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 专题13 第2节 考点4 文言翻译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 专题14 第2节 考点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高中语文--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 专题14 第2节 考点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畅享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百万张大额内部优惠券,先领券后购物!手机应用市场/应用宝下载花生日记 APP 邀请码 NJBHKZO,高佣联盟官方正版 APP 邀请码 2548643
考点 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角度 1__表达方式
☞明常识 1.常见描写技巧 (1)动静结合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 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析】 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诗句所描写的景致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山 中景物流连忘返的心情。 (2)正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 【例】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白居易《杨柳枝词》) 【析】 描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 (3)侧面描写 描写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 【例】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 ] 【析】 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二 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 (4)白描 白描就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 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画面。
3
步骤三:析作用,简析该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韩汝度还关中① [明]何景明
华岳云台万里情②,高秋落日眺秦城。 黄河一线通沧海,身在仙人掌上行。 【注】 ①韩汝度:作者友人。正德九年,因上疏指斥时政,被夺官还乡。 关中:古代指陕西一带,也是韩汝度的家乡所在。②华岳:即华山,古称西岳, 北瞰黄河,南临秦岭。云台:即云台峰,华山北峰。末句“仙人掌”在华山朝 阳峰。 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是怎样抒情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 【读懂诗歌】 汝度回到家乡,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登上华山远眺秦城,虽然远隔万里, 但两人感情相连。眼前的黄河滚滚东流,注入大海,自身仿佛在华山朝阳峰飘 行。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准题干。题干指明这是一首“送别诗”,“怎样抒情的”“抒发了 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两问,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式。 第二步:抓关键诗句,分析作者情感。“眺秦城”写出两人虽天各一方,但 “万里情”仍在,表达出作者的惜别之情。诗人借助想象,写韩汝度回去后登 华山、赏黄河的情景,其实是对友人的劝慰。 第三步:先指出抒情方法,再具体分析表达的情感。 【答案】 ①直抒胸臆:汝度回到家乡,虽然远隔万里,但两人感情相连, 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②间接抒情:诗人想象汝度归去后登上华山,远眺秦城,

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 专题13 第2节 考点3 概括赏析 Word版含解析

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 专题13 第2节 考点3 概括赏析 Word版含解析

考点3 概括赏析概括赏析题常常以选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命题人错项陷阱设置的类型,进而掌握应对方法,对提高考生的辨别能力,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常见设问方式: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熟技巧七比对,破解设误陷阱1.比对时间——防时序错乱命题者常把事件发生的时间故意颠倒、搞错。

考生作答时,要了解以时间、地点叙写的文言材料的顺序特点,要善于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注意敏感的时间顺序,注意“已然”的情况和“未然”的情况,识破“时序错乱”的陷阱。

2.比对地点——防地点不合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识破命题者所设“地点不合”的陷阱。

3.比对人物——防张冠李戴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记叙的中心人物,还会写到另一些人物。

这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强接在“此”上,张冠李戴。

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4.比对关键细节——防曲解文意命题者对原文关键细节(关键词语)故意错解以迷惑考生。

这种曲解文意的方式正成为设题的主要陷阱。

因为错误极其细微,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5.比对添加内容——防无中生有“添加”就是通过“无中生有”的方式,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来。

辨析时应将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从而识破“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的陷阱。

6.比对因果关系——防因果混乱这类干扰项往往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硬说成是因果关系,或者颠倒了“因”和“果”两者之间的关系。

辨析时要注意选项中“因此”“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

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与原文中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因果关系是否恰当。

7.比对表范围、程度等词语——防以偏概全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故意缩小(或扩大)原文有关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断章取义。

高中语文--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 专题14 第1节 Ⅰ.补——熟知常考7大题材确保思考方向不跑偏

高中语文--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 专题14 第1节 Ⅰ.补——熟知常考7大题材确保思考方向不跑偏

这首诗的首联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内容?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
【答案】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首联即抒发一种人事变迁、时光流逝
的感慨,富含哲理。尾联中一“尚”字十分有力,既有对时光流逝中羊公碑依
然屹立,令人敬仰的感慨,又包含了作者至今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的
伤感。
【赏析】 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
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
诗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
4.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对接考纲篇目:《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
《望岳》(杜甫)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 内
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 涵
想感情
内容
①从对象上来看,咏
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
标 某个物。着重对所咏 志 之物的特征、功能进
情感
行刻画,或者着重对
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
(1)从具体
2
畅享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百万张大额内部优惠券,先领券后购物!手机应用市场/应用宝下载花生日记 APP 邀请码 NJBHKZO,高佣联盟官方正版 APP 邀请码 2548643
浮云、梧桐叶落、西 楼、高楼、危楼、危 栏等
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 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 慨之情
虚实结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导学号:26612139】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注] 柳宗元
直接用“无题”等字

②常见意象:“眉锁”
标 “翠楼”“碧纱”“白 志 发”“秋风”“夜雨”

浙江省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教案:专题十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

浙江省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教案:专题十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

专题十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 散文——抓住形神,品味情思专题入门 散文的高考命题点和读文关注点散文的文体特点概括来说就是“形散神聚”。

所谓“形”是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

“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但目的却是统一的——用来表现理念、抒发情感、阐述哲理、表达志趣、寄寓情趣等。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聚”。

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点要求考生在读文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始终带着几个“为什么”去读文,去思考——本段“写了什么、写得如何、为什么这样写、与主旨有什——由文体特点知高考考点——由高考考查点知读文关注点么关联”。

用这几个“为什么”去串联思维,理清行文线索,进而体会表达的思想情感,即串“形”聚“神”。

读文时也要始终坚信一点,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中的每一段落、每一句,甚至每一词都不是随意堆砌的,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是作者精心安排、刻意提炼的,都是为主题服务的。

具备了以上读文意识,养成良好的读文习惯,读散文便成了一种“享受”,做题也就有了“成就”。

[高效读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题目。

碰头食刘心武①那是去秋一天的下午,植被丰茂的温榆河边,我坐在马扎上画水彩写生,老杜走来走去地采集植物叶片,而汪哥儿则坐在他那辆本田雅阁里,把四扇车门全打开,仰着身子,双手枕在脑后,享受穿过车体的“过堂风”。

②我们三个是偶然相识于温榆河畔的。

我在离河不远的村子里辟了一间书房,写作之余爱到河边画风景;老杜离休不久,他们干休所就坐落在河东天竺镇,他喜欢采集植物花叶制作辬本;汪哥儿别人都管他叫汪总,在河畔高档别墅区里有栋欧陆风情的小楼,有时开车路过温榆河就离开公路把车滑到河畔草丛中,他说是“透气补氧”,我却从他那眯眼凝思的神态,判断他多半还是在盘算生意经。

因为问起来他比我和老杜小两轮还多,所以我们只叫他汪哥儿,他每回都拉长声音应承,很受听的样子。

③我们又遇到一起,热络地互致问候后,便各司己事。

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专题13第2节考点5文言断句含解析

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专题13第2节考点5文言断句含解析

考点5 文言断句错误!定考向文言文断句,就是根据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对提供考查的语段进行语意和语气上的停顿。

文言文断句考查对实、虚词的理解能力,对句式的判断能力和对语气的分析能力.考查方式有两种:1.直接给语段断句从选文中挑选几个未断句的句子,或直接另选一段未断句的材料,要求考生用“/”为之断句,有时还限制具体标注几处。

2.判断文中语句断句是否正确挑选文中的几个句子,提供四种断句方式,判断哪种断句方式正确。

错误!熟技巧1.读文段,通文意拿到一段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材料,反复推敲,然后根据内容,将大的层次划分出来,把有把握的地方先断开。

2.标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代词和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代词和名词在句中常作主语或宾语,将它们标出,有助于梳理语句的结构,判断语气停顿的位置.3.抓标志,找位置(1)“曰、云、言、谓”等词是对话的标志。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断句的位置。

(2)引出议论的词语“夫、盖、至若、若夫、唯、斯、凡、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表疑问语气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6)“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

温馨提醒: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①“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断开。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断开也可不断开。

浙江省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教案:专题二 标点符号

浙江省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教案:专题二 标点符号

专题二|标点符号——熟知用法,明辨陷阱新《考试说明》与往年比较,有了一些实质性的变化。

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的“考试内容”由8条增加为9条,增加的1条是“3.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标点符号”考点淡出浙江卷已多年,今年重新写进考纲,大大增加了出题的可能性。

由于多年未考,标点符号的正确辨析和使用已成考生一大短板,故很有必要对此内容加以整理,并使之系统化,以帮助考生查缺补漏。

一、7大点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问号、句号、叹号(一)顿号(、) 顿号是句子内部并列词语间的停顿,停顿较短。

一般为词、短语的并列,合起来做同一成分。

考试大多考查层次关系。

(二)逗号(,) 逗号表示句子中较小的停顿。

比较长的句子或结构比较复杂、句式比较特殊的句子,中间常有停顿,停顿一般用逗号。

(三)分号(;)分号表示复句内部不同分句之间的停顿。

分号的主要作用是分清比较长的、层次比较多的复句的内部层次。

分号是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一种符号。

(四)冒号(:) 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后面或总括性话语前面的停顿,起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的作用,提醒读者对下文有所注意。

有时表示下边是说明。

(五)问号(?)|问号是表示一句问话说完之后的停顿。

(六)句号(。

)句号表示一句话说完的停顿,一般停顿较长。

(七)叹号(!)叹号表示一句感情强烈的话结束以后的停顿。

二、5大标号——引号、括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对应学生用书P8) (一)引号(双引号“”单引号‘’)引号是表示文中引用的符号。

(二)括号[常用常考形式“()”]括号是对行文的注释,分为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两种。

(三)省略号(……) 表示语言省略、语断意留、状态延续、语意含蓄等情况。

它省去了那些啰嗦的语言,不仅能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而且能使文章深沉含蓄,意味深长。

(四)破折号(——) 破折号用来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或表示语意的转换、递进,或表示语言、声音的中断、延长等。

高中语文--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1部分 专题3 考点2 标 号

高中语文--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1部分 专题3 考点2 标 号

是完整的;而用冒号表示总说和分说的句子则不能把冒号后的内容删去。
3.从语气方面看,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时,中间的停顿稍长些;用破折
号表示注释时,则没有停顿时间或停顿相当短促。
二、注意句中关键词语
有些标号的使用是为了更明确地表达语意,因此在我们判断标号使用是否
恰当时,要注意语句中的某些关键词对标号使用的限制。如:
①×。省略号不能 与“等”同时使用, “柑橘”后面的省 略号应删去。 ②×。可删掉省略 号
5.书名号
书名号的形式有双书名号“《 》”和单书名号“〈〉”。关于书名号的用法
说明如下:
正确用法
例句正误辨析
答案解析
①2005 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 ①√。书名号使
(1)书名号是用来标 的影片《百万美元宝贝》虽然获得了 用正确。②×。
明的部分。两 伟大的贡献。( )
像我这样一个异乡人”
个破折号表示 ②灯光,不管是哪里的灯光,都可以 在句中为夹注内容,
句中夹注
给人——甚至像我这样一个异乡人指 故应在“指路”前加
3
路。( )
破折号
(2)破折号可以 表示说话声音 的中断和延长
① “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①√。破折号表示说
名号
③《快乐成长系列丛书》终于和小朋 书名号改为双引
友们见面了,各大书店都在热销。( 号
6
) (2)书名与篇(章、卷) ①我刚刚读完《三国志·蜀志·诸葛亮
连用,先写书名, 传》。( )
①√。书名号使
后写篇(章、卷)名, ②《荀子·劝学》中写道:“青,取 用正确。②√。
中间用间隔号隔开, 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 书名号使用正确
多。俗话说‘八斤獾肉七斤油啊’。

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的基础知识及解题方法Word版含解析

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的基础知识及解题方法Word版含解析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整体感知真题剖析——研透高考真题,探讨阅读规律选材稳中有变,一般是记事类散文、送序类、书序类和人物传记交替出现。

人物传记选文由原来传统的史传作品向名家所写人物传记方向扩展。

散文选文则向写景、说理散文方面延伸,选文涉及不同时代,内容涵盖政治家的事迹、名人逸事、山水感悟、反思自我等。

题型保持稳定,题量没有变化,实词、虚词、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为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断句为主观题,3分,句子翻译为主观题,2小题,共7分。

值得注意的是,①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的文言文阅读中的分析综合题,其题干都带有“赏析”二字,说明这道题带有明显的鉴赏倾向。

全国卷及其他省份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文,一般都是分析概括题,即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梳理和概括,停留在对文章内容的整合的基础上。

其他省份能力层级为C级;浙江省此题既然为“赏析”,其能力层级则为D级,它在能力层级的要求上,超越了其他省份对应的高考题。

这道题体现了浙江卷独特的命题思想和命题特色。

②2016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的文言文断句题没有和其它题共用文本,而是另选文段。

命题趋势高考试卷通常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2018年高考试卷定会稳中有变,备考复习时应灵活安排,做好攻略。

Ⅰ.补——文言文阅读的基础知识文言字音和字形(一)文言字音文言字音不属于高考考查的范围,但了解文言字音的知识有助于文言文的阅读。

1.多音字多音字,就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

一个汉字,读音不同往往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用法不同。

如“舍”字,在“锲而不舍”中,读shě,是“舍弃”的意思;而在“求田问舍”中,读shè,是“房子”的意思。

2.异读字异读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的语音现象,有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三种情况。

(1)破音异读破音异读,传统上又叫“读破”,是用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表示意义或词性改变的一种方法,往往体现为声调的改变。

如“雨”作名词,指“雨水”时,读yǔ;而在“雨雪霏霏”中,作动词,表示“下雨”,则读y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4 文言翻译☞明常识所谓“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在对文言句子理解的基础上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直译为主,要求做到“信”“达”“雅”。

“理解”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并领会某一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能理解文言句子内部以及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理解文言句子的内涵和深层含意。

解答文言翻译题要准确翻译好文言文中的关键实词、虚词,还要正确翻译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对文言实词、虚词,前面已作专门讲解。

本考点重点讲解文言特殊句式。

如果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特点、标志不熟悉或不理解,就会造成阅读文言文的障碍和翻译语句的不通畅。

近年来,浙江卷中经常涉及这一点,因此考生要给以足够的重视。

常见的文言句式(一)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判断句的类型例句“……者,……也”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句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也”句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无标志句刘备天下枭雄“为”字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断,用“非”表否定判断“是”字句巨是凡人,偏在远郡(二)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

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被动句的类型例句“于”字句:谓语+于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见”字句:见+谓语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受”字句:受+谓语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为”字句:为+动词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所”句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字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无标志句而刘夙婴疾病(三)省略句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

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

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省略句的类型例句省略主语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省略谓语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宾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省略介词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省略兼语以相如功大,拜(其)为上卿(四)变式句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总称为变式句,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掌握这些变式句的特点,有助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变式句的具体情况例句类型主谓倒装谓语在前,主语在后渺渺兮予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然,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用“之”或“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唯利是图中心词+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中心词+之+定语+者马之千里者中心词+之+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心词+而+定语+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中心语+数量定语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动词+以+宾申之以孝悌之义动词+于+宾能谤讥于市朝状语后置形容词+于+宾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五)固定句式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何如(1)代词性固定结构。

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可译为“怎么样”(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比……怎么样”。

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奚若”等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

“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

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是以(以是)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可译为“因此”。

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有所……、无所……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

“有”“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

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有以……、无以……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

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方法”“没有用来……的方法”……孰与(若)……表示比较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

只表示比较时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

表示比较之后进行选择取舍时可译为“哪比得上”,这种情况还可以与选择连词“与其”配合使用,译为“与其……不如……”……之谓也(1)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

其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

可译为“说的就是……”(2)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

可译为“……叫作……”“……称作……”如……何、若……何、奈……何都是表示怎样对待、处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结构。

其中“如”“若”“奈”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意思;“何”是补语,“怎么”“怎样”的意思;中间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宾语。

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何……为(wéi)、何以……为(wéi)都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固定结构。

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唯(惟)……之(是)……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

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的副词,可译为“只”;“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何……之有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反问语气。

其中“何……”是宾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有”是谓语动词。

可译为“有什么……呢”不亦……乎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

其中“亦”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句末“乎”可用“哉”“邪”等疑问语气词替换。

可译为“不是……吗”得无……乎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

它表示的语气比较委婉。

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

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

同义结构还有“得毋……乎”“得非……乎”等无乃……乎表示疑问的固定结构。

它表示的语气是委婉的。

句末“乎”可用“与(欤)”“耶”等语气词替换。

可译为“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

同义结构还有“不乃……乎”等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庸……乎译为“哪……呢”其……乎(邪)译为“难道……吗”定考向☞常见设问方式: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熟技巧☞谨记“7字诀”——保留法所谓“留”,就是保留(照录)文言文中的某些词语,如现代汉语中仍然常用的成语和习惯用语,以及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官职、书名等的专有名词。

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保留法:(1)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可以保留不译。

例如:“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可译为“因此君子有终生无法忘记的忧心之事,却没有短暂的忧心之事”。

(2)专有名词可以保留不译,如人名、物名、地名、朝代、年号、帝国、国号、职务、典章制度和度量衡单位等。

例如:“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可译为“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让人对项羽说”。

(3)成语可以保留不译。

例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可译为“如此劳苦功高,却没有封侯的奖赏”。

——删削法所谓“删”,就是略去不译。

文言语句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等,白话中没有相当的词对译,而删去之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便可略去不译。

文言实词中有些重文和互文,有时也可略去不译,有的则可以合并译出。

例如:“登轼而望之”,其中“而”连接两个动作,在时间方面前后相承,不必勉强译为“而且”。

又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其中的“因利乘便”互文,可以合译为“(秦人)趁着十分有利的形势”。

再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仿佛”“若”只译其中的一个即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昼夜勤作息”,“作息”为偏义复词,其中的“息”无实意,不译。

——替换法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文言词语。

在翻译文言语句时,替换法的运用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1)有些文言词语现在已经不用了,应换成现代词语;有些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能独立使用,应以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替换。

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可译为“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其中“思”就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思考”替换了。

(2)通假字要换成本字,译成本字的意思。

例如:“距关,毋内诸侯”可译为“把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进来”,其中的“距”就译成了本字“拒”的意思“把守”,“内”译成了本字“纳”的意思“让……进来”。

(3)古今异义词、同形异义词和偏义复词要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

例如:“沛公居山东时”可译为“沛公居住在崤山以东时”,“山东”是古今异义词,翻译时就换成了“崤山以东”。

(4)活用的词语、固定结构要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

例如:“吾从而师之”可译为“我跟从他以他为师”,“师”为名词的意动用法,翻译为“以……为师”。

(5)判断句、被动句中的标志性词语要对应译出。

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为判断句,应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

——增补法所谓“增补”,就是补充上省略了的成分。

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增补法:(1)省略了的主语、谓语、宾语要补上。

例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是“(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辞)”的省略,因此应译为“(你)估计我回到军营中,你再进去(辞谢)”。

(2)省略了的介词“于”等要补上。

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是“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的省略,因此应译为“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3)判断句要补上判断词。

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判断句,应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调序法所谓“调序”,就是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过来。

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调序法:(1)主谓倒装句。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为主谓倒装句,应译为“你不聪明,到了极点”。

(2)宾语前置句。

例如:“大王来何操”可译为“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

(3)定语后置句。

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可译为“村中有个好事的少年”。

(4)状语后置句。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可译为“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比蓝草颜色更深”。

——凝缩法所谓“凝缩”,就是把文言文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简化。

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分析:上面的句子中“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四个词语都是“并吞”之意;“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之意;“意”“心”意思也相同。

因此,可以凝缩翻译为“秦有并吞天下的雄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