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1农村贫困与农村扶贫案例
农村扶贫工作中的典型案例与经验分享

农村扶贫工作中的典型案例与经验分享在中国,扶贫工作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农村扶贫工作是指政府与相关部门通过一系列举措,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实现脱贫致富,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分享一些农村扶贫工作中的典型案例与经验,希望能对其他地区和项目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打造稳定增收平台在农村扶贫工作中,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是实施产业扶贫的一种有效方式。
例如,XX村位于贫困山区,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和农业产业陷入困境,村民的生活一直很困难。
为了解决村民的贫困问题,该村成立了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依托当地的资源和特色产业,打造了一个稳定增收的平台。
首先,合作社通过整合村民的土地资源,发展了特色种植项目,例如柑橘、茶叶等。
合作社为村民提供了良种、技术培训和销售市场,村民每年种植并销售自己的农产品,稳定增加了收入。
其次,合作社还开展了农产品深加工,将农产品加工成其他产品,增加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最后,合作社与外界合作,通过推广农村旅游业,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消费,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样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农村扶贫工作中,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合作社,整合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可以为农民提供脱贫致富的平台,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精准识别贫困户——确保扶贫资金的精准投放在农村扶贫工作中,精准识别贫困户是确保扶贫资金的精准投放的基础。
以XX县为例,该县采用了综合评估的方式,全面评估了贫困户的经济状况、生活条件、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情况,使扶贫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通过对贫困户的经济状况进行评估,可以精确识别出真正的贫困户,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扶持措施。
例如,根据评估结果,政府可以向贫困户提供直接的扶贫资金,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并通过推广相关技术和培训,提高贫困户的收入水平。
同时,政府还可以根据评估结果,为贫困户提供低息贷款,帮助他们开展农业生产和创业,增加收入来源。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农村扶贫工作中,必须通过科学的评估和精确的识别,确保扶贫资金的精准投放,避免浪费和资源的滥用,真正帮助到需要帮助的贫困户。
农村扶贫工作中的成功案例分享

农村扶贫工作中的成功案例分享一、引言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农村扶贫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许多成功案例不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鼓舞了更多人参与到扶贫事业中。
本文旨在分享农村扶贫工作中的成功案例,探讨其取得成功的原因,并希望能给其他地区在扶贫工作中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案例一:精准扶贫模式在贫困山区的应用在贵州省某贫困山区,政府采取了精准扶贫的模式,通过调研并了解每个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准确划定了贫困线。
并针对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制定了差别化政策和帮扶措施。
通过发放农业技术培训、建设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发展等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这一模式在减少了浪费资源的同时,使扶贫资金得到了最大的利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三、案例二:农村电商在扶贫中的积极作用农村电商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农村扶贫工作中。
浙江省某贫困地区通过建设农村电商平台,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城市居民,打破了传统销售渠道的限制。
通过电商的推广,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明显提高。
同时,政府还提供了电商培训,帮助贫困户掌握网络销售技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经营自己的农产品。
四、案例三: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在江西省某贫困地区,政府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将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作为卖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政府投资修建了交通设施并改善了农村环境,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通过吸引游客消费,当地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明显提高。
这不仅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也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五、案例四: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是扶贫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广西某贫困地区,政府创新性地推出了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通过成立信用社合作社,为农民提供小额贷款、保险服务等金融支持,帮助他们发展农业生产和其他创业项目。
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农民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六、结论通过以上的案例分享,我们可以看到,农村扶贫工作中的成功案例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具有针对性和可持续性。
农村扶贫实践成功案例分享

农村扶贫实践成功案例分享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减贫工作,特别是农村地区扶贫工作。
通过采取多种措施,许多农村地区实现了显著的扶贫成效。
本文将分享一些农村扶贫实践成功案例,希望能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发展特色农业位于广东省某乡村的梨园村是一个典型的农村扶贫成功案例。
由于缺乏竞争力和资源优势,该村的农民长期以来都很贫困。
然而,通过政府的扶贫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该村农民决定发展特色农业——种植优质梨树。
梨园村利用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引进了高产高品质的梨苗。
同时,政府还提供了贷款和补贴,帮助村民购买农业机械和设备,并提供技术培训。
经过几年的努力,梨园村的梨树种植业取得了很大成功,农民们的收入也大幅增加。
这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水平,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开展合作社经营在山西省的一个小村庄,村民们通过成立合作社的方式开展农业经营,取得了显著的扶贫成果。
在合作社的帮助下,村民们共同投入资金和劳动力,种植优质的土豆。
合作社提供贷款、技术培训和市场渠道,帮助村民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
此外,合作社还与超市、酒店等商业合作伙伴建立了合作关系,保证了土豆的销售渠道和价格。
通过合作社经营,这个小村庄的村民们逐渐摆脱了贫困。
他们以更高的价格销售产品,提高了收入,并且有机会参与合作社的管理和决策,增强了村民的发展动力和自信心。
三、发展乡村旅游湖南省的一个贫困山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实现脱贫致富。
该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政府出台了扶持政策,投资兴建了旅游设施,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
当地居民受益于旅游业的发展,建立了家庭旅馆和农家乐等经营场所,提供住宿和本地美食。
具有特色的土特产、民间工艺品以及农田景观成为了重要的旅游资源。
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这个山区村庄发展起来了。
更多的村民找到了就业机会,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提高。
四、引进技术创新位于四川省的青川县是一个山区县,多年来一直是贫困地区。
乡村反贫困社会工作案例

乡村反贫困社会工作案例一、老王村的困境。
在一个偏僻的角落,有个老王村。
这村子啊,穷得叮当响。
村里的路坑坑洼洼,一下雨就变成泥塘,人走在上面,鞋子都能被泥巴给“吃”了。
村民们住的房子呢,好多都是破破旧旧的,感觉风一吹就要倒似的。
而且啊,村里的主要收入就是靠种地,可那点收成,只够勉强糊口,孩子们上学都困难,好多读完小学就只能回家帮忙干活了。
二、社工的介入。
1. 深入调研。
这时候,一群社工就像超级英雄一样降临到老王村。
他们可没一来就瞎指挥,而是一家一家地走访,跟村民唠家常。
他们问村民每天吃啥、种啥、有啥难处。
有个社工还被村民家的大黑狗追着跑,那场面可搞笑了,不过也没影响他继续调研的决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社工们发现老王村其实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村里有一大片闲置的山地,还有一些村民擅长传统手工艺,像编竹篮啥的。
2. 制定计划。
社工们根据调研结果,坐在村里的大树下就开始商量计划。
他们决定先从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特色产业这两方面入手。
就像搭积木一样,得先把地基打好。
3. 资源整合。
为了改善村里的路,社工们到处找资源。
他们跑到镇政府,苦口婆心地跟领导说老王村的情况,就差声泪俱下地求支持了。
同时,他们还联系了一些爱心企业,这些企业一听老王村的故事,也很感动,愿意出钱帮忙修路。
对于村里闲置的山地,社工们请来了农业专家,专家一看,说这地方适合种果树。
于是,社工们又去联系果树苗,找种植技术培训的机构。
三、具体措施。
1. 基础设施建设。
修路的工程队很快就进村了。
村民们可高兴了,纷纷来帮忙。
有的帮忙搬石头,有的给工人送水。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原本泥泞的小路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
孩子们上学再也不用担心鞋子湿透了,村民们的小三轮也能顺利地开出去卖农产品了。
而且,社工们还争取到资金给村里建了一个小型的污水处理系统,村子里不再到处是污水横流的景象了。
2. 产业发展。
在果树种植方面,社工们组织村民参加培训。
刚开始的时候,村民们还有点怀疑,这果树能种得活吗?能赚钱吗?社工们就像唐僧一样,不停地给村民们“念经”,讲果树种植的好处和前景。
农村扶贫案例

积极帮助农村致富带头人起步山东财经大学驻鄄城左营乡工作组案例“抓党建、促脱贫”是“第一书记”工作的重点,作为留任的第二批“第一书记”,山东财经大学的三位同志,在推进各项农村基础建设的同时,继续以促脱贫为工作的着力点,通过帮助农村致富带头人顺利起步,发展适宜的加工项目,实现盈利,从而提高村民收入。
1、基本情况。
帮扶村是位于黄河滩区的普通平原村,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经济比较薄弱。
经过努力,目前村里的水利设施、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人均耕地不多,村民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没有现代化的农业种植,靠种地的收入基本稳定,谈不上以此致富。
现代社会发展和经济变迁对农村的影响显而易见,很多农村成为空心村,帮扶村也不例外,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或者经商,这也构成了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
那么如何提高群众的收入就成了脱贫致富的关键问题。
2、脚踏实地开展工作按照最初的想法,如果能够引进一个投资项目,应该很快就能大幅度提高村集体和农民的收入。
为此,工作组和乡领导沟通后,一起远赴威海招商引资,希望能够引进一个纺织厂的项目。
虽然我们有足够才诚意,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再投资有很多考虑因素,最终没有洽谈成功。
大项目没有成功,规模小点的呢?于是我们又积极和临沂一家企业联系,希望能够外包他们的编织项目,如果成功,预计也能解决一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他们的收入,并为村集体带来可观的租金等收入。
可惜这件事情由于对方不是很看好我们的条件(需要大的仓库存贮原料和成品,也需要很高的管理水平),最后不了了之,没有成功。
连续的挫折没有动摇我们的信念。
我们组织了讨论会,运用麦肯锡管理方法,细致分析了我们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存在的劣势,李振华组长最后决定就近入手,发挥本地劳动力丰富的优势,避开其他的不利因素,从小项目上着手,争取成功一个作为典型,积小胜为大胜,达到提高村民收入的目的。
为此,他带领工作组到了相邻的梁山县拳铺镇,拜访镇政府的领导,寻求支持。
低收入农户帮扶案例

低收入农户帮扶案例在咱们村东头,住着老李一家。
老李这人啊,老实巴交的,一辈子就靠着家里那几亩薄田过活。
早些年,孩子上学、家里老人生病,把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折腾得更穷了,成了村里典型的低收入农户。
村里的帮扶干部小张可是个热心肠。
他刚接手帮扶老李一家的时候,就琢磨着得从根本上给老李找出路。
小张发现老李虽然没什么文化,但种地可是一把好手。
于是呢,小张就想,为啥不在这田地上做文章呢?小张先是联系了农业专家来给老李的地做了个“体检”。
专家看完后,给出了不少好点子。
比如说,这地适合种一些经济作物,像草莓就挺不错的。
老李一听就犯难了,“种草莓?我可没种过这玩意儿,要是种砸了,可就全完了。
”小张拍拍老李的肩膀说:“老李啊,你别怕,有我呢。
我给你找技术培训,保证你一学就会。
”就这样,老李参加了村里组织的草莓种植技术培训。
刚开始的时候,老李感觉自己像个小学生,啥都得从头学。
不过他这人实在,学起来特别认真。
从草莓苗的挑选,到土壤的施肥,再到日常的灌溉,每一个环节都不敢马虎。
在老李精心照料下,草莓苗一天天长大。
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草莓种出来了,咋卖出去呢?小张又开始忙活了。
他利用自己的人脉,联系了一些城里的水果店和超市。
还拉着老李一起搞起了“农家乐”,让城里人到地里来采摘草莓。
这一搞可不得了,城里人特别喜欢这种亲近大自然的活动。
一到周末,老李的草莓地那叫一个热闹。
老李和家人忙得不亦乐乎,不过心里那是乐开了花。
看着一筐筐草莓换成了红彤彤的票子,老李笑得嘴都合不拢了。
经过这一年的努力,老李一家的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
老李逢人就说:“要不是小张帮扶我,我哪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啊。
这就像做梦一样。
”现在啊,老李不仅把家里的老房子翻新了,还盘算着再扩大草莓种植的规模呢。
第九章 1农村贫困与农村扶贫

贫困实际上包括两层意思。 第一,贫困是由于资源的匮乏,从而使其生活水 平低于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这里讲的资源, 既包括物质资源,也包括文化的和社会的资源。 第二,从根本上讲,贫困是缺乏手段、能力和机 会。因此,要克服贫困,就要给贫困者以扶持, 换言之,社会不应该仅仅被动地保障贫困者的最 低生活水准,而应该更多地把注意力投向铲除人 们陷入贫困的根源,主动地保障贫困者拥有必要 的手段、能力和机会。
3、贫困的测度 (1)贫困线: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
(2)贫困人口调查指数 (3)社会经济地位量表
4、农村贫困理论 (1) 要素短缺论 (2)智力低下论。 (3)贫困文化论 (4)环境成因论 (5)素质贫困论 (6)功能贫困论 (7)社会排斥论 (8)能力贫困论
(3)贫困县的划定 1986年和1994年,国家两次确定了国家级 贫困县331个和592个。
广西 的贫困县
南宁市(4):马山县、天等县、隆安县、龙州县
桂林市(1):龙胜县
柳州市(4):忻城县、融水县、三江县、金秀县 百色市(10):凌云县、乐业县、平果县、德保县、 田林县、西林县、田东县、靖西县、那坡县、隆 林县 河池市(9):天峨县、凤山县、南丹县、东兰县、 环江县、罗城县、巴马县、都安县、大化县
世界银行在其年度报告《1981年世界发展报告》 中指出:“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体没有 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 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 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 在以贫困问题为主题的《1990年世界发展报 告》中,世界银行给贫困所下的定义是:“缺少 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该报告同时指出, 衡量生活水准不仅要考虑家庭的收入和人均支出, 还要考虑那些属于社会福利的内容,比如医疗卫 生、预期寿命、识字能力以及公共货物或共同财 产资源的获得情况。它用营养、预期寿命、5岁以 下儿童死亡率、入学率等指标,作为以消费为基 础对贫困进行衡量的补充。
户帮扶案例

户帮扶案例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进展,农村贫困群众逐渐实现了脱贫致富。
其中,户帮扶成为了一种有效的脱贫途径。
下面列举几个户帮扶成功案例,以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案例一:在山区某村,村里发现几户贫困户养了一些土鸡,但由于资金不足,鸡舍陈旧,而且没有专业的技术指导,养鸡效益不高。
为了帮助这些贫困户,村里成立了一个小组进行帮扶。
小组成员帮助这些贫困户升级鸡舍,提供技术指导,帮助他们养好土鸡。
同时,还将他们的土鸡销售给市场,提高了销售价格。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贫困户的鸡舍得到改善,土鸡的养殖效益显著提高。
不仅自家食品更加丰富,而且还可以将余下的土鸡和鸡蛋销售给市场,增加了家庭收入。
这些贫困户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某农村的贫困户名为张三,家庭条件十分困难。
因为家里没有路硬化,每年在雨季时期,他的农作物收成很少,还常常发生农作物受洪水影响而出现种植失败。
为了帮助这个贫困户脱贫,扶贫小组成员们一起努力。
首先,小组成员在张三家附近动员村民,帮他修建路面,保证运输畅通。
然后,小组成员统计张三家的农田面积,检查土质,为他量身定制适合当地土质和气候的种植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农技专家给张三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种植指导。
小组成员还帮助张三购买化肥、农药等原材料,为他提供农技培训。
在帮扶小组的不懈努力下,张三的农业生产逐渐恢复。
他的庄稼收成也开始增多。
通过将农产品销售到当地市场,张三开始实现了自给自足。
今天,张三已经实现了脱贫致富,他的庄稼种植大幅提高,家庭收入稳步增加。
李四是某个边远山区的一名农民。
他因生产条件落后,家境贫寒,一家五口人生活困苦,孩子的教育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小组成员发现了这个问题后,立即组织了帮扶行动。
首先,小组成员协助李四家庭申请了相关扶贫政策,得到了一定的资金补助。
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小组成员提出了养猪建议。
为了帮助他理清投资方案,小组成员邀请了当地经济师,协助设计了养猪方案,并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指导、免费的兽药和饲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银行在其年度报告《1981年世界发展报告》 中指出:“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体没有 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 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 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
在以贫困问题为主题的《1990年世界发展报 告》中,世界银行给贫困所下的定义是:“缺少 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该报告同时指出, 衡量生活水准不仅要考虑家庭的收入和人均支出, 还要考虑那些属于社会福利的内容,比如医疗卫 生、预期寿命、识字能力以及公共货物或共同财 产资源的获得情况。它用营养、预期寿命、5岁以 下儿童死亡率、入学率等指标,作为以消费为基 础对贫困进行衡量的补充。
.一位英国学者汤森德也认为,那些缺乏获 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 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 就是贫困的。
贫困实际上包括两层意思。
第一,贫困是由于资源的匮乏,从而使其生活水 平低于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这里讲的资源, 既包括物质资源,也包括文化的和社会的资源。
第二,从根本上讲,贫困是缺乏手段、能力和机 会。因此,要克服贫困,就要给贫困者以扶持, 换言之,社会不应该仅仅被动地保障贫困者的最 低生活水准,而应该更多地把注意力投向铲除人 们陷入贫困的根源,主动地保障贫困者拥有必要 的手段、能力和机会。
④贫困是依据价值判断决定的。
3、贫困的测度 (1)贫困线: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
(2)贫困人口调查指数 (3)社会经济缺论 (2)智力低下论。 (3)贫困文化论 (4)环境成因论 (5)素质贫困论 (6)功能贫困论 (7)社会排斥论 (8)能力贫困论
所以,贫困指的是由于缺乏物质的、文化 的和社会的资源而处于一种社会不可接受 的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以及由于缺 乏必要的手段、能力和机会而不能摆脱这 种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
2、贫困的类型
首先,根据贫困的内涵,可以分为广义的 贫困和狭义的贫困。
其次,根据贫困的成因,可以分为普遍性 贫困、制度性贫困、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 贫困。
第三节 农村贫困与扶贫
一、农村贫困
1、贫困的概念 首先被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
来看,贫困是由于收入不足而导致的生活匮乏状 态。因而,有人把贫困界定为缺少达到最低生活 水平的能力,也有人把贫困界定为个人或家庭的 经济收入不能达到社会可接受的生活标准那种状 况。总体而言,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贫困是因为 经济收入不足而不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平或社会可 接受的生活标准的状况。
1989年欧共体给贫困下的定义是:“贫困 应该被理解为个人、家庭和群体的资源— —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如此 有限,以至于他们被排除在他们所处的国 家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籍经济 学家阿马蒂亚·森在《作为能力剥夺的贫困》 中指出 :“贫困必须被视为是一种对基本 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英 国学者奥本海姆在《贫困的真相》一书中, 给贫困所下的定义是:“贫困指物质上、 社会上和情感上的匮乏。它意味着在食物、 保暖和衣着方面的开支少于平均水 平。……贫困夺去了人们建立未来大厦— —‘你的生存机会’的工具。它悄悄地夺去 了人们享受生命不受侵害、有体面的教育、 有安全的住宅和长时间的退休生活的机 会。”
再次,贫困既是一个绝对概念,又是一个 相对概念,因而可以把贫困区分为绝对贫 困和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从收入、生理等角度出发, 其问题在于没有把穷人当成一个“社会 人”。
相对贫困:
①穷人是参照社会其他人来确认的。
②贫困是社会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分配 不平等引起的。
③相对贫困是动态的,随着社会发展 与环境变化而不断修正。
(6)功能贫困论。功能贫困理论在一定程度 上受到了著名哲学家斯宾塞的影响,但与 斯宾塞的思想又不完全相同。斯宾塞认为, 富人之所以富裕,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强的 适应能力,比别人更强,更优秀;穷人之 所以穷,是因为他们没有适应自己生存环 境的能力,是生存竞争自然淘汰的结果。
(7)社会排斥论。英国学者Peter Townsend 在1979年提出了“相对剥夺”(relative deprivation)的概念,认为当个人、家庭和 社会集团缺乏必要的资源,不易获取食物、 参加活动、拥有公认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并且被排除在一般的居住条件、社会习惯 和活动之外时,即为贫困。与“社会剥夺” (social deprivation)相联系,“社会排斥” (social exclusion )主要是指一个社会成 员被排斥在一般社会大众所应享受的各种 社会经济待遇之外。
4、农村贫困理论
(1) 要素短缺论。美国著名学者戴维•S•兰 德斯在《国富国穷》一书中提出,贫困的 原因在于要素的短缺。他所说的要素主要 是指脱贫致富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如资 本、资源、科学技术等。并由此派生出资 本短缺论,资源短缺论、科技落后论等等 观点。
(2)智力低下论。1973年,理查德•赫伦斯坦 曾提出,穷人的智商要低于不贫困的人, 而他们又常常同智力较低的人结婚,因此 生育出低智力的孩子。认为贫困的产生是 因为智力的原因。在1994年《钟形曲线》 一书中,赫伦斯坦和查尔斯•莫雷重申了这 种遗传学观点,将低智商和贫困、福利依 赖、违法犯罪联系在一起。
(3)贫困文化论。根据奥斯卡•刘易斯以及爱德华• 班菲尔德等人的观点,认为穷人已经形成了一种 贫困文化。贫困现象的持续加强和循环发生是因 为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了引起贫困的价值观和态 度。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信仰和行为方式,包括冷 漠、屈从和宿命论的态度,对学校教育的不重视, 倾向即刻的满足而不是节俭,早期性体验和导致 的意外怀孕,不稳定的家庭生活,以及对权威— —无论是警察、学校、政府或社会机构等任何形 式——的不信任。当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对生 活和工作的消极倾向使他们难以进入社会的主流。
(4)环境成因论。认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与交 通条件是贫困的根源。将持续性贫困归因 于贫困者与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关系的 失败,要么以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为前提 认为贫困人口过多,要么以一定的人口数 量为前提认为现有自然资源贫乏。
(5)素质贫困论。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贫 困的真正原因不是资源的匮乏,不是产值 的高低,也不是发展速度的快慢和收入的 多少,而是“人的素质差”——即人们从 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能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