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代表作

合集下载

曹禺(1910-1996),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

曹禺(1910-1996),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

曹禺祖籍湖北潜江。

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

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

“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

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

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

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

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

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

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

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

曹禺三部剧《日出》《原野》《北京人》中时间设置的巧妙

曹禺三部剧《日出》《原野》《北京人》中时间设置的巧妙

曹禺三部剧《日出》\《原野》\《北京人》中时间设置的巧妙作者:王梦圆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0期摘要:细读曹禺《日出》、《北京人》、《原野》三部剧作,在时间安排上有其共通点,曹禺巧妙的运用了时间的艺术完成了剧作的聚焦、暴露、审视以及启示的作用。

本文即从这四个方面解析曹禺设置三部剧獨特时间的用意。

关键词:曹禺;剧本时间;《日出》;《原野》;《北京人》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009-02曹禺《日出》、《原野》、《北京人》这三部剧无疑是曹禺成功的代表作,拜读过这几部剧作的读者们是否发现这样一个巧妙的共同之处——剧本时间的设定。

首先来看剧本《日出》时间的设定:第一幕,某日早晨五点;第二幕,当日晚五点;第三幕,一星期后晚十一点半;第四幕,翌日晨四时许。

接下来是《原野》:序幕,立秋后一天傍晚;第一幕,序幕十日后,下午六时;第二幕,同日,夜九时;同日,夜十一时;第三幕,第一景,夜一时后,第二景,夜二时后,第三景,夜三时后,第四景,夜四时后,第五景,破晓,六时后。

最后是《北京人》,第二幕,当夜十一点钟的光景;第三幕,第一景,某一天的傍晚;翌日五点钟左右,天尚未亮的时候。

曹禺剧作一直是学者们乐于研究的对象,这些对曹禺剧作的研究多围绕于曹禺剧作的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曹禺剧作的民族化,曹禺剧作的现实意义以及内蕴于曹禺剧作中的悲剧美学,而这其中很少有学者触及曹禺多幕剧的时间安排此类问题的研究。

而通过以上的列举,我们不难看出曹禺这几部剧作在时间安排上的规律性,他多将剧本情节发生的时间设置在傍晚、午夜、凌晨(白昼交替)之时,这样的精心安排有何巧妙之处,我们接下来深入分析。

我们可以先将傍晚、午夜、凌晨统归于夜晚。

夜幕降临,世界一片漆黑,成功的起到“聚焦”的作用。

放之日常生活中,在白日我们会不自觉的受到周围很多人物、事物及活动的干扰,很难将自己的精力与注意力完全放在一个中心点上,多多少少都会分心,而在夜里一切安静之后,人的焦点往往更容易集中。

高一下册雷雨剧本原文赏析

高一下册雷雨剧本原文赏析

高一下册雷雨剧本原文赏析《雷雨》是曹禺的话剧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范之作。

曹禺的主要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蜕变》、《家》、《明朗的天》、《黑字二八》、《王昭君》等。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

这是一部四幕戏,全剧共八个人物。

周家的人物有周朴园、周蘩漪、周萍和周冲;鲁家则有鲁贵、鲁侍萍、鲁大海和四凤。

在这八个人物中,最具性格特色的是周朴园和周蘩漪。

周繁漪:是个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

资产阶级教育使她具有个性解放要扎她不甘心于无爱的婚姻的约束,敢于与周萍相爱,在夜深人静之时与恋人在封建家庭的“客厅”中演出“闹鬼”的把戏。

她不屈服于周朴园的“命令”,拒绝丈夫虚伪的体贴,拒绝喝药,拒绝成为“服从的榜样”。

她虽处封建家庭的深处;却能洞察其伪善、虚弱的本质,她以自己的怪戾控诉了这个“家庭”的罪恶。

但与封建思想的联系使她的反封建要求具有先天的不彻底性。

她虽能明察周朴园的罪恶与伪善,但却不能与之决裂,不能敢于走出家庭;到新的天地里寻找新生活。

她虽能明白周萍也在玩弄她,却仍然死守着这个“枯萎灵魂”。

希望有朝一日这个花花公子能把她带出家庭。

她受到周家父子两代人的蹂躏是她人生悲剧中最为惨重的部分,人伦的重压,反抗的乏力,环境的黑暗,使她承受着沉重的压力。

繁漪是个情感浓烈的女人,她的身上具有“原始的蛮性”——“爱起来是一把火,恨起来是一把刀”。

但偏偏一个情感/情欲浓烈的人遭受了超常的压抑,这就更加是能量蓄积起来了。

在这样的状态下,她的性格被扭曲,使她成为一个暴戾的女人。

当最后她身上或性格中蓄积的能量以非正常的状态爆发后,那么就会产生毁灭的力量,导致自己和他人死的死,亡的亡。

因此,她的性格具有爆发性,也具有毁灭性。

作者曹禺说,她是一个具有“雷雨式性格的女人”。

繁漪的悲剧充分揭示了中国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及其生活的罪恶,反映了资产阶级知识女性被摧残的历史命运。

周朴园,是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家长的形象。

曹禺_北京人

曹禺_北京人

一、创作背景
《北京人》创作于1941年。该剧以曾家的经 济衰落为串联全剧矛盾冲突的线索与戏剧 冲突发生的具体背景,展开家庭善良与丑 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并 透过这些冲突,深入封建家庭这一躯体深 处,着力反映出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 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人生的追 求,以及这种精神通知的破产。
3、以愫方和袁圆为代表的“未来”北京人: 有理想有行动,代表着北京人的希望
内容探究
曹禺是怎样刻画“北京人”形象的?剧作者 为什么要把几十万年前的“要爱就爱,要 恨就恨”的“北京人”与像曾文清那样怯 弱、无能的“北京人”对立起来?曹禺心 目中的新的“北京人”是谁?
曹禺在第二幕中,通过袁任敢的一段台词, 刻画了“北京人”的形象:“那时候的人 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 喊,不怕死,也不怕生。……”曹禺用五十 万年前的“北京人”形象与曾文清那样的 现代“北京人”对立起来,是要强调一个 题旨: 再也不能像曾文清似地浑浑噩噩地生活下 去了!于是曹禺在剧中着力塑造了两个新 的“北京人”──愫方和曾瑞贞──的形象, 把全剧结尾在她们奔向光明的离家出走上。
• ——哀静、幽郁、沉滞、苦痛、哀愁、缄默、忍耐 • 主导:哀静、婉顺、忍让、奉献
• 旧时代的优秀女性。沉默忧伤,处处忍受。寄人篱下的生 活使她不得不忍受旧家庭中袭来的种种不堪。
• 她爱上曾文清这样一个废人,面对种种无望的境遇,她的 忍受顺从,反映出她所承负的旧思想、旧道德、旧传统的 因袭重担,更是封建家庭中腐朽恶势力与精神统治在善良 人心上投注的阴影。 • 逆来顺受的外观——内心坚毅的性格。她的沉默无言绝不 意味着她对凌辱的低头,她内心怀着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 爱上一支空谷幽兰,却只敢停留在相对无言中获取慰 藉,爱不敢爱,恨不敢恨。出走后又沮丧归来,以至 吞食鸦片自杀。 • “重重对生活的厌倦和失望甚至使他懒于宣泄心中的 苦痛。懒到他不想感觉自己还有感觉,懒到能使一个 有眼的人看得穿:‘这只是一个生命的空壳。’” • 他认识了“自我”,对自己,对封建家庭生活已经厌 弃与绝望。

曹禺《北京人》

曹禺《北京人》

然灭亡;
(2)以人物性格的方式呈现的象征性意象
如《北京人》中的工人;
(3)作品命名构成的象征性意象
如“北京人”既是实存之物,又是某种观念的象征
第一幕
《北京人》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初的北平。古老的曾家此时住着三代人,第一代人是 已经死去夫人的垂死之人曾皓,第二代人曾皓的儿子曾文清,他的妻子曾思懿,一直在 照顾曾老太爷的年近30岁的愫方,寄居在曾家的曾文清的妹妹曾文彩和她的丈夫江泰 ,第三代人曾文清年仅17岁的儿子曾霆和他18岁的妻子曾瑞贞,还有住在曾家的房客 人类学教授袁任敢,他的女儿袁园,他的同事长相和身材都极像远古时期原始人的”北 京人“。 离开曾家多年的老仆人陈奶妈带着自己的孙子小柱子回到北京曾家探望自己的老主子, 得到曾家第二代人曾家儿媳妇儿曾思懿假意的热情相待,一番交谈中讨债的人在曾家门 外死死讨债,而曾家少奶奶却死死不肯给钱叫管家张顺将其赶走,张顺与陈奶妈一起骂 着赶走了讨债人。一旁小柱子与曾霆,袁园一起玩耍。八月节晚上曾家人请客所有人在 家里吃饭,曾思懿谈到愫方的出嫁问题,主张愫方嫁给袁任敢,曾皓和曾文清则予以反 对,此时讨债人又来到门口讨债,袁任敢和”北京人“用武力赶走了讨债人。曾文清准备 出走。
未出场的“北京人”:是人类祖先的象征,人类希望的象征,又是对出场的“北京人”这些不肖子孙的讽刺与鞭挞,在 这个富有强大原始生命力的形象身上,隐喻着坐着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三幕时间、地点
第一幕:中秋节,近正午。北平曾家小花 厅 第二幕:当夜十一点的光景。曾家小花厅 第三幕:阴历九月末,距离第一幕有一个 月。夜晚,曾家小花厅里。
曾思懿:38、39岁。第二代掌权者。费尽心机,多重嘴脸,家庭不幸,惹人厌恶,自以为是,加速灭亡。
曾文清:36岁。颓废败落的趋势。封建家长专横压制之下的产物。资质聪慧却一事无成,懒得做一切事情。预示大家 庭崩溃白落的必然。 曾文彩:33岁。 江泰:37、38岁。一事无成,吃喝玩乐,夸夸其谈,典型的寄生虫。对家庭和社会毫无责任感,极端个人主义者,预 示封建家庭和制度的寄生性与腐朽性。 愫方:30岁。叛逆性格,代表光明未来。寄人篱下,善良真诚,父母早逝,来到曾家,一直承担着照顾曾皓的担子没 有怨言,爱曾文清。最后在绝望与不舍中决定离开曾家。 曾霆:17岁。性格软弱,反感自己的母亲,喜欢袁园。 瑞珍:18岁。叛逆性格,代表光明未来。第三代人,涉世未深,对曾家毫无留恋,离家出走。曾家崩溃。 陈奶妈:60岁。性格直爽,有着乡下人的淳厚善良。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曹禺戏剧主题研究——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为中心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曹禺戏剧主题研究——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为中心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曹禺戏剧主题研究——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为中心存在主义视野下的曹禺戏剧主题研究——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为中心存在主义是二十世纪现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关注人的存在状态与意义问题,追求个体的自由与选择。

曹禺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戏剧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影响。

本文从存在主义的视野出发,探讨曹禺的四部代表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中所体现的主题。

首先,《雷雨》是曹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该剧以商业利益与个人命运的对立冲突为主题,刻画了封建社会溃败下人性的扭曲与腐败。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剧中人物的命运多为无法掌控的,他们被社会和历史的力量所束缚,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轨迹。

例如,乌云与雷峰的爱情悲剧,正是受到社会舆论和家庭利益的限制,无法实现自己的爱情追求。

整个剧作充满了命运的无奈与绝望,体现了存在主义中的孤独与无助。

其次,《日出》是曹禺创作的一部实验性作品,剧中以一个名叫阿Q的底层小人物的经历为主线,探讨了生存与存在的问题。

阿Q在剧中不断地重复生活中的矛盾与挫折,他面对现实的压迫感与生存的无奈,通过各种方式寻求解脱。

然而,不论是对权力的媚俗逢迎还是对爱情的虚无追求,他都没有找到真正的解脱之道。

通过这个小人物的形象,曹禺传递了人们在现代生活中追求存在意义的挣扎与困惑,呈现了存在主义中的绝望与虚无。

第三,《原野》是曹禺的另一部重要作品。

剧中刻画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一幕幕,展现了农民的贫困与无助。

在这个封建社会下,人们的命运与命题几乎是由社会与个人所完全掌控的。

在农田里疲劳奔波的农民只能任命运摆布,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他们沉浸在存在主义中的绝望与无助之中,生活备受折磨,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一主题在曹禺的戏剧作品中反复出现,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无力感与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最后,《北京人》是曹禺的最后一部戏剧作品,它以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初期的北京为背景,刻画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存状态与追求。

简析曹禺《日出》中的象征

简析曹禺《日出》中的象征

简析曹禺《日出》中的象征
《日出》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家、作家曹禺的代表作。

整首诗以水为主线,融入诗人的艺术使然,笔下流淌出自然的抒情,写出晨曦时分的壮观景象,氛围磅礴豪迈。

该诗的象征意象和深刻的主题更是引人入胜,让读者深刻体悟到一种强烈的生命活力。

从诗歌的标题来源讲,诗人把日出的形象象征着向往之期,犹如春天,给予了一种活力感。

在村民醉醺醺中,早上八九点有那么一股新的气息,拂去春意,吹击着野草,释放着那股活力。

全诗畅谈日出是一次复苏,把冬天冷漠、凛冽画面,切近一种对生命的热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此外,诗人通过描绘生动的象征,展示了繁华的画面和崇高的感受。

“梅林芳草醉人”,梅林和芳草都是复苏、活力的象征;“日出万顷油光金液翠华荡开最广阔”,从诗中日出的画面上可以看出,曹禺通过日出的景象构筑了一个强烈的生还力量,一个有生命感的模式。

《日出》是曹禺比较华美的一首诗。

他透过日出怒放的万紫千红、火山爆发式的活力象征,传达出一种自然的生气,一种被自然唤醒力量、被生活重拾的勃发。

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他的笔下依旧能传递出生命的活力,让我们从苦难中获得精神的力量和希望,让人心头涌出激情与憧憬。

作家曹禺简介

作家曹禺简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1 9 1 0 年生,湖北潜江人。

他从小爱好戏剧,1 9 2 9 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

1 9 3 3 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

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 9 3 4 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

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

《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

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

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

1 9 4 2 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6年曹禺的处女作《今宵酒醒何处》问世。

1934年写就《雷雨》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真正成熟的标志。

之后,1936年曹禺发表《日出》、
1937年发表《原野》,
1938年发表《黑字二十八》(又名《全民总动员》,与宋之的合作),
1939年发表独幕剧《正在想》,
1940年发表《蜕变》,
直至1941年《北京人》完成。

短短几年时间,曹禺的创作水准不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看,都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境界。

尤其是被誉为“四大名剧”的《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其艺术功力所达到的境界,迄今为止,尚无人能超越,而彼时他仅有31岁。

1942年曹禺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为话剧,风格与《北京人》颇有相通处。

此后,他所写的独幕剧《镀金》,《桥》(未完成),以及解放后写的《明朗的天》(1954)、《胆剑篇》(1961,与梅阡、于是之合作,曹禺执笔)和《王昭君》(1978)等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