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产前筛查技术管理办法(修订稿)
河北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机构评审标准-河北卫生健康委员会

河北省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机构评审标准
(试行)
河北省卫生厅
二00八年七月
说明
1、依据卫生部《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文件、河北省《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修订稿)》及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基本标准,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标准。
2、本标准满分为200分。
关键指标采用一票否决。
若有一项指标被定为“一票否决”则为不合格,不予审批。
3、没有一票否决,得分>150分为合格。
4、没有一票否决,得分>130分为基本合格。
5、没有一票否决,得分<130分为不合格。
不合格的医疗保健机构如果要开展产前诊断技术服务,须经6个月整改后重新提出申请并进行现场审查。
6、每项扣分扣完为止,不扣负分。
河北省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机构评审标准(试行)——资质审查(30分)
河北省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机构评审标准(试行)——组织管理(30分)
河北省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机构评审标准(试行)——临床技术(40分)
河北省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机构评审标准(试行)——超声产前诊断技术(50分)
河北省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机构评审标准(试行)——实验室技术(50分)
评审最终结论与意见
评审组组长:
评审专家:
评审日期:年月日。
河北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机构评审标准-河北卫生健康委员会

河北省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机构评审标准
(试行)
河北省卫生厅
00 八年七月
1、依据卫生部《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文件、河北省《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实
施细则(修订稿)》及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基本标准,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标准。
2、本标准满分为200 分。
关键指标采用一票否决。
若有一项指标被定为“一票否决”则为不合格,不予审批。
3、没有一票否决,得分>150 分为合格。
4、没有一票否决,得分>130 分为基本合格。
5、没有一票否决,得分<130 分为不合格。
不合格的医疗保健机构如果要开展产前诊断技术服务,须经6 个月整改后重新提出申请并进行现场审查。
6、每项扣分扣完为止,不扣负分。
30 分)
河北省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机构评审标准(试行)——资质审查(
7、B 超室 (含羊水、绒毛、脐血取材) 8、手术室 2 9、信息资料室
河北省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机构评审标准(试行)——组织管理( 30 分)
3间 间 2间
河北省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机构评审标准(试行)——临床技术(40 分)
河北省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机构评审标准(试行)——临床技术(40 分)
河北省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机构评审标准(试行)——超声产前诊断技术(50 分)
河北省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机构评审标准(试行)——实验室技术(50 分)
河北省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机构评审标准(试行)——实验室技术(50 分)
评审最终结论与意见
评审组组长:
评审专家:
评审日期:。
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做好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信息管理工作的通知

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做好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信息管理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河北省卫生厅)•【公布日期】2017.01.06•【字号】冀卫妇幼函〔2017〕1号•【施行日期】2017.01.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妇幼健康正文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做好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信息管理工作的通知冀卫妇幼函〔2017〕1号各市(含辛集、定州市)卫生计生委(局),各产前诊断中心、分中心,省妇幼保健中心:为落实《河北省产前筛查工作推进方案(2016—2018年)》,进一步加强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信息管理,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评估产前筛查和诊断实施效果,从2017年起各市和产前诊断中心、分中心要严格按照要求,做好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季报表和出生缺陷卡上报工作。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上报内容(一)河北省产前筛查情况季度报表;(二)河北省产前诊断情况季度报表;(三)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出生缺陷儿登记卡。
二、上报范围(一)河北省产前筛查情况季度报表1.所有开展血清学产前筛查的省、市级产前筛查中心、分中心;2.经验收备案的市、县级能独立开展血清学产前筛查的医疗保健机构;3.经过验收备案的所有进行B超产前筛查的市、县级医疗保健机构。
(二)河北省产前诊断情况季度报表所有经审批的省、市级产前诊断中心、分中心均需上报。
(三)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出生缺陷儿登记卡所有经各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机构检出的出生缺陷均应进行随访,并按随访最终结果进行填报。
三、上报时间(一)河北省产前筛查情况季度报表1.各产前筛查单位每月将本单位产前筛查情况进行汇总,每年1、4、7、10月15日前将上一季度产前筛查季报表(盖章)上报至各市级产前诊断分中心,辛集、定州市报省妇幼保健中心。
2.各市级产前诊断分中心或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对辖区各单位报表进行审核、汇总,并于每年1、4、7、10月30日前将上一季度各单位产前筛查季报表和辖区产前筛查汇总季报表(电子版和纸质版,纸质版盖章)上报至省妇幼保健中心。
《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

《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2019年2月28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令第2号《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修改〈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等4件部门规章的决定》已于2019年2月2日经国家卫生健康委委主任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主任马晓伟2019年2月28日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2002年12月13日原卫生部令第33号公布,根据2019年2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修改〈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等4件部门规章的决定》第一次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母婴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证产前诊断技术的安全、有效,规范产前诊断技术的监督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管理办法中所称的产前诊断,是指对胎儿进行先天性缺陷和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包括相应筛查。
产前诊断技术项目包括遗传咨询、医学影像、生化免疫、细胞遗传和分子遗传等。
第三条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各类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
第四条产前诊断技术的应用应当以医疗为目的,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和伦理原则,由经资格认定的医务人员在经许可的医疗保健机构中进行。
医疗保健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得实施任何非医疗目的的产前诊断技术。
第五条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全国产前诊断技术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管理与审批第六条国家卫生健康委根据医疗需求、技术发展状况、组织与管理的需要等实际情况,制定产前诊断技术应用规划。
第七条产前诊断技术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医疗保健机构的基本条件和人员条件;颁布有关产前诊断的技术规范;指定国家级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对全国产前诊断技术应用进行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对全国产前诊断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进行规划。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规划、审批或组建本行政区域内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对从事产前诊断技术的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和资格认定;对产前诊断技术应用进行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
《产前筛查技术管理指南》(2023修订版)

《产前筛查技术管理指南》(2023修订版)产前筛查技术管理指南 (2023修订版)简介本文档以2023年修订版的形式发布,旨在提供有关产前筛查技术的管理指南。
该指南旨在帮助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规范和优化产前筛查技术的使用,以提供更准确和可靠的筛查结果。
目标本指南的目标是提供以下内容:- 了解产前筛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理解产前筛查技术的适用范围和限制- 掌握产前筛查技术的操作步骤和流程- 研究如何分析和解读产前筛查结果- 获得产前筛查技术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方法- 探讨产前筛查技术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内容概述本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产前筛查技术概述- 产前筛查技术的定义和分类- 产前筛查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产前筛查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景2. 产前筛查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常见的产前筛查技术及其工作原理- 产前筛查技术的适用范围和限制- 产前筛查技术的优势和不足3. 产前筛查技术的操作步骤和流程- 产前筛查技术的前期准备工作- 产前筛查技术的样本采集和处理方法- 产前筛查技术的实验室分析和结果解读4. 产前筛查结果的分析与评估- 产前筛查结果的统计学分析方法- 产前筛查结果的可靠性和误报率评估- 产前筛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和应用建议5. 产前筛查技术的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 产前筛查技术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标准- 产前筛查技术的质量评估方法- 产前筛查技术的质量保证体系6. 产前筛查技术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产前筛查技术的伦理原则和道德问题- 产前筛查技术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 产前筛查技术的隐私保护和知情同意要求结论《产前筛查技术管理指南》(2023修订版)旨在为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提供一份权威的管理指南,以确保产前筛查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指南涵盖了产前筛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操作步骤和流程、结果分析和解读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本指南也关注了产前筛查技术的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伦理和法律问题等重要议题。
河北省产前筛查技术服务机构评审标准(试行)

河北省产前筛查技术服务机构验收标准
(试行)
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5年7月
说明
1.为了科学规范开展产前筛查工作,根据河北省卫生计生委(冀卫办妇幼〔2015〕4号)文件精神,参照卫生部《胎儿常见染色体异常与开放性神经管缺陷的产前筛查工作程序与诊断技术标准》《河北省产前筛查技术管理办法》《河北省产前筛查技术基本标准》,制定本标准。
2. 本满分为200分。
关键指标采用一票否决。
若有一项指标被定为“一票否决”则为不合格,不予以通过。
3. 无一票否决项,得分>150分为合格。
4. 无一票否决项,得分>130分为基本合格。
5. 无一票否决项,得分<130分为不合格。
不合格的医疗保健机构如果要开展产前筛查技术服务,须经6个月整改后重新提出申请并进行现场评估。
6. 每项分数扣完为止。
河北省产前筛查技术服务机构验收标准(试行)——资质审查(30分)
河北省产前筛查技术服务机构验收标准(试行)——组织管理(30分)
河北省产前筛查技术服务机构验收标准(试行)——临床技术(40分)
河北省产前筛查技术服务机构验收标准(试行)——超声产前筛查技术(50分)
河北省产前筛查技术服务机构验收标准(试行)——实验室技术(50分)
验收最终结论与意见
验收组组长:
验收专家:
验收日期:年月。
《产前筛查技术管理办法》(2023修订版)

《产前筛查技术管理办法》(2023修订版)产前筛查技术管理办法 (2023修订版)目的本办法的目的是规范和管理产前筛查技术的实施,确保该技术在医疗实践中得到正确应用,并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安全与健康。
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所有从事产前筛查技术的医疗机构和相关医疗人员。
术语定义1. 产前筛查技术:指通过检测孕妇体内相关指标、产前胎儿影像学、基因检测等手段,评估胎儿是否存在某些潜在的遗传病、染色体异常或其他相关问题的技术。
2. 医疗机构:指经过合法注册和监管、提供医疗服务的单位。
3. 相关医疗人员:指从事产前筛查技术工作的医生、技术人员、护士等专业人员。
技术实施要求1. 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专门的产前筛查技术实施团队,确保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2. 产前筛查技术的实施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遵循医学伦理原则,并获得孕妇本人的知情同意。
3. 产前筛查技术应当采用准确可靠的检测方法和设备,保障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对于检测结果异常的孕妇,医疗机构应提供相应的遗传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其正确理解和处理结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质量管理与监督1.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产前筛查技术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设备维护与校准、员工培训与考核等方面,确保技术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2. 产前筛查技术实施过程中应建立严格的记录和档案管理制度,保障数据的真实、完整和保密。
3. 相关监管部门应对医疗机构和相关医疗人员的产前筛查技术实施进行监督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处罚。
处罚措施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和相关医疗人员,相关监管部门将依法给予警告、罚款、暂停或撤销执业许可等处罚。
附则本办法从发布之日起生效,同时废止之前的相关规定。
结论本办法的发布旨在保障产前筛查技术的规范实施,提高筛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孕妇和胎儿的安全与健康提供保障。
医疗机构和相关医疗人员应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要求开展工作,并接受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督与检查。
5.《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2019修订版)

《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2019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令第2号)(2002年12月13日公布,2019年2月28日第一次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母婴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证产前诊断技术的安全、有效,规范产前诊断技术的监督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管理办法中所称的产前诊断,是指对胎儿进行先天性缺陷和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包括相应筛查。
产前诊断技术项目包括遗传咨询、医学影像、生化免疫、细胞遗传和分子遗传等。
第三条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各类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
第四条产前诊断技术的应用应当以医疗为目的,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和伦理原则,由经资格认定的医务人员在经许可的医疗保健机构中进行。
医疗保健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得实施任何非医疗目的的产前诊断技术。
第五条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全国产前诊断技术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管理与审批第六条国家卫生健康委根据医疗需求、技术发展状况、组织与管理的需要等实际情况,制定产前诊断技术应用规划。
第七条产前诊断技术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医疗保健机构的基本条件和人员条件;颁布有关产前诊断的技术规范;指定国家级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对全国产前诊断技术应用进行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对全国产前诊断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进行规划。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规划、审批或组建本行政区域内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对从事产前诊断技术的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和资格认定;对产前诊断技术应用进行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产前诊断技术应用的日常监督管理。
第八条从事产前诊断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符合以下所有条件:(一) 从事临床工作的,应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二) 从事医技和辅助工作的,应取得相应卫生专业技术职称;(三) 符合《从事产前诊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条件》;(四) 经省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从事产前诊断的《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或者《医师执业证书》中加注母婴保健技术(产前诊断类)考核合格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产前筛查技术管理办法(修订稿)》第一条为保障母婴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产前筛查技术的管理,依据卫生部《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和《河北省〈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修订稿)》,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产前筛查技术是指通过简便、经济和较少创伤的检测方法,对胎儿进行先天性缺陷和遗传性疾病的筛查。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开展产前筛查技术的各类医疗保健机构。
第四条产前筛查技术的应用应当以医疗为目的,符合国家及本省有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原则。
产前筛查技术由市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中进行。
第五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产前筛查技术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产前筛查技术项目包括:开展与产前筛查技术相关的产前咨询、医学影像(包括B 超)、血生化免疫筛查及预防先天性缺陷和遗传性疾病的健康教育。
第七条实施产前筛查技术,应当遵循知情选择的原则,经治医师与当事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经治医师应本着科学、负责的态度,向孕妇或家属告知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风险性,使其理解可能存在的风险和结果的不确定性。
第八条产前筛查项目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一)目标疾病危害程度大;(二)产前筛查后能落实后续诊断服务;(三)产前筛查技术必须技术成熟、可靠、安全、有效和可接受。
第九条开展产前筛查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对孕妇进行:(一)产前咨询;(二)妊娠7~20周的孕妇进行血清生化免疫筛查;(三)B超筛查;(四)孕期保健、预防先天缺陷和遗传性疾病的健康教育。
第十条开展产前筛查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作出诊断后,应当向当事人出具经2名以上相关的执业医师签发的《产前筛查报告》。
第十一条开展产前筛查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要与许可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建立工作联系,保证筛查病例的后续诊断。
第十二条开展产前筛查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在发现胎儿异常的情况下,经治医师应建议孕妇到许可开展产前诊断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产前诊断,并将终止妊娠和继续妊娠可能出现的结果,以书面形式告知孕妇,由孕妇夫妻双方自行选择处理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若孕妇缺乏认知能力,由其亲属代为选择。
涉及伦理问题的,应当交伦理委员会讨论。
第十三条在产前筛查发现胎儿异常的情况下,孕妇拒绝转诊进行产前诊断而继续妊娠的,开展产前筛查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在取得孕妇配合的前提下应对胎儿及新生儿进行追踪监测,并详细记录,以提高筛查工作质量。
第十四条开展产前筛查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不得擅自进行胎儿性别鉴定。
对怀疑胎儿可能为伴性遗传病,医学上需要进行性别鉴定的,由许可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
第十五条省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省产前筛查技术的监督管理工作,制定《河北省产前筛查技术基本标准》及相关的技术规范,对市级产前筛查中心定期进行督导检查。
第十六条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产前筛查技术的监督管理,履行下列职责:(一)组建市级产前筛查中心和产前筛查技术网络;制定开展产前筛查工作管理细则;(二)按照《河北省产前筛查技术基本标准》对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进行摸底调查,根据其人员、设备、技术和工作情况,对市级产前筛查中心和开展产前筛查技术的机构进行考核认定;(三)组织对辖区内从事产前筛查技术的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四)组织对辖区内产前筛查技术进行质量控制;(五)建立与产前筛查技术服务相关的信息系统,做好监测评估;(六)支持产前筛查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组织推广与产前筛查技术相关的适宜技术。
第十七条市产前筛查中心可确定在市妇幼保健院,要协助市卫生行政部门做好产前筛查技术工作,并履行下列职责:(一)按照本办法第十九条有关要求开展产前筛查工作,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提高筛查质量。
与省产前诊断机构和分机构建立转会诊联系,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管理;(二)负责对辖区内从事产前筛查技术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考核以及产前筛查技术的质量监测和评估;(三)负责辖区内产前筛查技术的资料统计,定期向市卫生行政部门上报,并向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反馈;(四)负责组织产前筛查技术相关的学术研讨、信息交流和适宜技术的推广;(五)完成市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十八条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协助市卫生行政部门作好辖域内产前筛查技术服务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十九条开展产前筛查技术服务的机构应履行下列职责:(一)按《河北省产前筛查技术基本标准》,设置科室、配备人员及设备,如实向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交相关资料;(二)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筛查技术项目提供产前筛查技术服务;(三)严格执行国家及本省有关产前筛查的技术规范,定期进行质量自查;(四)对阳性和可疑病例转诊到许可开展产前诊断的医疗保健机构落实后续诊断;(五)负责对经产前筛查发现的可疑病例和拒绝转诊的阳性病例进行追踪观察,并做好登记;(六)做好产前筛查技术工作的资料收集、登记、汇总及档案管理工作,定期将有关信息资料上报到市产前筛查中心;(七)接受省、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接受市产前筛查中心的业务管理、技术指导、人员培训、检查评估和质量控制。
第二十条开展产前筛查及助产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发现新生儿为出生缺陷儿,要按照河北省出生缺陷监测管理要求填写《河北省出生缺陷报告卡》,并报市产前筛查中心。
第二十一条从事产前筛查技术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是在编人员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经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第二十二条产前筛查技术中血清生化免疫筛查方法的选用,应以最大限度减少假阳性、假阴性为原则,所用的筛查设备、试剂必须严格按照国药监办[2002]324号文件执行。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擅自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和《河北省母婴保健条例》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河北省产前筛查技术基本标准根据卫生部《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相关文件和《河北省产前筛查管理办法(修订稿)》,制定本标准。
一、组织设置(一)开展产前筛查的医疗保健机构,需设产前筛查医疗组织,设主任1名,下设办公室和资料室,分别负责具体的管理和信息档案工作。
(二)开展产前筛查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应设有宣教室、遗传咨询门诊、影像(超声)室、生化免疫实验室、妇产科、儿科等专业科室。
二、人员要求从事产前筛查技术服务的人员,必须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保持人员相对稳定。
(一)人员配备1、临床医师:从事遗传咨询、影像(B 超)、妇产科、儿科医师各1名以上。
2、实验室:生化免疫技术人员1名以上。
(二)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条件1、临床医师(1)医学院校大专以上学历,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从事妇产科或其他相关学科3年以上临床经验,并接受过临床遗传专业培训。
(2)具备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①产前咨询的目的、原则、步骤和基本策略;②常见染色体病及遗传病的临床表现、一般进程、预后、遗传方式、遗传风险及可采取的预防和治疗措施;③常见的致畸因素、原理以及预防措施;④常见遗传病和先天缺陷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⑤掌握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定。
2、影像(B超)医师⑴医学院校大专以上学历,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从事妇产科超声工作2年以上,并接受过超声产前筛查的系统培训;⑵熟练掌握胎儿发育各阶段脏器正常与异常超声图像,能鉴别常见的严重体表畸形和内脏畸形。
3、实验室技师(1)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从事实验室工作2年以上,接受过产前筛查技术培训;(2)技术人员具有相关基本知识和技能是:①掌握标本采集与保管的基本知识;②掌握无菌操作技术;③掌握免疫标记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④掌握质量控制知识与技能;⑤掌握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定。
三、房屋要求科室名称建议标准(间)宣教室1遗传咨询室1生化免疫室(检测室、分析室)2B超室1放射科2-3四、设备配备设备名称建议标准(台、件)(一)影像(B超)室:高档彩超1-2200毫安以上X光机1(二)生化免疫室:时间荧光分辨仪(酶标仪、金标定量仪、化学发光仪)1pH 计1普通冰箱1低温冰箱(-80℃)1离心机1恒温水浴箱1(三)宣教室:电视机光盘五、业务范围(一)宣传预防先天缺陷的科学知识,按照知情同意原则进行产前筛查;(二)开展与产前筛查相关的遗传咨询;(三)产前筛查发现胎儿异常的,将孕妇转至许可开展产前诊断的医疗保健机构,进一步明确诊断;(四)建立健全技术档案管理和追踪观察及转诊制度。
六、规章制度(一)人员岗位职责;(二)自查制度;(三)实验室操作规范;(四)质量控制管理制度;(五)标本采集与管理制度;(六)疑难病例转会诊制度;(七)追踪观察随访制度;(八)资料管理制度;(九)患者知情同意制度;(十)仪器设备、试剂及药品材料管理制度。
河北省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基本标准根据《河北省〈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修订稿)》及国家卫生部相关文件,制定本标准。
一、组织设置(一)开展产前诊断的医疗保健机构,需设立产前诊断诊疗组织,设主任1名,下设办公室和资料室,分别负责具体的管理和信息档案工作。
(二)开展产前诊断的医疗保健机构应设有遗传咨询、影像诊断(超声)、细胞遗传、分子遗传、生化免疫、妇产科、儿科、病理科、临床遗传等专业科室。
二、人员要求(一)人员配备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至少配备12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
1、临床医师(1)从事遗传咨询、妇产科及影像(B超)医师各2名;(2)儿科医生1名。
2、实验室技术人员(1)生化免疫技术人员1名;(2)细胞遗传、分子遗传技术人员各2名。
(二)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条件1、临床医师(1)医师院校本科以上学历,具有妇产科及其他相关学科5年以上临床经验,接受过临床遗传学专业技术培训;(2)医学院校专科以上学历,从事严前诊断技术服务10年以上,掌握临床遗传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接受过临床遗传学专业技术培训;(3)具备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A.遗传咨询的目的、原则、步骤和基本策略;B.常见染色体病及遗传病的临床表现、一般进程、预后、遗传方式、遗传风险及可采取的预防和治疗措施;C.常见的致畸因素、致畸原理以及预防措施;D.常见遗传病和先天畸形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E.胎儿标本采集(如绒毛膜、羊膜腔或脐静脉穿刺技术)及其术前术后的医疗处置。
2、实验室技术人员(1)本科以上学历,从事实验室工作2年以上,接受过产前诊断相关实验室技术培训;(2)副高以上技术职称,接受过产前诊断相关实验室技术培训;(3)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A.标本采集与保管的基本知识;B.无菌操作技术;C.免疫标记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D.风险率分析技术;E.外用血、羊水细胞、绒毛细胞、胎儿脐血培养、染色体制片、各种显带技术及FISH技术;F .脆性X染色体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