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歌词

合集下载

表里山河,话说山西好风光

表里山河,话说山西好风光

表里山河,话说山西好风光《人说山西好风光》,是首郭兰英演唱的经典老歌,1959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插曲。

乔老爷子(乔羽)做的歌词: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太行山、吕梁山、汾河水、杏花村,一首歌唱不完三晋的美。

地图上看,山西西界为黄河,所以山西古称河东,东界为太行山,这是山西地名的来由。

山西被一山一水夹持着,早在先秦这片地域就被形容为“表里山河”。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三千多年前周武王灭商,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帝制国家,他的继任者周成王分封其弟姬虞于唐(国),即今天的山西,因境内有晋水,便改唐国为晋国。

后来强势的世卿大夫赵、韩、魏氏联手裂解瓜分了晋,分成了赵国、魏国、韩国三个诸侯国,“三家分晋”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三晋”一词就是这么来的,也代指山西。

2009年我从山西最北的大同,用三周多的时间一路游到南部运城,去年整理了30篇游记,发表在《百家号》上。

虽然20多天里我不可能走遍三晋大地的每个角落,但感受还是很深的。

山西看什么,“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

看古镇、古建、三雕、民风民俗加上品美食。

《百家号》发起山西古镇推荐,这里我再把我的亲历从北到南做一次梳理,具体内容可以看我的单篇游记。

◆晋冀蒙之咽喉——大同大同地处游牧和农耕的交界地带,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北魏迁都在这里,北魏帝王崇佛,所以这里有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特别是世遗云冈石窟(大同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站在大窟大像面前,顿时被震撼了。

大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大同华严寺(辽)大同善化寺(金)大同九龙壁(明)(明)代王府遗建。

九龙壁全国仅有三座,王府修建九龙壁有簪越之嫌。

这里的九龙是四爪龙,而非代表天子的五爪龙。

大同云冈石窟◆北岳恒山及悬空寺恒山位于山西大同浑源县,横跨晋、冀两省,相传“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在恒山修行得道,它是道教名山。

人说山西好风光

人说山西好风光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山西自古以来就有“山好、水好、人好”的美称。

虽不能说是“地肥水美五谷香”,但“太行山”和“吕梁”是属于我们的。

而这也成了山西人民的骄傲。

人说山西好风光,这风光好在那里?首要的就是这里有星罗棋布的文物。

与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四大佛教名山的五台山,位于五台县境奈。

五台山由顶部山峰组成,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海拔最高的北台3058米,为华北第一高峰,有‘华北屋脊’之称。

五台山峰奇秀险,古松挺拔,云山雾海弥漫,清水河穿绕山间,金碧辉煌的殿宇楼阁掩映于青山绿水之中,奇丽景色犹如仙境,堪称佛教艺术的宝库。

而太行山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则位于壶关县东部的晋豫交界区,北距壶关县城30公里,荫林路、福川路、壶平路、紫盘旅游公路横穿其中,乡村道路遍及公园,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太行山大峡谷风景绮丽,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堪称一绝。

规划以五指峡、龙泉峡、王莽峡三大峡谷为主线,开辟紫团洞、云盖寺、水妖洞和真泽宫四大景区。

共有山景、水景、石景、峡景、林景和名胜古迹44处,景点400余个。

不过最让人叫绝的还是山。

在这里,各式各样的山势是千奇百怪。

有守着自己领地的凛凛雄狮;有互相切磋棋艺的老人;有正在欢乐玩耍的儿童;还有高声鸣叫的公鸡……各个都出众,个个都形象。

与普通的山相比,真是别具一格。

汾河。

位于山西省中部。

源出宁武县管涔山。

流经太原市、临汾盆地,于禹门口下游的河津县西入黄河。

干流长716千米,流域面积3.94万平方千米。

较大支流有东碾河、岚河、潇河、磁窑河、文峪河、象峪河、乌马河、昌源河、洪安涧河、浍河等。

自河源至太原兰村为上游,流经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自兰村至介休县义棠桥为中游,流经太原盆地,纳入的支流较多,排泄不畅,易涝易碱;自义棠桥至河口为下游,穿灵(石)霍(县)山峡之间,河道比降大,水流急。

山西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演唱分析

山西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演唱分析

山西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演唱分析《人说山西好风光》是一首典型的山西民歌,歌词朴实真挚,曲调优美动人。

这首民歌以其深厚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成为了山西省的一张名片,广受人们喜爱。

在各种演唱活动中,这首歌都广受欢迎,深受观众喜爱。

接下来,我们将对《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演唱进行分析,以进一步了解这首民歌的魅力所在。

从歌曲的情感表达上来看,《人说山西好风光》以其深情款款的歌词和抒情的曲调,表达了对山西大地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演唱者必须能够深情表达歌词中的感情,并将这种热爱和赞美之情传递给观众。

在演唱时,艺人需要将自己融入到这种情感之中,以达到与观众情感共鸣的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出这首民歌的情感内涵。

从音乐技巧上来看,《人说山西好风光》采用了山西特有的音乐元素,如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的演奏,以及采用了山西方言的歌词,这些都为演唱者的表演增添了一些难度。

演唱者需要有扎实的音乐功底和对山西音乐文化的深刻理解,才能更好地将这种特有的音乐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使其更具地域特色和魅力。

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把握曲调的情感变化,做到情感流畅、层次分明,使听众在音乐的律动中感受到情感的起伏和变化。

从形象塑造上来看,《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演唱者需要通过声音、形象和动作等多种方式,来展现出对山西大地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他们需要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健康向上的形象,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舞台表现力和沟通能力,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的眼球,使他们在表演中产生共鸣。

在形象塑造方面,演唱者还需要注意与歌词和曲调的融合,做到情感与形象的高度一致,才能更好地将歌曲的内涵传递给观众。

从舞台表现上来看,《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演唱需要一定的舞台表现技巧。

演唱者需要根据歌曲内容和曲调的特点,合理地设计演唱动作和舞台布景,使其更能突出歌曲的特色和魅力。

在演唱时,他们需要灵活运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使观众对歌曲内容产生共鸣和认同感。

演唱者还需要注意舞台气氛的营造和与乐队的默契配合,以提升整个演出的效果。

山西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演唱分析

山西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演唱分析

山西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演唱分析1. 引言1.1 介绍山西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及其背景《人说山西好风光》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记录了山西人民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以及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这首歌传唱至今,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成为山西乃至整个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通过对这首民歌的深入分析和演唱实践,可以更好地了解山西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进一步感悟民歌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字数:214】2. 正文2.1 歌曲内容分析山西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以歌颂山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主题,表达了对家乡山西的热爱和对山西风土人情的赞美。

歌曲以简洁明快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展现了山西的优美山川、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淳朴的民风民俗。

歌曲中描述了山西的山山水水,描绘了山西大同的古建筑、太行山的壮美风光、黄河的奔腾气势以及晋中的古韵。

歌词中还提到了山西的历史名人如孔子、孟子,以及山西的地标建筑如晋祠和平遥古城,展现了山西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灿烂历史。

通过描绘山西的美丽风光和丰富文化,歌曲让人感受到了山西的独特魅力和浓厚的乡土情怀。

歌曲内容富有诗意和感染力,让人不禁为这片土地的风光与文化而感动不已。

通过对山西这片土地的赞美和歌颂,歌曲传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厚爱和对山西人民的热爱之情。

2.2 演唱风格分析山西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演唱风格独具特色,通常以清亮、悦耳的嗓音为主导。

演唱者常常采用深情款款的唱腔,将对家乡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融为一体。

在演唱中,常常会有一种深沉、厚重的情感表达,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乡愁和深深的思念。

在演唱风格上,山西民歌也注重音调的变化和节奏的把握。

演唱者会根据歌曲的内容和情感变化,灵活地调整音调和节奏,使整首歌曲更加生动、丰富。

有时会出现飘忽的音调变化,让人感到犹如置身于山间风景般的变幻无穷。

山西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演唱风格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展现了对家乡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纯朴、淳朴生活的向往。

人说山西好风光

人说山西好风光

人说山西好风光作者:王健任来源:《中国扶贫》2016年第15期山西壮美,名山大川美不胜收,黄河峡谷秀峰林立,人文景观数不胜数,让人尽览美景身心醉。

山西贫瘠,看水,九曲黄河万里沙,一碗水半碗泥的黄河水冲走了百姓的希望;看地,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寸草难生,万物休戚,贫瘠的黄土地里,刨不出百姓的小康梦。

山西富饶,储量丰厚的煤炭让山西人盆丰钵满,煤炭犹如“造富”机器,造就了一批闻名全国的山西煤炭企业家。

山西贫穷,恶劣的生态环境导致“穷根”扎得深、扎得广,在太行、吕梁连片特困地区,至今有232万的贫困人口。

如今煤炭市场的低迷,夺去了山西的富饶,贫瘠和贫困成为山西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小康道路上的两座大山。

长期以来,山西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处于相分离状态,一方面政府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处于贫困区域的农民,迫于脱贫致富的欲望,不得不开垦扩种,破坏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劣。

“生态不经济,经济不生态”,一方是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方是232万贫困人口,山西如何抉择?一肩挑!今年,在山西省脱贫攻坚大会上,山西宣告:要在“一个战场上”打好脱贫攻坚与生态治理“两个攻坚战”。

“生态为基,脱贫为本”,这个担子,山西如何挑?“购买式造林”的岚县样本“将来,山西省通过…购买式造林‟工程实现58个贫困县每年造林400万亩,带动28.8万人稳定脱贫;通过森林资源管护,带动13.3万人稳定脱贫。

这项工程对山西省实现稳定脱贫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山西省扶贫办主任刘志杰“老马成了岚县林得财政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社长了!”在岚县界河口镇会里村,这个消息让村庄沸腾了。

在村民看来,50多岁的马兰柱是村里典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个儿子结婚还让他欠了一屁股外债,他有什么能力成为合作社社长呢?其实,在这个由48户村民组成的合作社中,和马兰柱一样“没能力”的还有45户,他们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地政府推行的“购买式造林”政策,给了他们这个机会。

《人说山西好风光》歌词 刘紫玲

《人说山西好风光》歌词 刘紫玲

人说山西好风光
人说山西好风光
演唱:刘紫玲
人说山西好风光
地肥水美五谷香
左手一指太行山
右手一指是吕梁
站在高处望上一望
你看那汾河的水呀
哗啦啦地流过我的
小村旁
----music----
杏花村里开杏花
儿女正当好年华
男人不怕千般苦
女人能绣万种花
人有那志气永不老
你看那白发的婆婆
挺起了那腰板也象
十七八
----music----
人有那志气永不老
你看那白发的婆婆
挺起了那腰板也象
十七八
-----end-----
以上就是关于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歌词,感谢您的阅读!。

新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礼赞——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散记

新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礼赞——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散记

上半月红色经典Hongsejingdian张小芳新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礼赞———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散记半个多世纪前,随着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放映,其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风行全国。

当时正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这部电影和这首歌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战胜困难,走向胜利。

随着电影的放映风靡全国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编剧是马烽。

马烽,山西孝义人,在汾阳县念过小学,后考入孝义县立高小。

抗日战争爆发后被迫缀学,参加了革命队伍,当过宣传队宣传员,后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附设的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学习,开始文学创作。

马烽笔下的人物都是来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语言是山西土话,故事背景紧贴时代,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一直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每个故事都贴有鲜明的时代标签。

马烽是“山药蛋”派作家之一,这些作家都是清一色的山西土生土长“老西儿”。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广大农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马烽此时挂职山西汾阳县委副书记,置身于这场火热的时代大潮中。

每天一早起来,他就扛上锄头和农民一起下到田间,参加集体劳动,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到了晚上,点上麻油灯,把村里的年轻人叫来和他聊天,就是在这种闲聊中,酝酿、构思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劈山引水、搞社会主义建设的故事。

春节放假期间,他把自己写作小说的构思、计划和另一位“山药蛋”派作家、好友孙谦谈了。

孙谦在1947年起先后在东北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编剧,对新中国电影剧本缺乏力作尤其是农村题材的电影剧本更是寥寥的现状很熟悉。

他建议马烽不要写小说,直接写成电影剧本,拍摄成电影最好。

马烽接受了好友的建议,假期结束回汾阳不到一个月就写出了剧本。

长春电影厂著名导演苏里根据马烽的剧本,拍成了电影。

电影讲述的是山西一个叫孔家庄的山村,祖祖辈辈受着缺水的威胁,复员军人高占武和能工巧匠曹茂林提议劈山引水,改变家乡面貌的故事。

1959年电影作为建国十周年国庆献礼片之一上映后,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这一时期反映农村新生活的一部难得的佳作。

浅谈关于山西民歌《走西口》的演唱方法与音乐分析

浅谈关于山西民歌《走西口》的演唱方法与音乐分析

浅谈关于山西民歌《走西口》的演唱方法与音乐分析作者:李婧熙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0期【摘要】山西,自古以来就是一块风水宝地,悠悠汾河水,巍巍太行山,人说山西好风光。

但由于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质条件使得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最为常见的就是旱灾。

旱灾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少则几个月,多则长达十几年,遍布山西全境,老百姓们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民不聊生。

走西口,这首山西民歌,就是以此为背景,旋律的婉转起伏唱出了多少陕西人民的苦难心声。

让我们铭记那段悲凉的,充满血和泪的历史……【关键词】走西;民歌演唱;音乐分析【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獻标识码】A山西,位于黄河中游。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民间宝藏。

民间流传的歌谣历史悠久、风格多样、曲调优美动听,脍炙人口,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民歌是千百年来劳动的人民实践的产物,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走西口》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的民歌作品。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走西口又叫“走口外”,西口是指“杀虎口”。

以前的山西人走出杀虎口,经过蒙古草原,进入蒙古境内以此谋生。

由于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但由于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质条件使得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最为常见的就是旱灾。

旱灾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少则几个月,多则十几年,遍布山西全境,老百姓们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民不聊生。

但是勇敢的山西人民并没有向困难低头,向命运妥协,他们毅然决然背起行囊,离开家乡,为了家里的老少亲人,自己孤身一人跑到口外谋求生路。

如果运气好,可以回来把一家人接走,过上好日子,但大多数出去的人们都再也没有回来,而且很多都是刚结婚生子的年轻人,家里有妻子和孩子在苦苦等候,但他们却再也没能再见……每到三月份家里的男人们走西口的时候,黄河边上父母送子,妻子送夫,场景凄凉惨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