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讲述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之”、“以”、“于”的用法

文言虚词“之”、“以”、“于”的用法

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1、结构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⑤忘路之远近。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⑦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刘禹锡《爱莲说》)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刘禹锡《陋室铭》)④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礼记)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

不必译出。

例如:①公将鼓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蒲松龄《狼》)4、宾语前置标志。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

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

5、定语后置标志。

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如:马之千里者。

(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作代词用: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文言虚词以字用法归纳

文言虚词以字用法归纳

文言虚词以字用法归纳同学们,咱们今天来好好聊聊文言虚词“以”字的用法。

说起“以”字,那可真是文言文里的常客,就像咱们班里那个爱出风头的调皮鬼,哪儿都有它的身影。

先来说说“以”作介词的情况。

比如说“以刀劈狼首”,这里的“以”就是“用”的意思,就好像你拿着一把刀去砍狼的脑袋,这个“以”就表示你拿的工具是刀。

还有“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前面一个“以”是“因为”的意思,后面一个“以”是“把”的意思。

这就好比你因为学习好,同学们都愿意把书借给你。

“以”作连词的时候也不少见。

像“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这里的“以”就是“而且”的意思,说道路平坦又近便,来游玩的人就多。

这就像咱们学校旁边开了一家既好吃又便宜的小吃店,那去的人肯定就多啦。

再讲讲“以”作动词的情况。

“皆以美于徐公”里的“以”就是“认为”的意思,大家都认为比徐公美。

这就像咱班选班长,大家心里都有自己认为合适的人选。

还有“以”作副词的情况,比如“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这里的“以”就是“已经”的意思。

就像你早上出门发现下雨了,等你到学校的时候,你的衣服已经湿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古文朗诵会。

有个小朋友朗诵了一篇文言文,里面好几个“以”字,他读得磕磕绊绊,完全没搞清楚“以”的用法。

我当时就在想,这孩子要是能把“以”字的用法弄明白,这朗诵肯定精彩多啦。

咱们学习“以”字的用法,就像是在古文中探险,每搞清楚一个用法,就像找到了一个宝藏。

大家可别小看这一个小小的“以”字,它能让咱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智慧和想法。

所以呀,同学们要多做练习,多去古文中找找“以”字,把它的用法牢牢掌握住,这样咱们就能在文言文的世界里畅游无阻啦!。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排版清晰)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排版清晰)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在初中阶段最常用、最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希望同学们课后去识记它们的用法,考场上必将如鱼得水。

一、“之”的用法:1、代词①代词,代人,译为:他(她),他(她)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杀之以应陈涉。

二世杀之。

楚人怜之。

陈胜佐之。

长跪而谢之曰。

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宜枉驾顾之。

②代词,代事,译为:这件事,它。

例:肉食者谋之。

然足下卜之鬼乎?时人莫之许也。

③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④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助词①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禽兽之变诈。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复立楚国之社稷。

五十里之地。

皆布衣之士也。

用武之国。

天府之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天子之怒。

聂政之刺韩傀也。

③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小大之狱。

④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顷之,一狼径去。

3、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

送孟浩然之广陵。

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注:此处作实词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通常都是三人称,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二、“以”的用法: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意义较多。

①译为:把。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虫草为林。

以君为长者。

今诚以吾众诈……以头抢地耳。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

屠惧,投以骨。

以大易小。

今吾用十倍之地。

咨臣以当世之事。

祭以尉首。

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文言虚词以的用法:1、作为动词(1)认为。

例句: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列子·汤问》译文: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2)有。

例句: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宋代苏轼《书戴嵩画牛》译文: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

(3)用,举用。

例句:陈王征国之豪杰与计,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

——《陈涉世家》译文:陈胜召集国内的豪杰商量对策,举用上蔡(在今河南驻马店市辖区内)人房君蔡赐做上柱国。

2、作为介词(1)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译文: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2)介绍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材料。

可译为“用”“拿”。

例句: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先秦韩非子《自相矛盾》译文: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依凭,可译为“依”“按”“凭”“顺”“按照”。

例句: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翁》译文: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4)表示时间和处所,可译为"在""从"。

例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介绍对象,可译为“把"。

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3、作为连词(1)连接词与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

例句: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赤壁赋》译文: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2)连接分句,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

高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高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高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高中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高中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欢迎阅读高中文言虚词以作为助词的用法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高中文言虚词以作为名词的用法可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高中文言虚词以作为动词的用法1.以为,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高中文言虚词以作为通假字的用法通“已”,止。

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高中文言虚词以作为介词的用法1.表示工具,可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4.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5.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高中文言虚词以作为连词的用法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论》)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辞》)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等界限。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高中人教版语文文言虚词的复习
文言虚词“以”的用 法
桑植县贺龙中学 尚亚琴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 “拿①”愿“以十用五”城。请易璧。(《廉颇与蔺相如列传》)
②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2.表示凭借,译为 “凭①”以“勇靠气闻”于。诸侯。(《廉颇与蔺相如列传》)
②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来” “用 来①”请“立以太致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3.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来”。
① 木欣欣以向荣。 (《归去来兮辞》) ② 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 》)
(三)助词
• 作语助,与“来、往、前、后、左、右”等方 位名词组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①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 如列传》) ③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以:表范围)
(四)动词
• 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通假
• 通“已”,已经。
② 余以乾隆三十九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 “而”“又”“而且” “并且”等,或省去。
①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 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③ 而皆背晋以归梁 (《伶官传序》)
2.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文言虚词“以”》课件

《文言虚词“以”》课件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以”的常见用法
表示工具、手段
总结词
表示使用某种工具或方法来完成 某个动作或实现某个目的。
详细描述
在文言文中,“以”可以用来表示 使用某种工具或方法,例如“以戈 击之”(用戈攻击他),“以火焚 之”(用火烧掉它)。
示例
“以锯锯木”(用锯子锯木头)。
总结词
翻译练习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将文言文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以”字的用法和意义。
详细描述
选取一些包含“以”字的典型例句,要求学生将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例如,“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等。同时,也可以要求学 生将现代汉语句子翻译成文言文,以检验他们对“以”字的掌握程度。
“以今日暮”(在今天黄昏时分)。
详细描述
在文言文中,“以”可以用来表示某 个动作或行为发生的时间或方位,例 如“以去年秋”(在去年秋天),“ 以上”(在上方)。
表示对象、范围
01
总结词
表示某个动作或行为所涉及的对象或范围。
02 03
详细描述
在文言文中,“以”可以用来表示某个动作或行为所涉及的对象或范围 ,例如“以君为长”(把您当作首领),“以天下为己任”(把天下当 作自己的责任)。
选择练习
总结词
选择练习是一种常见的练习形式,通过提供多个选项,让学生从中选择正确的 答案,以检验他们对文言虚词“以”的掌握程度。
详细描述
设计一些包含“以”字的句子,并在“以”字前后给出多个选项,让学生根据 语境选择正确的答案。例如,“以( )为意”、“以为( )”、“以( )人 者仁”等。

文言虚词“以”字用法详解

文言虚词“以”字用法详解

• 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17、请其矢,盛以锦囊
介词“拿,用,把,凭
• 18、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 19、余船以次进
介词“按照”;
• 20、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21、高祖以圣武定鼎 介词“依靠”;
• 22、以相国守代
介词“凭借……的身份”
• 23、以资政殿学士行
• 2险4以、远夫,夷则以至近者,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
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是
• A.赵亦盛设兵以待
•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BG(A目的连词 B把 C并列连词 D顺承连词 E因为 F凭借 G把 H在)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 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 宴》)
•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 见孟子》)
•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劝学》)
•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 以终余年(《陈情表》)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 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练习
• 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 2、 自以寿不得长 • 3、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动词“以为” “认为”
• 4、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5、 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
动词“使用”
• 6、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动词“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