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概论

合集下载

《中药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药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药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A型题:1.中药药性五味中的酸味体现为(B)2.相畏是指(A)3.对证用药是(B)4.中药配伍禁忌是指(A)5.根据中药药性理论属于沉降的药物是(B)6.金银花是:(C)7.红花属于:(B)8.桔梗属于:(B)9.供中医临床调配汤剂处方用和生产中成药的原料药是(B)10.能与动物药中具腥膻气味的三甲胺类成分结合成盐,达到矫臭矫味的辅料是(C)11.为减少成分的流失,中药材在切制前水处理软化时需遵循的原则是(A)12.质地致密坚实,不易破碎的药材适宜切制的饮片规格是(E)13.干燥含芳香挥发性成分的饮片,不宜超过的温度是(B)14.将药物煅至红透后,趁热迅速投人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炮制方法是(D)15.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炮制方法是(E)16.将药物同数种辅料混合,或浸泡,或加热,反复处理的炮制方法是(C)17.国家中医药局发布“中医药行业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其中:中药饮片炮制的关键技术属机密级)的时间是(A)18.适宜以甘草汁为辅料炮制的药物是(A)19.宜采用制霜法炮制后供临床应用的药物是(E)20.蒸制后结合型蒽醌显著减少,泻下作用更为缓和,并增强活血祛瘀之功的是(C)21.目前中药饮片监督管理标准是(E)22.从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供检验用样品时,总包件在100~1000件的(C )23.取样时所取的平均样品量一般不少于检验所需样品量的( B )倍24.防风根头部具明显的密集环纹,习称( C )25.《中国药典》规定,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贵重中药测定水分的方法是( C )26.测定酸不溶性灰分时,常用的酸为( D )27.描述防己药材断面特征的术语是( E )28.如需观察细胞的完整形态,尤其是纤维、导管、石细胞等不易分离的组织时,常用的显微制片方法是( C )29.目前中药含量测定的首选方法是( C )30.加水浸泡后,水液染成黄色的药材是( D )31.加间苯三酚试液1~2滴,稍放置后加盐酸1滴,显红色或紫红色的是( A )32.下列具有强列蒜样臭气的药材是( B )33.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表明,我国现有药材( E )34. 生物碱碱性的表示方法一般用( C )35. 属于分子筛原理分离中药成分的色谱方法是( C )36. 下列生物碱属于苯丙胺类生物碱的是 ( B )37. 能够使α-葡萄糖苷键水解的酶是( A )38. 地奥心血康胶囊的主要组成成分是 ( B )39. 大黄酸结构母核属于 ( A )40. 下列具有抗疟作用的萜类化合物是 ( B )41. 与锆盐-枸橼酸反应后褪色的化合物是 ( C )42. 膜分离法中的纳滤适用于分离中药化学成分的分子量为小于 ( B )43. 下列黄酮中酸性最强的是 ( A )44. 高分辨质谱法可用于确定化合物的( C )45. Molish反应阳性的中药化学成分是 ( A )46. 下列哪项是咸味药主要的化学成分( D )47. 中药配伍关系中属于协同作用的配伍是( C )48. 兼有利尿作用的泻下药是( A )49. 芳香化湿药调整胃肠运动功能的主要成分是( C )50. 茯苓素的利尿作用机制是( C )51. 肉桂的强心作用与下列哪项有关( D )52. 理气药对消化系统没有下列哪项作用( A )53. 三七的止血机制,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D )54. 具有加强子宫收缩的活血化瘀药是( B )55. 具有祛痰、止咳、平喘作用的中药是( D )56. 天麻苷元具有中枢抑制作用,其作用的受体是( D )57. 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兴奋和抑制双重作用的开窍药是( A )58. 人参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药理指标是( A )59. 具有解毒作用的补虚药是( D )60. 具有保肝降酶的收涩药是( C )61. 与工业化生产及临床医疗关系最紧密的科学是( D )62. 我国收载药品质量标准的最高法典是( B )63. 在中药药剂生产中,将粗粉和细粉或质重的粉与质轻的粉分开的单元操作叫做( C )64. 混合的原则是( B )65. 将药液中的固体与液体分开的单元操作称为( B )66. 延缓药物水解的方法之一是( E )67. 对已有标准的中药制剂进行质量检测是下列哪一科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D )68. 在中药学学科中,被称为是连接中医和中药纽带与桥梁的科学是( C )69. “处方组成固定,原料质量稳定,制备工艺确定”是制定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 B )70. 对某中药片剂进行“崩解度”测定是属于下列哪一项检测内容( B )二、X型题:1.中药调剂操作包括(A,B,C,D,E)2.中药配伍用药的形式有(A,B,C,D,E)3.中药药性理论包括:(A,B,C,D,E)4.关于配伍禁忌中的十八反理论,说法正确的是:(A,B,C)5.妊娠用药禁忌中属于慎用药的是:(A,C,D)6.属于辛温解表药的是:(D,E)7.泻下药的功效包括:(A,B,C)8.中药饮片质量标准要求主要包括(A,B,C,D,E)9.《中国药典》附录“药材炮制通则”中,将炮制方法分为(A,B,C)10.中药炮制减毒的途径有(A,B,C,D)11.外源性有害物质主要包括( A,B,C,D,E )12.下列属于描述药材质地的术语是( A,B,C,D )13.制定中药质量标准要遵循的原则是( C,D,E )14.导致中药材品种混乱的主要原因有( A,B,C,D,E )15.中药材市场上常见的掺伪现象有( A,C,D )16.具有毒性的中药化学成分是 (B,C,E)17.具有保护肝脏作用的木脂素类化合物是( A,B,C,D,E )18.下列属于甾类化合物的是 ( A,B,C,D )19.可用于挥发油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是 ( B,C,D,E )20.大孔吸附树脂分离中药化学成分的原理是 ( B,E )21.具有抗毒素作用的清热药是( B,C,D,E )22.祛风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是( B,C,E )23.消食药具有助消化作用,其作用表现为( B,C,D,E )24.活血化瘀药在改善微循环方面,主要体现在( A,B,D )25.中药药剂学的工作依据有(A,B,C,D)26.中药制剂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的途径有(ABCD)27.下列属于物理灭菌法的是(A,B,D)28.中药制剂分析中的“含量测定”,通常测定的对象是处方中的(A,B,D,E)29.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A,B,C,D)30.中药制剂分析的主要内容有(A,B,C,E)。

《中药学概论》课件

《中药学概论》课件

3
身心健康
拔罐可以减轻疲劳,改善睡眠质量,并 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
艾灸疗法
1 热力疗法
艾灸使用灸炙的热力,刺激特定的穴位,促进气血运行和身体的自愈能力。
2 温暖舒适
艾灸有温暖的感觉,可以缓解寒冷、湿气和肌肉酸痛。
3 气血调理
艾灸可以调和气血,改善疲劳、月经问题和肠胃不适。
2 阴阳互补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补养,维持人体健康与平衡。
3 五行运行
五行理论代表着五种不同的能量和物质,在人体中运动和相互转化。
气血津液

气是中药学中重要的元素,代表 人体生命力和能量。

血液在中药学中扮演着运输氧气 和营养物质的重要角色。
津液
津液负责润滑和滋润身体组织, 维持其正常功能。
中药治疗原理
1
辨证论治
通过四诊法(望、闻、问、切)和辩证
药食同源
2
理论,了解病症及体质,制定个体化的 治疗方案。
中医强调饮食的治疗作用,合理搭配食
物和草药以达到疗效。
3
整体观念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治疗不仅关注病症, 还注重个体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针灸疗法
经络理论
针灸疗法基于经络理论,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来促 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复方草药
中草药的复方配方是根据病情和 体质,采用多种草药的组合来治 疗疾病。
现代应用
中草药在现代医学中作为替代疗 法或与现代药物一起使用得到广 泛应用。
拔罐疗法
1
脏腑理论
拔罐通过刺激身体表面的特定穴位,起
疏通经络
2
到祛邪、通络、调节痛,促进康复和放松。
《中药学概论》PPT课件
Explore the fascinating wor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 this introductory presentation. Discover the rich history, key concepts, treatment methods, and the future of TCM.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学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学
24
甘:能补、能和、能缓 补:补虚 缓急止痛 缓 缓和药性 和 和味 调和药性
25
苦:能泄、能燥 降泄:降泄肺气上逆、胃气上逆
泄 通泄:泻下通便 清泄:清热泻火
燥:燥湿
26
酸(涩):能收、能涩
收敛固涩:增强对气血津液的约束力,不让它 过分耗散。
咸:能下、能软
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消痰散结
淡:能渗、能利
46
性能 功效
应用
肺 辛温
温和
祛风解表
外感表证
(风寒、风热都适用)
透疹
风疹,麻疹,皮肤瘙痒

止血
出血证
(荆芥炭)
47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48
薄荷
【来源】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
49
薄荷与荆芥异同点
薄荷
荆芥
相 解表,清头目,利咽喉,透疹,止痒
同 点

微温
不 疏肝理气
同 点

无 止血
气味芳香,不宜久煎
三、四气的临床意义
为中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提 供了药理或者药物学基础。
22
22
第二节 五味
一、五味的含义
本来指辛甘苦酸咸五种真实 滋味,但在性能中是用于反映 药物作用的一些性质和特征, 如补、泻、散、敛。


五味
甘 淡

酸 涩
23
二、五味的作用特点
辛:能散、能行 散:发散表邪 行:行气、活血
6
三、中药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7
四、中药学的发展
1.秦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 内容:总论和各论,各论收载了365味药,

现代中药学概论总论

现代中药学概论总论

总论1、现代中药学的相关名词(1)中药是指依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2)生药的确切含义是指生药材,是在与炮制品相对比的情况下使用的,实际上就是指药材。

2、中药学的起源(1)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专著为《神农本草经》,分为上、中、下三品,上、中品各有120种,下品有125种。

(2)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敩编著《雷公炮炙论》;梁代,陶弘景编著《本草经集注》。

(3)唐朝,苏敬等编著的《新修本草》,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海药本草》是以收载海外药物为主的药学专著。

3、中药分类法(问答)药用部位分类法;化学成分分类法;自然系统分类法;药理作用或中医功效分类法;其他分类法:按药物毒性和用药目的分类,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

4、现代中药的记载形式(问答)名称;来源;植(动)物形态;药用植(动)物的培育;采制;产地;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理化鉴定;药理作用;功效;附注5、植物分类学的简史(问答)(1)人为分类系统时期古代分类时期;本草学家时期;早期分类学家时期;林奈及其信徒时期(2)自然分类系统时期(林奈后进化论发表前时期)(3)系统发育系统时期6、种下单位的学名(1)亚种:与明确的种具有地理分布上和生态上的不同(2)变种:在形态上与明确的种有区别(3)变型:分类等级中最小的单位,主要是个体群或个体上出现的一些细小的差异7、中药主要化学成分类型(1)按照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分为一次代谢产物和二次代谢产物。

一次代谢产物是每种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维持有机体正常生存的必需物质;二次代谢产物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以一些重要的一次代谢产物作为前体或原料,经历不同的代谢途径过程生产的物质。

(2)自养植物:能直接利用无机化合物来合成有机物的植物。

异养植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经代谢转化为自身所需的物质的植物。

8、中药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乙酸-丙二酸(AA-MA)途径;甲戊二羟酸(MV A)途径;莽草酸途经;氨基酸途径;复合途径9、糖的鉴别反应:Fehling试验;Molish试验(α-萘酚试剂,浓硫酸);成铩试验10、常见的苷类成分苦杏仁中所含的苦杏仁苷是最常见的氰苷。

7中药学概论

7中药学概论

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沉降 二、作用 升浮药——主上行向外 沉降药——主下行向内 因势导利 有助祛邪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1、气味 气温热 味辛甘——主升浮 气寒凉 味酸苦咸——主沉降 2、与质地有关 质地轻——升浮 质地重——沉降 3、与炮制、配伍有关 酒、姜汁炒——升浮 醋、盐水炒——沉降
某些药物还有引导作用:如桔梗、牛膝

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区别
相同点:二者都是现代研究的热门话题。 区别点: 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经过中医辨证 论治后在中医师的指导下用药。 天然药物无中医药理论指导,不需要经过中 医辨证论治的指导下用药,且包括未经人为 加工的单体化合物。
中药学
中药学是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
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等 知识的一门学科。
第一节 四

一、含义 四性亦称四气,即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 二、产生 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症寒热为基准。 三、四气的作用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热证。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用于寒证(温经通络、 回阳救逆) 平性:作用缓和(寒热皆宜)
四、运用原则 一般规律: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疗寒 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通泄——泻下(大黄) 泄—势缓 清泄——泻火(栀子) 泻—势猛 降泄——降逆(杏仁) 苦温燥湿——寒湿证 苦寒燥湿——热湿证 坚阴——泻火存阴(泻肾火)(黄柏、 知母、泽泻)
燥湿
咸:下、软(泻下、软坚散结) 淡:渗、利(渗湿利水) 涩:与酸味相似
四、气与味的关系 1. 气味相同,作用相似 辛温药物:解表,散寒 苦寒药物:清热泻火(下)
*炮制要得当;配伍合理;用量准确;剂型适当;给药途径
合理;注意病人个体差异

各论第一章解表药 中药学概论

各论第一章解表药 中药学概论

效用
3、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筋 脉拘挛。配羌活、独活、防风。
用量用法
5~10g,煎服。
*柴 胡
北柴胡
柴胡原植物
柴 胡
南柴胡
狭 叶 柴 胡 原 植 物
性能特点
苦、辛,微寒,轻清主升。归肝、 胆经。功在泄散升举(解表药中柴胡 退热作用最强) 。
既长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 为治少阳证的要药;又善疏泄肝气风抽搐,见牙 关紧闭,角弓反张等配天南星、白附 子、天麻。(玉真散)。
其它功效
1、防风炒用有止泻作用,可用于 腹痛泄泻。配白芍、白术(痛泻要方 )
2、炒炭用有止血作用,可用于便 血、崩漏。(经验后方)
3、治疗砷中毒。配绿豆、甘草。
用量用法
3~10g,煎服。
*羌 活
羌活原植物
2、止咳平喘:用于肺失宣降之咳 喘实证, ,可随症配伍。如: 风寒 犯肺。配杏仁、甘草(三拗汤);寒 饮伏肺。配桂枝、干姜、细辛、半夏; 邪热壅肺、肺气失宣。配石膏、杏仁、 甘草(麻杏石甘汤)。
3、利水消肿:用于风水水肿。 主要症状腰以上水肿,头面为甚、恶 风(类似现代医学急性肾炎初起)。 配连翘、赤小豆。
* 紫 苏 叶
紫苏梗
紫苏叶原植物
性能特点
味辛,气温。归肺、脾经。功能 发汗解表,行气和中,长于解表行气, 尤宜治外感风寒兼脾胃气滞者。
效用
1、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兼咳嗽者 配杏仁、桔梗等(杏苏散);表寒兼 气滞配香附、陈皮(香苏饮)。
2、行气和中:脾胃气滞、胸闷不 舒、恶心呕吐、配陈皮、半夏;胎气 上逆,妊娠恶阻,胎动不安。配砂仁、 白术、陈皮。
蔓荆子
单叶蔓荆原植物
性能特点

方剂基础知识(中药学概论)

方剂基础知识(中药学概论)
缺点:不便于加减变化。
是将药物用水或其他溶剂提取,经精制 而成的内服液体制剂。
合剂,口服液
特点:剂量较少,吸收较快,服用方便 ,口感适宜
缺点:不便于加减变化。
1.煎药器具 宜用砂锅、砂罐陶瓷器皿 也可用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 忌用铜、铁、铝金属器皿。
2.煎药用水
以水质洁净为原则,凡可饮用的水都可用以煎煮中药。
佐药:
1.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 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峻 烈之性。 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用与君药性 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药 病格拒。
使药:
1.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 2.调和药,调和方中诸药作用
有时候可以用性味、功效相似的药物, 替代一些稀有、贵重、缺货的药物。
如:水牛角替代犀角,党参替代人参
以前可能被忽 略了,也要重 视啊!
剂型是按照处方,根据病证的需 要,以及药物的特点,不同给药 途径,将药物制成一定的形态。
不同的剂型各有特点,对疗效具 有很大的影响。
方剂中便于携带、储存、应用的 剂型习惯称为中成药。
能保证组方:
国家体制中的等
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 级设置,来说明 药物在方中的主
《内经》提出,经过历代医家论述、发挥。 次从属关系。
示例:麻黄汤
组成:麻黄 三两 桂枝 二两 杏仁 去皮尖,七十个 甘草 炙,一两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太阳伤寒证)
证候:
恶寒发热,无汗 头身疼痛 咳喘 舌苔薄白 脉浮紧
包括:传统方法、现代制药工艺制作的 中成药
方剂与中成药的关系
• 方剂的范围包含中成药,方剂是制作中 成药的依据。 • 中成药是方剂中方便携带、便于保存, 或能达到某些特殊目的的剂型。

中药学教材

中药学教材

中药学教材
第一章:中药学概论
1.1 中药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组成、性质、功效、用法、用量等方面的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1.2 中药学的分类
中药学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来源、性味归经等。

第二章:中药的分类与性味归经
2.1 中药的来源分类
•植物药
•动物药
•矿物药
2.2 中药的性味归经
•四气:寒、凉、温、热
•五味:辛、甘、苦、酸、咸
•归经:归肝经、归心经、归脾经、归肺经、归肾经
第三章:中药学基础理论
3.1 中药药性
中药药性是指中药的性质和作用特点,通常包括归经、五味、四气等。

3.2 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关系
中药的药效主要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有关,不同成分对人体有不同的影响。

第四章:中药的制备和贮藏
4.1 中药的制备方法
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煎煮、蒸发、浸泡等,不同的药材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

4.2 中药的贮藏方式
为了保持中药的药效,中药的贮藏是非常重要的,应避免阳光直射、湿气侵入等情况。

第五章:中药的药理作用
5.1 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
中药的药理作用是通过作用于人体的各个系统,产生治疗作用。

5.2 中药的不良反应与毒性
虽然中药具有治疗作用,但也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和毒性,使用时应当慎重。

第六章:中药的临床应用
6.1 中药的临床常用药物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一些中药常用药物,如人参、黄芪、枸杞等。

6.2 中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中药的使用有适应症和禁忌症,使用中应当注意遵医嘱。

以上是关于中药学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中药制剂新剂型、新辅料的发展概况。

2. 中药制剂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概况。

要求:(1不少于 2000字; (2参考文献不少于 5篇。

《中药学概论》答卷
本人承诺:本试卷确为本人独立完成,若有违反愿意接受处理。

签名
_____应露珊 _______
学号 15134020102003专业 _____药学 ____________学习中心
____株洲学习中心 ______
1. 文中出现的中药 :(1 槟榔性味苦 , 辛 , 温 . 归胃 , 大肠经 . 功效 :杀虫 , 破结 , 下气行水 .(2 半夏性味辛 , 温 . 归脾 , 胃 , 肺经 . 功效 :燥湿化痰 , 降逆止呕 ,
生用消疖
肿 .(3 寄生性味苦平 , 入肝肾经 . 功效 :补肝肾 , 除风湿 , 强筋骨 , 养血安胎 .(4 芍药性味苦 , 酸 , 微寒 , 入肝 , 脾经 . 功效 :补血敛阴 , 柔肝止痛 , 平肝降阴 .(5
天南星味苦 , 辛 , 性温 , 有毒 . 归肺 , 肝 , 脾经 . 功效 :祛风止痉 , 化痰散结 .(6
忍冬藤味甘 , 性寒 . 归肺 , 胃经 . 功效 :清热解毒 , 祛风通络 .(7 白芷味辛 , 性温 .
归肺 , 脾 , 胃经 . 功效 :祛风除湿 , 通窃止痛 , 消肿排脓 .(8 黄连性寒 , 味苦 . 入心经 , 胃经 , 肝经 , 大肠经 . 功效 :清热燥湿 , 泻火解毒 .(9 豆蔻性辛 , 温 . 归肺 , 脾 , 胃经 . 功效 :化湿 , 行气 , 温中 , 止呕 .(10丁香性辛 , 温 . 归脾 , 胃 , 肾经 . 功效 :温中降逆 , 温肾助阳 .2. 文中的 2味毒性化痰药有半夏和天南星 . 半夏和天南星均辛温有毒 ,
既能燥湿化痰 , 温化寒痰 , 为治寒痰 , 湿痰要药 , 每相须为用 ; 又能消肿止痛 ,
治痈疽肿毒 , 痰核肿痛 , 癌症等证 . 然半夏主归脾胃经 , 善除脾胃湿痰 ;
还能降逆止呕 , 为治呕吐要药 ; 并能消痞散结 , 治胸脘痞闷 , 梅核气等 .
而天南星温燥之性强于半夏 , 并归肝经 , 善治顽痰 ; 又善祛经络风痰而止痉 ,
治中风半身不遂 , 破伤风
等 .3. 文中各类植物的采集时间 :槟榔 :春末至初秋当归 :秋末使君子 :秋后寄生 :四季芍药 :夏 , 秋天南星 :秋 , 冬半夏 :夏 , 秋二
季忍冬藤 :秋 , 冬白芷 :夏 , 秋之间黄连 :立冬后豆蔻 :7-8月丁香 :2-7月
桂枝 :7-8月菊花 :秋季紫苑 :春 , 秋二季常山 :夏季苍耳子 :秋季红花 :夏季
马勃 :夏 , 秋杜仲 :6-7月金银花 :5-6月 4.
文中主要含有香豆素的药物有 :香豆素的结构类型分为 :1简单香豆素 (
1. 文中主要含有香豆素的药物有 :香豆素的结构类型分为 :1简单香豆素
((2
呋喃香豆素
(3吡喃香豆素吡喃香豆素是由香豆素苯环上异戊烯基和邻位羟基环合形成 2, 2-二甲基 α-
吡喃环结构。

也分线型、角型。

(4其他香豆素香豆素内酯结构常用的显色反应 :(1 异羟肟酸铁反应 :显红色 .(2 三氯化铁试剂反应 :一般为污绿色至蓝绿
色 .(3 Gibb’s 试剂 ,Emerson 试剂反应 : Gibb’s 试剂反应 ----蓝色化合物 ; Emerson 试剂反应 ----红色化合物 .5.
一般情况下挥发油包含的四类成分 :(1萜类化合物 (2芳香类化合物 (3脂肪类化合物(4其他类化合物有些中药经过水蒸气蒸馏能分解出挥发性成分,如芥子油、
原白头翁素、大蒜油等, 也常称为挥发油 . 挥发油的提取方法 :主要有两类 :一、
干蒸馏 :将药物放置于干馏器中, 通过加热使挥发性成分溜出。

二、
湿蒸馏 :将药物与水混入蒸馏器中, 通过水蒸气将挥发性成分带出来。

6.
京尼平苷的结构类

: 京尼平苷与氨基酸共热得到蓝色水溶液 . 7. 小檗
碱 :(1小檗碱显酸碱两性 .(2小檗碱为黄色针状结晶, 加热至 110℃变为黄棕色, 于 160℃分解。

盐酸小檗碱加热至 220℃分解,生成红棕色的小檗红碱。

(3游离小檗碱能缓缓溶解于水
中,易溶于热水或热乙醇,在冷乙醇中溶解度不大。

小檗碱的盐酸盐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
较易溶于沸水,难溶于乙醇。

小檗碱与大分子有机酸,如甘草酸、黄芩苷、大黄鞣质等结合, 形成的盐在水中的溶解度都很。

(4.碱性:小檗碱属季铵型生物碱,可离子化而呈强碱性, 其 pka 值为
11.50.(5小檗碱盐酸盐难溶于冷水 , 易溶于热水
中药制剂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概况
中药已经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但往往由于工艺落后无法与国际接轨,因此提高中药生产的科技水平,提高中药的质量势在必行。

中药发展趋势中药传统制剂历经上千年,无外乎
“ 丸、散、膏、丹、汤、酒 ” ,其固有的缺点是:量大、
体积大、制剂粗糙、工艺落后,很难予以发掘和加以提高,所以早些时候提出了剂型改革,相继出现了中
药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

剂型改革为中药制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同现代药剂学相比自然十分落
后,借鉴现代研究药剂学的要求,中药制剂的发展也应该达到以下要求:
1.1中药制剂要达到三小:“ 三小 ”
即剂量小、毒性小、副用小。

作为毒性小和副作用小两方面则是中
药制剂的优势一面,
其本身的复杂性决定其在毒性和副作用方面较之无化学药物制剂小。

要想达到剂量小,
则必须采用最现代的技术压缩提取物的体积,以致达到单体组合的程度,就是国家一、二类新药的基本要求。

1.2中药制剂要达到三效:“ 三效 ”
即高效、速效和长效。

药制剂在剂量压缩的前提下,达到三效也是
现代药剂学的要求。

中药原始的汤剂固然有较好的疗效,但其体积之大,药量之多令人吃惊,实际上也是资源的浪费。

改变种状况则是中药改革的发展目标。

1.3中药注射剂力争稳定性高、压缩剂量、提高疗效,达高效速效的要求的一创造就是中药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如双黄连注射液。

效果很好,但是稳定性欠性,久量易出现混浊。

解决办法一是精制再精制,
二是制成粉针。

其他汤剂不易保存,则制成口服液。

而日本则采用喷粉技术。

挥发油也不易保存,则可制成微表或 β-环糊精包含物解决其易氧化问题。

1.4与国际接轨问题(中药西制中成药出口存在一些题。

出口美国的药品须经美国 F DA
验证,中成药成分复杂,含量低,剂量大,无法通过其验证,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真正做到中药化,从本质内函上加以改革,有明确的质量标准、药理研究及临床功效的数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