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共65张PPT)

合集下载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版)大一轮复习课件-专题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版)大一轮复习课件-专题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古巴导弹危机
越南战争
例题1[课标全国Ⅰ2016·35

【解析】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马歇尔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 合性质的计划,这有利于欧洲煤钢联 营的建立,故选A项。欧美平等伙伴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 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 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 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 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 对欧政策 (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2)对美国: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 弱,被迫调整对欧政策,与欧洲同美苏抗衡的实力, 冲击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例题2 [课标全国Ⅰ2013·32]
1950 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 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 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
考法1 欧共体的形成
01 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2)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 优势地位丧失 (3)外部因素:美苏的威胁 (4)直接原因:1950年,“舒曼计划” 的提出 02 形成
1951年,西欧6国决定成立欧洲煤钢共 同体;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 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三者合并 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欧共体总部大厦
03 发展
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农业政策, 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建立统一大市场
04 影响
(1)对西欧: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随 着实力的增强,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 竞争对手,在政治上,也力图推行独立自 主的外交政策
【易混提示】“欧共体”是“欧 洲共同体”的简称,于1967年成 立,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 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 并而成;不要把“欧共体”混同 于1958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

2018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从历史到现实——全方位诠释6大热点主题+热点主题4

2018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从历史到现实——全方位诠释6大热点主题+热点主题4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 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 关键词 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对苏联建设模式进 行改革,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中国改 革开放,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建立 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渐抛弃了新经济政策,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和农业 集体化运动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由政府全面规划经济的 发展,使苏联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但是,也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祸根。
1.自由主义经济政策:1776 年,亚当· 斯密发表《国富论》系统地阐述了自由 主义经济理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最早制定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第二次 工业革命后,美国和德国坚定地举起了贸易自由主义的大旗。 (1)背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 (2)内容: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由市场调节社会生产,反对国家对经济 的任何干预。 (3)影响:促进了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但是也加重 了经出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干预经济的 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以苏联为代表的“斯大林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三种模式都各有特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范围已从一个国家, 一个区域,发展到全球。“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世 界各地越来越紧密地成为一个整体,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依赖性空前增强,任何一 个国家如果想得到发展,就不能忽视这种全球化潮流,而这种潮流在经济领域体 现得最为明显。
一、人类生产模式的发展演变 关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键 人类生产模式先后经历了农耕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 词 代”和信息时代
1.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 (1)集体耕作: 由于生产力的落后, 最早的人类农业生产采用集体耕作的模式。 人们使用石器、木器、骨器集体耕作,分享劳动的果实。我国这一生产模式的代 表是井田制。 (2)个体农耕: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以家庭 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诞生。这一生产模式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 (3)手工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生产出现,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社 会生活。

2018届二轮复习:模块三专题二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课件(60张)

2018届二轮复习:模块三专题二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课件(60张)

时期
(2)表现: 领 域 美国 苏联
第二次 世界大 战后至 20世纪 50年代 中期
政 治
经 济
杜鲁门主 义
马歇尔计 划
共产党和工 人党情报局 经济互助 委员会
军 北约组织 华约组织 (3)事 影响:一方面加剧世界紧张局 势,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避免了 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表现:欧洲、日本、中国等
◎思维深化 1.两极格局的特点 (1)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 稳定。两个阵线都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大局。 (2)世界两极格局,实际是以美苏为中心全面对抗的 格局。美苏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 用。
(3)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交织。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 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在压制共产主义和稳定资本主义过 程中不诉诸战争,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 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是当今时代世界政治经济 秩序的表现。通常以创设新情景考查。
1.复习备考时,一要重视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 划、德国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古巴导弹危机 等重要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理解认识;二要分析国际 大背景下具体史实的特点、影响,突出认识美苏两极格 局实质是不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抗,同时注意将 国际政治格局演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相联系。
线索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 趋势 (1)区域集团化趋势:从“欧共体”到“欧盟”、北 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非洲联盟的成立等都是当 今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2)经济体系化、全球化的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 、 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一方 面确立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另一方 面, 也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全球性资本市场的形成、生产的国际化程度提高、跨国公 司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

2018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模块三 世界史+3.12

2018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模块三 世界史+3.12

②内容:向农民征收粮食税;运用商品交换,促进市场的繁荣;部分恢复和 发展私营经济;废除实物分配制。 ③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3.“斯大林模式” (1)形成的原因: ①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②内部: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2)内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实行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③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3)确立: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确立了斯大林体制。 (4)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5)评价: ①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3)巩固政权: ①颁布《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将土地分配给 农民耕种。 ②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4)历史意义: 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 实。 ②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 民的解放斗争。 ③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2.罗斯福新政 (1)背景: ①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 ②1933 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2)内容: ①金融: 《紧急银行法》——使人们恢复对银行的信心。 ②农业: 《农业调整法》——减少农产品过剩,提高农产品价格。 ③工业: 《全国工业复兴法》——减少盲目生产、缓解劳资关系、扩大内需。
④社会福利和就业: 《社会保障法》 、以工代赈——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就业 机会。 (3)影响: ①美国经济有所好转,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和了社会矛盾。 ②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4)实质: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2018高考历史江苏专版二轮复习策略文档:专题12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含解析

2018高考历史江苏专版二轮复习策略文档:专题12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含解析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考点1| 谁主沉浮——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2016·盐城期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称:“当美国在撤离欧洲时,苏联却正在使自己在其东欧保护区处于稳固地位……由于苏联努力追求这些目标,便与西方列强发生了直接的愈来愈尖锐的冲突。

”这种“冲突”在20世纪60年代的突出表现是()【导学号:69162159】A.西德和东德的建立B.柏林墙的修建C.北约和华约的对峙D.越南战争爆发B[1949年西德和东德先后建立,时间早于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柏林墙的修建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球争霸在政治领域的深刻反映,故B项正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从成立伊始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开展针锋相对的对抗,故C项错误;越南战争主要是美国和北越两者之间的问题,与苏联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2.(2016·南通、扬州三模)下图是创作于1957年的时政漫画《祝君晚安》。

画面上,三位“病人”躺在病床上,他们盖的被子上有“北大西洋集团”的字样,床头的小牌上写着“美国导弹基地”,他们的头上高悬着写有“US”字样的美国巨型导弹。

对漫画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美国成立北大西洋集团对苏联进行核威慑B.北约集团内部对美国的“冷战”政策有所不满C.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在欧洲“冷战”对峙加剧D.美国大力发展核力量以扶植和控制西欧盟友B[题干中“三位病人躺在病床上,他们盖的被子上有北大西洋集团的字样”表明病人不是苏联,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集团,与“1957年”不符,故A 项错误;题干中“三位病人……被子上有北大西洋集团的字样”表明病人属于北约集团内部,“头上高悬着写有US字样的美国巨型导弹”不是治病而可能要命,表明对美国的“冷战”政策有所不满,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有“北大西洋集团”,没有涉及两大阵营,故C项错误;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扶植和控制西欧盟友,故D项错误。

]3.(2016·淮安高考信息卷)下表是近年美国等西方国家未经安理会明确授权对一些主权国家发动的战争A .世界多极化的进程面临严峻挑战B .恐怖主义成为多极化的最大障碍C .两极格局瓦解后“冷战”仍不断加强D .安理会与北约之间关系日趋紧张A [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加强,但局部战争不断,表明世界多极化的进程面临严峻挑战,故A 项正确;近年美国等西方国家未经安理会明确授权对一些主权国家发动的战争表明多极化的最大障碍是霸权主义,故B 项错误;战争是局部“热战”不是“冷战”,故C 项错误;北约越过联合国发动战争表明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没有反映安理会和北约之间关系紧张,故D 项错误。

2018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从历史到现实——全方位诠释6大热点主题+热点主题3

2018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从历史到现实——全方位诠释6大热点主题+热点主题3
第二部分
主题串讲
直击高考
热点主题三
大国崛起——敢问路在何方, 世界大国谁主沉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强调,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近代以来的大国兴衰和国际关系的演变来看,大 致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从新航路开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西欧列强主要是 英国主导时期;二战结束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美苏主导时期;20 世纪 90 年代 初以来,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自新航路开辟的五百年来,各国人民为实现 强国之梦而孜孜追求,其中也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关于大国崛起这一热点主 题,也许是一个永远无法穷尽的讨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 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道路上。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一定会和平崛 起。
2.英国的衰落:19 世纪中后期至二战后,英国国际地位开始下降,“世界 工厂”地位丧失,经济地位动摇,殖民体系崩溃;追随美国。 (1)经济: ①20 世纪 30 年代出现了凯恩斯主义,核心主张是政府应该加强对经济的干 预。 ②对中国:参与瓜分中国狂潮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③20 世纪 70 年代加入欧洲共同体,融入经济加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所在欧盟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轻视的力量。
一、“日不落帝国”的兴衰 关 键 词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参与殖民扩张与争夺,在斗争中 打败竞争对手,建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英国最早开展 工业革命,率先完成工业化,成为“世界工厂”;二 战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1.英国的崛起:十七、十八世纪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国家。 (1)地理优势: 新航路的开辟, 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贸枢纽, 伦敦成为国际贸易中心之一。

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版)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11讲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共68张PPT)

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版)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11讲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共68张PPT)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 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 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 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 (1)表明苏联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 义过渡的道路。 (2)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战后初期,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迎来“黄金时期”。 (2)20 世纪 70 年代初,经济“滞胀”现象、“混合经济”出现。 2.“福利国家”: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扩大社会消 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第三产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 4.“新经济”: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 经济增长模式。
[知识架构]
[线索梳理] 进入现代以来,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对破坏力极强的经济危机日 益无能为力,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机制,二战后得 到了更为灵活地发展;与此同时,苏联则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道 路上留下了经验教训。
线索一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运行机制的变化 (1)19 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 政策;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 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到 20 世纪 70 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 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发展第三 产业与“新经济”。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1924 年初,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仍是 一个落后农业国,并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基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内容:产业结构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 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4.评价 (1)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 础。 (2)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 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二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二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十二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 变1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线索一 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是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总趋势 (1)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

(2)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共体、中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线索二 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1)区域集团化趋势:从“欧共体”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 组织、非洲联盟的成立等都是当今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2)经济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确立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进一步推动 了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全球性资本市场的形成、跨国公司成为 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等,都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推动经济全球 化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

考点一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题点:二战后美苏关系的变化)1943 年,好莱坞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 《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 年,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铁 幕背后》、《红色威胁》等。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美苏“冷战”的开始 B.好莱坞拍摄影片需经政府同意 C.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抗 D.好莱坞影片受大众审美观影响 [解析] 二战后期的“光荣、出使”等体现盟友关系、1948 年“铁幕、威胁” 反映冷战对抗,故 C 项正确。

[答案] C2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2.(题点:马歇尔计划) 1947 年至 1950 年,美国援助希腊、土耳其两国 6.57 亿 美元。

1948 年美国国会通过《援华法案》,决定援助中国国民政府 4.36 亿美元。

这两个事件( ) A.实现了美国的战略意图 B.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C.帮助受援国恢复了经济 D.是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解析] 二战后美国的战略意图是称霸世界,故 A 项错误;美国的《援华法案》 体现的是美国“扶蒋反共”的措施,结果失败,故 B 项错误;希腊和土耳其的 经济恢复,但是《援华法案》并没有帮助中国恢复经济,故 C 项错误;二战后 美国的对外援助,说明这一时期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援助资本主义发展,对抗苏 联及社会主义阵营,故 D 项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的推动。 2.表现 (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力图独霸世界。 (2)欧洲:1993 年欧洲联盟成立,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4)俄罗斯: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5)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 3.特点: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
三、世界经济全球化 1.原因:科技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新 型交通和通讯方式是基本的技术手段;两极格局结束为经济全球化 消除了障碍;市场经济体制普遍被认可。 2.表现:国际贸易增加;世界市场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 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 3.实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 一轮扩张。
2.影响 (1)确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霸主 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2)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3)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 方向发展。
二、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盟 (1)过程:1993 年成立,由初期经济合作到政治经济一体化。 (2)影响 ①经济:促进了欧盟成员经济的发展 ,成为与美国、日本并立 的世界经济三强。 ②政治: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 年成立,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 3.亚太经合组织:1989 年成立,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 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4.评价 (1)利:能够有效利用世界各地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发展机会, 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贫富差距加大;世界经济危机 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加强;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进而引发全球性的 生态危机;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
四、世界贸易组织 1.背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关贸总协定难以适应 世界经济的发展。 2.成立:1995 年 1 月 1 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标志 着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3.中国加入:中国于 2001 年底加入,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
[知识架构]
[线索梳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上,美苏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两极对峙格局;随着欧共体、日 本、中国、不结盟运动影响力的增强与苏联的解体,多极化趋势日 益突显。经济上,各国经济的依赖性与互动性日益增强,呈现出体 系化、区域集团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线索二 二战后至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1)一是区域集团化趋势:从欧共体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合组织、扩大的东盟、非洲联盟的成立等都是当今世界区域 集团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2)二是经济体系化、全球化的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关 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一方面确立起以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推动了经 济的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全球性资本市场的形成、生产 的国际化程度提高、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越来越多 的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同 时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深广的层面发展。
2.表现 国家 领域 政治 经济 军事
美国
苏联
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走向联合 (1)过程:法德和解,1967 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2)影响: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 加强。 2.日本崛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谋求政治大国 地位。 3.第三世界国家 (1)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一 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2)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4.中国崛起: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革开 放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
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明 确 考 纲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 趋势的加强。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 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思维诊断 1. 1955 年 3 月, 丘吉尔断言: “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 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 子。”其言论的核心是什么? 提示:由于核战争的毁灭性危险,美苏两国不敢轻易动武,客 观上造成相对稳定的局势。
2.有人认为,“冷战”时期美苏对峙主要表现为政治、经济、 意识形态的对抗,世界并无战争。这种说法你怎样理解?
高频考点 考点一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原因 (1)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 (2)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实力增强,争夺世界霸权。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北约组织 华约组织 德国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3.影响:一方面加剧世界紧张局势,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避免了 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考点二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一、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过程 (1)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有了统一的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 体系。 (3)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 ,构成了调整世 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线索一 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是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总 趋势 (1)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 际关系格局。 (2)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共体、中国和 日本经济的发展,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 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