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州地区仰韶文化聚落看中国早期城市起源

合集下载

重大考古发现

重大考古发现

2重大考古发现郑州地处中原腹地,西依嵩山,北临黄河,东面黄淮大平原,四季分明,水源丰沛,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区域(图2-1)。

旧石器时代,远古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绵延不断;新石器时代,形成了李家沟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大河村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其中仰韶大河村文化中晚期出现文明因素综合载体,河南龙山时期文明社会逐渐走深走实,为夏王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夏商时期,郑州成为经济和文化的核心区域,王城岗遗址、古城寨遗址、新砦遗址、花地嘴遗址、东赵遗址、郑州商城、小双桥遗址、望京楼遗址、白寨商城等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在秦汉及明清的帝国时期,郑州虽不是都城,但仍为畿内要区或经济文化重地,发挥着积极的枢纽作用。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这片中原大地上的文明不断传承和积累,留下了灿若星辰的文化遗迹,造就了郑州辉煌的历史文化。

经过文物普查,现在郑州有不可移动文物8000多处,其中史前及夏商周时期城址40余处,有4项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14项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2-1 郑州市重要古遗址分布图8图2.1.1-1 织机洞遗址远景图2.1.1-2 美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华盛顿大学教授、著名人类学家帕蒂一行到织机洞遗址考察910图2.1.1-5 织机洞遗址刮削器图2.1.1-4 织机洞遗址尖状器图2.1.1-3 织机洞遗址发掘地层2.1.2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老奶奶庙遗址位于郑州市西南郊的樱桃沟景区内,贾鲁河东岸的黄土台地上。

2011—201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先后进行了4次发掘。

该遗址最主要的发现是多个文化层的连续堆积,代表10多个古人类活动时期;发现保存完好的古人类居住面,有多个火塘成组分布,火塘周围是数量众多的石制品与动物骨骼残片。

第2和第6亚层,均是当时人类的居住区遗存:第2亚层中部是一个含大量炭屑与黑色灰烬的火塘,其周围是动物骨骼残片与石制品;第6亚层的堆积更厚,在平面上可见4处火塘呈半环形分布,火塘周围也明显分布有丰富的动物骨骼残片与石制品。

城市的历史印记解读国内外城市的起源之谜

城市的历史印记解读国内外城市的起源之谜

城市的历史印记解读国内外城市的起源之谜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城市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承载着无数文明的痕迹。

从世界范围来看,每个城市都有着独特的历史印记,都有着不同的兴衰起伏。

尽管如今我们对于城市的起源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城市的起源之谜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话题。

本文将围绕城市的历史印记,解读国内外城市的起源之谜。

一、古代榖邑与城市起源1. 榖邑时代:中国的古代榖邑是城市起源的一种原始形态。

榖邑起源于农耕时代,人们为了更好地储存粮食,建立了以集市为中心的经济活动聚集地。

这些聚集地后来逐渐发展成城市。

2. 夏朝城市: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

夏朝的首都城市-安邑,成为中国城市的鼻祖。

安邑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城市文明的开端和发展。

二、古希腊城邦与城市起源1. 城邦制度: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城邦制度对于后世的城市建设影响深远。

城邦是由城市和周边地区组成的政治和行政单位,为后来的城市提供了有序的管理模式。

2. 罗马城市:罗马帝国是古代最伟大的文明之一,其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罗马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奥古斯都皇帝时代,当时罗马城经历了从小城市到全球帝国的崛起过程。

三、现代城市的起源与发展1. 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现代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带来了大规模的城市化浪潮,许多乡村劳动力涌向城市,从而催生了现代城市的兴起。

2. 城市规划与发展:现代城市的规划与民生也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

各国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如法国的巴黎规划、美国的纽约市规划等。

四、国内外城市起源之谜的思考1. 文化因素与地理环境:城市起源的谜团与各种文化因素和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城市起源有各自独特的发展路径和印记。

2. 城市遗址与考古发现:考古学的发展为揭示城市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对城市遗址和考古发现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历史印记和兴衰变迁。

中国文明起源的基本途径

中国文明起源的基本途径

中国文明起源的基本途径中国文明起源是一个复杂而又丰富的话题,涉及到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文明、城市文明、文字的出现等众多因素。

本文将从几个基本途径来讨论中国文明的起源,并逐步解析。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起点人类社会起源于几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当时的人类开始学会制作石器,并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逐渐过渡到农耕生活。

农耕生活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农业文明的阶段。

中国文明的起源,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二、农业文明的形成农业文明的出现,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大约7000年前,中国华北地区的松嫩平原出现了早期的农业定居点,人们开始进行农耕、养殖、制陶等活动,形成自给自足的社会结构。

此后,农业文明逐渐扩散到中国其他地区,带动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三、城市文明的兴起随着农业的发展,中国出现了一些早期的城市聚落。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中国最早的城市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这些城市聚落主要以农业为经济基础,通过交换贸易、手工业制作等活动,形成了繁荣的城市文明。

城市文明的兴起,促进了人类社会的集约化、分工化和发展。

四、文字的出现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文明起源的关键途径之一。

中国最早的文字可以追溯到约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些文字主要以图画或象形的方式表达。

文字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记录信息、传承知识、开展交流。

五、文化的传承与演变中国文明的起源并不仅仅停留在早期的农耕社会和城市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文明不断演变和发展。

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变革,都对中国文明的演进和延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为后世所继承,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独特的文明发源地之一。

总结:中国文明起源的基本途径可以归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文明的形成、城市文明的兴起、文字的出现以及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仰韶文化是中国什么黄河流域的一支重要考古学文化

仰韶文化是中国什么黄河流域的一支重要考古学文化

仰韶文化是中国什么黄河流域的一支重要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影响远达甘肃、青海、湖北、河北、内蒙古等周边地区,陕西西安半坡、陕县庙底沟、河南郑州大河村、山西夏县西阴村、甘肃秦安大地湾等都是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

同时,仰韶文化也是中国第一个被发现和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在考古学研究和考古学史中都具有重要地位。

仰韶文化是中国什么黄河流域的一支重要考古学文化 1仰韶文化最早由瑞典学者安特生发现并命名。

他曾两次前往河南渑池仰韶村考察,并于1921年末对仰韶村遗址进行正式发掘。

随后,他发表了在仰韶村等遗址调查、发掘的初步结果,提出“仰韶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

在研究初期,虽然安特生认为仰韶文化的彩陶与中亚、东欧等地的彩陶有相似之处,但他并未对此作出肯定解释。

1923—1924年,他到甘肃、青海等地进行调查后,认为甘肃齐家坪的彩陶较河南者更早,并提出仰韶文化是从新疆迁入黄河河谷,而新疆远古文化又受中亚、西亚文化的影响,即“仰韶文化西来说”。

对于这一观点,我国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明确指出,山西夏县西阴村、河南渑池仰韶村的遗存都较甘肃的仰韶文化更早。

夏鼐先生在甘肃阳洼湾发掘所获的地层证据则证明了甘肃仰韶文化较齐家文化为早。

这一系列发现和论证都有力地驳斥了“仰韶文化西来说”。

▲参观者在仰韶文化博物馆内拍摄展板(6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安摄彩陶文化与旱作农业从1921年至今,经过近百年的调查、发掘和研究,考古学家对仰韶文化的起源、发展阶段和基本特征有了深刻的认识。

研究表明,仰韶文化延续了2000多年,是考古发现时间最长的文化,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这是仰韶文化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彩陶盆(4月10日摄)。

仰韶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绚丽的彩陶,因此早年的一些研究者也直接将仰韶文化称为“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以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是仰韶文化的开始阶段,彩陶以黑彩为主,图案多写实,如鱼、蛙、人面纹和几何纹等。

试论中原地区史前城址的选址思想与特征

试论中原地区史前城址的选址思想与特征

城址是史前聚落的特殊阶段产物,史前城址研究是先秦考古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选址,中原地区作为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发展、繁荣的核心区域,率先酝酿诞生了早期的国家,先后出现了一系列延续时间长、规模或大或小的史前城址,为探索中国史前城址的选址思想与特征提供了关键依据。

一、中原地区史前城址的发现本文所指的中原地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的狭义中原区域。

截至目前,中原地区已发现了16座史前城址,是我国早期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1]。

(图1)其中2座城址年代为仰韶文化时期,即郑州西山、淅川龙山岗城址;14座城址年代为龙山文化时期,包括安阳后冈、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郾城郝家台、辉县孟庄、新密古城寨、新密新砦、平顶山蒲城店、濮阳高城与戚城、温县徐堡、博爱西金城、新郑人和寨以及新近发现的安阳柴库等。

(一)仰韶文化时期1.郑州西山。

西山城址位于郑州市北郊23公里处孙庄村西的邙山余脉(西山)上,北距黄河约4公里。

城址坐落在枯河北岸的二级阶地边缘,西北与连绵不断的豫西丘陵相连,东南俯瞰黄淮平原。

城垣平面略近圆形,残长约265米,宽3~5米,现存高度1.75~2.25米。

因枯河冲刷及山坡流水侵蚀,城址南部已遭破坏。

从城的西北角到东北角的宽度约185米,推测原来最大直径约200米,城内面积达3.1万平方米。

已发现北、西2座城门。

城内遗迹主要有道路、房址、灰坑、墓葬等[2]。

发现有城壕和外围壕沟。

城址年代在距今5300~4800年间,属于仰韶文化晚期,是目前所知中原地区年代最早的城址。

(图2)2.淅川龙山岗。

龙山岗遗址位于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黄楝树村西。

遗址现今地貌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依低矮的山丘,西侧有闹峪河自南向北注入丹江。

遗址现存面积约20万平方□刘丁辉试论中原地区史前城址的选址思想与特征图1中原地区史前城址分布图采自张国硕:《中原地区早期城市综合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年。

米,新石器时代遗存堆积范围约14万平方米。

河南郑州中原文化的发源地

河南郑州中原文化的发源地

河南郑州中原文化的发源地河南郑州作为中国中原地区的重要城市,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原文化的发源地。

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河南郑州的历史背景、文化遗产和对中原文化的贡献等方面,探讨郑州作为中原文化的发源地。

一、历史背景河南郑州地处中国中部地区,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郑州周边地区就有人类的活动痕迹。

随着历史的演变,郑州逐渐成为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是中原地区的重要诸侯国,这为中原文化的形成和传承奠定了基础。

二、文化遗产1. 龙山文化遗址龙山文化是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而郑州的龙山文化遗址是开展龙山文化研究的主要地点之一。

这里的遗址保留了大量的文物和出土物,包括陶器、玉器、石器等,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2. 北京洛阳古代运河郑州位于中国古代运河的交汇处,这一运河系统是中原地区的重要交通干线,也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河沿线的文化遗迹众多,其中包括许多历史悠久的村落、古老的码头和运河桥梁等,这些都见证了中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3. 郑州古城郑州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内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二七纪念馆、黄河风情园、郑州博物馆等都是重要的文化景点。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原文化的魅力。

三、对中原文化的贡献作为中原文化的发源地,河南郑州对中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着巨大的贡献。

首先,郑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通过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使中原文化得以延续。

其次,郑州积极开展中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中原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此外,郑州还相继建成了许多文化设施,如郑州图书馆、艺术中心等,为中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总结:河南郑州作为中原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聚落形态考古与中国文明起源

聚落形态考古与中国文明起源

聚落形态考古与中国文明起源聚落形态考古在我国的研究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殷墟的发掘,正式开始于1954年至1957年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到80年代,由于张光直等先生的推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

近年来,聚落形态考古研究更加深入,不再局限于单个聚落的研究,更多地通过聚落之间的关系和聚落群的研究来探讨当时人们的社会组织与结构以及人地关系。

而对社会组织与结构的研究也正是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核心问题和重点[2],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聚落形态考古是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然而怎样运用这一方法来研究中国文明起源问题,学者们论及较少。

笔者不揣浅陋,略陈己见。

一、关于聚落形态考古聚落形态(settlement patterns)的定义最早见于戈登·威利(Gordon R. Willey)的《秘鲁维鲁河谷史前的聚落形态》一书[3]。

聚落形态考古,也被称为“聚落考古”,其称谓不一,有“聚落形态式的研究方式”、“聚落系统”、“空间或位置分析”等种种异称[4]。

炊格尔将聚落考古定义为“用考古学的材料对社会关系的研究”[5]。

张光直则从另一个角度表述为“是在社会关系的框架之内来做考古资料的研究”[6]。

严文明则认为聚落考古不仅研究社会关系,也要特别强调聚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7]。

张忠培有基本相同的看法[8]。

王巍更强调聚落考古研究的目的,指出聚落考古并不是仅仅了解过去人们居住的房子的具体结构,而是要通过聚落形态的研究,探讨当时人们的社会组织与结构以及人地关系[9]。

总之,聚落考古是一种社会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同时也注重环境考古学的研究。

从聚落的主体——人的角度来说,其实就是对两种关系的研究,即人人关系和人地关系。

聚落考古据不同的研究角度,会有不同的研究内容。

从考古学文化的角度看,聚落考古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同一考古学文化的单体聚落的个案研究,(二)同一考古学文化同时期聚落的分布以及相互关系的研究,(三)同一考古学文化不同时期或不同时期不同考古学文化聚落的相互关系探讨,(四)同一时期不同考古学文化聚落的相互关系、异同对比及时空演变;从聚落本身的层次看,聚落考古主要是两方面的内容,即微观聚落形态研究和宏观聚落形态研究;从聚落的时空存在看,聚落考古也有两方面的内容,即共时性研究和历时性研究。

《新石器时代考古》习题与答案

《新石器时代考古》习题与答案

《新石器时代考古》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对石器时代晚期的划分,大约从距今1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4000年至2000年左右。

这一时期人类社会发生了农业革命和陶器发明等重大变革,标志特征包括磨制石器的广泛使用、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陶器制作技术的发展以及定居生活的形成。

2. 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重要文化类型,因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首次发现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以彩陶艺术最为著名,代表了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文明程度。

3. 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最早在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现而得名,其典型特征为黑陶和白陶,社会经济形态已进入初期国家阶段,具有较高的工艺技术和社会组织水平。

4. 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是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以辽宁省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处的红山后遗址群为代表,以其精美的玉器和独特的葬俗闻名,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复杂化和宗教信仰的发展。

5. 良渚文化:良渚文化位于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遗址群为代表,以发达的稻作农业、精美的玉琮、玉璧及大型水利设施等为特点,标志着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经出现了较为成熟的社会组织和国家雏形。

二、填空题1. 我国最早的栽培稻遗存发现于________。

答案:河姆渡遗址2. 新石器时代的农耕工具主要包括磨制的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石犁,石镰3. 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有鱼纹彩陶盆和________。

答案:人面鱼纹彩陶盆4. 龙山文化的代表性遗址有山东的________和河南的________。

答案:城子崖遗址,王城岗遗址5. 红山文化的重要发现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C形玉猪龙,玉雕女神像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C )A. 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B. 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C. 青铜器的广泛应用D. 定居村落的形成2. 发现中国最早的彩陶文化是(A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郑州地区仰韶文化聚落看中国早期城市起源摘要:郑州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中期以来古文化发展连贯,尤以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存最为丰富,考古发现揭示中原地区年代最早的史前城址――西山古城及其周围地区同时期聚落密集,群聚现象明显且存在着一定分级、从西山城址的建筑技术与规模、功能区化与规划布局、奠基与祭祀遗存以及防御功能来看,其政治性特征明显.文化因素分析表明,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遗存与周邻地区的北辛、双墩、大溪、大汶口、薛家岗、崧泽、屈家岭等文化关系密切,聚落内的经济、文化交流功能更加突出,可能为一个商贸中心西山及其周围仰韶文化中晚期聚落因血缘与政治上的朝贡关系而形成并兴起的政治性城市与商贸性城市并存的模式,在中国早期城市起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仰韶文化;聚落考古;西山古城;城市起源中图分类号:K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04(2015)02-0135-06郑州市区及其西北郊地区处于贾鲁河上游区域,西、南两面为伏牛山余脉的低山丘陵地带,东为占圃田泽,北为黄河,其间分布有贾鲁河及其支流索河、枯河和须水河,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小单元,是古代人类理想的俩息之地。

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表明,自新石器时代中期以来,该地区的古文化发展一直连绵不断,尤以仰韶义化遗存最为丰富、迄今为止已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的文化堆积均以中晚期遗存为主,都发现有形制相近的小口尖底瓶、尖底缸、罐、鼎、钵、彩陶、石器等文化遗物,聚落中流行以尖底瓶、尖底缸作为葬具的葬俗,房屋建筑和聚落的布局也较为接近,文化内涵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形成了较为庞大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聚落群。

而西山古城的发现则为我们重新审视该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聚落群的内部关系,探索中国早期城市起源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郑州地区仰韶文化遗存的分期与文化特征目前,郑州地区经过正式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址主要有郑州大河村、西山、后庄王、站马屯及荥阳点军台、青台、方靳砦等多处。

大河村遗址位于郑州市北郊柳林镇大河村西南的土岗上,遗址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

1972-1987年,郑州市博物馆、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对其进行了21次发掘,发现其内涵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延续了大约3300多年的时间,其中以仰韶文化堆积为主;在仰韶文化中、晚期,该遗址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发现有大量高规格的房址、白衣彩陶、壕沟等。

西山遗址位于郑州市西北郊的古荥镇孙庄村西,遗址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

1993-1996年,国家文物局第七、八、九期考古领队培训班先后在此举办,发掘面积6385平方米,发现一座仰韶文化城址以及大量的窖穴、灰坑、房基和墓葬等遗迹,出土了大批陶、石、骨、蚌器等文化遗物。

城址平而近圆形,南部因枯河冲刷及流水侵蚀已遭破坏,现存面积约占原有面积的五分之四,约1.9万平方米依据层位关系和出土器物的演变规律,西山古城应始建于仰韶文化中期之末,延续使用至仰韶文化晚期,到龙山时代早期的大河村五期文化之时即已废弃,其绝对年代在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800年之间。

后庄王遗址位于郑州市西北郊沟赵乡后庄王村东北的岗地上,遗址而积约5万平方米,1958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曾在遗址南部进行过考古发掘,1976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郑州市博物馆对其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前后两次发掘面积共计600多平方米。

发现有仰韶文化的房基、灰坑、成人墓和瓮棺葬等,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和骨器等遗物。

根据地层叠压与打破关系,以及各期陶器的特征,初步分为上、中、下三层,年代属仰韶文化中、晚期。

站马屯遗址位于郑州市南郊十八里河乡站马屯村南,遗址面积约9万平方米。

1984年文化部文物局郑州培训中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发掘,所出文化遗物主要为龙山和东周时期。

2006 -2007、2009 - 2010年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建设工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对其进行了发掘,发现有灰坑、墓葬、灰沟、瓮棺、房基、陶窑、陶灶和围栏等仰韶文化中、晚期遗迹,出土了较为丰富的陶、石、骨器等各类遗物。

点军台遗址位于郑州荥阳市广武镇点军台村南,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

这是一处古代遗存极其丰富的遗址,而且保存较好,但在十年动乱中,遗址主要部分几乎全部被推平,埋藏文物遭到了空前的破坏。

1980年郑州市博物馆对遗址残存部分进行了发掘,发现有红烧土排房、墓葬、陶窑等遗迹,出土了相当丰富的陶、石器等遗物。

报告根据层位关系及出土器物特征,将该遗址史前遗存分为四期,其年代属于仰韶文化中、晚期。

青台遗址位于郑州荥阳市广武镇青台村东的土岗上,遗址面积8万平方米。

1981年为配合基本农田建设,郑州市文物工作队对其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发现大量房基、墓葬、瓮棺、窖穴、陶窑等遗迹以及丰富的文化遗物,从文化层堆积和遗物对比分析可知,该遗址的史前堆积从仰韶文化中期一直延续至晚期。

方靳砦遗址位于郑州荥阳市城关镇方靳砦村紧临索河台地的东半部,遗址面积20万平方米。

1958年修河王水库时,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其进行过试掘,1988年为配合荥阳造纸厂建设工程,郑州市文物工作队等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有仰韶文化时期的房基、窖穴、幼儿瓮棺葬等,两次发掘所出遗迹、遗物均以仰韶文化中期为主。

根据目前已公布的考古材料,参考大河村、西山、后庄王、站马屯、青台、点军台、方靳砦等典型遗址的层位关系,结合出土器物的组合、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我们可以把郑州地区仰韶文化分为四期(P38-51):第一期主要见于大河村遗址,以大河村前三期为代表;第二期主要见于大河村、西山等遗址,以大河村前二、前一期和西山第一组为代表;第三期是仰韶文化在郑州地区最为繁盛的时期,所有仰韶文化遗址堆积中均以该类遗存最为丰富,以大河村第一至三期、西山第二至四组为代表;第四期主要见于大河村、点军台、青台、后庄王、西史赵等遗址,以大河村第四期、西山第五、六组为代表。

郑州地区仰韶文化第一、二期遗存日前发现较少。

从大河村遗址的情况来看,这一时期的陶器以红陶为主,灰陶也占一定比例。

器表以素面为大宗,有少量磨光陶。

纹饰以弦纹多见,还有少量的指甲纹、锥刺纹等。

彩陶少见,第一期仅见宽带纹一种,第二期以正倒相间的三角形图案最有代表性。

第一期常见器类有弦纹圆腹罐、鼎、盆、钵、碗、蒜头细颈壶、束腰器座等;第二期器类增多,以鼎最为常见,根据腹部形态,又有釜形鼎、盆形鼎、罐形鼎之分,其他还有饰鹰嘴凸饰的大口圜底缸、饰有正倒相间三角形图案的彩陶圜底钵、小口壶、大头圆腹壶等。

其文化面貌分别与石固五期、后岗一期一类遗存较为接近,文化性质分属“石固类型”和“后岗类型”,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000年(P39-41)。

仰韶文化第三期遗址数量发现最多,出土遗物也最为丰富,显示出当时的经济文化最为发达。

陶器以红陶居多,灰陶比例也显著增加。

器表以素面居多,有部分磨光陶。

纹饰以弦纹多见,还有少量划纹、附加堆纹、线纹,绳纹极为少见。

彩陶占一定比例,以黑彩居多,红彩少见,还有部分白衣和红衣彩陶;象生性花纹少见,但图案花纹繁多,主要有弧边三角纹、圆点纹、回旋勾连纹、窄带纹、垂弧纹、花瓣纹、太阳纹、日晕纹、六角星纹、梳齿纹、“一X”纹、锯齿纹、同心圆纹、网格纹、平行直线纹等,到这一时期的稍晚阶段,出现了数量较多的白衣彩陶。

器类仍以鼎最为多见,根据腹部形态,可以分为罐形鼎、釜肜鼎、折腹鼎、盆形鼎、壶形鼎等,其他还有矮直领鼓腹罐、矮直领折腹罐、饰网纹和“一X”纹的鼓腹彩陶罐、白衣彩陶敛口钵、束腰尖底瓶等器物。

此时期的文化面貌极具地方特色,文化性质属“阎村类型”,属于仰韶文化中期,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500年(P43-44)。

仰韶文化第四期时,遗址数量虽较前一期有所减少,但出土遗物仍然较为丰富。

陶器以灰陶多见,红陶亦占相当大的比例。

器表仍以素面为大宗,有相当数量的磨光陶。

纹饰以弦纹、附加堆纹、绳纹和篮纹多见,还发现有少量的方格纹。

彩陶数量明显减少,均为单彩而不见复合彩,且以红彩居多;第三期较为常见的白衣彩陶已经绝迹,仅有少量的红衣彩陶;花纹图案主要有网格纹、平行线纹、水波纹、禾苗纹、重叠八字形纹、“~X”纹和变形索纹等。

陶器组合中以鼎的数量最多,形制也最为丰富,其他还有深腹罐、大口缸、深折腹彩陶罐、折盘豆、折腹盆、小口瓮、敛口钵等。

同时也出现了较多的外来因素,如东方大汶口文化的背壶、宽肩壶、圈足尊、浅盘豆等,还有南方屈家岭文化的倒梯形凹面宽扁足鼎、圈足杯等。

该时期遗存以大河村遗址第四期最为典型,文化性质属“大河村类型”,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p49)。

二、郑州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聚落关系的探究单体聚落研究是聚落之间关系研究的基础,其前提则是要厘清聚落内遗存的相对年代,解决不同聚落之间的“共时性”问题。

根据典型遗址所建立的分期,西山遗址周围属于仰韶文化中、晚期的聚落除了上述遗址外,目前经过较为详细调查或发掘的遗址还有荥阳秦王寨、楚湾、槐树洼、河王、汪沟、阎村、池沟寨、翟沟、陈沟、张河、竹川、杨寨北、石河,以及郑州尚岗杨、建业壹号城邦、林山寨、布袋李、兰寨、陈庄、齐礼阎、白庄、陈家沟、胡河、小庙咀东、黄冈寺、老坟岗、朱寨、西史赵、阎垛、黄水河、民主路等,共计80余处。

仰韶文化中、晚期聚落的大量发现,为探讨西山城址的性质、不同聚落之间的关系乃至早期城市起源提供了契机。

从分布地域上看,这些聚落集中分布在嵩山东北部的索河、枯河、须水河、贾鲁河等河流沿岸或交汇处的三角形台地上,邻近水源,地势较为开阔。

考古材料和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出现与发展促使人类逐步开始定居生活,聚落规模由小到大,聚落群聚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更加普遍,从而促进了聚落关系的改变与社会组织结构的复杂化。

西山及其周围仰韶文化中晚期的聚落密集分布在从低山向海拔较低的山前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基本控制了东西交往的重要通道,借助沿河水陆交通便利的条件,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从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看,聚落的一体化趋势较强,其主要表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聚落关系的紧密,而其背后则需要强有力的核心聚落上推进。

在物质方面,首先是反映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陶器和石器的文化特征较为接近。

陶器流行夹砂或泥质红陶、灰陶、鼎、罐、盆、钵、小口尖底瓶、尖底缸等器物形制接近,器表以素而为大宗,纹饰以弦纹、线纹、附加堆纹和绳纹多见;在生产工具上,以石斧为主,石铲也较为常见;房屋建筑风格相同,流行地面式排房建筑,房屋多呈方形,有些房子还发现有经特殊工艺加工的“水泥地面”等。

在精神层面上,主要反映在文化艺术、墓葬及发现的少量祭祀类遗存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