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后遗症临床路径完整版
脑梗死恢复期临床路径

脑梗死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一、脑梗死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西医诊断:脑梗死(ICD-10:I63.900)(二)诊断依据:中医诊断依据:根据《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发病特点:(1)起病急剧,病情复杂:如矢石之中人,骤然而至。
(2)多发生在中年以上,老年尤多。
(3)未发病前,多有先兆症状。
2.临床表现:神识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西医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2)运动功能障碍(3)感觉功能障碍(4)言语功能障碍(5)吞咽功能障碍(6)认知功能障碍(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10)脑神经麻痹2.影像学检查:CT、MRI发现的相应脑病病变(三)康复评定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情况。
包括生命体征,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注意评定患者的意识状态。
了解患者总体治疗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
分别于入院后1~3天进行初期康复评定,入院后10~14天进行中期康复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康复评定,评定具体内容如下:(1)意识障碍的评定(2)运动功能的评定(3)感觉功能的评定(4)言语功能的评定(5)吞咽功能的评定(6)认知功能的评定(7)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8)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9)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 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
(1)体位摆放与处理(2)意识障碍处理(3)运动治疗(4)作业治疗(5)物理因子治疗(6)认知功能训练(7)言语治疗(8)吞咽治疗(9)矫形器具及其他辅助器具装配与训练(10)心理行为治疗(11)中医治疗(12)痉挛处理3.常见并发症的处理(1)感染的治疗(2)深静脉血栓的治疗(3)压疮的治疗(4)异位骨化的治疗(5)其他:如骨质疏松、关节挛缩等。
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一、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后遗症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后遗症(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① 表现:中风病后遗留的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状的总称。
②病机:常因本体先虚,阴阳失却平衡,气血逆乱,痰瘀阻滞,肢体失养所致。
痰瘀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痰瘀阻滞脉络而致肢体不能随意运动,久则患肢枯瘦,麻木不仁。
③ 时间:发病6个月以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临床常见证候:①风火上扰证:常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咽干口苦,失眠多梦,中风偏瘫后血压持续升高,上述症状不减,且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脉弦滑或弦数,苔薄黄或黄腻。
治法:治宜育阴潜阳,平肝熄风。
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生赭石、生白芍、生龙骨、生牡蛎、丹参各30克;玄参、生地、夏枯草、生麦芽各15克,黄芩、栀子、川芎各10克,生甘草6 克。
热象明显者加龙胆草、生石膏;头痛眩晕者加钩藤、菊花、白蒺藜;言语謇涩加菖蒲、郁金、天竺黄;肢体麻木,伸屈不利或震颤者加蜈蚣、全蝎、白花蛇;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
②痰瘀阻络证:口眼歪斜,于强言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苔紫暗,脉弦滑。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代表方:解语丹加减(天麻15g、胆星12g、天竺黄10g、半夏10g、橙皮15g、地龙6g、僵蚕6g、全蝎6g、远志10g、石菖蒲10g、桑枝10g、鸡血藤10g、丹参10g、红花10g。
)③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肢体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
治法:滋养肝肾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干地黄15g、首乌12g、枸杞10g、山萸肉15g、麦冬10g、石斛10g、当归10g、鸡血藤15g、杜仲10g、牛膝10g。
20 脑梗死后遗症

脑梗死后遗症一、脑梗死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梗死后遗症(ICD:I69.300)(二)诊断依据。
1.脑梗死发病后1年。
2.仍残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言语不利、口角歪斜、进食哽咽及饮水呛咳等。
3.影像学证据。
4.临床排除糖尿病、中毒等全身性疾病或颅内炎症、变性疾病所致神经系统损害。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一般治疗;2.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3.调控血压、血糖;4.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5.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原发病;6.防治并发症,肺部感染、防褥疮、泌尿系感染等;7.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
7-15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I69.300脑梗死后遗症。
2.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尿、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
(3)头颅CT/MRI、胸片、心电图,颈动脉彩超,心脏彩超。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胸部CT等。
(七)选择用药。
1.降压、控制血糖等药物;2.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3.防止水、电解质紊乱药物;4.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康复治疗;5.辨证施治选择中药汤剂治疗;6.针灸、康复治疗。
(八)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新发梗死,合并梗塞后出血或其他严重疾病而影响第一诊断者需退出路径;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4.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脑梗死后可能导致既往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二、脑梗死后遗症临床路径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梗死后遗症(ICD10:I69.300)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住院标准日7-15天。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梗死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梗死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l0:I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局灶症状和体征,伴或不伴意识障碍。
2.头颅CT证实颅内无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
1.整体治疗:(1)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预防感染等并发症;(2)维持呼吸道通畅,鼻导管吸氧;(3)不能经口喂食者给予鼻饲,以维持机体营养需要,避免吸入性肺炎;(4)控制血压;(5)降低颅内压。
存在颅内压升高的征象时,采取降颅压措施,药物可选用20%甘露醇,严重时可考虑去骨瓣减压;(6)控制体温在正常水平,38℃以上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7)防治应激性溃疡;(8)早期康复治疗。
2.特殊治疗:(1)溶栓治疗(发病3-6小时之内);(2)抗凝治疗;(3)抗血小板治疗;(4)降纤治疗;(5)神经保护治疗;(6)中药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3脑梗死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 2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 )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心肌酶谱、血脂、双颈动脉加双椎动脉彩超、TCD、头颅MRI。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物:收缩压大于180mmHg或舒张压大于110mmHg时,可选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无感染者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2脑血管病后遗症门诊临床路径

2、脑血管病后遗症门诊临床路径脑血管病后遗症门诊临床路径一、脑血管病后遗症门诊诊疗流程(一)适用对象(ICD-I69.802)单纯脑血管病无合并症或合并轻微无需特殊处理的合并症、上级医院住院治疗病情稳定可转门诊治疗的、既往有脑血管病史本次发病症状较轻可在门诊治疗。
脑血管病包括:脑梗塞、脑血管硬化、脑供血不足、脑出血康复治疗等病种。
(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既往住院病史。
2、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但症状较轻,或合并症无需特殊处理。
3、相关辅助检查检查:如TCD提示、头颅CT提示、MRI 提示等。
(三)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
(四)排除标准:1、不符合纳入标准。
2、需要住院或并发症需要处理的在门诊无法治疗。
3、进展型。
(五)门诊检查项目:与疾病相关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血脂,凝血功能,颅内多普勒血流图必需的检查项目:心电图,血糖,肝功能,肾功能。
(六)治疗常规1、内科综合支持治疗,应特别注意血压调控。
2、抗血小板凝集药物。
3、改变脑循环、扩血管药。
4、神经保护剂。
5、中药活血化瘀治疗。
6、康复治疗。
7、其他对症处理。
(七)标准门诊诊疗日:7-10天(八)治愈标准1、生命体征平稳。
2、治疗后症状消失或改善。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门诊治疗期间合并症突发,进展性,病情加重,需要转住院。
二、脑血管病后遗症门诊治疗临床路径表单病名称编码:ICD-I69.802适用对象: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就诊日期:年月日治愈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0天三、脑血管疾病后遗症门诊治疗临床路径质量控制与考核要点。
20 脑梗死后遗症

脑梗死后遗症一、脑梗死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梗死后遗症(ICD:169.300)(二)诊断依据。
1. 脑梗死发病后1年。
2. 仍残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言语不利、口角歪斜、进食哽咽及饮水呛咳等。
3. 影像学证据。
4. 临床排除糖尿病、中毒等全身性疾病或颅内炎症、变性疾病所致神经系统损害。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 一般治疗;2. 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3. 调控血压、血糖;4. 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5. 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原发病;6. 防治并发症,肺部感染、防褥疮、泌尿系感染等;7. 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
7-15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69.300脑梗死后遗症。
2. 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尿、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
(3)头颅CT/MRI、胸片、心电图,颈动脉彩超,心脏彩超。
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胸部CT等。
(七)选择用药。
1. 降压、控制血糖等药物;2. 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3. 防止水、电解质紊乱药物;4. 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康复治疗;5. 辨证施治选择中药汤剂治疗;6. 针灸、康复治疗。
(八)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新发梗死,合并梗塞后出血或其他严重疾病而影响第一诊断者需退出路径;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 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4. 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脑梗死后可能导致既往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2脑血管病后遗症门诊临床路径

2、脑血管病后遗症门诊临床路径脑血管病后遗症门诊临床路径一、脑血管病后遗症门诊诊疗流程(一)适用对象(ICD-I69.802)单纯脑血管病无合并症或合并轻微无需特殊处理的合并症、上级医院住院治疗病情稳定可转门诊治疗的、既往有脑血管病史本次发病症状较轻可在门诊治疗。
脑血管病包括:脑梗塞、脑血管硬化、脑供血不足、脑出血康复治疗等病种。
(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既往住院病史。
2、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但症状较轻,或合并症无需特殊处理。
3、相关辅助检查检查:如TCD提示、头颅CT提示、MRI 提示等。
(三)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
(四)排除标准:1、不符合纳入标准。
2、需要住院或并发症需要处理的在门诊无法治疗。
3、进展型。
(五)门诊检查项目:与疾病相关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血脂,凝血功能,颅内多普勒血流图必需的检查项目:心电图,血糖,肝功能,肾功能。
(六)治疗常规1、内科综合支持治疗,应特别注意血压调控。
2、抗血小板凝集药物。
3、改变脑循环、扩血管药。
4、神经保护剂。
5、中药活血化瘀治疗。
6、康复治疗。
7、其他对症处理。
(七)标准门诊诊疗日:7-10天(八)治愈标准1、生命体征平稳。
2、治疗后症状消失或改善。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门诊治疗期间合并症突发,进展性,病情加重,需要转住院。
二、脑血管病后遗症门诊治疗临床路径表单病名称编码:ICD-I69.802适用对象: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就诊日期:年月日治愈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0天三、脑血管疾病后遗症门诊治疗临床路径质量控制与考核要点。
病历脑梗塞后遗症病程

03
后遗症表现与评估方法
后遗症表现类型及程度
肢体运动障碍
表现为偏瘫、肌肉无力 、协调性差等,程度轻
重不一。
感觉障碍
表现为麻木、疼痛、感 觉异常等,影响触觉、
温觉、痛觉等。
语言与认知障碍
表现为失语、认知减退 、记忆力下降等,影响 日常生活交流和思考。
情绪与精神障碍
表现为焦虑、抑郁、易 怒等,影响生活质量和
04
康复治疗计划与实施效果
康复治疗目标设定
恢复肢体功能
通过康复训练,使患者能够重新行走、握物等,提高生活质量。
改善语言和认知功能
针对脑梗塞引起的语言和认知障碍,通过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语言 能力和认知水平。
预防并发症
通过康复训练,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
康复治疗方法选择及实施过程
物理疗法
随访方式
随访方式可采用电话、网 络或现场随访等方式。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示右侧颞叶低密度影 ,考虑为脑梗塞灶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生化等检查未见明显 异常
诊断
脑梗塞(右侧颞叶)
02
脑梗塞诊断与治疗过程
脑梗塞诊断过程
病史采集
医生会询问患者病史,了解是否 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高 危因素,以及突发脑梗塞的症状
和时间。
体格检查
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 神经系统检查,以评估患者的肌肉 力量、感觉功能、语言能力等。
并发症预防措施
控制血压和血糖
保持血压和血糖稳定,可以降 低脑梗塞复发的风险。
健康饮食
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有助于 控制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塞后遗症临床路径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脑梗塞后遗症临床路径表单
一、脑梗塞后遗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单纯脑梗死无合并症或合并轻微无需特殊处理的合并症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1、曾有脑梗塞病史,遗留肢体偏瘫或者智能障碍,可近期加重。
2、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头晕、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3、头颅CT提示MRI提示有老年脑改变,或者多发性脑梗塞(陈旧性),腔隙性脑梗塞。
(三)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
疾病分期:
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2、无意识障碍
(四)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
2、有各种类型意识障碍
3,进展型
(五)治疗常规
1、内科综合支持治疗,应特别注意血压调控
2、抗血小板,调脂治疗
3、改善脑循环
4、神经保护治疗
5、中药活血化瘀治疗
6、康复治疗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液分析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
(3)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心肌酶谱、双颈动脉加双椎动脉彩超。
(七)选择用药。
1.降压药物:收缩压大于180mmHg或舒张压大于110mmHg时,可选用依那普利、赖诺普利.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缓释片等。
2.抗血小板治疗:可选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调脂药物:如他汀类。
4.中药治疗。
(八)标准住院日:7-10天
(九)出院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
2、肢体或语言功能稳定或改善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合并症,进展性,病情危重,不能出院
2、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
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4、患者拒绝出院
脑梗塞后遗症临床路径表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