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玉米螟是一种寄生在玉米上的虫害,它会在玉米的叶片、穗部和茎干等处进行危害,造成玉米的死亡或失收。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玉米螟危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1.从玉米苗期开始,玉米螟便开始在玉米苗叶片上进行活动,它会将叶子卷成玉米叶卷管,咀嚼叶片并吸食汁液,造成玉米苗的生长受阻。
2.成虫期时,玉米螟会钻入玉米的穗部,在玉米颖部危害。
它以颖部为食,导致玉米粒受损,造成玉米减产。
3.除了颖部外,玉米螟还会在玉米茎干中危害,导致玉米茎干变“空心”,进而引起倒伏和玉米秆腐烂。
4.与此同时,玉米螟还可以通过传播病菌,导致玉米的植株受病害感染,加剧其危害程度。
1.耐螟能力强的品种选择一些玉米品种对于玉米螟有一定的耐融能力,因此在种植玉米时可以选择这些玉米品种来减轻玉米螟的危害程度。
2.田间清除玉米田中的杂草杂草是玉米螟的一个重要的栖息地,玉米螟很容易在杂草之中繁殖生息。
因此,需要在玉米田中清理杂草,消除玉米螟栖息的条件。
3.农药喷洒通过喷洒农药的方式可以尽可能地控制玉米螟的繁殖。
在防治玉米螟时,需要选择有杀灭作用的有机磷类和拟除虫菊酯类化学农药,按照推荐剂量和方法喷洒即可。
4.物理方法防治在防治玉米螟时,可以使用一些物理方法来控制虫害的繁殖,例如粘虫板捕捉、灯诱捕等,或者是使用玉米叶田间填充法等物理效应。
生物防治方法也是防治玉米螟的一个有效方式,常见的生物防治手段有引入寄生性、天敌性生物控制器进行指定的防治,也可以通过在玉米中引入抗虫的组合物,并增强综合防治力度,从而达到防治玉米螟的目的。
综上所述,玉米螟是玉米种植中一个比较常见的虫害,它会对玉米的生长和收成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为了减轻玉米螟的危害,农民可以选择一些耐融能力强的品种,田间清理杂草,以及使用有机磷类和拟除虫菊酯类化学农药等方式进行防治。
同时,也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和物理方法进行防治。
通过掌握这些防治方法,可以更好地保障玉米生产的安全和稳定。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是一种对玉米、蔗糖、高粱等作物造成严重危害的农业害虫。
玉米螟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幼虫在作物叶片上挖食达到越冬的目的,使叶片变黄、枯死,并进一步影响整个植株的生长发育;玉米螟幼虫还会在作物茎部钻网,引起茎部机械破坏,甚至导致作物秆腐烂断裂。
玉米螟的危害特点是发生时期早、繁殖力强、危害部位多,且易出现草地亮绿、高黄化等抗草甘膦胁迫现象。
及时有效地防治玉米螟对于保证玉米等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玉米螟的危害,农业专家提出了一系列的防治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清除杂草:及时清除田间的秧苗和野生植物,减少玉米螟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为农作物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
2. 合理施肥:玉米螟喜欢富含氮元素的植物,因此在施肥时要控制氮肥的使用量,适量增加磷、钾等元素的施用,保持作物营养平衡,降低玉米螟对作物的吸引力。
3. 旋耕制度:采用适时的旋耕措施,可以破坏玉米螟的越冬条件,减少害虫的滋生量。
4.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寄生虫进行生物防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例如引进寄生性蜱螨、病毒等天敌对玉米螟进行控制,或者培育放养捕食玉米螟幼虫的昆虫,如蜘蛛、蜈蚣等。
5. 化学防治:对于玉米螟危害较严重的情况,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措施。
选择安全、低毒的杀虫剂,按照标准剂量喷洒,并注意药剂使用的正确方法和剂量,以避免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造成不良影响。
6. 轮作栽培:玉米螟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传代力,通过合理的轮作栽培,可以打破害虫的生活环境,减少害虫种群密度和危害程度。
玉米螟对农作物的危害严重,防治工作势在必行。
防治玉米螟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措施,通过清除杂草、施肥、旋耕制度、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轮作栽培等方法综合使用,才能有效地减轻害虫危害,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玉米螟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农业害虫,主要危害玉米、高粱、小麦等农作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玉米螟主要以幼虫期为害,其幼虫在玉米植株上产卵孵化,幼虫在玉米植株上取食,导致玉米生长受阻,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
对玉米螟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玉米螟的危害特点和防治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农民朋友提供一些参考。
一、玉米螟的危害特点(一)玉米螟的危害特点玉米螟是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害虫,其主要危害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寄主广泛:玉米螟主要危害玉米,但同时也对高粱、小麦等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
其幼虫主要在玉米叶片、叶鞘和花序中进行为害,导致玉米植株受损。
2. 危害严重:玉米螟的危害严重,一旦发生大面积的危害,容易导致玉米产量的严重下降,甚至严重影响玉米的品质。
3. 危害不易察觉:由于玉米螟主要为害于玉米植株的内部,因此其危害不易被发现,往往造成了隐藏的危害。
4. 抗药性较强:玉米螟很容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农药防治效果不佳,容易导致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
(二)玉米螟的危害表现玉米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玉米植株的叶片、叶鞘和花序等部位,其危害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叶片骗被卷曲:玉米螟的幼虫取食玉米叶片,导致叶片被卷曲,并在叶片内筑巢。
这样不仅影响了玉米叶片的正常功能,而且对虫害的防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叶片被蛀食:玉米螟的幼虫在玉米叶片上产卵并孵化,幼虫取食玉米叶片,造成叶片被蛀食,从而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
3. 叶鞘损坏:玉米螟的幼虫也会在玉米叶鞘内进行为害,造成叶鞘的损坏,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
4. 花序被蛀:玉米螟的幼虫也会在玉米的花序上产卵并孵化,造成花序的被蛀,严重影响玉米的结果。
5. 受损部位干枯:玉米螟的幼虫在玉米植株上取食,严重受损的部位会逐渐干枯,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
6. 引发病害:玉米螟为害后,容易导致病原菌侵入受损部位,引发玉米的病害,加重了玉米的危害程度。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喜食玉米: 玉米螟是一种多食性害虫,主要以玉米为食,会在玉米中寻找受精卵
并产卵,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
2. 损坏玉米穗: 玉米螟幼虫在玉米上挖掘长长的隧道,致使玉米穗内部害虫密集,
造成玉米穗的受损和变形,玉米穗的重量和产量明显下降。
3. 引起病害感染: 玉米螟的幼虫可以破坏玉米植株的表皮层,导致玉米植株的受损,从而容易引起病原体的入侵,导致玉米植株受病害损害。
为了有效防治玉米螟的危害,农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合理选用品种: 选择抗病性、抗虫性较强的玉米品种是玉米螟防治的重要措施。
这
类品种的生长强健,抗病性、抗虫性强,容易受到玉米螟的攻击。
2. 合理管理田地: 农民在田地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灌溉、施肥、除草等方面的工作。
注重田地的通风和保持适宜的湿度,避免玉米螟等害虫在潮湿的环境中孳生。
3. 生物防治:拓展生物防治的途径。
可利用鲜肝蚜和花麻虫等调节玉米生态平衡,防
治玉米螟。
4. 化学防治:在合适的时期进行农药喷雾防治,可以在有规律地进行应用。
可以选择
不同类型的农药进行喷雾防治。
使用方法应注意安全,不要对自身和周围环境造成危害。
5.选择物理防治方法:对于少数的玉米螟能够利用人工排掉或者在玉米外围布置玉米
螟诱虫灯等方式吸引虫子,从而有效防治玉米螟。
综上所述,只有农民全面加强对于玉米螟能够引起的危害的了解,并且采取合适的防
治措施,才能够成功的防治玉米螟,保障玉米生产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玉米螟危害特点是什么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危害特点是什么及防治措施玉米螟危害特点是什么及防治措施玉米螟,又叫玉米钻心虫,我国发生的玉米螟有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两种,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等,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玉米螟危害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玉米螟的危害特点一、危害症状玉米螟俗名钻心虫,是玉米上的主要虫害。
一年发生1—6代。
幼虫卵化后群居于玉米心叶喇叭口处或嫩叶上取食,叶片被幼虫咬食后,会降低其光合效率;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苞叶、花丝被蛀食,会造成缺粒和秕粒;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茎秆倒折率增加,籽粒产量下降。
二、防治措施1.抽雄前防治。
掌握玉米心叶初见排孔、幼龄幼虫群集心叶而未蛀入茎秆之前,采用1.5%的锌硫磷颗粒剂,或呋喃丹颗粒剂,直接丢放于喇叭口内均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2.穗期防治。
花丝蔫须后,剪掉花丝,用90%的敌百虫0.5 公斤、水150公斤、粘土250公斤配制成泥浆涂于剪口,效果良好;也可用50%或80%的敌敌畏乳剂600-800倍液,或用90%的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75%的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滴于雌穗顶部,效果亦佳。
玉米螟的史及习性玉米螟在我国的年发生代数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1年可发生1-7代。
各个世代以及每个虫态的发生期因地而异。
在同一发生区也因年度间的.气温变化而略有差别。
通常情况下,第一代玉米螟的卵盛发期在1-3代区大致为春玉米心叶期,幼虫蛀茎盛期为玉米雌穗抽丝4,第二代卵和幼虫的发生盛期在2-3代区大体为春玉米穗期和夏玉米心叶期,第三代卵和幼虫的发生期在3代区为夏玉米穗期。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飞翔和扩散能力强。
成虫多在夜间羽化,羽化后不需要补充营养,羽化后当天即可交配。
雄蛾有多次交配的习性,雌蛾多数一生只交配一次。
雌蛾交配一至两天后开始产卵。
每个雌蛾产卵10-20块,约300-600粒。
幼虫孵化后先集群在卵壳附近,约一小时后开始分散。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中一种常见的害虫,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玉米花期被害:玉米螟在玉米花序上产卵,幼虫钻入花穗中,吞噬玉米花蕾和叶片,导致花序脱落,从而减产失收。
2. 玉米孕穗期被害:孕穗期是玉米的关键发育期,同时也是玉米螟的高发期。
玉米
螟幼虫钻入玉米棒内,吞噬玉米粒,导致玉米收成减少。
3. 昆虫传播病毒:玉米螟能够传播玉米花叶病毒和玉米病毒症,这些病毒会导致玉
米生长迟缓,减产失收。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清除玉米田间杂草:玉米田间的杂草为玉米螟提供了足够的栖息环境,因此清除
田间杂草可以减少害虫数量。
2. 选择适宜的品种:在播种时选择高抗轮虫、玉米叶斑病以及玉米穗病的玉米品种,能够减少害虫发生和病菌感染。
3. 采用化学防治:使用高效的昆虫杀灭剂,如吲哚甲醇、杀虫脲等,可以有效控制
玉米螟的数量。
在使用农药时,应注意药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4. 采用生物防治:使用绿色的生物防治方法可以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和
生态系统的影响。
例如,引入天敌如寄生蜂、天牛等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5. 养成良好的农业习惯:在栽培过程中,要注意玉米田的灌溉和施肥。
保持土壤湿润、增加土壤肥力,可以减少玉米受害的可能性。
同时,及时修剪、清理玉米叶片和花穗,防止害虫滋生。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7篇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7篇第1篇示例:玉米螟是一种常见的害虫,主要危害玉米和其他禾谷作物,给农民带来严重的损失。
玉米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造成玉米产量下降。
玉米螟在玉米苗期和抽雄期为害比较严重,会导致玉米植株受损,影响叶片光合作用,使玉米的产量大大降低。
二、影响玉米的品质。
玉米螟会在玉米穗内产卵,导致玉米穗内部虫蛀,严重影响玉米的品质,甚至引起霉变,使玉米无法食用。
三、传播病害。
玉米螟在为害玉米的过程中,还会传播一些病原体,导致玉米感染严重的病害,加重玉米的损失。
针对玉米螟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一、生物防治。
可以通过引入天敌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比如瓢虫、蚜虫寄生蜂等天敌可以有效地减少玉米螟的数量。
二、机械防治。
可以在玉米田间颗粒布设诱捕器,诱捕器中添加一些诱虫剂,可以吸引玉米螟,起到一定的捕捉效果。
三、化学防治。
可以使用一些化学农药喷洒在玉米植株上,杀灭玉米螟,减少其危害。
但是在使用化学农药时,一定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以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四、合理农业措施。
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合理的农业措施,比如轮作、间作、深翻土壤等措施,减少玉米螟的滋生环境,降低其数量。
玉米螟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对玉米和其他禾谷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但只要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就能有效地减少其危害,保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希望广大农民朋友能够认真对待玉米螟的防治工作,共同保护农田作物,实现丰收。
第2篇示例:玉米螟是一种以玉米为食的害虫,其危害性极大,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是一种小型昆虫,成虫体长约8-12毫米,前翅呈淡黄色,后翅呈棕色。
幼虫呈白色或淡黄色,头部较大,体侧具有黑色横纹。
玉米螟孳生在玉米叶片、茎和穗部,主要以玉米植株的幼苗、叶片和果实为食,造成植株生长受阻、叶片发黄枯萎、果实被啃食腐烂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给玉米种植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玉米螟是玉米田间生活的一种昆虫,它属于鳞翅目螟蛾科。
在我国广大的玉米种植区,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
它的危害严重影响着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重点介绍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
1.危害部位玉米螟的危害部位主要是玉米的穗和叶片。
在幼虫时期,玉米螟会钻入玉米的叶片,以青枯叶为食。
成虫期食玉米穗,对玉米的灌浆和成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玉米受精困难,产量大幅下降。
2.危害表现玉米螟在玉米生长期内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叶面呈长缝或坑槽状,较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干枯凋萎;穗粒受到蚜虫和菌类感染,影响玉米成熟。
此外,玉米螟还会传播玉米花叶病毒,导致玉米收成的大幅下降。
3.危害因素(1)生态环境因素。
玉米螟适应范围广泛,尤其是在较温暖的气候条件下繁殖能力非常强。
(2)玉米种植密度。
玉米植株之间的距离过大,玉米螟的传播距离就越大,危害面积也就越大。
(3)土壤营养状况。
过度施肥会导致玉米生长速度过快,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就会降低,玉米螟的发生率就会增加。
1.预防措施(1)选择适宜的种植地。
避免选择坡陡石多、土层薄或日照不足的土地。
(2)合理施肥。
要适量施肥,防止过度施肥,坚持科学施肥,合理搭配,使玉米营养平衡,增加玉米的抗病虫害的能力。
(3)做好播种前或后的田间清洁工作。
清除玉米田中的残留物和杂草,减少害虫的孳生条件。
(4)适应种植技术和环境要求。
采用适度密植、适时施肥、适时灌溉等措施,调节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2.化学防治针对发生玉米螟危害的情况下,针对性的化学防治可以帮助实现玉米的有效保护。
投放防治药品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投放时间。
经过科学统计,发现幼虫在5月初至6月初出现较为集中,此时适宜进行药物防治。
但要注意不能总依赖药剂,减少防治百害只一利的情况。
(2)选药剂。
选用绿色环保产品,不仅在防治效果上能够起到好的效果,同时对玉米和环境污染较小。
(3)使用方法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也叫玉米钻心虫,是玉米上重大害虫之一。
全国均有发生。
玉米螟主要以幼虫危害玉米,玉米茎被蛀,养分和水分运输受阻,易被风吹折。
雌穗在结实前受害,往往不结实;结实后受害,籽粒被蛀食且有虫粪,影响产量和品质。
严重时产量损失30%以上。
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采收后及时清除玉米秆叶,将秸秆粉碎还田,杀死秆内越冬幼虫,减少虫源数量。
2、生物防治。
以虫治虫。
利用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即在越冬代幼虫孵化率达到20%~30%后的第11天放第1次蜂,以后4~5天放1次,连续放3次。
放蜂量为每亩15000~30000头。
3、物理防治。
(1)灯光诱杀成虫。
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诱杀成虫,减少虫源。
可选频振式杀虫灯、智能太阳能杀虫灯。
每60亩安放1~2盏,两灯间距100米以上,悬挂高出作物1米左右,定期清理虫袋,加强灯具的维护和管理,提高灯具的杀虫效果。
(2)性信息素的利用。
使用人工合成的玉米螟性信息素诱芯,一般相距50米设一诱源,每个诱源放诱芯1枚。
将其放在直径约20厘米的盛有洗衣粉液的水盆上,水盆高出株冠。
注意及时捞出雄虫,并添加水和洗衣粉。
4、药剂防治。
当春玉米心叶末期花叶株率达10%时进行普防。
超过20%防2次,夏玉米心叶末期防1次,穗期当虫穗率达10%或百穗花丝有虫50头时应立即防治。
图:喷药无人机向玉米喷洒农药
(1)心叶末期(大喇叭口期)施用颗粒剂。
颗粒剂可使用成品,如0.1%氯氟氰菊酯颗粒剂,每株施用0.16克;或3%辛硫磷颗粒剂,按1∶15拌煤渣后,每株施用2克;或1.5%辛硫磷颗粒剂,每株施用1克;或16000IU/毫克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200~300克/亩与细土4公斤拌匀后撒施到心叶内。
如果没有现成的颗粒剂,也可使用化学农药和过筛的
煤渣参照配制白僵菌颗粒剂的方法配制。
(2)穗期药剂灌注及蘸花丝。
灌注雌雄穗,每亩可用6%氯虫苯甲
酰胺·阿维菌素20-40毫升,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毫升,或5%氟虫脲乳油20毫升,或200克/升氟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5毫升,以上药剂均兑水50公斤灌注。
药剂蘸花丝时可将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每
20毫升兑水50公斤混匀,灌入废弃的矿泉水瓶内,瓶口盖上带吸管的瓶盖。
在玉米散粉基本结束时蘸花丝,熏杀在穗部为害的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