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23现代中国的科技及19世纪(必修3)

合集下载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19.0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必修3)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19.0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必修3)

学作品要注意透过其外在形式,揭示它反映的社会背景。
3.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提示:从汉赋、唐诗、宋词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清小说,语言由词藻华丽、对仗 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
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的变化。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及影响
王冕的《墨梅图》,徐渭的《牡丹 郑板桥 蕉石图》,________的《墨兰图》
文人画 ________成就最 元明清 为突出
四、戏曲艺术 1.演变 元杂剧 (1)元朝:________把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昆曲 (2)明朝:______流传甚广。 2.京剧 徽剧戏班 (1)乾隆末年:_________进京演出。 徽汉合流 (2)道光年间:形成“_________”的局面,京剧出现。
3.汉赋 楚辞 (1)含义:以_____为基础的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大一统 (2)特点:内容丰富,手法夸张,表现________时代恢弘的文化 气度。 (3)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 《二京赋》。
4.唐诗 (1)繁荣原因。 ① 开放与繁荣 ___________的社会环境。 诗赋 ②科举考试以_____为主。
3.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不同及产生原因。
提示:(1)不同点
①基本内容:西方侧重对事物及其规律探索的理论科学,建立了 学科体系;中国则侧重于应用科学。 ②研究方法:西方科学家注重观察和实验;中国则采取传统的典 籍整理和经验总结。
(2)明清时期影响中西科技发展的因素
因素 政治 中国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失去科技发 展的民主氛围 西方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政治 保障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20.0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必修3)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20.0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必修3)

一、物理学的发展
1.经典力学
(1)背景。 文艺复兴运动 ①______________不仅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对科学研究产生
了重要影响。
近代科学 ②伽利略开创________,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标志:1687年,牛顿出版《___________________》一书。 三大定律 (3)内容:物体运动_________和万有引力定律。 实验 (4)特征:以_____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5)作用: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后来根据万有引 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等。
2.利用材料二划线句子来分析牛顿经典力学。20世纪初物理学有
哪些“激动人心的新发现”? 提示:(1)分析:经典力学的出现带动了天文学的发展,发现了天 王星和海王星;经典力学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 巨大进步,有利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
(2)1900年量子假说的提出宣告量子论的诞生;20世纪初爱因斯坦
2.两次工业革命各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
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的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与技术
结合取得了巨大成果。 (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进 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 义国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比较迅速。 (3)对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 进行的,既可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直接利用第 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其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
【拓展延伸】近代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1)产生阶段:15~16世纪
①原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 中世纪生产经验的积累。 ②标志:天文学领域的革命。 (2)形成和发展阶段:17~18世纪中期 ①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手工工场的发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 成功。 ②标志: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

高中历史必修3《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371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3《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371人教PPT课件
——邓稼先
我在美国呆了二十年,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年是工
作,所有这一切都在作准备,为了回到祖国能为人民
做点事 。
——钱学森
中国导弹部队
中国近程导弹 中近程导弹 中程导弹 中远程导弹 洲际导弹
中国会不会成为世界和平的威胁?
中国在任何时候、任 何情况下,都不会首 先使用核武器!
民用核技术的发展——核电厂
3、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
◆ 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前提) (2)党和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保证) (3)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和奉献;
(4)吸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
两弹 一星
农业 计算 机 生物 技术
成就
意义
1964年原子弹、自行 设计的中近程导弹
增强国防,提高 国际地位
A、中பைடு நூலகம்进入航天时代
B、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C、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 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D、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银河”系列计算机
➢1983年,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 的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型机诞生
➢1992年,“银河--Ⅱ”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每秒运算10亿次
中国水稻产量累计增
产3.5亿吨,按每吨
1000元计算,累计增
收3500亿元。
《垂死的女人》
《饥饿的女孩》
3、意义:
1)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产量
2)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 问题
3)“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 命”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1983年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上亿次 的“银河—I号”计算机 2、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单元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单元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3)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蓬 勃发展,文艺工作者的工作热情高涨,有力地推动了文学艺 术的发展。
四、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 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推动 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 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4.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 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战 略。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教版 ·高考一轮总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必修三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五单元
单元整合
时空坐标
主干整合
知识网络
精华模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时空坐标
知识网络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主干整合
一、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发展的阶段特点与表 现
二、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
三、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创作的两个高峰及出现的主 要原因 1.两个高峰 一个是指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一个是指改革开 放新时期,我国文学艺术创作取得辉煌成果。
2.主要原因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开始,党 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符合社会主义发 展的客观规律,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促进了 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行 改革开放,党中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 务”的总方向,概括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 目的,推动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又一高峰。

高中历史必修3《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410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3《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410人教PPT课件
五、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对待合理把握, 为人类造福。
思考: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世界领先;(古代辉煌)
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 先进水平;(近代衰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得 到较全面的发展。(新中国振兴)
娥三号。将会是我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
1973 年 袁 隆 平 在世界上首次培 育出杂交水稻新 品 种 —— 南 优 2 号。被誉为“东 方魔稻”、“中 国的第五大发 明”、“第二次 绿色革命”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今、天成中就国水稻种植面积中,约有一半是采 用(袁1)隆19平73培年育选的育杂出杂交交产水品稻,新每品年种生—产—南的优稻2 号谷,可单以产多一般养比活常60规0稻0多增万产2人0%。以上。
①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邓小平肯定了“科学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②1985年推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制定实施的 “863
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取得瞩目成就。 ③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两弹一星” 载人航天
杂交水稻 计算机技术
生物技术
领域 时间
C.杨利伟 D.钱学森 A
2、“两弹一星”是指( ) A .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B .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A
C .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D .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 3.被誉为我国“两弹元勋” 的是 ( )
• A.钱学森 • C.袁隆平
B.邓稼先 D.李四光
4、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美 国、苏联核垄断的事件是( ) A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 .实施“星火计划”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秦山核电站建立

高中历史必修3《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346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3《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346人教PPT课件
材料三、20世纪中期以后,以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 用为代表的世界性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超过 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
材料四、1956年制订了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78年,邓小平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重新得 到了肯定和重视。 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1世纪初,中 国高技术领域60%以上的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 材料一、中华民族曾经缔造出遥遥领先于世界的四大发明,然而16世纪之 后,中国科技发展却逐渐落后于世界,尤其是1840年以后,尽管近代中国 的仁人志士百般努力将现代科学引入中国,近代中国科技仍然远远落后于西 方先进水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技事业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材料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 发展,综合国力增强。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 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 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 国。”— —邓稼先(两弹元勋)
• 1999年,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 有限公司创立,2000年深圳证券 交易所上市。2016年,隆平高科 市场价值259.91亿元。
知识创造财富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 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于2016年11
4. “文革”时期,我国科技工作者排除错误路线的干扰
,坚持科学探索,取得的成就包括:
①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A
②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
③“银河—I”巨型计算机诞生
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
5、要制作历史纪实片《改革开放三十年回眸》,下列科技成就可
以入选的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高中历史必修3《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333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3《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333人教PPT课件
思考饭:问1)题材;料而一且反其映在了世一界个范什围么的样推的严重问题? 2)材广料,2也中有,助中于国解农决民世为界什性么的那饥样饿说? 3)据问以题上材料指出,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有何重大 意义?
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4年荣获世界粮食奖
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
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研究
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原子弹爆炸后的广岛 尸横遍野
大亚湾核电站
对这一情景有人说:中国是热爱和平的,而原子弹、氢 弹等非常可怕的杀人武器,研制核武器难道不是和我们 的初衷相违背吗?何况如果那时把研究核武器的财力物 力用于发展经济,也许我们的祖辈父辈不会那么贫穷。 对于搞原子弹、氢弹你认为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①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②中国开始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③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进了世界先进 国家行列;
④对巩固国防,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重要意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立辩场论:赛在任:何正时方候:、任不何违情背况,下利,大都于不会弊首先使用
核武器,和反平方利:用违核背能,。 弊大于利
合作探究一:
材料1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一颗原子弹。1949
年 进8行月了2第9日一,次苏新核联爆中爆炸国炸。成成19功立84第年后一和颗,19原美85子年国弹初。敌,1视9报52纸中年刊1国0登月;着3日两,则英新国闻:
温故知新
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
化,世界领先;
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 西方先进水平;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22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必修3)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22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必修3)

2.三种史观的运用
把握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体现的历史发展主线。
(1)整体史观: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 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
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
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2)文明史观: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 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
体来看待的。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
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 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 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 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 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上 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A.进化史观 C.整体史观 B.文明史观 D.现代化史观 )
【精讲精析】A项进化史观强调的是人类演进的历程从低级到高 级的过程,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错误。B项文明史观强调的是 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与题干材料不符,错误。C项吴于廑强调 人类历史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 巴勒克拉夫说
张,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
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先后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 革命等概念和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在马克 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考 (2)借助社会学的资料和民俗学的资料,往往能弥补缺乏 分析 文字记载与描述的不足。
(3)在审查史料时,应注意史料作者所述史实所持有的立 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要轻信,也不可轻率否定, 要从不同倾向的史料中,找出真实可信的内容。
【方法总结】 解答注意事项
1.明确试题考查方向和能力。据题目题干和解答要求,确定命题
趋尖锐,现实主义兴起;随着科技的进步,印象画派形成。
3.20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战和工业化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
的紧张感,现代主义兴起,流露出艺术家各式各样的复杂心理。
新中国成立后,在科技方面特别是在核领域、航空航天领域和农 业领域取得瞩目成就。
史学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典例】(2011·安徽文综·T22)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 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记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
的角度和思路,确定题目考查的主题和方向,如分清是对史学思 想还是史观、是史料鉴别运用还是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等。
2.解答此类试题要运用必要的史学知识、史学研究方法、史观
(1)明确历史学科的特点。学科特点是由它的内容和社会功能决 定的,具有史和论的高度统一性、过去性、具体性、阶段特征性、 因果性、借鉴性、综合性的特点。
历史的不一定全是历史学家,观点的不同也不仅仅是因为主观因
素的影响,B项不全面,错误。C项,据题干材料信息,随着人类 知识的增加和不同的史观,对历史事件认识是不一样的,符合题 意,正确。D项对历史事实的解读并非全是历史真实,不符合题 干材料,错误。
答案:C
【阅卷手札】 本题易错选A项,错因有两点:一是对所给材料信息解读 失分 不准确;二是没有正确的运用历史研究方法解读题干材料 警示 和各备选项。 (1)明确实物资料与文字资料的含义。文字资料包括文献、 档案、文学作品、甲骨文、墓志等;实物资料包括化石、 遗址、出土文物、墓葬等。实物资料是文字出现以前重现 历史的重要依据。
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
变动。”这是因为( )
பைடு நூலகம்
A.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 B.历史学家阐述历史,难免主观因素 C.人类知识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 D.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
【精讲精析】A项,历史学是社会人文科学,历史事实总是客观 存在的,是可以确定的,错误。B项,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解喻
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及19世纪 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本单元时间断限上起18世纪末19世纪初,下至21世纪初,
囊括了现代中国科技的发展历程和近现代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 演变。 1.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社会各阶层对“理性王国”深感 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浪漫主义兴起。
2.19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日
(2)明确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主要因素 ①研究者的立场不同。如站在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立场上;站在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立场上等。 ②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③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④时代的局限性等。
(3)注意史学研究运用辩证唯物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
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多种史观分析思考历史问题和 历史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