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基本观念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
一、中医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目的的保健活动;
二、中医养生的理念是顺应自然、阴阳平衡、因人而异;
三、情志、饮食、起居、运动是中医养生的四大基石;
四、中医养生保健强调全面保养、调理,从青少年做起,持之以恒;
五、中医治未病思想涵盖健康与疾病的全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的发展;三是“瘥后防复”,防止疾病的复发;
六、中药保健是利用中药天然的偏性调理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服用中药应注意年龄、体质、季节的差异;
七、药食同源;常用药食两用的中药有:蜂蜜、山药、莲子、大枣、龙眼肉、枸杞子、核桃仁、茯苓、生姜、菊花、绿豆、芝麻、大蒜、花椒、山楂等;
八、中医保健五大要穴是膻中、三阴交、足三里、涌泉、关元;
九、自我穴位按压的基本方法有:点压、按揉、掐按、拿捏、搓擦、叩击、捶打;
十、刮痧可以活血、舒筋、通络、解郁、散邪;
十一、拔罐可以散寒湿、除瘀滞、止肿痛、祛毒热;
十二、艾灸可以行气活血、温通经络;
十三、煎服中药避免使用铝、铁质煎煮容器。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引言中医养生学是中国古代的一门学科,旨在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它基于中医的理论和经验,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紧密相连。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包括养生的概念、方法和原则,以及中医养生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养生的概念养生是指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心理调节等方法,保持身心健康的一种生活方式。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其周围环境和自身内部的阴阳平衡密切相关。
通过调整个体的阴阳平衡,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延缓衰老,并提高生活质量和寿命。
养生的方法中医养生学提供了多种方法来实现养生的目标。
这些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饮食调养饮食是养生的重要方面,中医养生学强调合理搭配食物,注重五谷杂粮的摄入,适量吃肉和蔬菜水果,避免过度油腻或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同时,还要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和季节变化调整饮食,如夏季多吃清凉食物,冬季多吃温热食物。
运动保健适度的运动对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学推崇“动则通,通则不痛”,意味着通过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常见的养生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散步、游泳等,这些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调节情绪,达到健身养生的效果。
心理调节心理健康是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养生学认为,情绪的失衡会导致身体的阴阳失调,从而引发疾病。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学推崇“乐观开朗,心灵宁静”,建议通过冥想、放松训练、社交活动等方式来调节情绪,达到心理平衡的状态。
气功养生气功是中医养生学中常见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调整呼吸和姿势来练习,以达到调整人体气血循环和提高免疫力的目的。
常见的气功包括大椎神妙功、五禽戏、八段锦等,这些气功动作既简单易学,又可以在家庭或工作环境中进行。
中医养生学的原则中医养生学遵循以下原则,以实现身体的阴阳平衡和身心的健康。
个体化原则中医养生学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生活环境都有所不同,因此养生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学基本观念

5、什么叫权衡观?简述养生的权衡观主要包括的 内容。
第二十三页,共二十五页。
第二十四页,共二十五页。
内容 总结 (nèiróng)
中医养生学基本观念。精是构成个体的最基本物质,能促进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世上 的一切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运动的。功能密切相关,以脾胃的功能尤为重要。——《庄子•
第十三页,共二十五页。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新的年龄分段: 44岁以下为青年人, 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 60岁至74岁为年轻(niánqīng)老年人, 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 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这5个年龄段的划分,把人的衰老期推迟了。
第十四页,共二十五页。
二、影响寿夭的因素 (一)先天禀赋
一、中医的四维健康观 形体(xíngtǐ)、心理、社会、道德
中医的健康观 “形与神俱” “阴平阳秘”
精神平和
淡泊名利
道德高尚
第十七页,共二十五页。
二、形与神俱的健康标准 1 形体生理健康的特征 2 精神心理健康的特征 三、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对立(duìlì) & 共存
第十八页,共二十五页。
第四节 和谐 观 (héxié)
气绝则神亡。
精、气、神既是生命组成的基本物质,又是生命活
力的保证。
第八页,共二十五页。
二、生命运动
生命是天地运动的产物,生命体是不断运动变化着 的个体,生命永恒地运动变化着,直至终结。 (一)生命是天地之气运动的产物 (二)生命是运动变化的过程(guòchéng)
(三)生命的运动形式 生命活动是气的聚、散、离、合运动的结果。
了解:生命是天地之气运动的产物,生命的运动形式。
中医养生学的养生观是什么

中医养生学的养生观是什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观点。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学的养生观,希望对你有用!中医养生学的养生观1、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但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
2、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
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
而“养生之术”则是要求在养生之道的指导下,方能实施。
3、顺其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性。
正如《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4、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中医养生观内容(1)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
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
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2)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
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
因此,中医常有“药膳”之说。
(3)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
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4)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
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5)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6)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
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7)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健身活动。
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中医养生小贴士1、膳食要合理。
《黄帝内经》养生经言:饮食有节,起居有度,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年,度百岁乃去。
中医养生学基本观念

脏腑与情绪的关系
心:主神明情绪波动会影响心脏健康 肝:主疏泄情绪压抑会影响肝脏功能 脾:主运化情绪低落会影响脾胃功能 肺:主呼吸情绪激动会影响肺部功能 肾:主藏精情绪过度会影响肾脏功能
针对不同脏腑的养生方法
脾: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 暴食
肺:保持呼吸顺畅避免吸烟 和空气污染
肝: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 饮酒
调整心态:根据五行生克制化原理调整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脏腑养生观念
脏腑的基本功能和相互关系
● 心:主血脉主神明主汗液
● 肝:主疏泄主藏血主筋
● 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
● 肺:主气主宣发主肃降
● 肾:主藏精主纳气主水
● 脏腑之间的关系:心与肺、肝与脾、肾与膀胱、心与肾、肺与肝、脾与肾、心与脾、肺与脾、肝与肾、心与 肝、肺与心、脾与心、肾与肺、肝与肺、肾与心、脾与肺、肝与心、肾与脾、心与肾、肺与肝、脾与肝、肾 与心、肺与脾、肝与肺、肾与脾、心与肺、脾与心、肾与肺、肝与心、脾与肺、肾与肝、心与脾、肺与心、 脾与肾、肝与肺、肾与心、脾与肺、肝与心、肾与脾、心与肺、脾与肾、肝与肺、肾与心、脾与肺、肝与心、 肾与脾、心与肺、脾与肾、肝与肺、肾与心、脾与肺、肝与心、肾与脾、心与肺、脾与肾、肝与肺、肾与心、 脾与肺、肝与心、肾与脾、心与肺、脾与肾、肝与肺、肾与心、脾与肺、肝与心、肾与脾、心与肺、脾与肾、 肝与肺、肾与心、脾与肺、肝与心、肾与脾、心与肺、脾与肾、肝与肺、肾与心、脾与肺、肝与心、肾与脾、 心与肺、脾与肾、肝与肺、肾与心、脾与肺、肝与心、肾与脾、心与肺、脾与肾、肝与肺、肾与心、脾与肺、 肝与心、肾与脾、心与肺、脾与肾、肝与肺、肾与心、脾与肺、肝与心、肾与脾、心与肺、脾与肾、肝与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五行生克制化 观念
中医养生学基础理论

培养兴趣爱好: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
02
操,缓解压力
学会放松:学会放松,避免过度劳累,
03
保持身心健康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
04
关系,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进步
中医养生学的应用
养生保健
饮食养生:合 理搭配食物, 保持营养均衡
运动养生:坚 持锻炼,增强 体质
心理养生:保 持乐观心态, 减轻心理压力
起居养生:规 律作息,保证 充足睡眠
环境养生:选 择适宜居住环 境,保持空气 清新
药物养生:根 据个人体质, 合理使用中药 进行调理
疾病预防
01
饮食调理:合理搭配 食物,保持营养均衡
03
心理调适:保持心情 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02
运动锻炼:坚持锻炼, 增强体质
04
预防疾病:定期体检, 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3
形体的养护包括饮食、运动、起居等方面的调养,以保持身体健康。
4
精神的调养包括情绪、心态、意志等方面的调养,以保持心理健康。
5
形神共养强调身心的协调统一,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之一,强调运动与休息的平衡。
动是指身体运动,如散步、慢跑、瑜 伽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静是指精神修养,如冥想、深呼吸、 打坐等,可以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动静结合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健 康,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养生学的主要方法
饮食养生
食物选择:选择适 合个人体质和季节 的食物
饮食搭配:注重食 物之间的搭配,达 到营养均衡
饮食规律:定时定 量,避免暴饮暴食
饮食宜忌:根据个 人体质和疾病情况, 选择合适的食物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ppt课件全篇

1 精气不足
2 营养不良
3 五脏受损
4 情志过激
5 劳逸失度
6 遗传禀赋
7 社会环境
ppt课件
精气虚损,动力不足 五脏失衡,调节无力 气机受阻,抗病无力
10
现代研究
1 自然环境污染
ppt课件
18
中医的四维健康观
形
形体 心理
与
社会适应性良好
神
道德
俱
ppt课件
19
形与神俱的健康标准
形体生理健康的特征 精神心理健康的特征
ppt课件
20
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疾病与健康相互排斥 疾病与健康是共存的
ppt课件
21
第四节 预防观
疾病可知,则可防治 预防为上,防重于治 审因察势,辨证预防 综合预防、内调为主
地理环境
社会环境
行为因素
疾病损伤
ppt课件
5
长寿
1 “人生七十古来稀” 2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年龄分段:
44岁以下为青年人, 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 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 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
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3 长寿之乡 3/10万
世界五大长寿之乡:原苏联的高加索地区、巴基 斯坦的罕萨、厄瓜多尔的比ppt课尔件 卡班巴、中国新疆的南6
ppt课件
3
本源: ➢ 源于 —— “人以天地之气生”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
合气,命之曰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
➢ 源于父
➢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灵
枢·决气》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1. 引言中医养生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和五脏六腑的协调运作来维护健康。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是以整体观念为核心,注重个体化、预防为主、平衡为要,以及动静结合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
2. 整体观念中医养生学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强调身心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在中医的理论中,人体被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组织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在进行养生时,不能只关注某一个器官或症状,而应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
3. 个体化中医养生学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体质和身体状况。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禀赋和特点,在进行养生时需要根据个体的差异来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案。
有些人体质偏寒,可以适当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而有些人则容易上火,需要避免辛辣食物,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来平衡体内的火气。
4. 预防为主中医养生学强调预防胜于治疗。
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作息等生活方式来预防疾病的发生,是中医养生学的核心观念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在健康状态下具有自愈能力,只有当身体出现失调时才会引发疾病。
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5. 平衡为要中医养生学强调平衡是维护健康的关键。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统一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方面。
只有在阴阳平衡的状态下,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中医养生学注重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6. 动静结合中医养生学强调动静结合,即要有适当的运动,同时也要有足够的休息。
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而适当的休息则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和修复。
中医养生学建议人们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并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
7. 饮食调理中医养生学非常注重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食物具有药性,通过合理搭配食物可以起到调节阴阳、滋补脏腑等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生命态度
“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
人之毕矣。”
——《旬子•礼论》
(一)乐生恶死
(二)重生贵生
(三)尊死慰生
(四)主动养生
第二节 寿夭观
一、天年及预期寿命 天年:天赋的寿命,自然寿命 寿命:出生、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前
机体生存的时间 寿:超过80岁 夭:不足60岁
了解:生命是天地之气运动的产物,生命的运动形式。 命门学说;和谐观与中医学整体观的关系;天人一体 的具体内容;自然生态的权衡自稳。
中医养生学基本观念
☆ 生命观 ☆ 寿夭观 ☆ 健康观 ☆ 和谐观 ☆ 权衡观
第一节 生命观
生命观:是人类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和思考所 形成的观点,是对生命存在性质、生命活动特点 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它包含生命的物质观和生命 的运动观两个方面。
以五脏为中心
一脏配一腑,形成小整体
(构成五大系统)一脏配一腑,形成小整体
通过经络沟通,以气 血津液精为基本物质, 连结成一个有机的大 整体。
(二)形气神的和谐统一
五脏 营化
精、气、养血、津生液
共同完成机体的功能活动
(自然、生命的权衡自稳 (一)自然气象的权衡稳定 (二)自然生态的权衡稳定 (三)人体的权衡稳定
二、养生的权衡稳定 (一)权衡情志 (二)权衡劳逸 (三)权衡膳食
思考题
1、精气神三者各对人的生命有何影响? 2、为什么说生命是运动变化的过程? 3、何谓“天年”?先天禀赋与后天因素对寿命 的影响有何不同之处? 4、什么叫和谐观?试述和谐观中人体自身和谐 的具体内容。 5、什么叫权衡观?简述养生的权衡观主要包括 的内容。
一、生命基础 三大要素:精、气、神
(一)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精是构成个体的最基本物质,能促进人的生长、
发育和生殖 先天之精、后天之精 肾精的盛衰导致了人的生、长、壮、老、已
(二)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 世上的一切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运动的。 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又是维持人体生
命活动的动力 气的生成有三方面:即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
中医养生学基本观念
教学内容及要求
掌握:精气神三者对生命的不同影响及相互关系;生 命是运动变化的过程;影响寿夭的后天因素;天人相 应的具体内容;人体自身的和谐;养生的权衡自稳; 人体的权衡自稳。
熟悉:精气神三者的概念及产生和活动特点;寿夭观 的先天禀赋学说;人与社会的和谐;权衡观的概念; 自然气象的权衡自稳。
西德著名学者H. Franke在1971年提出:“如果一个人既 未患过疾病,又未遭到外源性因素的不良作用,则单纯 性高龄老衰要到120岁才出现生理性死亡”。
120岁的天年期限与一般的长寿调查资料相符。当然,从 古至今超过这一生理极限的例子也不少。
天年的科学依据
1、科学研究表明,各种动物的寿命期约是其生长期的5至7 倍。人的生长期为20至25年,那么自然寿命应该是100至170 岁。
气绝则神亡。 精、气、神既是生命组成的基本物质,又是生命活
力的保证。
二、生命运动 生命是天地运动的产物,生命体是不断运动变
化着的个体,生命永恒地运动变化着,直至终结。 (一)生命是天地之气运动的产物 (二)生命是运动变化的过程 (三)生命的运动形式
生命活动是气的聚、散、离、合运动的结果。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2、有科学家认为,一般哺乳动物最高寿命约相当于它的性 成熟期的8至10倍,人的性成熟期是14至15岁,据此推算, 人的自然寿命应该为110至150岁。
3、从胚胎细胞分裂次数来分析,人类胚胎细胞分裂的次数 是50次,而平均每次分裂周期是2. 4年,因此人的自然寿命 应该是120年。
4、人的怀孕期平均为266天,以自然界在发展过程中的结构 或组织的变异时间推算,人的自然寿命的最高点为167岁。
二、形与神俱的健康标准 1 形体生理健康的特征 2 精神心理健康的特征
三、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对立 & 共存
第四节 和谐观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天人一体
阴阳五行 (二)天人相应
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人体自身的和谐 (一)五脏系统的和谐统一
衰老:人在跨过盛壮年之后,直至死亡,根源于五 脏衰退,而必然经历的以五脏为中心的规律性生 命退化过程。
天年
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人的生命是有一 定期限的。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在百岁到百二十岁之 间。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 去。”;如《尚书•洪范篇》:“寿、百二十岁也”, 《养身论》亦说:“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此外, 老子、王冰也都认为天年为120岁。
自然界的清气。 气的生成与先天禀赋,后天营养及肾、脾胃、肺的
功能密切相关,以脾胃的功能尤为重要。
(三)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 神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 神的产生和作用的发挥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
基础。 心藏神,主神明。
精、气、神的关系: 精能生神,神能驭精,精足则形健,形健则神旺。 气能生神,神能御气,气盛则神旺,气衰则神病,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新的年龄分段: 44岁以下为青年人, 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 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 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 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这5个年龄段的划分,把人的衰老期推迟了。
二、影响寿夭的因素 (一)先天禀赋
1.体质 禀气 2.命门元气说
形态 右肾为命门说
无形
部位 两肾总号为命门说
两肾之间为命门说
功能:强调肾阴、肾阳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 重要性。
(二)后天因素 1 自然环境 2 社会环境 3 行为因素 4 疾病损伤
第三节 健康观(自学)
一、中医的四维健康观 形体、心理、社会、道德
中医的健康观 “形与神俱” “阴平阳秘” 精神平和 淡泊名利 道德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