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成语故事
赵括纸上谈兵注释及译文

赵括纸上谈兵注释及译文《纸上谈兵》是一则成语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下是《纸上谈兵》的原文、注释及译文:《纸上谈兵》的原文为: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
”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注释1.赵括: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他自幼学习兵法,谈论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自己也被秦军射死。
2.兵:用兵之道。
3.论:谈论。
4.以:认为。
5.少:缺少。
6.尝:曾经。
7.言兵事:谈论用兵作战的事。
8.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名将,曾率军大败秦国。
9.难:反驳,使……为难。
10.破:打败。
11.易:轻易。
12.置:安排。
13.赵括既代廉颇:赵括代替廉颇。
14.悉:全,都。
15.括军:赵括带领的军队。
16.易置:更改换。
17.秦将白起闻之:秦国将领白起听说这件事。
18.纵:纵容,放纵。
19.奇兵:变化莫测的战术。
20.佯败走:假装战败逃走。
21.而绝其粮道:截断他们的粮道。
22.分断其军为二:把赵军分成两段。
23.四十余万:四十多万。
24.遂:于是,就。
25.破:击溃。
2023年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2023年成语故事:纸上谈兵2023年成语故事:纸上谈兵1【出处】《史记》。
战国时期,著名的将领赵奢,曾为赵国立下过汗马功劳。
赵奢的儿子叫赵括,从小就熟读各种兵书,常与父亲谈论如何用兵,夸夸其谈,头头是道。
赵括的母亲见儿子这样,很高兴,赵括更是得意,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儿子担心,认为赵括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还说:“将来赵国不用赵括便罢,若用他为将,一定大败无疑!”所以,赵奢临终前,特地把赵括唤到床前训导:“你不是当大将的材料,千万不可勉为其难。
”又嘱托妻子说:“日后如果赵王想叫赵括当将军,你一定要推辞,否则会败军辱国!”公元前259年,秦军出兵攻打赵国,赵军由廉颇指挥,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坚持抵抗。
廉颇虽已年老,但作战经验丰富。
他见秦军实力强,不能硬拼快攻,就采取以守为攻的策略,任凭秦军怎样挑衅,也不应战。
秦军怕这样长久相持下去难以应付,便派出奸细,到赵国去散布廉颇的谣言,说廉颇老了,胆子小了;秦军最怕的人是赵括,别的将军都不行……赵王信以为真,就把廉颇召了回来,改派赵括去统领军队。
蔺相如当时正在病中,听说此事很着急,说:“赵括只不过死读了一些兵书,并无实战经验,更不懂得灵活运用,派他统率军,怎么行呢!”赵括的母亲也亲自上殿面见赵王,说她的儿子不能当大将。
然而赵王主意已定,不管别人怎么反对,他都听不进去。
最终,赵括还是当上了赵军的主将。
赵括威风凛凛地来到长平,立刻改变了廉颇持久战的策略,又更换了大批将官。
然后,他率领三军主动出击,杀出了赵营。
秦将白起非常高兴,设下圈套引诱赵括。
两军对阵时,秦军佯装失败,赵括率兵猛追,结果被秦军团团围住。
接着,秦军又截断了赵军的粮道。
一个多月后,赵军粮绝,赵括被迫突围,被秦军乱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也全部阵亡了。
释义在纸上谈论如何用兵。
比喻夸夸其谈,不切实际。
也比喻只是空谈而不能成为现实的事物。
2023年成语故事:纸上谈兵2[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
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自以为天下没有人能够与其匹敌。
他的父亲赵奢曾经评论说:“打仗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而赵括把它说得太容易了,假使将来赵国不任命他为将军,那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拜他为将军,导致赵军大败的人必定是赵括无疑。
”后来赵括果然代替廉颇做了大将军,长平一战被秦将白起打败,四十万赵军全部被消灭,赵括自己也战死了。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纸上谈兵
成语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成语解释: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
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典故出处:老舍《四世同堂》:“书生只喜欢纸上谈兵,只说而不去实行。
”成语例句: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
四字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四字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是⼀个汉语成语,指在纸⾯上谈论打仗,⽐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那么这个成语的故事是怎样的呢?下⾯我们⼀起来了解⼀下吧。
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有⼀个著名的⼤将,姓赵名奢。
他的⼉⼦赵括,年轻的时候就把兵书读得烂熟,即使他⽗亲和他谈论⽤兵的道理,也不能难倒他。
但赵奢总说他不能⽤兵,他母亲曾经为这件事问赵奢,赵奢说:“⽤兵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危亡,⽽他把⽤兵看得太简单了,赵国不叫他当⼤将便罢,如果叫他当⼤将,使赵国灭亡的必然是他。
” 后来秦国军队攻击赵国,廉颇奉命去抵抗,为了争取有利的战⽃条件,就先筑起营垒来坚守,没有⽴刻出战。
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认为廉颇年⽼胆⼩,不能抵挡⼤敌,改派赵括出战秦国来代替廉颇。
赵括的母亲知道了这件事,连忙上书阻⽌,赵孝成王不听,赵括的母亲便说:“⼤王⼀定要派遣他去,如果有不称职的话,我可以不同他⼀起受罪吗?”赵孝成王说:“可以。
” 赵括威风凛凛地到长平(今⼭西省⾼平县北),完全改变了廉颇原来制定的军令,把军队的⼤⼩头⽬都换了。
秦国将领⽩起带兵来攻,赵括便不顾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决定以精兵出击。
结果,没有多久,就被秦围困住,粮道也断绝了。
围困四⼗多天,还没解围。
赵括看到粮⾷已经吃尽,兵⼠忍不住饥饿,只得亲⾃率领⼀⽀精兵突围。
可是,秦军围困得⼗分严密,赵括不但没有突出重围,反⽽被乱箭射死。
于是,赵国军队四⼗万⼈降了秦国,却全部被⽩起活埋了。
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长平之战”。
后来⼈们就⽤“纸上谈兵”来⽐喻空说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或指完全不符合实际的空谈。
纸上谈兵的故事 “纸上谈兵”这个故事,是说战国时期赵国的⼤将赵奢的⼉⼦赵括,脱离实际,崇尚空谈,最后被秦军乱箭射死,并葬送了40万赵军的事件。
公元前262年,秦国想继续扩⼤疆域,并吞⼩国。
于是,秦昭襄王派⼤将王屹,去攻打韩国的上党郡(今⼭西省长治市⼀带)。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及寓意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及寓意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跟这个成语有关的寓言故事。
纸上谈兵的故事: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
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
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
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
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夸其谈,反而却常常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过了几年,赵奢死去了。
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年龄很大的将军廉颇率军迎敌。
开始,赵军连连失利。
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不要主动出击,保存实力把住阵地从而拖垮秦军。
结果真的,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
于是秦军也施展汁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便撤掉廉颇,要派赵括为大将来统帅军队。
赵括的母亲记住丈夫生前的嘱咐,再三向赵王说明情况,极力劝告赵王收回决定,可是赵王哪里听得进去,他真的任命了赵括担任大将来取代廉颇。
赵括一到前线,便开始胡乱指挥起来。
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大量撤换将官,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军心涣散。
秦军得知赵军这些情况,自然正中下怀。
一天深夜,秦军派一支队伍偷袭赵营,刚一交战,便佯装败走。
同时,秦军又派兵乘机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赵括不知实情,还以为秦军真的是败逃。
他得意地想,取胜即在眼前,这正是表现自己的时候。
于是他命令部队紧紧追击。
结果,赵军追了一段后即被秦军伏兵将追兵拦腰截断,使赵军首尾不能相顾。
纸上谈兵成语故事

纸上谈兵成语故事纸上谈兵成语故事1在战国时期的后期,由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逐步走向强大,后来在张仪的远交而近攻政策的推行,先后打败了魏国、楚国、韩国、削弱了齐国。
使得当时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只剩下了赵国。
当时赵国有战国名相蔺相如和著名军事将领廉颇辅佐赵王,多次击退秦国军队的进攻。
公元前262年,秦国大军再次进犯赵国,赵过军队在廉颇统帅下,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与秦军对垒。
当时廉颇虽已经年老,但是作战经验极其丰富,知秦国军队骁勇善战,以赵国现有兵力与秦军硬拼快攻等于是以卵击石。
同时,廉颇分析秦军远道来攻赵国,其粮草军需供应困难,不适合长期作战,便决定采取持久之战法,以求把秦军拖垮。
他下令军士坚守营垒,任凭秦军如何挑战、叫骂,一概不理,决不出营垒应战。
旷日持久的对峙,使秦军粮草即将耗尽,这样持久下去,一旦粮草耗尽,只有撤回秦国。
可一旦撤退定将遭到廉颇的攻击,那时将无法应战。
于是秦军派出奸细,混入赵国首都邯郸,四处散布谣言:廉颇老了,因为惧怕秦军,不敢出战;秦国军队只怕赵括,不怕廉颇,一但赵括出任统帅,秦军将不堪一击等等。
当时赵王也正在为没有能速战速决而恼火,听了谣言,信以为真,责令赵括前往长平替换廉颇。
这赵括乃赵国另一著名军事将领赵奢之子,少年时代聪明过人,熟读兵书,颇为熟知战略兵法。
与人争论起军事问题,很少有人能说得过他,就连其父赵奢也鲜有驳倒他的时候。
故此,赵括极为骄傲自大,自认为他是天下无敌的。
然而赵奢却并不看好自己的这个儿子,认为他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并没有真才实学,并在临终前嘱咐他的妻子:将来不能让咱这儿子担当大任,否则使赵国军队大败的定然是他。
所谓“纸上谈兵”,就是形容脱离实际的空谈。
当时,赵王一意孤行,坚决让赵括代替廉颇,正在病榻之上的蔺相如得知消息后,面见赵王,坚决反对,说道:赵括不过是死读了他父亲的一些兵书,根本不懂得灵活运用兵法,无法承担此大任。
赵括的母亲也上书赵王,说他儿子难当此大任。
纸上谈兵赵括的历史故事

纸上谈兵赵括的历史故事导读:[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人物介绍】赵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赵奢之子,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因指挥错误被秦军大败,自己也冲阵战死,赵军四十万人尽数被秦将白起活埋。
【成语故事】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
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
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
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
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夸其谈,反而却常常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过了几年,赵奢死去了。
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年龄很大的将军廉颇率军迎敌。
开始,赵军连连失利。
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不要主动出击,保存实力把住阵地从而拖垮秦军。
结果真的,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
于是秦军也施展汁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便撤掉廉颇,要派赵括为大将来统帅军队。
赵括的母亲记住丈夫生前的嘱咐,再三向赵王说明情况,极力劝告赵王收回决定,可是赵王哪里听得进去,他真的任命了赵括担任大将来取代廉颇。
小学生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

小学生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纸上谈兵的故事,供大家参考。
纸上谈兵的故事1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
他一谈起用兵之道来,连赵奢都说不过他。
日子久了,赵括便自以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但赵奢深知儿子并没有带兵打仗的真本事,因此他临终前嘱咐赵括,千万不要担任将军的职务,否则必定会给赵国带来失败。
公元前262年,秦国进犯赵国。
赵孝成王任命廉颇为大将,率军抵抗。
久经沙场的廉颇领军20万前去抗敌,两军在长平展开了大战。
廉颇见秦军强大,不能硬拼,便决定在长平筑垒固守,等到秦军粮草供给不足的时候再出兵作战。
于是廉颇下令闭门不出,进行严密防守,不管秦军如何挑衅,都不应战。
就这样,廉颇在长平坚守达三年之久,秦军没能得逞。
秦国见一时无法取胜,就派人到赵国都城邯郸去散布流言,说廉颇惧怕秦兵,秦国特别怕赵王任命赵括为将。
赵王果然中计,下令由赵括取代廉颇为大将。
赵括根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一上任便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向秦军发起全面攻击。
秦军假装战败,一直将赵军引到秦军大营前。
赵括知道中计,可为时已晚。
赵军成了瓮中之鳖。
几十万赵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军,陷入了绝境。
46天后,赵括决心孤注一掷地向外突围,还没冲到秦军的阵地前,就被乱箭射死了。
主帅一死,赵军全线崩溃,40万大军全被秦军活埋。
从此以后,赵国一蹶不振。
纸上谈兵的故事2打开历史的画卷,那是一个金戈铁马、狼烟滚滚的时代。
赵括的纸上谈兵令我仰天长叹!两军阵中,赵括死于乱箭穿身,悲哀!悲哀!秦军进攻赵国,赵王派廉颇为将迎战退敌。
秦军几攻不下,于是利用反间计,使赵王听信馋言,调回廉颇,用上了赵括。
赵括是名将赵奢的儿子。
从小谙读兵书,跟父亲学习兵法,谈起用兵之道,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他从来也没带过兵打过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在年轻的时候,就读过不少兵书,常常在人们面前谈论作战用兵的事情,即使父亲赵奢也难不住他。
很多人认为他很有才能,但是他父亲却认为他夸夸其谈,不能承担重任。
有一次,秦国进攻赵国。
赵国大将廉颇采用了修筑壁垒坚守的方法。
后来,赵王听信了秦国散布的流言,以为廉颇年老懦弱,不能低档敌军,就改派赵括代替廉颇。
赵括到了前线,死搬兵书上的教条,完全改变了廉颇持久抗战的计划。
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便用计先截断了赵军的运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包围。
赵军粮绝,赵括企图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一下子尽被歼灭。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