:表示“可能”的意思,有可能会发生某事情。
例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离骚》)在这个句子里,“能”表示可以根据天候条件而导致海上航行困难。
②得:表示能够完成某种动作或者达到某种状态。
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花底·登鹳雀楼》)这句诗中,“得”表示通过在楼上观赏风景能够了解雨中花落的情况。
2. 语气助词①啊:表示感慨、援引事实或确认等。
例如:“燕于飞也,时哉乎!舍昆仑之巅而下者三万六千岁矣!”(《拟刘琨书》)这段话中,“啊”表示对燕子的神奇飞行做出感慨。
②哉: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达一种思考或对事物的震惊、赞美等情感。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世说新语·任诞篇》)这段话里,“哉”表示对生死的思考,深化了此言论。
3. 介词①於:表示时间、方位、动作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轼《浪淘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词中,“於”表示向、往的意思。
②乎:表示疑问,常用在句末,表达对事物的怀疑或询问。
例如:“今聪者听之若座中人出言也;愚者听之若隔室中人出言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这段话里,“乎”表示对前面所说的情况进行确认或呼应。
4. 连词①而:连接并列成分、转折、衔接等。
例如:“秣陵虽好,吾不能老骥美焉。
”(刘禹锡《陋室铭》)这句话中,“而”表示内容上存在一种递进与反差的关系。
语文一轮复习(第10周)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含解析)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高考频度:★★★☆☆┇难易程度:★★★☆☆1.【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
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
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
”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
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
太建五年,贞乃.还朝。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
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
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
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
”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
顷之,敕起还府。
贞累启固辞。
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
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
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
”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点阐释】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中常见文言虚词,是以考纲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为重点: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的用法,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的能力。
文言虚词数量虽比实词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
考查这些虚词,不要求刻板的记忆,只考查考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理解并分辨出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考点梳理】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乃不敢引疾B.御制诗以纪其事臣乃敢上壁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四海好学能文者D.去而人爱思之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临清流而赋诗【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A项中乃均解释为才;B项中第一句以解释为来,表目的,第二句以表示顺承关系;C项第一句中的者表示人,第二句中者为助词,和后句中的也构成判断语气;D项第一句而表示折关系,第二句而表示顺承关系。
【答案】A例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A.且则所B.以于因C.且则因D.以于所【解析】本题采用6个虚词选词填空的方式进行考查。
处说的是王尧臣为避嫌疑就将刘敞列为第二名。
以,介词,表原因,合乎句意;且不合适。
处是说范伟在刘敞被召还之后翻供的次数至四五次之多,用介词于,组合为至于,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则,连词与副词用法均不通。
处说刘敞侍奉英宗讲读时引经据典来讽谏,虽然因与所都有凭借的意思,但句中凭借的内容在前、行为目的在后,用因字更为恰当;所凭借的内容大都在后。
【答案】B从历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来看,命题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在第卷中进行考查。
近几年来一直采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其特点是将8个句子分为四组,要求考生比较,判断每组两句中虚词用法的异同,其中每组的第二个语句一般出自教材相关的篇目。
高考复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 通用(免费下载优秀版)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目标:、辨识常见文言虚词的类别;、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积累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课时安排:五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读考点,了解考纲要求、考试题型;、了解词的类别及划分标准;、掌握代词的类别及常见代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内容:考点解读、考点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求解读①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指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等。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个文言虚词是高考的考查范围。
②所谓“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就是说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同时用法也不同。
、命题规律从近几年高考试卷来看,其命题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题型相对稳定试题大都采用给出四组八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
②考查相对集中,热词考查密度大考试说明规定的个虚词,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以”“而”“乃”“其”“之”“为”。
③常见题型有以下几种:Ⅰ、用两两比较的方法考查四个虚词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异同,往往是从选文中选出四个虚词分别跟课本中相同的虚词进行比较。
这是最常见的考查方式。
Ⅱ、要求在同一阅读材料中对不同句子中相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比较异同。
Ⅲ、把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结合在一起考查。
文言文翻译中一般都有这样的体现。
词的类别从词的类别来说,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对二者的区分标准有二:一是以意义为标准,意义实在的叫实词,意义空虚的叫虚词;二是以功能为标准,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是虚词。
按第一个标准,实词有“名、动、形、数、量、代”,虚词有“副、介、连、助、语气、叹、拟声”;按第二个标准,实词包括“名、动、形、数、量、代、副、叹、拟声”等,虚词包括“介、连、助、语气”。
一般古汉语依第一个标准(代词归为虚词),现代汉语依第二个标准。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8.与
1.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1.介词,跟、和、同 2.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2.连词,和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3.连词,和 4.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4.介词,和 5.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 5.动词,给 志! 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6.动词,结交、亲附 7.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7.动词,赞许 8.蹇叔之子与师。 8.动词,参加 9.然则废衅钟与? 9.通“欤” 10.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10.和„„相比
1.而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吾尝跂而望矣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剑阁峥嵘而崔嵬 5.余闻而愈悲 6.扣弦而歌之 7.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 威之所劫 9.若欲死而父,即前斗 1.连词,表假设 2.连词,表修饰 3.连词,表递进 4.连词,表并列 5.连词,表承接 6.连词,表修饰 7.连词,表假设 8.连词,表转折 9.代词,你的
14.因
1.于今会无因 2.蒙故业,因遗策。 1.名词,理由、原因、机会 2.动词,沿袭、施加 3.副词,于是、就 4.凭借 5.趁机
3.相如因持璧却立。
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5.因击沛公于坐。
6.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通过、经由
7.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7.由于
15.则
1.欲速则不达。 2.入则孝,出则悌。 1.表转折,却、反而 2.表并列,就„就„
②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 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 “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东山》) ③“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 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 (李白《蜀道难》) ④“乎”和“哉”处于对应位臵,由“哉”是表感叹的语 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放在倒装的动(介)词宾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 的标志。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
4、放在倒装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 标志。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原》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 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 人之于国也》
四、通“呵”,喝问。 1、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呵问他是谁) 五、当复音虚词。 (1)“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 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 么”。 1、以五十步笑 百步,则何如? 《寡人》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 (2)“无何”可译为“不久”“没多久”。 1、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 悦,免成役。《促织》 (3)“何乃”译为“怎能”。 1、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
练习:
1、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信》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
3、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已。《烛》 5、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
6、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勾》
练习: 7、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齐》
“其”的用法: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 “他的”,“它的”。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应译为“他”“它”。 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 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 褒》 2、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不若 燕后。《触》
(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 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石》 2、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4)“既而”,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1、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 2、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 欲绝。《促织》
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 为” 四、动词:沿袭、继续
练习: 1、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依照、根据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 3、不如因而厚遇之。《鸿》趁着 通过 4、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 因为 5、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 6、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 于是、就 7、蒙故业,因遗策。《过》沿袭 趁此 8、因击沛公于座。《鸿》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依靠、凭借 依靠、凭借 10、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 11、善战者因其势利导之。根据
二、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 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1、而翁归,自汝复算耳!《促织》 三、与其它词构成复音词。如: (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 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我xue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 而控于地而已矣。《逍》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而后”,可译为“才、方才” 1、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1、赢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
二、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译为 “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 宾语。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 忘告乃翁。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2、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1、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 2、牛羊何择焉?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之间。 《赤》 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 5、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 义而死焉。 《五人》 6、割鸡焉用牛刀。 《论语》 7、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
“于”的用法:
一、介词: (1)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 原因等 。 1、乃设九宾于庭。 《廉颇》 2、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 3、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 4、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 师焉。 《师说》 5、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
“而”的用法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 4、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 5、表示假设关系: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 6、表示修饰关系: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
二、代词 1、用作人称代词,作第三人称,可译为“他 (们)”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三、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 里”等。 且焉置土石?
练习:
练习: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 《岳阳》 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 哉? 《六》 3、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 4、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齐桓》
“乃”的用法:
一、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 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 译为“却”“竟(然) ”“反而”等。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只”“仅”等。 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 骑。《项》
四、通假字,同“欤”
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季氏》 2、然则废衅钟与。《齐桓》
五、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 为“跟……比较,哪一个……”、“何如”, 表示抉择,倾向肯定后一种。
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 《鸿》 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
“因”的用法
一、介词:1、依照、根据,2、依靠、 凭借。3、趁着、趁此,4、通过、经由, 5、因为、由于 二、副词:于是、就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 么”。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 是……”。 1、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2)表示假设语气,相当于“如果”。 1、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其若是,孰 能御之?《孟子见》
三、动词,译为:“给予、授予、结交、亲
附、对付、参加、参与、赞许、同意”等。
1、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
2、则与一生彘肩。 《鸿》 3、与尔三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 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 6、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六》 7、吾与点也。 8、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何”的用法
一、疑问代词: (1)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 “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 因”。 1、何者?严 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 (2) 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 么”时,“何”要后置。(“何以”即“以 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 “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 么”“凭什么”等。) 1、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2)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3)动词之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 1、君幸于赵王。 《廉颇》 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 二、复音虚词“于是”。 (1)句首表承接或因果关系,古今同义。 1、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 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则噪而相逐。 《五》 (2)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古今义不同, 相当于“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 此”“从此”“因此”。 1、于是余有叹焉。《游》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 “那”“那个”“那些”“那里”。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 “这”“这个”“这些”。 1、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 数词。 1、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
二、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 等。 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
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3、指示代词:这、此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三、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 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2、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齐桓》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
9、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 10、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 1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 12、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 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焉”的用法:
一、语气助词 1、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或反问语气,译 为“了”“啊”“呢”或不译。 于是余有叹焉。 《游》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师》 3、用在形容词的词尾,相当于“然”,可译 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菌菌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 万落。《阿》
“与”的用法:
一、介词: (1)和、跟、同。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 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2)比,和……比较。 1、吾孰与徐公美?《邹忌》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
二、连词,连接并列关系的成分。 “和”“跟”“同”。 1、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 2、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