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现代经济信息22中国“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郑炫圻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摘要:“人口红利”本身就是人口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经济发展有利的年龄结构的重要条件。
在随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愈来愈趋向于老龄化,多角度的分析“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将对人口结构在现有制度环境和政策措施下对经济的影响有更清楚的认识。
关键词:“人口红利” 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储蓄;财政政策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22-01一、引言“人口红利”(Demographic dividend)最早是在1998年由哈佛大学教授David E.Bloom 和Jeffrey G.Williamson 研究1965-1990年东亚经济增长因素时首次提出来的,是指由于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从而引起的经济增长的效应。
在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中指出中国在推出计划生育之后,人口结构发生了转变,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的“高年幼、低老龄”转变为“低年幼、低老龄”的人口结构,计划生育使得中国少生了4亿多人,生育率的迅速下降使得人口抚养比下降了30%左右,让经济发展提前进入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第二阶段,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40年左右的人口机会窗口期。
二、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关系1.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中国人口的增长从新中国成立以后迈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从1949到1987年这段时间内,人口基数从5.42亿增长了一倍,达到了10.93亿,但后来由于全面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逐渐放缓。
从进入2000年开始到2014年为止,中国人口增长了仅仅8%左右,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年平均在5%-6%之间内,这和在推出计划生育之前的增长率是明显的下降趋势。
2.人口红利与储蓄储蓄率一直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东亚国家在二战后的快速发展,储蓄率的居高不下是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
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口红利不再是经济增长的唯一驱动力。
然而,就像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首先,人口红利可以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人口红利时期,劳动力供应相对充裕,使得企业能够聘用更多的劳动力,从而增加生产力,推动经济增长。
例如,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赋予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力。
然而,人口红利带来的劳动力供应过剩,也可能导致劳动力过度竞争和工资压力增加。
在劳动力供应过剩的情况下,工人们为了争取工作机会,可能对工资要求不高,这会给劳动力市场带来潜在的剥削问题。
此外,由于劳动力过剩,选择性就业的压力也变大,这意味着一些人可能需要接受低技能、低报酬和低品质的工作机会。
这种情况下,人口红利对于个体的经济状况和生活品质没有太大改善,甚至可能拉大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
除了劳动力供应,人口红利还对消费市场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
随着劳动力的增加和收入的提高,人们的购买力大幅增加,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
尤其是当人口中的年轻人比例较高时,他们通常对时尚潮流、娱乐消费和科技产品等具有更高的需求。
这种需求的增加将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整个经济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然而,随着人口红利期的结束,劳动力供应和消费市场的增长都会放缓,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劳动力供应的减少可能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的利润空间收窄,进而抑制经济增长。
此外,消费市场的增长也会受到限制,由于老龄化和人口结构变化,人们的消费需求会发生转变,以健康、教育和养老等方面的需求为主。
这要求经济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提供更加多元化和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然而,人口红利并非只是劳动力和消费市场方面的问题,它还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个层面有着复杂的关系。
浅析我国人口红利

浅析我国人口红利我国人口红利是指在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不断增加时,可以产生的巨大经济发展潜力。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拥有众多的劳动力资源,因此人口红利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国人口红利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年龄人口相对较多,这给了中国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使中国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可以弥补技术不足和资本不足的短板,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
人口红利为中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消费潜力。
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也相应提高,消费能力逐渐增强。
这为中国内需市场的扩大提供了巨大机遇,可以推动各个领域的经济发展。
劳动力的增加也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了人们的消费能力,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人口红利还带来了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动力。
在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的情况下,企业往往会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培养和吸引更多的人才。
这种人力资源的集聚将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人口红利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加灵活的用工环境,有助于提升科技含量和产业竞争力。
人口红利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面对。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年龄人口将逐渐减少,这可能导致劳动力供给的不足,甚至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的情况。
人口红利的发挥还需要一个适当的经济体制和就业机制的支持。
如果就业机会不足,劳动力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人口红利的潜力将无法充分释放。
我国人口红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它为中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创新动力。
但同时也需要正确认识和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和经济政策,以确保人口红利能够持续发挥作用,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中国的人口生育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的人口生育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人口生育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人口结构的变化。
在计划生育政策下,中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养老负担加重等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于2024年实行全面二孩政策,以提高出生率,缓解劳动力短缺、养老负担加重等问题。
这将有助于减缓人口老龄化速度,维持劳动力供给稳定,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人口生育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劳动力的变化。
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中国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同时劳动力结构也发生变化。
过去,中国劳动力市场充斥着大量低技能劳动力,这对低端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然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劳动力数量减少,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高技能劳动力需求增加。
这对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此外,人口减少还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使得中国失去了一部分低价劳动力优势,但也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求。
第三,人口生育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人口红利。
计划生育政策下,中国的人口规模得到了控制,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大量的劳动力、市场规模庞大等因素成为吸引外资和推动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关键。
同时,人口结构的优势也为中国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优秀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
人口红利的存在一度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力量。
然而,尽管中国的人口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男女性别比例失衡问题。
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带来了婚配难题,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婚恋市场的紧张、人口外流等。
这对中国社会稳定和家庭结构产生了不利影响。
其次,计划生育政策下,部分地区出现了“独生子女”家庭,缺乏兄弟姐妹的成长环境。
这可能导致孩子缺乏社会交往技能,个性独立性低等问题。
此外,计划生育政策下,也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
论人口红利及中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 : 人 口红 利 ; 社会 ; 经济; 人 力资 源
在 当今这个 所谓 “ 文化复 兴” 高潮 的年代 中, 人 这一概 念 标 志主 要 。而 中国的传 统 政策 理论 秉 承 了 中国古典 哲 学着 眼 又重新 被肯 定和重 视 。以人为 本发展 观 的提 出, 迄 今 已经 若干 长远 、统筹全 局的传 统 。政 策对 人 口产 生作 用 , 要具 体 问题 具 年 了。值得赞 赏 的是在 此学术 蓬勃 发展 的机遇里 , 人类 的描述 体 分析 。每一 个 区域 的人 口数量 和质量 , 都 因处在不 同 的阶段
用 。在 区域 的发展 中, 人 口被 定 义为一 个新 的独 立 发展 分支 受到考量和 分析 。事实上 , 人 们 在普遍 关注人 口红利 阶 段 时期人 口结构对 于经 济发展 的作 用时 , 更应从人 力资源构 成 , 社会 整体建 设等 发 面看待人 口红利期 的 发展 问题 , 从 而更好 的完成 其对 区域 发展 的贡献 。 本文详细 分析 了人 口红利 内涵和外延 , 论述 了人 口红利和 中国经济 发展 的
和预 测能力 越来 越强 , 发展 从一 门学 问渐渐转 为决 策 以及 政府 而具有 自身 的特点 。不分 析这 些 , 就难 以对 区域 内人 口政 策进 为之付 出 的努 力 。 行 有效 的规划 。在 数量方 面 , 应 当充分 应用人 I Z l 红 利这个 时期 在 区域 经济发 展 的学 问中 , 有一 个涉 及人 口经 济学 的专业 人 口年 龄结 构最 富生产性 的特 点 , 使经 济增 长获得 一个额 外 的 术语 , 称为 “ 人 口红利 ” 。此 阶段是 发达 国家昔 日所 经历 而 发 源泉 , 来创 造 区域 经济 的 发展动 力 。质量 方 面 , 应 该注 重 区域 展 中国家 今 日所 身处 的一个 阶段 。究其 含义 , 是 指一个 国 家的 对 人 力 资本 的投入 , 一 方 面是对 人力 的培训 , 以期 待创 造 更 多 劳 动年 龄 人 口 占总 人 口比重较大 , 老 龄及 低龄 人 口比重 较小 , 的 生产 力竞 争力 , 另一 方 面是对 区域 内人 口文化 性 的提 升 , 属 即俗称 的 ” 中间大 , 两 头小 ”结 构 , 劳 动力 资源 相对 丰 富 、社 于 职能 的履 行 。具体 来说 , 一 方面 , 通过 总 结发达 国家 的成 功 会 保 障支 出负担轻 、财富 积累速 度 比较快 , 能够 为其 经济 发展 经验 , 继续推 行计 划生育政 策 , 严格 控制 人 口数 量增 长 , 仍然 是 创 造 有利 的人 口条 件 , 同时 , 整个 国家的 经济 呈现 出高 储蓄 、 我 国 目前人 口政策 的重 要任 务 。也 是 发展 中 国家人 口数量 经 高 投资 和高增 长的局 面。 一 个 国家或地 区如果恰 好处于 人 I : 1 济理 论 的基 本要求 (“ 人 口红利 ”期得 到稳定 的维持 ) 。另一 方 年龄结 构最 富生产 性 的阶段上 , 并且 能够 对这 种人 口红利 加 以 面 , 人的质量 因素 一直是 被忽 视的 。发展 中国 家经济 落后 除了 充分 利用 , 则该 国( 地 区) 的经济增 长就 可 以获得 一个 额外 的动 本 身 的原 因外 , 更为 重要 的 是人 力资 源 的质量 低 , 开发 力度 不 力 。人 口学家 亦称这段 时期为 人 口机会 窗 1 : 1 。 够 。经济 学家 指 出 : 传统 的 经济 理论 认为 , 经 济增 长必 须依 赖 相同的 “ 人 口红 利 ”期所 导 致 的 经济增 长的 不 同结 果意 于 物 质资 本和 劳动 力数 量 的增 加 , 然而 , 在 当 代研 究经 济增 长 味着 “ 人 口红利” 并不必然导 致经济增 长 。 问题 , 有 必 要将 传统 的资 本概念 中包 括进 人力 资 本概 念 。 因 事 实上 , 人 口红利 仅仅 是 一个 经济 发 展 的契 机 , 国家 区域 此 , 要加 大人力 资本 的投资 , 提 高人 口质量 , 把经济 发展 中的人 经 济 的 发展 是 关联 了诸 多 主客 观 条件 的 , 其 中包 括资 源 、政 口数 量优 势 转化 为人 力 资本 优势 和人 才 优势 、把 发展 经 济 的 治 、环境 和人 口等等 。人 口红利 期背景 下 , 经济 能否得 到 充分 立足 点从主要依 托物质 资本逐 步转 向依 托人力 资本上 来。 发展 , 更多 的是 在于其 优势能否 得到最 大发挥 。 总 的来 说 , 要使 人 口红利 发挥 出最 大 功效 , 必 须 抓好 人力 所 以, 如何 因势 利导使 “ 人 口红利 ”发 挥最 大 的潜 力 , 是 资 源的建设 , 这样 才能够 使得 人 口红 利阶段 称为真 正 的黄金 阶 我 们 需 要去 研 究 的 。经 济 学界 一 般 认 为 , “ 人 口红 利 ”或 者 段 。人 力 资源 是 国民财 富 的最 终基 础 。资本 和 自然 资源 是被 说 人 口年 龄结 构 变化 对 经济增 长 的影 响 主要 包括这 样 两个 方 动 的生产 要素 , 人 是积累 资本 、开 发 自然 资源 、建立社 会 经济 面: 一是对 生产领 域的影 响 , 二是对 消费和 储蓄 的影响 。 就目 及 政治 组 织并 推动 国 家 向前发展 的 主动 力量 , 显而 易 见 , 一 个 前 中国形 势来 看 , 每 年供 给 的劳动 力 总量 约为 1 0 0 0 万, 劳 动人 国家如 果 不能 发展 人 们 的技 能和 知识 就不 能 发展 任何 别 的东 口比例 较高 , 保 证 了经 济增 长 中的 劳动 力需 求 , 而且 数量 庞大 西 。在 知 识经 济 时代 , 人力 资本 的核 心地 位 更为 突 出 , 因此增 的农 村 人 口仍然 能够 在 相 当长 的时 间 内为城 镇提 供 劳动 力资 加人力 资本 的投资 , 加快人力 资本 的积累 并有 效地使 用人 力资 源 。第 二点 的 影响是 双 面 的 , 由于 中国传 统意 识较 强 , 在 老龄 本对于我 国经济 的持续 增长具有 重要意 义。 化 的初期 阶段 , 新 进入老 龄 阶段 的人 往往都 有较 高的储 蓄率 和 另外, 人 口红利 的后 期 阶段 ,“ 红 利” 将转 变 为相 对 应 的 储 蓄倾 向, 随着 老龄 人 口比例 增 加 , 在 一定 时期 内并不 必然 带 “ 人 口负债 ” 。人 口老 龄化 将会 从 多个 方面 影 响到 我 国经 济 来储 蓄率 的下 降 , 相反 还有 可能使储 蓄率进 一 步上升 。有人 也 的持 续 增 长能力 。首 先 , 老龄 化会 带来 社 会抚 养 比不 断提 高 , 因此把老 龄化 的初 期阶段 看成是第 二次 “ 人 口红利”期 。
关于人口红利的例子

关于人口红利的例子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可供利用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人口规模的增长可以带来经济发展的机遇。
下面是一个关于人口红利的例子。
中国是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大人口数量的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经
历了人口红利带来的快速经济增长。
当时,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鼓励外资投资和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给国内企业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也持续扩大,劳动力资源充足。
人口红利使得中国能够充分利用其庞大的劳动力资源,降低劳动力成本并提高
劳动生产力。
许多跨国企业选择在中国设立工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来生产商品。
这带来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技术转移,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人口红利也带动了中国国内市场的增长。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提升。
这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然而,人口红利并非永久存在。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人口红利逐渐减弱。
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推动人口政策的调整,鼓励夫妻生育第二胎,以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是一个成功利用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发展的典型例子。
人口红利
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竞争优势,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弱,中国也需要不断调整政策以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增长与人口红利

人口增长与人口红利在当今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口增长一直是一个广泛关注和研究的话题。
随着人口的增加,很多国家都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人口红利,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探讨人口增长与人口红利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首先,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劳动力的供给也相应增加。
这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庞大的人口数量为国家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进步。
这种劳动力的红利使得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其次,人口增长也带来了市场扩大的效果。
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口消费需求的扩大,为各个行业创造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当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能力增强时,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刺激了经济的增长。
比如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人口红利的国家之一,其庞大的市场需求为国内外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刺激了经济的繁荣。
然而,人口增长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和挑战。
首先,人口过快的增长可能导致资源短缺。
例如,有些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对水资源、粮食等生存资源的需求超过了供给能力,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紧缺状况。
此外,人口过剩还会导致就业压力加大,失业率上升,社会稳定性受到威胁。
除此之外,人口增长还会导致人口老龄化问题。
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下降,很多国家面临着老龄化的挑战。
老龄化问题不仅对养老金、医疗保健等社会保障系统造成了压力,还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虽然人口增长可以带来人口红利,但也需要面对一系列的挑战。
在未来,我们需要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加强对人口管理的研究,以实现人口红利的最大化和负面影响的最小化。
同时,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综上所述,人口增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
将人口红利最大化,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以提高劳动力素质。
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市场将出现结构性失业和劳动 力短缺现象,需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人力资本投资。
人口红利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
人口红利期,劳动力资源充足,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充足的 劳动力资源,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本投资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技术创新的地位逐渐凸显,人力资本 投资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政策因素包括计划生育、户籍制度等,这些政策会影 响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例。
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会影响劳动力的流动性和配置效 率,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潜力。
03
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增长速度
人口红利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因为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出水平。
02
人口红利及其形成机制
人口红利的概念与特点
人口红利是指在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中,由于劳动年龄人口比 例上升,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现象。
人口红利具有阶段性特点,即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劳动力供 给相对充足,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人口红利的形成机制
01
人口红利是通过人口结构转变实现的。在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中,会出现一段时 期内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导致劳动力供给增加。
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的影 响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人口红利及其形成机制 • 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 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 结论与政策建议
01
引言
定义与概念
人口红利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中,劳动年龄人口占 总人口比例较大,从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人口结构优 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
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
二、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的贡献
“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生产领域的影响,二是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
1.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人口红利”对生产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劳动供给上。
从劳动供给来看,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劳动年龄人口最丰富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总趋势是,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逐年下降,而老年抚养比逐年上升。
更多的劳动力从少儿抚养负担和老年赡养负担等非生产性活动中脱离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配置于生产性活动中,促进了经济增长。
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劳动人口比例较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使地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世界银行估计,人口红利因素能够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33%,中国近几十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奇迹”。
2.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
消费被称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储蓄和消费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从“人口红利”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来看,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停止或者说老龄人口比例增加在一定时期内并不必然带来储蓄率的下降,相反还有可能使储蓄率进一步上升。
在老龄化的初期阶段,新进入老龄阶段的人往往都有较高的储蓄率和储蓄倾向,有人也因此把老龄化的初期阶段看成是第二次“人口红利”期。
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年龄人口丰富的“人口红利”期结束并非“人口红利”的真正结束,只要能够发挥好储蓄的资金效率,让资本得到合理的回报,则第二次“人口红利”仍有可能为经济增长继续注入“活力”。
3.城乡二元结构和“人口红利”的配合贡献
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专家预测劳动年龄人口大约会在2015年左右停止增长。
一般来说,当一个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停止后,劳动力数量不足的问题会很快到来。
但城乡二元结构使得我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仍然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城镇提供劳动力资源。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之中,我国仍然拥有比较充足的劳动力供给。
从劳动力供给来看,“人口红利”将继续推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综上所述,无论从生产还是从消费和储蓄来看,“人口红利”都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利因素。
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同时也是“人口红利”回报最丰厚的时期。
从今后20~30年左右的时间来看,我们不仅没有理由怀疑我国的经济增长会失去动力,相反,经济增长将会更加强劲。
二、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带来的挑战
人口红利不是免费的午餐,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加速了中国的人口转变,使中国提前进入人口红利阶段,但是它来的早去得也快,严厉的人口控制使得中国老龄化速度大大加快,人口红利也因此加速消失,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目前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很快转变成对经济增长产生遏制作用的老年人口负担。
自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逐渐减少,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报告认为:“从2010年至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2900多万人;与此同时,人口抚养比相应上升。
生之者寡,食之者众,中国的人口红利将趋于消失。
”中国人口红利时代大约将在20年后成为历史,随之而来的将是一个“人口负债”的时代,经济增长将深受其累。
而且从短期来看,有以下几项因素影响着人口红利的实现:
(1)、中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并且在未来可能会进一步恶化,这就造成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的不充分。
这样一来,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年龄人口不但不能创造财富,而且还需要社会负担和抚养,从而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2)、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制约着人口红利的实现程度。
中国收获人口红利的程度应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现实劳动生产力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发展程度。
从劳动年龄人口的分布看,中国人口红利的大头在农村,农村地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人群从土地中走出来,走向城市,走向发达地区。
但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这一事实决定着转化为现实劳动生产力的实现程度不可能太高。
(3)、由于农民进城收益并无提高,进城成本却明显上涨,消减了农民进城的愿望。
这也是我国部分地区一度出现“民工荒”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应对人口红利带来危机的措施
“‘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为10.5%。
预计,‘十二五’时期将降至7.19%,‘十三五’时期更是减为6.08%。
”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导致未来中国经济要过一个‘减速关’。
对此,我们必须正视趋势、坦然接受、积极应对。
1.通过创新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三届“开放式创新”国际论坛暨展览会上指出,中国的当务之急,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争取在本世纪中叶跨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而实现这一跨越的关键,在于加强创新。
开放式创新一方面不仅需技术领域的创新,还包括体制和机制的创建。
技术创新和机构改革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才能全面激发人的创造创新活力,形成经济复苏的动力。
另一方面,需要鼓励大众创新,大众创业,调动所有人的活力和潜能,让整个社会充满活力。
2.科学地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说:“潜在增长率不能超越,但可以提高。
”我们可以通过挖掘经济潜在增长率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1)劳动力投入方面:今后劳动力数量虽然减少了,但劳动参与率可以提高。
我们可以通过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成本,降低转移壁垒,通过加快改革户籍制度,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社保,医疗,子女入托和受教育制度,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从而提高劳动参与率。
加快形成一体化的经济和城市化和小城镇的发展进程,促进国家现代化的发展。
(2)加大教育产业投入力度,普及到高中的义务教育,实施灵活多样化的成人教育方式,鼓励多种方式形成全民终生教育,努力提高国民素质。
(3)生产率进步方面:打破企业垄断,扶持中小企业,让企业平等竞争、优胜劣汰,从而
提高潜在增长率。
(4)破除城市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障碍。
近年来,用工荒和就业难现象并存,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凸显,这就要求政府实施更加积极的政策,通过各种措施满足不同层次的就业要求,确保非就业劳动年龄人口成为就业人口。
(5)控制引进外资质量,扶持本土跨国公司。
我国要尽快调整利用外资的政策,更加注重利用外资的质量,加大力度吸引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变有带动作用的大型项目和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项目。
同时,大力扶持本国跨国公司的崛起,使得产业结构逐步摆脱过于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局面,使得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大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人口负债期必然要求人口红利期来补偿,这就要求在人口红利期进行必要的养老能力储备。
因此,在现在人口红利快速增长期,我国要把全国社保基金迅速发展壮大,解决好社会保障中资本积累问题。
4.以有效合理的人口转移和流动,促进协调人口结构调整并带动农村家庭生育观念的更新转变,鼓励走出国门,参与世界经济。
促进人口的流动和转移的另一个层面是要积极推进人口的对外交流,具体方式包括:留学深造,外派劳务,人员交流等等。
当然这种人口向外流动的方式在缓解人口数量压力上可能作用甚微,但有利于中国经济日益与全球经济的合作与交流,参与世界经济的分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人口红利的标准定义 2013-04-8
2.李昊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带动作用研究现代商贸工业 2012(16)
3.厉以宁新三大红利正替代旧红利 2012-12.
4. 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下降—人口红利拐点已现 2013-01-28
5.陈友华人口红利与中国经济的增长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8(4)
6.关于人口的思考:全球老龄化与中国的应对南方周末 2005-3-3
7.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和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谈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人
口研究 2004,28(2)
8. 盛德华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即对策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2(6)
9.钟水映中国人口红利评价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9(2)
10.陈卫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趋势人口研究 2006(4)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