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年级下册课文重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千年梦圆在今朝》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导语】“千年梦”指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梦想。
“千年梦圆在今朝”说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在⽆数航天⼈的努⼒下,现在终于实现。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第8课《千年梦圆在今朝》课⽂原⽂ 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
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的神话,⼈飞于天、车⾛空中的传说,鲲鹏展翅、九天揽⽉的奇妙想象。
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的炎黄⼦孙,于千百年的岁⽉流转之中,不断地尝试实现⾃⼰的美好愿望。
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第⼀个试验乘⽕箭上天的⼈。
他⽤四⼗七⽀⽕箭捆绑在椅⼦下⾯,⾃⼰坐在椅⼦上,⼿拿两只⼤风筝,叫⼈点⽕发射。
随着⼀声巨响,他消失在了⽕焰和烟雾中。
尽管⼈类⾸次⽕箭飞⾏尝试没有成功,但万户仍然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类升空探索的先驱。
为了纪念他,国际天⽂学联合会将⽉球上的⼀座环形⼭命名为“万户”。
万户那种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极⼤地震撼和⿎舞着⼈们。
数百年来,坚定⽽执着的炎黄⼦孙,在实现飞天梦的过程中,遭受了⽆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
1949年,中华⼈民共和国成⽴,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页,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呈现出勃勃⽣机。
⽑泽东主席在苏联第⼀颗⼈造卫星上天之后的第⼆年——1958年,庄重地表⽰:“我们也要搞⼈造卫星。
’”经过⼗多年的努⼒,1970年4⽉24⽇,寂寞⽽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次响起了中国⼈的声⾳,那穿越苍穹的《东⽅红》乐曲,让海内外华⼈振奋不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
在准备发射⼈造卫星的同时,中国科学家满怀希望地开始了载⼈航天技术的探索。
1992年9⽉21⽇,党中央决定实施载⼈航天⼯程,⼀百⼀⼗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
经过⼴⼤科技⼈员、⼯⼈和解放军官兵⼗余年的不懈努⼒,2003年10⽉15⽇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随着⼀声震⽿欲聋的巨响,我国⾃⾏研制的“神⾈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飞向蓝天的恐龙》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导语】《飞向蓝天的恐龙》是徐星写作的⼀篇科普⽂章,⽂章主要向⼈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种⼩型恐龙的后裔。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第6课《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原⽂ 说到恐龙,⼈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者笨重、迟钝的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然会浮现轻灵的鸽⼦或者五彩斑斓的孔雀。
⼆者似乎毫不相⼲,但近年来发现的⼤量化⽯显⽰:在中⽣代时期,恐龙的⼀⽀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
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研究了⼤量恐龙和鸟类化⽯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且很可能就是⼀种⼩型恐龙的后裔。
根据这⼀假说,⼀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但相关化⽯⼀直没有被找到。
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次发现了保存有⽻⽑印痕的恐龙化⽯,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欣喜若狂。
辽西的发现向世⼈展⽰了恐龙长⽻⽑的证据,给这幅古⽣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代的地球,看看这⼀演化过程吧! 地球上的第⼀种恐龙⼤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般⼤⼩,两条后腿粗壮有⼒,能够⽀撑起整个⾝体。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个形态各异的庞⼤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样两⾜奔跑,有些恐龙则⽤四⾜⾏⾛;有些恐龙⾝长⼏⼗⽶,重达数⼗吨,有些恐龙则⾝材⼩巧,体重不⾜⼏公⽄;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饮⾎的⾷⾁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
其中,⼀些猎⾷性恐龙的⾝体逐渐变⼩,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骼中空,⾝体轻盈;脑颅膨⼤,⾏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不再披着鳞⽚或鳞甲。
它们中的⼀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物⽽转移到树上⽣存。
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并最终能够主动飞⾏。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课文重点知识梳理(全册)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课文知识重点梳理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1 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1.作者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他的诗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在当时称为“杨诚斋体”。
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家”“南宋四大家”。
2.课题《新市徐公店》“宿”是住宿、投宿的意思。
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
诗题的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3.识记字音宿sù新市徐xú公店篱lí落疏shū疏4.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径:小路。
阴:树荫。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诗意:稀稀疏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树枝上新生的绿叶还不茂密,没有形成树荫。
这两句诗写了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等静态景物,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春色图。
5.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走:跑。
急走:快跑。
追:追逐。
处:地方。
寻:寻找。
诗意:儿童飞快地跑着,追逐一只黄色蝴蝶。
蝴蝶飞到一片金黄的油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这两句诗是动态描写,“急走、追”这两个词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无处寻”三个字让我们仿佛看见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
6.儿童为什么没有追上黄蝶呢?因为蝴蝶是黄色的,它飞进了同样是黄色的油菜花中,令儿童眼花缭乱,看不清蝴蝶究竟躲在哪颗油菜花后面了。
7.“飞”能否换成“逃”,为什么?从表面看可以换,黄蝶躲避儿童追赶,用“飞”字显然不合情理,用“逃”反而更准确。
“飞”字的精妙之处是:黄蝶飞入黄色的菜花不是在逃,而是在和儿童捉迷藏。
儿童“戏蝶”反被“蝶戏”,真是妙趣横生!8.诗中抓住篱落、一径、树头新绿、儿童、黄蝶、菜花等景物,写出暮春时节的美。
9.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追捕黄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内容(含古诗、课文、日积月累)

部编四年级下册课文必背内容一、【必背古诗文】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1)兴,读xìng 杂兴,随兴写的诗,(2)蛱蝶,蝴蝶的一种。
译文: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1)新市:地名。
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一说在今湖北省京山县东北。
(2)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3)篱落:篱笆。
(4)疏疏:稀疏,稀稀落落的样子。
(5)一径深:一条小路很远很远。
深,深远。
(6)头:树枝头。
(7)未成阴:新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未形成树阴。
阴:树叶茂盛浓密。
(8)急走:奔跑着、快追。
走,是跑的意思。
(9)黄蝶:黄颜色的蝴蝶。
(10)无处:没有地方。
(11)寻:寻找。
译文: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小路旁边的树上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
儿童们奔跑着,追捕那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
可是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后,孩子们就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1)清平乐(yuè):词牌名。
(2)村居:题目。
(3)茅檐:茅屋的屋檐。
(4)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5)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6)翁媪(ǎo):老翁、老妇。
(7)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8)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9)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10)卧:趴。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文重点知识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文重点知识归纳第十六课《海上日出》一、课文内容填空:1.日出前,天空还是一片浅蓝,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
日出时,天空中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接着它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
2.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
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3.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二、课文重点归纳:1.《海上日出》的作者是巴金。
文章按照早晨太阳变化(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来写的。
描绘了海上日出时的两种景象分别是:天气晴朗时海上日出和有云时,展示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
2.作者记录了一次海上看日出的过程,作者按时间顺序一步一步记录太阳每一刻的状态、颜色和光明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向往光明、奋发向上的精神。
3.本文的中心句是:“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描写了海上日出时壮观景象。
文章结尾用反问句:“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做总结,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奇观的赞美之情。
4.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
通过描述不同情况下在海上看到的日出景象,称赞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第十七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文内容填空: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二、课文重点归纳: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叶圣陶,原文叶绍钧。
本文是一篇游记,文章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的。
2.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作者先写路上,再写外洞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最后写出洞。
其中重点写了内洞的景物。
3.在游览的过程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及重点课文背诵默写清单

3、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 乐。 (爱因斯坦) 课外积累: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形容人的精神和意志的成语: 1、褒义:雄心壮志 坚定不移 坚忍不拔 自强不息 聚沙成塔
集腋成裘 持之以恒 全力以赴 知难而进 无坚不摧 2、贬义: 知难而退 碌碌无为 一暴十寒
2
孤云独去闲。(“闲”, 悠闲。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相看两不厌,(“厌”,满足。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彼此总是看
不够。) 只有敬亭山。(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 潭面无风镜未磨。(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 遥望洞庭山水翠,(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 白银盘里一青螺。(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9、自然之道
4、8
35、37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7
40、41
11、蝙蝠和雷达 6、7、8
43
12、大自然的启示 5
46
语文园地三
日积月累
50
13、夜莺的歌声 21
55
14、小英雄雨来 1、4、5、42、53 59-69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5、6、7
71、72
16、和我一起享受春天 全文
73-75
关于诚信的名言 : 1、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4、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课外积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中国谚语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重点课文背诵内容汇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重点课文背诵内容汇总四年级下册:课文1 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课文9 短诗三首繁星(七一)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月明的园中,藤蔓的叶下,母亲的膝上。
繁星(一三一)大海啊!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繁星(一五九)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课文10 绿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课文21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课文22 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语文园地二·日积月累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语文园地三·日积月累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课文内容复习重点

第1单元课文主题归纳1.《古诗词三首》中,《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描写了春末夏初时/暮春(农村的田园风光)和(儿童捕蝶嬉戏)的动人情景,表现了诗人(对乡野景色和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诗歌通过描写色彩鲜明的风景,展现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烘托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抒发了作者(对夏季田园景物的喜爱)与(对农民辛苦生活的同情)。
《清平乐·村居》通过描绘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2.《乡下人家》通过描写乡村白天和夜晚以及(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致,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诗意)的乡村生活,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家园、装点生活的美好品质。
3.《天窗》的作者是(茅盾)。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与天窗有关的一些往事,表达了作者对天窗的(赞美与留恋)之情。
从中我们能体会到童年的(天真、烂漫与美好)。
4.《三月桃花水》全文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三月桃花水声音动听、亮如明镜,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2单元课文主题归纳1.《琥珀》是一篇说明文,介绍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发展过程),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2.《飞向蓝天的恐龙》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接着介绍了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
3.《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介绍了(纳米、纳米技术)的特点,描述了纳米技术在人们身边的运用,以及对人们健康的有益作用,让我们感受到了(新奇的纳米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
4.《千年梦圆在今朝》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诗词三首》:三首诗在内容上都是写南方自然风光的。
学习这三首诗,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
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丰厚文化积淀。
独坐敬亭山: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望洞庭: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2、《桂林山水》: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3、《记金华的双龙洞》: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
4、七月的天山: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一是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
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另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盛夏季节进入天山会有秋天般的凉爽的原因。
二是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
三是描写天山深处的景象:山色柔嫩,山形柔美;重点写了五彩缤纷的野花,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了春天的花园。
作者就是这样重点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
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5、中彩那天:故事以汽车的得而复失和“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
当商店扩音器高声宣布父亲幸运地成为获奖者,而且奖品又是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时,对当时正在上学的“我”来说是多么高兴。
然而,当父亲开着获奖的奔驰车缓缓驶过拥挤的大街时,却发现父亲的“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我”自然会感到“闷闷不乐”。
回到家里,慈祥的母亲揭示了其中的奥秘──“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
“我”迷惑不解,母亲又详细说出了事情的经过。
最后在没有人知情的情况下,父亲毅然地拨通电话,通知真正的获奖者库伯。
这一动人的故事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的崇高的精神世界,它让我们懂得,诚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
6、万年牢:故事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分两部分讲父亲做事认真和实在的。
先讲父亲自己经营做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的工艺、手艺高超和保证产品质量;再讲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
从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真诚地为人和做事的道德风范。
7、尊严:本文讲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
故事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
一方面概括了哈默的品格,说明人是要有精神的,要自爱、自强、自尊;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杰克逊尊重他人,看重人品的长者风范。
8、将心比心:人人都希望能获得更多人的关心和帮助。
然而想获得别人的帮助,首先要自己先去关心、帮助别人。
要想得到别人的宽容和鼓励,就要自己先去宽容、鼓励别人9、自然之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
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
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悔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
11、蝙蝠和雷达: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中心: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12、大自然的启示:《“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
《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13、夜莺的歌声: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
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14、小英雄雨来:讲的是在那战火连天、枪炮轰鸣的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勇敢,游泳本领高强,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
了解战争年代人们的生活,学习小英雄雨来勇敢机智的品质,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
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
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引导我们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它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发出对和平的呼唤。
全诗共五个小节。
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四小节)描述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
第二部分(第五小节)发出祈盼,让战火中的孩子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一同享受春天的美好17、触摸春天:在春暖花开的美景中,一个小女孩穿梭在花丛中。
她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慢慢伸出双手,悄然拢住了一只逗留在花间的蝴蝶。
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小女孩的脸上充满了惊讶。
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着翅膀飞走了。
小女孩仰起头来张望。
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作者也触摸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命力,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谁都有把握春天的权利,只有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18、永生的眼睛:本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
“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19、生命生命: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20、花的勇气: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
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21、乡下人家:本文正如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那房前顺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绿的藤蔓,门前空地上依着时令开放的美丽的鲜花和屋后伴着春雨从土里探出头来的嫩笋,那觅食鸡群,那嬉水的小鸭,那乡下人家在门前的树阴下边吃晚饭,边闲话家常,其乐融融,夜里伴着纺织娘美妙的歌声甜蜜进入梦乡……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22、牧场之国:课文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白日里,牧场是动物们的天堂,无论是花色多样的牛,还是骏马或羊、猪、鸡,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低地上”是那样的悠然自得、惬意舒畅,广阔无垠的草原无疑就是他们的自由王国,好一幅家禽家畜安闲游憩图。
即使是傍晚出现了挤奶的人也并没有打破草原的寂静,奶牛仍是“严肃沉默”,挤奶人更是“默默无语”,连船只行驶也是舒缓平稳的,车船的到来与离去也反衬出了草原的寂静。
直到夜幕降临,荷兰更是沉入一片静谧之中,又成了一幅沉沉静夜图。
中心:让我们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
23、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
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渔歌子》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24、麦哨: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让我们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童年生活的欢乐、无拘无束。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文及答案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 卷1至2页.第II 卷3至9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