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诊和面诊及舌诊口诀大全
十二句舌诊口诀

十二句舌诊口诀《十二句舌诊口诀》是中医学中的一个经典手册,汇集了十二句指导舌诊的口诀,被誉为中医舌诊的“藏宝图”,是许多历代中医师的重要学习范本。
它可以根据患者舌苔、舌质和舌体等不同特征来推断出病症,从而为治病提供重要依据。
传统中医有着千百年的治病经验,其问诊方法也十分精细。
而在舌诊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十二句舌诊口诀”,它比一般口诀更为精辟准确,只要观察患者舌苔、舌质和舌体的变化,就可以推断出患者病情,表现为以下十二句口诀:一句:色紫若斑,此为心脉间。
二句:色青似芝,此为肝脏大。
三句:枯而横纹,此为肺嗜烟。
四句:苔黄而腻,此为脾胃肿。
五句:苔薄潮湿,此为肾与胆。
六句:苔白腻腊,此为脏气虚。
七句:色黑痰滑,此为痰湿之孽。
八句:色青艳丽,此为热病之结。
九句:苔薄枯厚,此为风湿之形。
十句:青黑异毛,此为毒之病。
十一句:苔黄洁白,此为气血不调。
十二句:苔灰薄厚,此为痰滞不通。
“十二句舌诊口诀”的口诀涵盖了中医的内科外科,其准确度不言而喻,可以说是中医舌诊的“藏宝图”,历代中医师都颇有益处。
究其历史渊源,“十二句舌诊口诀”是出自中国古代医学名家张仲景的《内经灵枢》一书,作者从汉代至宋代就有人将其作为张仲景作品之一收录其中。
在《内经灵枢》一书中,作者提到,舌的苔质、色、形和感觉,是辩证论治的最重要咨询资料,此外,根据所示的“十二句舌诊口诀”,患者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舌苔、舌质和舌体来判断自身的病情。
如今,中医舌诊已成为中医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十二句舌诊口诀”也被中医师广泛用于观察和判断患者病症。
它可以帮助中医师识别病症,为治病提供重要参考,从而确保病人得到恰当的治疗。
传统中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十二句舌诊口诀”这一经典手册的指导,它已成为中医舌诊的“藏宝图”,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是许多历代中医师的重要学习范本。
未来,中医舌诊将会得到更多关注,并且受到更多的时代改变和科技改进,以更好地把握传统中医的经典,让其成为维护健康的重要工具,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护理。
中医十诊口诀顺口溜

中医十诊口诀顺口溜1. 中医十诊真奇妙,望诊就像雷达扫。
一眼看穿人面貌,气色好坏先知晓。
2. 闻诊好似狗鼻灵,气味异常能辨清。
口气汗味和痰鸣,病的线索它来拎。
3. 问诊如同查户口,吃喝拉撒全问透。
祖宗三代病史搜,病情底细全到手。
4. 切诊像是摸密码,寸关尺上玄机大。
脉象起伏有说法,气血盛衰全靠它。
5. 神诊神乎又其神,精神状态定乾坤。
好比看那信号灯,神乱病就来敲门。
6. 色诊恰似看彩虹,面色唇色各不同。
青红皂白有隐情,颜色里面藏病踪。
7. 形诊就像看雕塑,高矮胖瘦有讲究。
身体形态有暗示,疾病种类可猜透。
8. 态诊如同看演员,动静姿态露病源。
走路姿势一查看,病在何处能看穿。
9. 舌诊好像看地图,舌尖舌根各区域。
舌苔舌质有秘密,脏腑状况它报出。
10. 耳诊如同探宝库,耳朵上面藏小路。
各个穴位有对应,身体毛病能预警。
11. 鼻诊像是查烟囱,鼻的通气嗅味中。
一旦发现不对劲,体内毛病在其中。
12. 目诊简直像透视,眼睛里面找故事。
血丝白翳藏暗示,病邪深浅可探知。
13. 甲诊仿佛看指甲盖儿,半月痕和纹理怪。
小小指甲有百态,身体状况它来晒。
14. 腹诊好似摸地洞,腹部软硬知病凶。
按压弹拨有反应,脏腑气血能弄懂。
15. 脉诊仿若解谜题,浮沉迟数有意义。
脉象就像交响乐,奏响身体的消息。
16. 络诊像是寻蛛丝,经络穴位看血丝。
蛛丝马迹不放过,病的走向能预测。
17. 肛诊就像探深谷,肛门状况有讲究。
痔疮肛瘘和肿物,一探便知有没有。
18. 骨诊如同查房梁,骨骼形态看端详。
歪了斜了有情况,身体平衡受影响。
中医舌诊口诀!建议收藏!

中医舌诊口诀!建议收藏!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更是看重舌苔的改变。
舌诊,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中医诊断时常会看看患者的舌头,从舌苔及颜色等,透过舌象的观察来了解和认识疾病的本质,千万不能轻视。
一、脏腑经络与舌象形成的联系【歌诀】心肝脾肾系舌本,经脉经别经筋通,三焦膀胱胃三腑,经脉经筋连舌中。
苔乃胃气熏蒸成,五脏六腑与胃通,并与肾气不分离,先天后天两作用。
脏腑精气营于舌,病变也可观舌容。
二、舌面的脏腑部位划分【歌诀】舌尖心肺脾胃中,两边肝胆根肾踪,上以候上中候中,下以候下脏腑同。
【解析】脏腑病变反映于舌面,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舌尖——属心肺。
舌中——属脾胃。
舌边——属肝胆。
舌根——属肾。
三、舌诊的临床意义【歌诀】舌诊意义要记住,正气盛衰观舌质,病位深浅察厚薄,病邪性质重苔色,病势进退多方察,立法处方遵舌象。
综合舌诊的临床意义,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判断正气的盛衰舌质由脏腑气血所主,察舌质重点在于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
所以判断正气的盛衰主要在于观察舌质的神、色、形态各方面的变化。
如舌质红润,为气血旺盛;舌质淡白,为气血衰虚;舌色晦暗,枯槁无华,是为失神,提示脏气衰败,正气大伤,预后不良。
此外,舌苔的有无,又可反映胃气的存亡,故舌光无苔,表示胃气衰败或胃阴枯竭,正气已衰。
(2)判别病位的深浅外邪入侵机体,随邪气侵犯部位的浅深,舌苔、舌质会出现有规律的变化。
薄苔多为疾病初期,病位尚浅,病邪在表;厚苔多为病邪入里,病位已深。
随着病邪由表入里,苔色也由白转黄或灰黑。
舌质的颜色也反映着热邪入侵的层次,红舌者邪尚在气分,绛紫者则邪已深入营血。
(3)辨别病邪的性质不同性质的病邪,舌象出现不同的反映。
舌苔黄色或灰黑干燥多属热,苔白或灰黑滑腻多属寒;舌苔腐腻常为湿浊痰食内阻;舌质紫暗或紫斑,为瘀血之征。
(4)推断病势之进退由于舌苔的变化反映着正邪消长和病位的深浅,所以,观察舌苔的变化可以推断病势的进退。
这在急性热病中尤有特殊意义,如舌苔由白转黄、变黑,多见病邪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寒化热,说明病进。
22条舌诊口诀大全

以下是22条舌诊口诀大全:
1. 舌质红是阳,舌质淡是阴。
2. 舌头短胃火旺,舌头长脾气弱。
3. 舌苔白腻寒湿重,舌苔薄白脾胃虚。
4. 舌苔黄腻湿热盛,舌苔灰黑肝胆盛。
5. 舌尖红火热病,舌中部白寒证。
6. 舌根红火盛热,舌根青阴虚寒。
7. 舌尖有瘀点,心血瘀。
8. 舌体胖短脾气虚,舌体瘦长胃火旺。
9. 舌苔似薄磨砂,胃寒脾虚也。
10. 舌苔有厚腻色,脾湿胃湿罢。
11. 舌苔黄腻痰湿重,胃热湿热妨。
12. 舌苔白但脉沉,胃虚湿阻明。
13. 舌苔薄白脾虚,心阳不足明。
14. 舌苔黄灰热盛,心火肝火凶。
15. 舌头短胃气弱,舌头长胃气旺。
16. 舌尖红舌心白,小儿肚痛大。
17. 舌头青黑肝经有,心阳不足巧。
18. 舌尖红舌根白,中气不足哇。
19. 舌苔黄腻湿热重,胃热湿热妨。
20. 舌苔白腻胃气虚,生气不足休。
21. 舌苔似磨砂,脾寒胃寒差。
22. 舌苔有厚痰,脾湿胃湿难。
这些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初步了解舌诊的基本知识和规律,但仅凭舌诊口诀还无法做出准确的诊断,如有需要,建议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中医面诊歌诀

中医面诊歌诀中医面诊歌诀是一种总结和归纳面诊技巧和经验的口诀,其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面诊歌诀:1.凡看病,望为先。
精气神,最重要。
脏腑位,要牢记。
多重影,应分清。
病多端,起气血。
2.面色青,主寒痛。
面色泽,气血充。
面色赤,定有火。
赤如妆,乃虚火。
面色黑,肝肾见。
晄白光,主虚寒。
白无华,是血虚。
3.面黄泽,为湿热。
面黄暗,病肝肾。
额头亮,精神爽。
额头暗,有灾殃。
眼有神,无大病。
眼无神,精气虚。
眼色红,内有火。
眼白黄,病肝胆。
4.虹膜缺,主脑病。
胃环大,有中毒。
黑纵线,是炎症。
黑凹陷,伤器质。
皮炎痒,虹周灰。
血管硬,白圆环。
虹膜诊,学问大。
同心圆,是关键。
5.多节段,排成环。
环环扣,象全身。
眼为鱼,贵明亮。
鼻光泽,无大病。
鼻色青,主寒伤。
鼻色白,主伤血。
鼻土偶,胃气绝。
鼻不正,病不轻。
鼻有痣,病陷危。
人中明,无大病。
6.泪堂下,宜饱满。
青黑干,主肾虚。
夜不寐,多伤神。
沟平坦,性无力。
人中疔,主胃火。
人中歪,命不长。
唇淡红,无大病。
唇色白,主伤血。
唇青紫,寒痛瘀。
7.面光亮,为水积。
面黄黑,脂肪肝。
耳面焦,防癌症。
面清瘦,宜小心。
如无病,必长肉。
十步外,眉目清。
无重病,必长寿。
部位明,五色清。
知色克,可万全。
这些歌诀简洁明了地概括了面诊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面诊只是一种辅助诊断方法,不能完全替代其他医学检查方法。
如有身体不适或疾病症状严重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的医学检查和治疗。
面诊口诀

口诀:凡看病,望为先。
精气神,最重要。
脏腑位,要牢记。
多重影,应分清。
病多端,起气血。
面色青,主寒痛。
面色泽,气血充。
面色赤,定有火。
赤如妆,乃虚火。
面色黑,肝肾见。
面晄白,主虚寒。
白无华,是血虚。
面黄泽,为湿热。
面黄暗,病肝肾。
额头亮,精神爽。
额头暗,有灾殃。
眼有神,无大病。
眼无神,精气虚。
眼色红,内有火。
眼白黄,病肝胆。
虹膜缺,主脑病。
胃环大,有中毒。
黑纵线,是炎症。
黑凹陷,伤器质。
皮炎痒,虹周灰。
血管硬,白圆环。
虹膜诊,学问大。
同心圆,是关键。
多节段,排成环。
环环扣,象全身。
眼为鱼,贵明亮。
鼻光泽,无大病。
鼻色青,主寒伤。
鼻色白,主伤血。
鼻土偶,胃气绝。
鼻不正,病不轻。
鼻有痣,病陷危。
人中明,无大病。
泪堂下,宜饱满。
青黑干,主肾虚。
夜不寐,多伤神。
沟平坦,性无力。
人中疔,主胃火。
人中歪,命不长。
唇淡红,无大病。
唇色白,主伤血。
唇青紫,寒痛瘀。
面光亮,为水积。
面黄黑,脂肪肝。
耳面焦,防癌症。
面清瘦,宜小心。
如无病,必长肉。
十步外,眉目清。
无重病,必长寿。
部位明,五色清。
知色克,可万全。
望毛发诊诀气血充足,毛发润泽;气血两虚,毛发不华;气血衰疲,毛发作穗;气亏血枯,毛发焦干。
囟门望诊诀气虚则囟门作坑,气盛则囟门高鼓;精气亏囟门晚闭,精气夺囟门开裂。
目睛望诊诀瞳仁明亮肾气充足;瞳仁无光肾气亏虚。
黑睛亮泽肝血充足,黑睛晦暗肝血亏虚。
白睛明亮肺气充盛,外邪难侵少生咳嗽;白睛蓝斑厌食虫生;白睛红赤肝火灼肺;白睛黄染肝经湿热。
两眦红丝心火炎肺。
上睑下垂脾虚气陷,下险虚浮水来克土。
口唇望诊诀口唇淡白,脾气虚寒;口唇红赤,脾火上炎;唇若涂朱,脾有积热;唇淡而润,脾虚失运;唇干少津,脾阴受伤;唇裂干痒,脾受风侵。
舌的望诊诀舌尖红赤,心火独炽;边尖红赤,肝胆火旺;舌色淡白,气虚血亏;苔若积粉,积滞在中;苔黄而润,湿热内蕴;苔黄而燥,热盛伤津。
6.面色望诊诀火光炎炎,外感风寒;红主伤寒,紫生内热;红而发紫,内热炽盛。
中医面部望诊丨教你如何正确看眼、口、舌、鼻、脸、牙(含口诀)

中医面部望诊丨教你如何正确看眼、口、舌、鼻、脸、牙(含口诀)《黄帝内经--灵枢.本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这是中医望诊的原理。
孟子说得更简略“有诸内,必行诸外。
”,这是中医望诊的哲学理论基础。
有些病西医现代仪器不一定查得出来,但从望诊来判断,有时可以提前预防治疗。
望诊在中医传统四诊之中是最直观、朴素的方法,诊分为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舌诊。
这次小象将从面部的眼、口、舌、鼻、脸、牙为大家逐步讲解。
面部望诊之《眼睛》1、眼周围的症状眼皮浮肿——内脏(肾脏、肠胃、心脏)功能降低而导致体内水分囤积黑眼圈——血液含有过多老旧废物时,就会让眼睛周围变的黯沉(肾脏)新经络眼睛下方的皱纹——老化现象之一眼眶凹陷——身体能量的过度消耗内眼睑泛白——贫血的症状新经络眼皮上冒出黄白色小痘子——胆固醇过高2、眼睛本身的毛病新经络眼白泛黄——肝胆出现毛病的警讯(黄疸)眼白产生血丝——肝脏过度紧张,造成血管充血扩大眼针——免疫力衰退的警讯新经络3、眼睛功能上的障碍新经络睡眠时眼睛无法完全闭合——肠胃不良导致全身肌肉衰退眼睛容易疲劳——肝脏的功能低下4、眼睛的分泌物新经络“眼屎”——黄色的眼屎是“脓”(炎症)眼睛干涩——容易引发眼疾新经络泪液过多——肝脏功能减弱时,容易流泪面部望诊之《口唇》1、嘴部周围新经络嘴角破裂——胃发炎而引起的假性食欲嘴角四周冒出痘子——肠胃功能虚弱嘴唇干涩——体温上升会使得嘴唇干涩唇色过白——血液不足的警讯唇色过红——体内囤积过多的热2、口腔内的症状、分泌物新经络口腔炎——免疫力降低的证据口臭——有五种成因(胃炎旺盛、消化不良、鼻炎、牙龈疾病、齿垢)感觉口干舌燥且口水粘稠——全身水分不足早晨起床时发现枕边流了一滩口水——肠胃衰弱面部望诊之《望舌》1、舌头的形状新舌头边缘有锯齿状痕迹——水分过多引起的浮肿舌面龟裂——水分不足新经络2、舌头的动作新经络舌头歪斜——脑血管障碍的讯号舌头震颤——表示身体衰弱新经络3、舌头的颜色新经络舌质赤红——体温上升新经络舌质苍白——体制虚弱新经络舌头发紫——血液过于浓稠的信号舌背的静脉曲张——血流不顺的危险信号4、舌头的大小新经络舌大而厚——体内水分过多舌小而薄——体内水分不足5、舌苔的厚度新经络舌苔肥厚,几乎看不到舌头表面——肠胃障碍或有重大疾病舌苔薄到几乎看不见——身体虚弱或过敏体质6、舌苔的颜色新经络舌苔泛白——体温过低,身体机能降低舌苔泛黄——表示体内发“热”舌苔泛黑——表示体力极端损耗面部望诊之《鼻部》1、鼻子的状态新经络鼻子的大小——呼吸功能的强弱鼻翼扇动——呼吸不顺新经络2、鼻子的皮肤状态新经络鼻头冒出痘子——有可能是呼吸道出现毛病鼻头很红——饮酒过量的信号3、鼻子的分泌物新经络从鼻子可看出体温高低——根据鼻水类型的不同来治疗感冒鼻塞——若置之不理的话将导致全身缺氧容易流鼻血——多是因为肠胃衰弱所引起面部望诊之《脸色》1. 青色主病。
中医面诊口诀

中医面诊口诀中医面诊口诀第一部分:面部特征⒈面色⒈面色红润:气血旺盛,健康状态良好。
⒉面色苍白:气血不足,贫血或虚弱状态。
⒊面色黄色:肝胆问题,经常发怒或疏于休息。
⒋面色黑色:肾脏问题,熬夜或性生活过度。
⒉眼睛⒈眼神明亮:精神状态良好。
⒉眼神混浊:气血亏虚、疲劳或眼部疾病。
⒊眼睛红润:火热、感冒或过敏等炎症。
⒊鼻子⒈鼻端红润:心火旺盛,容易过敏或感冒。
⒉鼻子晦暗:脾胃虚弱或有感冒的迹象。
⒋唇色⒈唇色红润:体内阴阳平衡。
⒉唇色苍白:贫血或气血不足。
⒊唇色发紫:气血循环不顺畅,寒凉体质。
⒌舌象⒈舌苔厚重:内脏功能不佳,湿热内盛。
⒉舌苔白腻:脾胃功能不佳,消化不良。
第二部分:面部症状⒈面部面瘫:气血不足、阳气不足、中风等。
⒉面部痛症:头痛、牙痛、眼痛等。
⒊面部肿胀:水肿、淋巴结肿大等。
⒋面部过敏:红肿、发痒、疹子等。
第三部分:面部疾病与内脏关联⒈前额与头痛:肝气郁结、血液循环不畅。
⒉眉间与血压:肝阳过盛或肝阳上亢。
⒊眼睛与肾脏:眼袋、视力模糊、角膜干燥等。
⒋鼻子与肺脏:鼻塞、流涕、咳嗽等。
⒌唇色与消化系统:胃痛、口腔溃疡、消化不良等。
附件:中医面诊照片示例法律名词及注释:⒈中医:传统中医学,包括中医诊断和治疗。
⒉面诊:通过观察面部特征来判断人体健康状况的一种方法。
⒊气血: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具有营养与激活作用。
⒋脾胃:中医理论中的重要脏器,掌管消化与吸收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诊口诀》
手心出汗肺脾虚,指肚泛红血脂高;五指关节青筋暴,末梢循环定不好。
消化吸收看五指,指间有缝肠胃虚;
指甲竖棱肝病变,指根凸起大便差。
大鱼际,有深纹,心律不齐易心慌;手腕延伸小鱼际,青筋明显会腰痛。
指甲颜色常泛白,记得补血补肾脏,右手虎口手掌面,定位肝脏快又准。
视力不好有粗纹,有了细纹筋腱差,
手心颜色红青灰,胃部定是有疾患。
拇指指根纹理乱,胃部疾病早防范,左手虎口手掌面,脾脏就是好判断。
早晚按揉健身体,口气清新免疫强,女性乳腺看右手,手腕横纹摸两旁。
不平滑,有疙瘩,乳腺增生早预防,
食指指甲脑血管,凸棱明显是硬化。
女性痛经和血块,中指指根青筋暴,生殖疾病最难查,男左女右记心上。
《面诊口诀》
凡看病,望为先。
精气神,最重要。
脏腑位,要牢记。
多重影,应分清。
病多端,起气血。
面色青,主寒痛。
面色泽,气血充。
面色赤,定有火。
赤如妆,乃虚火。
面色黑,肝肾见。
面晄白,主虚寒。
白无华,是血虚。
面黄泽,为湿热。
面黄暗,病肝肾。
额头亮,精神爽。
额头暗,有灾殃。
眼有神,无大病。
眼无神,精气虚。
眼色红,内有火。
眼白黄,病肝胆。
虹膜缺,主脑病。
胃环大,有中毒。
黑纵线,是炎症。
黑凹陷,伤器质。
皮炎痒,虹周灰。
血管硬,白圆环。
虹膜诊,学问大。
同心圆,是关键。
多节段,排成环。
环环扣,象全身。
眼为鱼,贵明亮。
鼻光泽,无大病。
鼻色青,主寒伤。
鼻色白,主伤血。
鼻土偶,胃气绝。
鼻不正,病不轻。
鼻有痣,病陷危。
人中明,无大病。
泪堂下,宜饱满。
青黑干,主肾虚。
夜不寐,多伤神。
沟平坦,性无力。
人中疔,主胃火。
人中歪,命不长。
唇淡红,无大病。
唇色白,主伤血。
唇青紫,寒痛瘀。
面光亮,为水积。
面黄黑,脂肪肝。
耳面焦,防癌症。
面清瘦,宜小心。
如无病,必长肉。
十步外,眉目清。
无重病,必长寿。
部位明,五色清。
知色克,可万全。
《舌诊口诀》
舌之与苔,首须辨识;苔为苔垢,舌是本质。
苔察气病,舌候血疾;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邪气浅深,察苔可知;脏腑虚实,舌质可识。
舌苔变化,各有分部:舌尖心肺,中央胃腑,舌根属肾,四畔脾土,舌之两旁。
肝胆地步;另有一法,三脘分看,尖上根下,舌中中脘。
辨舌津液,润燥滑涩。
润多正常,湿厚属湿。
润而多津,滑苔之色。
涩又浮粗。
燥则津劫。
有神无神,别在荣枯。
荣为荣润,津液充布;红润鲜明,气血丰富。
枯无血色。
正气将竭,津乏干枯,病属危急。
红舌主热,尚多分别。
心火上炎,舌尖色赤。
红在舌边,肝胆有热。
温病初期,尖边多赤;见于杂病,心肝之色;头痛失眠,烦躁便实。
红色鲜艳,亦各有殊;温病热甚,杂病阴虚。
舌心干红,阴液被劫。
光嫩无津,为镜面舌;病多主凶,津液枯竭。
若气血虚,淡红舌质。
绛色深红,温热传营。
纯绛鲜泽,包络热盛。
干枯而萎。
涸竭肾阴;兼见嗌干。
大命将倾。
更有一种,绛舌少苔,甚至舌裂,阴液将殆。
绛舌粘腻,似苔非苔,湿邪挟浊,芳香宣开。
望之若干,扪之有津,津液已伤,湿热熏蒸,浊痰蒙窍,清泄生津。
紫舌主病,有阳有阴;有苔无苔,主要区分。
润燥深淡,满舌或斑,主病不同,轻重两般。
黄苔紫舌,脏腑积热;兼见干燥,通下为急。
舌见青紫,浮苔滑润。
伤寒初,直中三阴。
瘀血之病,舌紫且晦,一般滑润,或见灰苔,重则满舌,轻则斑块;痛久入络,与此同类。
酒客成积,舌多紫斑。
中心白滑,醉后伤寒。
紫舌肿大,酒毒为患,冲心危险,性命难挽。
蓝色变化,略如紫舌;尚能生苔,正气未竭。
光蓝无苔,色萎不泽,证极危险,元气败绝。
蓝不满舌,主证各别:瘟疫秽浊,兼苔粉白;黄腻浊苔,湿温郁热;苔滑中蓝,湿痰之舌。
黑主重病,有阴有阳:嫩滑湿润,寒极为殃;粗涩干焦,热极所伤。
血已败坏。
古称死证。
辨准早救,或可得胜。
苍老娇嫩,亦要分析:坚敛苍老,实热壅结,神气尚存,病多属实;浮肿虚寒,亦属痰湿。
娇嫩齿印。
虚弱之识。
纹剥芒刺,各有标志:纹在舌质,几如碎瓷,血虚热甚,亦见阴虚。
剥如剥落,一块光洁,阴伤现象,每难填没。
病情更重,整舌剥脱。
舌生芒刺,有黑黄色,不论前后,化燥之志。
舌体胀大,痰饮热湿。
舌体瘦瘪,诸虚证急。
软而柔和,正常舌质,运动灵活,气血相得。
痿绛阴亏,运动无力,色见淡红,气血虚极。
舌体强硬,风火痰别:舌强瘫痪,心脾风入;赤肿而硬,心火已极;痰肿而硬,苔浊灰色。
舌之伸舒,常人自如;倘伸无力,颤动属虚。
舌欲舒伸,根如线牵,其因有三,燥寒痰涎,均病筋脉,舌强语蹇。
燥干寒急,风痰粘连。
舌舒痰热,麻痹虚证。
歪于一侧,风中络证。
吐弄舐唇,心脾积热,小儿惊风,常可见得。
舌忽缩短,干红阴损;白润寒凝;粘腻痰卷。
有根无根,亦须分别,中气存亡,有关得失。
有根之苔,从舌生来,紧贴舌面,均匀铺开。
无根之苔,厚苔一片,四围净洁,如涂舌面。
苔厚苔薄,内外邪结。
表寒均薄,兼证各别;邪积苔厚,内证多实。
腐苔松厚,揩之即去,正将化邪,阳气有余。
腻则粘舌,刮亦不脱,痰湿踞中,阳被阴遏。
腐苔如霉,或如腐脓,胃气败坏,或有内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