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简谈

合集下载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谢谢观赏!
2020/11/5
16
在现代生理营养科学上,中西已逐渐趋向双方之 融合,西方的餐桌上蔬菜的种类及份量明显在增 加,而中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和牛奶及 乳制品在饮食结构中的比重也在大大增加。
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以谷类即淀粉为主,西方人的
饮食结构则以肉类、蛋白质为主。根据中西方饮食对 象的这一明显差异,中国人被认为具有植物性格,而 西方人具有动物性格。反映在文化行为方面:西方人 喜欢冒险、开拓、冲突;而中国人则安土重迁、平和 闲静。的确,西方人如美国人在开发西部时,他们把 整个家产往车上一抛,就踏上了冒险的征程;而中国 人则时时刻刻记挂着“家”和“根”,这种叶落归根 的观念是和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相联系的。
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
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餐具的差异
中西饮食上最为明显的差异表现在饮食 餐具的使用上,无论是平常的家庭用餐,还 是正式的宴会上都是如此,比如中国人用筷 子夹食物,西方人用刀叉切割食物。不同的 饮食方式显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在不同文 化引导下形成的。
中国人自古以来大部分以农耕为主,所谓
相反,西方人使用刀叉是又切又割,让人 感到一种残酷和暴虐,是毫不掩饰地蹂躏食 物。尽管中国人和西方人一样性喜吃肉,但 却表现得非常含蓄、婉转,丝毫感觉不到那 样血淋淋的“厮杀”和“搏斗”。
此外,中国人的
餐具以瓷器为主,品
种较少,主要是碗、
盘、筷子、勺子和酒 杯等 ,大大小小、各式 各样的宴会都适用。 西方人则不同 ,烹饪的方式
多种多样 ,有炒、炸、焖、 爆、煎、烩、煮、蒸、烤、 腌、冻、拔丝、糖醋等 , 做出的菜肴让人眼花缭乱。 在烹饪大师的眼中 ,做菜 和制作工艺品一样有着高 深的学问 ,即使是同一道 菜 ,不同的厨师会做出不 同的口味来。

中西方的社会文化差异——参考资料

中西方的社会文化差异——参考资料

中西方的社会文化差异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与世界越来越近,在不断的对外交流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西方的差异性,有不同才会特别。

文化差异,首先表现在风俗习惯上。

文化冲击或文化震撼,往往也因风俗习惯不同而成。

一、饮食习俗差异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1、美国人喜欢一日多餐,每餐适量;而中国人传统习惯一日三餐,每餐食量都较大,且现已开始有不食早餐的风气。

无疑少食多餐会比一日三餐、二餐科学,特别是不食早餐更易患胆石症。

2、许多中国人习惯每日购买新鲜食品烹饪;美国人往往一次性购买一周的食品贮存在冰箱里,每日食用冷冻食品,且食用的罐头和腌制品分别为中国人的八倍和六倍,要知道它们含较多的防腐剂和色素等化学品,均对身体不利,这值得生活日趋简单化的都市白领一族注意的。

3、中国许多家庭逢年过节时菜肴特别多,应酬也特别多。

而美国人宴客或过节,从不铺张,连总统宴请外国元首也是五菜一羹,更不劝酒。

4、中国人烹调时喜欢用植物油,美国人则喜欢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

植物油为不饱和脂肪酸,不含胆固醇,因此美国人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特别高。

二、价值观念与思维的差异传统的值观念是各国文化的核心。

与西方离散性相反,中国人崇尚聚拢性。

多少年来,汉民族形成一种崇尚集体反对个人主义为主的强烈意识。

个人主义,即一切从个人出发,“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而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提出的“人本”、“人本”则强调人的价值。

它的核心是个人奋斗和独立精神。

具体来说,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是立体性的,是一种阴阳互补的,内向性,是由远到近,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个别的。

比如说领导讲话,习惯性地都会先讲国际形势,然后讲到国内,再讲本单位。

中西方交际中文化差异不同之分析

中西方交际中文化差异不同之分析

中西方交际中文化差异不同之分析摘要:我们知道,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当然他们在交际方面也有许多的不同。

从文化交际角度看,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一﹑对事物认识的差异;二﹑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交际中可能要出现错误。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掌握不同的语言,更要掌握不同的文化习惯,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并设法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注重交际文化和背景文化,并尽力使这个切合点成为两种文化的交融点,这对成功进行国际交往会产生很大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文化背景一、引言名族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其不同的文化现状。

跨文化交际包含着许多方面,不仅是文化,而且还存在于社会环境中。

不同的种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不同形式的相同语言和文化背景有时传递的信息则是相背的。

如果我们不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交际中可能要出现错误。

因此,研究文化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从文化交际角度看,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二、对事物认识的差异(一)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西方人认为人是所有有价值事物当中最为重要的;而在东方人则认为社会是最重要的,所以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在这一点上,中西方之间的观念就有一定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现实生活认为人们应该以集体为优先,不能有英雄主义。

然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崇尚英雄主义。

因此在与国外朋友交际时,我们不可以对于外国友人的英雄主义行为进行责问。

多多了解这些差异并尊重差异才会使你成为一个具有国际交流素质的人才。

(二)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差异由于各民族的演变历史和发展的环境不同,造成其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包含不同的价值,具有不同的内涵。

[1]西方国家有爱狗的传统,而中国人却崇敬龙。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跨文化交流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跨文化交流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跨文化交流摘要中西方因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衍生出了其不同的历史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中西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

伴随着全球经济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步伐,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区别中西方文化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根源,有利于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关键字:中西文化文化差异价值观念跨文化交流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同时,文化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虽然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等,但文化间的差异并不能阻碍文化间的交流,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去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隔阂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及比较1、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

同时更注重于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

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

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

以“爱”为社会核心。

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

2中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价值观,西方世界相信人本位,人是受尊敬的名词。

一个人攻击另一个人,不管是辱骂殴打或是诬陷暗算,即使受攻击的一方再无能再愚蠢再有错误,也都为舆论所不容,为法律所追究,哪怕你有钱有权势。

浅谈中西方文化礼仪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礼仪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礼仪的差异一、由文化的背景影响的文化不同中国和西方人之间的文化不同的理由之一是文化的背景。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孔子思想,道教和其他的观念学。

当发展的不同观念彼此碰撞时, 中国文明的基本结构建立了起来。

然后孔子思想变成中国哲学系统的基石。

孔子思想的中心思想是仁的德行。

仁是什么? 仁有各种不同地翻译如仁慈,善意和人性。

简而言之,仁意谓爱。

它已经形成而且成形为中国的文明而且发挥极深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二千年来作用在了几乎四分之一之上的人类。

二、中国和西方人之间的文化由不同价值引起的中国价值的观念是时常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被放在有方价值的反对派之内。

因此, 决定于人们如何定义西方价值。

现代的西方价值系统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开始, 而且把它说成是社会的基准.通常的在那期间欧洲人遵守这个价值。

西方价值的核心是个人主义。

中国价值的核心有和孔子思想的一些关系。

孔子思想的原则在人类关系的道德个性中是发现为孔子为他的疾病和邪恶提供了解决。

那就是众所周知的人的五关系: 统治者-部长 , 父亲-儿子, 丈夫-妻子 , 年长者-弟弟和朋友-朋友。

这被解释为应该有爱在父亲和儿子,在统治者和部长之间应该有正直责任感, 区分在男人和妻子之间注意行为,在朋友之间应该有信心。

"在封建制度超过二千年期间,统治阶层用这关样的关系去安排每件事物, 然后形成了一个阶级社会。

在这种社会中,一个部长要忠贞他的统治者,一个孩子对他的父母尊敬。

结果是人性被疏忽而且人没有平等。

不同于中国的是, 在文艺复兴方面时期的英国, 人开始强调人类的尊严而且强调现在生活的重要, 他们宣述男人不只有权利的拥有者,完美人的信念充满他们的生活, 而且也有能力使自己更加完美而且运行奇迹.这是人性的基本。

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提及教义,个体的权利是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重视的东西。

大多数的西方人相信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身份和个性, 应该被辨认出而且承认。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一、心理差异宗教和哲学是中西方在审视文化方面分歧的主要来源,儒、佛、道、释合为一体的东方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人,中国人最原始的认知在于悟自身,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出发,儒家的“仁”、道家的“道”、释家的“空”是它的思想核心。

而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教义为思想核心,它包含一种彻底的批判性。

西方文化认为获取和解脱在于乐园和天国,而中方文化则认为是幻想和期待。

以中西两方著名的两个文学作品《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朱丽叶的结局是可怕的毁灭,是到天国去团聚,这种解脱同时也消除了两个家族的仇恨和积怨。

而汤显祖笔下的男女主人公梦中钟情,死生离合,冲破束缚,天人合一。

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中外人都渴望的文学最终结局,但就这俩个具有深沉的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来说,同样的悲剧却有着不同样的认知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悲剧和喜剧源于不同的认知理念,往往悲剧是主要的文学研究对象,它处在高高在上的一种位置,在一个人物,一件事情的悲剧中体现大自然的崇高,体现人类的伟大,这样的结合在西方文化中叫做悲剧性。

而喜剧是“从逆境与恐怖开始,但以幸福、欢乐与充满魅力的情调结束。

”喜剧经常以卑微的角度来展开事件,叙述主人公的日常琐事。

虽不能算做是轻视,但多数的西方作品中喜剧惯于发生在小人物身上,而大悲大爱的主人公往往发生在帝国和英雄之中。

人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更加青睐悲剧多于喜剧。

西方人推崇悲剧的重要原因是悲剧庄严肃穆的气氛,认为悲剧的本质是崇高、美、神圣的体现。

正因如此,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并没有满足于罗、欧在现实生活中的结合,而是赋予了他们更重大的使命,让他们以自身的完全毁灭来换取最后的反抗,以自身的生命来同封建家族势力搏斗,直至流完最后一滴血。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个典型的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悲情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杜丽娘身居官衙之中,单调的生活迫使她在虚幻中寻找自己的所渴望的自由和爱情,却因现实本无法满足而死去.但中国的文学艺术本着传统思想的束缚是不会就此结束,虽在现实中悲剧结局,杜丽娘幻化为魂与柳梦梅再次续缘。

中西方文化差异模板

中西方文化差异模板

中西方文化差异模板如下:
1.问候语的差异:在中国,老百姓见面打招呼常说“你吃了吗?”
“干吗去?”等。

在英语中,通常以时间进行问候,如:“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或是“Hello/Hi”
简单问候。

2.隐私观念的差异:中国人初次见面常会问询对方的年龄、职业、
婚姻状况,甚至收入。

在西方,人们则认为侵犯了自己的隐私。

3.时间观的差异:在西方国家拜访某人,必须提前邀约,需要说明
拜访的时间、地点和目的。

在中国,人们无提前邀约的观念,随便串门,扰乱别人的生活秩序的行为较为常见。

4.餐饮习俗的差异:在西方,主人会提前发出邀请函,客人们会提
前答复。

在就餐时,主人不会多说劝酒话,常说“Itisreallygood,pleasetasteit”,然后转移到谈话的主题上。

在中国,人们会讲几句“招待不周”等客套话。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外文化差异_中西方文化差异举例中西方文化差异举例1、饮食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于冷食,而中国人习惯一日三餐吃热食或者是熟食。

就像在喝水的选择上也是一样,西方人习惯喝加了冰块的凉水,而中国人更喜欢热水或者是凉白开。

2、天气西方人的心情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但是天气对于中国人的影响不大。

这一点,可能是个误区了。

恶劣的天气对于中国人心情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的,对于一些室外的工作也会造成麻烦。

3、生活西方的生活倾向于独立生活,而中国人自古就是集体生活。

4、老人日常生活西方人的老年生活是遛狗,有自己的空间。

而中国老人则是帮家里的儿女带孩子,抚养第三代,一生都奉献给了孩子们。

5、孩子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工作都围绕着孩子展开,孩子是重心。

而西方家庭对于孩子放得没有那么重,在18岁后还会要求孩子一个人生活。

中国则是子嗣问题自古就是传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1、饮食差异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2、观念差异西方人认为一个人只有完全脱离社会关系,真正做到“关注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而在中国的文化中,人之所以为人,必须成为社会关系中的一环。

儒家文化中定义:“仁者,人也。

”强调整体和综合。

3、服饰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4、语言差异象形文字强调视觉和闪点,拼音语言强调逻辑和哲学,所以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写意和系统思维,而西方文化则更多注重抽象和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力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精神的超脱,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同时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更倾向于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

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产生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受基督教影响深远,追求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他们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人的各种自然和社会属性。

以“爱”为社会核心,属于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

二、中西方思想观差异
①人生观、利益观
相对于个人权益,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但却容易忽视个体利益,经常委曲求全,将回报寄托在来生和后代,牺牲自我。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

②科学观
在科学方面,中国在历史上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科学技术、经验,而在探索过程中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所谓的“古人云”和“有关专家”的思维,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且受到传统思维的限制,在对科学经验的传递上注重于家族传承和行业保密,凡事留一手,缺乏与众分享、交流的勇气。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发展。

③民主、法制观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在整个封建社会二千多年的历史中,基本都是封建集中制的不断加强,在中国人心中,法律只是道德的补充,“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

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

奉职循礼,已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中国人提倡自我的完善,在对行为的约束方面,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控制和压抑一切“不符合道德”的欲望,讲究克己复礼,不提倡用法律法规来约束,对法律的重视不是很够。

这种结果导致了人格的缺陷,缺乏个性,也是封建统治盛行的根由。

而西方人认为“天赋人权”,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在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方面,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组织和行政机构来约束,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④问题观
中国人看重人情方面的情谊,即所谓的人情世故,喜欢整体、长远去考虑问题,往往使一件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最终搞的无法进行,甚至是偏离主题,不了了之。

而西方人相对来说想的比较简单些,一码归一码,处理问题爽快而有效率,也有利于形成正直的社会风气。

由于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

在当今世界一体化趋势不可逆转的情况下,民族、地区文化需要得到更大的保护,但更重要的是要“兼容并包”和“改革创新“,从而使中西方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