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清朝工业生产总值世界第一为何仍挨打
历史趣谈清末GDP世界第一却挨打的原因 科技太弱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末GDP世界第一却挨打的原因科技太弱导语:从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经验来看,无论是GDp总量,还是GDp在世界上的排名与份额,都不一定能反映经济发展水平,更难反映中国国际地位。
GDp从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经验来看,无论是GDp总量,还是GDp 在世界上的排名与份额,都不一定能反映经济发展水平,更难反映中国国际地位。
GDp统计,只是国力对比中的一个狭窄方面。
是否拥有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现代化的经济结构,往往比GDp更加重要,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936年,中国的GDp远高于日本,约为日本的1.9倍至2.8倍,但无论是日本政府、中国政府,还是西方的观察家,都认为日本明显强于中国。
然而,中国近现代史告诉我们,如果国富而兵不强,即使GDp排名靠前也会挨打。
1、康乾盛世:中国GDp世界第一按照英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预测:中国可能在2015年恢复其世界头号经济体的地位,到2030年,中国占世界GDp的比重可能增加到23%,那时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也会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1/3。
麦迪森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经济历史数据考证与分析专家,他的多部著作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版。
他为了尽量减少汇率和通货膨胀等因素对统计真实的经济规模的影响,采取了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式,并创造出“1990年国际元”作为衡量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的单位。
下文引用的数据,除了特别注明的,都来自他的研究成果。
按照麦迪森的说法,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在经济上的表现相当出色。
1700年到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在世界的比例也从22.3%增长到32.9%。
与此同时,中生活常识分享。
大数据:清朝工业生产总值世界第一为何仍挨打

大数据:清朝工业生产总值世界第一为何仍挨打第一篇:大数据:清朝工业生产总值世界第一为何仍挨打大数据:清朝工业生产总值世界第一为何仍挨打1860年的中国命途多舛。
在北方,英法联军进京,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仓皇北狩,并在次年死在热河行宫,将这个破碎的帝国连同不满10岁的继承人爱新觉罗·载淳,一同留给他的嫔妃叶赫那拉氏——后来的慈禧太后。
这一年新签订的《北京条约》,又为这个破败的帝国增添一笔高达800万两的战争赔款。
而此时,帝国的赋税要源,南方的半壁江山,已然沦入太平天国之手。
形容这段历史时,有一句老生常谈——“落后就要挨打”。
但,大清朝真的是“落后”吗?根据一个“吊诡”的数据,就在1860年这一年,中国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32.9%,排名世界第一。
当然,就算不谈这个数据到底有多少真实性,这个“第一”也是靠茶叶、瓷器、丝绸撑起来的。
1860年中国制造业世界第一的数据到底来自何方?这个数据只在一个地方出现过——2010年在CCTV财经频道热播的纪录片《华尔街》中:“1860年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美国只占1.8%,处于世界第一的是中国,占到32.9%。
而到了1900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占到15.8%,中国占到11.1%。
”奇怪的是,这组数字与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中1820年中美全球GDP比重中的数据一模一样。
说到全球制造业总产值比重的数据,只有贝洛赫在《1750—1980年国际工业化水平》的《1750—1900年世界工业生产的相对份额》中提到过一个估算的数字,1860年,中国的世界工业生产份额是19.7%,确实比美国的7.2%要高,但却比英国的19.9%低0.2个百分点。
“神话第一”前数字时代的中国制造其实,无论是32.9%,还是19.7%,无论在国际上的排名是第一还是第二,对1860年的中国人来说,根本无关紧要。
按照瑞典汉学家毕汉思打趣的说法,中华帝国乃是“一个没有邻国的帝国”,“第一”对这样一个帝国没有意义。
晚清落后挨打的原因

晚清落后挨打的原因摘要:当学习到晚清时期的社会发展时,闭关锁国、抱残守缺、盲目自大、被动变法等使晚清政府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落后挨打成为描述晚清时期社会特征的,以下我们将从世界形势的变化与列强的野蛮侵略、晚清时期中国的社会形势和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封建制度与政策等方面分析晚清落后挨打的原因。
关键词:列强的野蛮侵略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形态腐朽无能的清政府卖国求荣正文: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与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曾在许多领域里独领风骚,但是当学习到晚清时期的社会发展时,闭关锁国、抱残守缺、盲目自大、被动变法等使晚清政府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落后挨打成为描述晚清时期社会特征的,以下我们将从世界形势的变化与列强的野蛮侵略、晚清时期中国的社会形势和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封建制度与政策等方面分析晚清落后挨打的原因。
一、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与疯狂掠夺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破坏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加深了民族危机,造成了晚清落后挨打的局面。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第一次国际贸易全球化,英国、德国、美国、法国等国家对建立新的国际贸易体制有深切的渴望;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英、德、美、法等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深刻的工业变革,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为了进行资本积累,更大程度上发展资本主义,西方先进国家急切想打开中国的市场,于是在清政府拒绝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开展资本贸易时,帝国主义进行了野蛮侵略和疯狂掠夺。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56-187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不仅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还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帝国列强侵占了中国的大片领土,还攫取了大量的赔款和特权,我国的宝贵财产资源被掠夺,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致使晚清落后挨打。
二、晚清时期国内思想保守,科技创新停滞不前,封建统治者长期闭关自守,造成了中国社会的愚昧无知与贫穷落后。
晚清中国:GDP世界第一照样挨打

既看经济总量, 也要看经济结构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
里,中国的国际地位 为什 么与中国的 GD P
排 名相 去甚远? 原因可能是 多方 面的,如 果仅 仅从经济的角度 看,则与中国当时 的
G DP结 构同其他大国迥异有 关。
近化 大国地 位是靠战争来确立的。 而和战争关系最密切的经济部门是工业和 炬的覆辙。 交通运输。《 大国的兴衰 一书认为 : 经济 产量可以使 50万工人的产 量相形失色, 0 总量本身并无太大意义, 数亿农民的物质 GD 远高于日 约为日 “ P 本, 本的1 倍至2 倍, . 9 . 8
不 得 不 向中国人 支付 白银 ,这 也 确 实 表 现
为商 业 上的 ‘ 纳贡 ’ 。 ”中国贸易造 成的经
济和金融后果 是, 中国凭 借 着 丝绸 、瓷器
等方 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 和出口,与任何
国家 贸 易 都 是 顺 差 ,是 最 重 要 的白银 净 进 口国, 进 口美 洲 白银 来 满 足 它 的 通 货 用
从磊 耋
需求。美洲白银或者通 过欧洲、西亚、印 度、东南 亚输入中国,或者用从 阿卡普 尔 科出发的马尼拉大帆船直 接运往中国。 虽然学者 们在具 体的统 计数 字上还 有微 小的分歧,但 都认 为至少在 12 8 0年 以前, 中国是世界制造大国,是综合国力最
强的国家 。
但 是,从 l世 纪 6 8 o年代开 始,英国 率先进 行工业革命, 并扩展 到法美等国, 而中国仍停 留在农业 和手工业 时代, 经济 呈现出粗放型增长。
他 的研 究 成 果 。
15 年, 90 在经历 了多年战乱的破坏之后, 中 国的 G P仍然仅 次于美国、苏联、英国、 D
晚清落后的原因

晚清落后的原因摘要:拿破仑称中国为“沉睡的雄狮”,可中国这头雄狮真正开始沉睡却是在清朝时期。
腐朽的封建制度下的中国处处隐藏着危机。
腐败的政治阶层,倒退的经济,恐怖的文化专制,一切都预示着这个有野蛮异族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的末路。
正文: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大国,经济实力一直居于世界前列,科技艺术成就更是不胜枚举。
但到了清朝,这一切开始改变。
中国“成功”地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当西方已经乘上工业革命的快车奋勇向前时,中国人民还在小农生活里自娱自乐,都还在做着“天朝上国”的白日梦。
终于到了晚清,中国的大门被轰开,开始了屈辱与抗争并存的近代中国。
而我们,作为华夏民族的后人,不得不反思之,改正之。
政治方面。
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曾一度给中国带来了无比的辉煌,可随着时代的变迁,封建君主专制已经腐化堕落,成为阻碍中华民族前进的顽石,极力地维护落后的小农经济,打压资本主义经济,而西方的封建城堡此时已被资本主义的火炮摧毁,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经济在不断完善发展的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护卫下茁壮发展。
晚清统治阶层更是腐化堕落,满清统治者一直以奴隶主的身份自居,压榨着汉人和下层民众,来供养他那腐败的贵族和堕落的八旗。
如1886年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经营的结果十分糟糕。
原计划在5年内,用300万两银子造船16艘,结果却用了8年的时间,花费了535万两银子。
船的质量极其低劣,既不适于作战,也不宜于商运,只能供给清政府作巡防、缉私之用,后来在1884年的中法战争中,大部分被击沉了。
到了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国门,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疯狂掠夺压榨中国人民,中国人民从此背上了三座大山。
这时政治上虽有一些变革,如戊戌变法等,最终在强大的封建派的打压下流产。
而洋务运动和晚清荒唐的立宪运动脱不开封建的束缚,以维护封建制度为目的,最后也只得黯淡离场。
在三座大山的夹缝中艰难求生的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制度需要经常检视(职场经验)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制度需要经常检视(职场经验)只对某项制度而不对与其相关的其他制度安排和相应的制度环境加以创新,就可能会导致新的制度还来不及显现出生命力和价值,就在整个传统系统的不匹配中夭折。
许多人都非常熟悉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至于为什么和尚越多情况越糟糕,答案可能会有多种。
其实,主要原因大概有两个。
一种可能是当寺庙里只有一个和尚时,不存在任何制度,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因此无需协调;而当和尚增多时,寺庙却没有及时制订出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或者说规则),因而导致协调不畅。
另一种可能是原先就有挑水方面的规定,但在和尚增加后原来的规定并没有改变,从而导致制度滞后。
在上述故事中,不论哪种原因,都涉及到制度因素。
从宏观上讲,制度的优劣会影响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从微观上讲,制度决定着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
有人在谈到清朝是否落后时喜欢说,鸦片战争时,清朝的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因此并不落后。
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
清朝的GDP并不落后,但它却明显处于制度劣势之中。
表现之一是当时的北洋水师军纪废弛现象已相当严重,这也正是为什么装备并不落后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却惨遭失败的一大原因。
依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当一种制度长期处于超稳定状态时,制度创新能力就会受到压抑。
此时,往往只有在政权以外的强大力量作用下才足以破坏这种状态,重新激发制度创新。
要避免制度进入超稳定结构,办法之一就是像对机器进行定期检查维护一样对制度进行经常性检视。
当然,社会制度的检视不论难度还是复杂程度都要大得多,因此能否进行要取决于诸多因素,相比较而言,企业内部制度的检视可行性更高。
企业制度与社会制度的形成有一定区别。
某一种社会制度的形成,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而企业制度虽也存在这方面的因素,但它更多取决于企业的“统治集团”,因此制度往往对“被统治者”形成强大的力量。
近代史上清政府屡战屡败的原因及给我们的启示

近代史上清政府屡战屡败的原因及给我们的启示:原因:1.清政府长期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落后于西方。
2.清政府的统治腐败无能。
3. 西方国家勾结起来,侵略中国,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近代中国落后:1、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的原因2、西方列强的侵略递进,逐步深入的过程。
感悟(结论):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②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③国家独立、政局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补充一、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五次战争:①鸦片战争:1840.6—1842.8 ,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 ,签订《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⑤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日本侵略者发动的三次侵华事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略东北,局部侵华。
1937年七七事变,侵略平津(华北),全面侵华1937年八一三事变,侵略上海二、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归纳:孙中山一生最主要的历史功绩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对辛亥革命性质的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了什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这一任务必须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才能完成。
你从孙中山身上受到哪些教育和启示?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要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远大的理想,要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晚清GDP世界第一为何挨打

晚清GDP世界第一为何挨打作者:孙力舟来源:《领导文萃》2010年第08期康乾盛世:中国GDP世界第一按照英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预测:中国可能在2015年恢复其世界头号经济体的地位,到2030年,中国占世界GDP的比重可能增加到23%,那时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也会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1/3。
按照麦迪森的说法,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在经济上的表现相当出色。
1700年到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在世界的比例也从22.3%增长到32.9%。
与此同时,中国人口从占世界总量的22.9%增长到36.6%。
但是,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并扩展到法美等国,而中国仍停留在农业和手工业时代,经济呈现出粗放型增长。
1895年,中国经济总量被美国超越我们经常说近代的中国“积贫积弱”,但如果按照近20多年来经济史学家提供的数据,近代中国其实一直是个经济大国。
《大国的兴衰》引用经济史学者贝罗克的统计,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一的宝座直到1895年才被美国抢去。
麦迪森也认为:“中国在之前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到了19世纪90年代,它的这个位置被美国所取代。
”他认为,中国GDP被美国超过的确切时间,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1895年。
从1840年开始,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中国却在对外战争中连续失败,领土日益缩小,国际影响力日趋低落。
中国丧失了约12%的国土。
无论从任何意义上,晚清的中国都不是一个强国,而是一个屡遭侵略、屡屡割地赔款的弱国,还是一个主权不完整的半殖民地国家。
朝鲜战争后才被称为强国直到1913年,遭受了八国联军侵华、庚子赔款和日俄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战争的破坏之后,中国的GDP仍居世界第二位。
1950年,在经历了多年战乱的破坏之后,中国的GDP仍然仅次于美国、苏联、英国、德国,居世界第五位。
可见,在民国时期,从经济总量来看,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大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数据:清朝工业生产总值世界第一为何仍挨打1860年的中国命途多舛。
在北方,英法联军进京,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仓皇北狩,并在次年死在热河行宫,将这个破碎的帝国连同不满10岁的继承人爱新觉罗·载淳,一同留给他的嫔妃叶赫那拉氏——后来的慈禧太后。
这一年新签订的《北京条约》,又为这个破败的帝国增添一笔高达800万两的战争赔款。
而此时,帝国的赋税要源,南方的半壁江山,已然沦入太平天国之手。
形容这段历史时,有一句老生常谈——“落后就要挨打”。
但,大清朝真的是“落后”吗?根据一个“吊诡”的数据,就在1860年这一年,中国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32.9%,排名世界第一。
当然,就算不谈这个数据到底有多少真实性,这个“第一”也是靠茶叶、瓷器、丝绸撑起来的。
1860年
中国制造业世界第一的数据到底来自何方?
这个数据只在一个地方出现过——2010年在CCTV财经频道热播的纪录片《华尔街》中:“1860年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美国只占1.8%,处于世界第一的是中国,占到32.9%。
而到了1900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占到15.8%,中国占到11.1%。
”奇怪的是,这组数字与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中1820年中美全球GDP比重中的数据一模一样。
说到全球制造业总产值比重的数据,只有贝洛赫在《1750—1980年国际工业化水平》的《1750—1900年世界工业生产的相对份额》中提到过一个估算的数字,1860年,中国的世界工业生产份额是19.7%,确实比美国的7.2%要高,但却比英国的19.9%低0.2个百分点。
“神话第一”
前数字时代的中国制造
其实,无论是32.9%,还是19.7%,无论在国际上的排名是第一还是第二,对1860年的中国人来说,根本无关紧要。
按照瑞典汉学家毕汉思打趣的说法,中华帝国乃是“一个没有邻国的帝国”,“第一”对这样一个帝国没有意义。
帝国之治理,归根结底不过两大主题:一是税收,所得赋税用以维系整个帝国系统的正常运转;二是维稳,也就是保证帝国系统的运转别出太大纰漏。
在这两大主题之下,一切与
税收和维稳相关的话题才会被拿到桌面上仔细讨论,比如各省缴纳税赋数额,地方有无叛乱等等,至于贡献这些税赋之人,只要他们不造反即可。
但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对名次和数字都漫不经心的态度,创造了中国制造业在世界上的神话般的第一。
根据布洛赫的数据,在1750年,中国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2.5%,直到1830年,这个数据仍然占到29.8%,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
即使数据可能有所夸张,但仍有大量“事实”可以证明“中国制造”的魅力——仅在1855年,茶叶输出量就高达15793700磅,5年后更上升到4千万磅;景德镇烧造的白瓷,在广州依照西洋画法彩绘后,行销海外;丝绸甚至出现在英国乡村小镇杂货铺的货架上。
而衣被于天下的中国织布业,甚至将印度当成了原料产地。
但这个“世界第一”并非一架充满活力、喷吐着蒸汽高速运转的机器,而是由全国各地难以计数的小手工业者,长期默默无闻的工作拼凑起来的泥足巨人。
在传统中国,制造业被认为是“副业”,丝绸和布匹的产出靠的不是大工厂里联合作业和机器生产,而是家庭主妇一寸一寸辛勤地踏机纺纱,其目的也不完全是为了适应市场,更多是为了补贴家计。
至于我们津津乐道的苏绣、闽茶、景德瓷等,大规模的生产只出现在几个地区,联合的生产方式亦甚少见,更多的是以家族为基础的生产模式。
在清代景德镇,往往一个窑厂的徒工就是一个家族,维系家族产业是这种制造业的根本,个人获得薪酬几乎可以微乎不计,因为所有盈利都会在家族内进行分配。
物质资本的积累也几乎不会用来进行技术革新——很多家庭以家中的窑和手艺有着数百年的传承而自豪,技术革新被认为是“有悖祖道”。
这种“神话第一”,看起来辉煌无比,但其实就像瓷器一样,美丽、精致,但是易碎。
欧洲凭借其强大的技术革新力量强占中国全球制造业第一的地位,中国“神话第一”的地位也走到了尽头。
洋务运动
1860年之前,中国不需要西方的承认,它维持着一个唯我独尊的幻象,至少在1858年《天津条约》里“自不得提书‘夷’字”的条款之前,帝国仍然固执地对西方以蛮夷视之。
而1860年《北京条约》之后,中国对西方的看法改变了,一种对等的国际关系正在逐渐建立起来。
尽管是建立在西方枪炮威胁的基础上,但中国终于发现自己需要得到西方,更确切地说是得到世界的承认。
1863年—1864年翻译出版的《万国公法》是一个长久以来被遗忘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为加入国际的游戏规则自觉做出的重大努力。
这一切,都被包括在后来所说的“洋务运动”中。
但在中国的标准教科书中,洋务运动是一段失败的历史,它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做出的无可奈何的反应。
贝洛赫在《1750—1980年国际工业化水平》里的数据指出,从1860年中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份额跌至第二之后,到洋务运动进行到第19年的1880年,更跌至12.5%,排在美国之后,落到第三,之后则是一路下坡,直到1900年跌至令人脸红的6.2%。
这一切真的是这场洋务运动惹的祸吗?实际上,自工业革命在西方发生以来,就已经注定了这种结局:长期以来中国位居的所谓第一,其实是一种不对等比较的产物,相当于瓷器与枪炮之间的对比,这种对比之间的优势,完全是数量上的,随着工业化进程在西方的突飞猛进和技术的不断革新,这种对比的差距自然会越来越小,直到前者被后者赶超。
中国人终于认识到在国际的竞争中,倚为立身治国根本的四书五经不足以抵挡西方的坚船快炮,由这种对现实的忧愤而引燃的寻求富强之道的务实精神,才是洋务运动的真谛。
在洋务运动中,军事制造业上新技术的引进不会遭遇太多困难,因为这本来就由官方垄断,真正困难的是那些涉及民生的行业。
尤其是纺织业,一台西方先进的纺织机器足以让数十位传统的纺织工人下岗。
1881年广东南海捣毁裕厚昌丝厂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证,10月5日那天,数千人前往裕厚昌丝厂,捣毁了他们认为鬼声鬼叫害人身体的机器。
但就在5年后,当地的妇女就将进入丝厂当成一种荣耀,“务求占得一位置为荣幸矣”。
在山东,当地的纺纱工则将洋纱和土纱织在一起,从而发明出一种兼具土纱厚实和洋纱细密韧性的优质纱布。
这一切毫无疑问都是在摧毁之前构建中国制造业第一神话的支柱产业,但也正在此时,大众开始了自己的“洋务运动”。
被中学历史课本宣判了洋务运动死刑的1895年,或许更应该认为是洋务运动的涅槃再生。
甲午海战败于日本终于挫败了这个老大帝国的最后一丝自负,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实践此后也被进一步深化,之后的变法和新政改革,都应当被视为是洋务运动播下的种子的发芽滋长。
至于那个100年后才被计量史家发现的“制造业全球第一”,那从来不是洋务运动要拯救的对象。
“第一神话”
制造中国
中国终于在150多年后又拿回了“全球制造业第一”的地位,根据一份美国经济咨询机构的研究报告,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出的占比达到19.8%,比美国高出0.4%,更有兴奋的专家宣称到2025年,中国将占全球制造业产值的31%。
就连美国人自己也离不开“中国制造”,如果没有“MadeinChina”,圣诞节都会黯然失色,家用电器的故障足以引起一场家庭危机,没了中国制造的玩具,也让孩子屡屡失望。
但中国的一名小伙子却为了一台美国制造的iPad决定卖掉自己的肾。
中国制造与美国制造的差别也正在于此,当美国以高新技术作为制造业的主力时,中国则得意于东莞小工厂里密集劳作生产的牛仔裤和运动鞋。
如果说,19世纪中国制造业第一的神话,是由易碎的瓷器和易霉的丝绸堆垒起来的话,那么,今天中国所谓制造业第一,背负的是“世界工厂”的压力。
中国又被扔到了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