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碳的化学性质》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碳的化学性质;
2. 理解碳的四大常见化合物。

二、教学重点:
1. 碳在常温下的物理性质;
2. 碳的化学性质;
3. 碳的常见化合物。

三、教学难点:
1. 碳的常见化合物的结构;
2. 碳的化学性质对环境和人类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炭、金刚石和石墨等碳的形态,复习碳的基本性质和结构;
2. 学习:介绍碳的化学性质,包括稳定性高、易燃烧、与氧气反应等;
3. 拓展:讨论碳与氧气的反应产物、碳的同素异形体等知识;
4. 运用:通过实验演示碳的化学性质,让学生亲身体验碳的燃烧过程;
5. 巩固:学生自主观察和总结碳的常见化合物,如二氧化碳、甲烷等;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碳的重要性及其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7. 总结:总结碳的化学性质和常见化合物,强化学生对碳的理解。

五、教学手段:
1. 实物展示:炭、金刚石、石墨等;
2. 实验:燃烧碳;
3. 多媒体教学:展示反应方程式、结构示意图等;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碳的环境意义。

六、作业:
1. 思考碳的重要性及对环境的影响;
2. 小结碳的化学性质和常见化合物;
3. 搜集并分享碳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反馈:
1. 收集学生对碳化学性质的理解和认识;
2. 纠正学生错误观念,加深对碳化学性质的理解。

以上便是关于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范本,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扩展。

祝教学顺利!。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包括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等性质。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碳的燃烧:碳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碳。

2. 碳的还原: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如碳还原氧化铜。

3. 碳的吸附:碳对气体和溶液的吸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等化学性质。

2. 教学难点:碳的燃烧和还原反应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酒精灯、试管、导管、烧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氧气、二氧化碳、氧化铜、碘酒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文:一、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碳的基本知识,如碳的原子结构、物理性质等。

2. 提问:碳有哪些化学性质?今天我们来学习碳的哪些化学性质?二、碳的燃烧:1. 实验演示:将碳放在酒精灯上燃烧,观察现象。

2. 提问:碳燃烧了什么气体?如何验证?3. 讲解:碳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碳。

三、碳的还原:1. 实验演示:将碳还原氧化铜,观察现象。

2. 提问:碳是如何还原氧化铜的?了什么物质?3. 讲解: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如碳还原氧化铜。

四、碳的吸附:1. 实验演示:将碘酒滴在碳上,观察现象。

2. 提问:碳对碘酒有什么作用?这是什么现象?3. 讲解:碳的吸附作用。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等化学性质。

2. 拓展:碳还有哪些化学性质?请举例说明。

3. 作业: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练习题。

六、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碳的化学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碳的化学性质,包括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等。

初中化学碳的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碳的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碳的性质教案
主题:碳的性质
年级:初中
教学目标:
1. 了解碳的基本性质。

2. 掌握碳的几种常见存在形态。

3. 熟练掌握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
1. 碳的基本性质。

2. 碳的存在形态。

3. 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 碳的共价键性质。

2. 碳的结晶形态。

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教材《化学世界》第三章。

2. 实验器材:白磁盘、碳粉、氧气气体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向学生介绍碳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碳构成的。

碳的存在形态也很多,学生知道碳有哪些存在形态吗?
二、讲解碳的存在形态:
1. 讲解碳的基本性质,包括碳的晶体结构和共价键性质。

2. 展示碳的不同存在形态,如纯碳、石墨、金刚石等。

三、查阅学习:
请学生查阅资料,找出碳的其他存在形态,并简要介绍其性质。

四、观察实验:
1. 将碳粉放入白磁盘中,点燃碳粉,使其燃烧。

2. 将燃烧后的碳粉放入氧气气体瓶中,观察其燃烧情况。

五、总结讨论:
让学生总结碳的性质和存在形态,并讨论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六、作业布置:
1. 查阅资料,了解碳的其他存在形态及其性质。

2. 写一篇关于碳的作用和应用的文章。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碳的性质和存在形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化学知识也有更全面的认识。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努力,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化学教案-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化学教案-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化学教案-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1. 理解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 掌握单质碳的常见化学反应。

教学重点:1. 单质碳的燃烧反应。

2. 单质碳的氧化反应。

教学难点:1. 单质碳的彗星示范反应。

2. 单质碳的生成石墨烯的反应。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煤质末或木材末,气管,斜口瓶,刘易斯瓶等。

2. 实验器材:点燃棒,点火器,化学品容器等。

3. 示范实验:碳的燃烧反应,碳的氧化反应。

4. 教材资料:化学教材,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单质碳吗?它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有哪些?让学生展示他们的答案,然后给与肯定的回答。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单质碳的常见化学性质。

Step 2:探究单质碳的燃烧反应1. 示范实验:将碳末放入斜口瓶中,用点燃棒点燃后,观察瓶中发生的变化。

让学生回答观察结果。

2. 解释燃烧反应:单质碳在氧气存在下会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释放能量。

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C + O2 → CO2。

Step 3:探究单质碳的氧化反应1. 示范实验:将碳末放入刘易斯瓶中,加入适量的浓硝酸,观察发生的反应。

让学生回答观察结果。

2. 解释氧化反应:单质碳可以和浓硝酸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产物。

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C + 4HNO3 → CO2 + 2H2O + 4NO2。

Step 4:其他单质碳的化学反应1. 碳的彗星示范反应:利用高温下的碳化钠与碳末反应,产生彗星般的现象。

让学生观察反应过程并提出解释。

2. 生成石墨烯的反应:介绍碳热解制备石墨烯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石墨烯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Step 5:归纳总结与学生一起回顾单质碳的常见化学性质,并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将化学性质与单质碳的应用联系起来,加深理解。

Step 6:拓展实验1. 鼓励学生自行探索单质碳的其他化学反应。

2. 鼓励学生进行小规模的研究实践,例如制备石墨烯。

Step 7: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独立撰写一篇关于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综述报告,内容包括单质碳的常见化学反应和应用前景。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主题: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目标:了解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掌握碳的燃烧、氧化和与氧气的化学反应。

一、碳的燃烧
1.实验:将一块碳放在燃烧器中,点燃后观察其现象。

2.结果:碳在氧气的作用下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能量。

3.化学方程式:C + O2 -> CO2
二、碳的氧化
1.实验:将碳与氧气加热,观察其现象。

2.结果:碳和氧气反应产生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3.化学方程式:2C + O2 -> 2CO (一氧化碳); C + O2 -> CO2 (二氧化碳)
三、碳与氧气的化学反应
1.实验:将碳与氧气混合加热,观察其现象。

2.结果:碳在氧气中氧化生成氧化碳。

3.化学方程式:C + O2 -> CO
四、总结
1.碳在氧气中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为燃烧和氧化。

2.碳的燃烧和氧化都是与氧气的化学反应,产生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3.掌握碳的化学性质有助于理解碳的应用和环境问题。

活动:让学生进行碳的氧化实验,观察其现象并记录下化学方程式,加深对碳的化学性质的理解。

课后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总结碳的化学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关于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关于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关于碳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碳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激发学生对碳的化学性质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碳的基本概念:碳的原子结构,碳的电子排布。

碳的性质:碳的化学稳定性,碳的化学反应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碳的重要性和特点。

通过实物演示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碳的化学性质。

第二章:碳的化学稳定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碳的化学稳定性及其原因。

掌握碳与氧气、水的反应性。

2.2 教学内容碳的化学稳定性:碳的氧化反应,碳的还原反应。

碳与氧气、水的反应性:碳的燃烧,碳的氧化。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碳的化学稳定性。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碳与氧气、水的反应性。

第三章:碳的化学反应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碳的化学反应性及其表现。

掌握碳与其他元素的反应规律。

3.2 教学内容碳的化学反应性:碳的亲电性,碳的亲核性。

碳与其他元素的反应规律:碳与氢的反应,碳与氧的反应。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碳的化学反应性。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碳与其他元素的反应规律。

第四章:碳的化学反应类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碳的化学反应类型及其特点。

掌握碳的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和取代反应。

4.2 教学内容碳的加成反应:碳与其他元素的加成反应。

碳的消除反应:碳的脱氢反应,碳的脱卤反应。

碳的取代反应:碳与其他元素的取代反应。

4.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碳的化学反应类型。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碳的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和取代反应的特点。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碳的化学性质,加深对碳的理解。

激发学生对碳的化学性质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5.2 教学内容总结碳的化学性质:碳的化学稳定性,碳的化学反应性,碳的化学反应类型。

拓展碳的应用领域:碳材料,碳化合物。

5.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总结碳的化学性质。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碳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一: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篇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稳定性、高温下可燃性、还原性),常识性认识化学反应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初步了解碳的用途。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列表比较氢气与碳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通过学生参与演示木炭还原氧化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巧、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观察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碳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不同,渗透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既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又决定于反应条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列表比较、实验演示,突出重点,通过分析,操作指导,解决难点。

1.用谈话法和阅读法,使学生初步了解温度对碳的化学性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总结归纳法和演译法,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实质理解,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介绍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碳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帮助学生建立崇尚科学的观念,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碳的化学性质。

即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应作为重点,为了使学生对氢气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理解更深刻,要对它们进行比较。

【难点】:反应条件对碳反应产物的影响。

单质碳不完全燃烧的实验不好做,通过事例解释碳不完全燃烧的产物;用碳还原氧化铜的操作难度也比氢气还原氧化铜大,用高温(强热)加热时要注意,防止试管破裂;放热(产生热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对吸热概念的理解相对较难。

【教具准备】:1. 仪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酒精灯(改进)、导管、胶塞、玻璃棒、表面皿、研钵、试剂瓶 2. 药品:-1-氧化铜、木炭、澄清石灰水【教学方法】:①阅读法;②总结归纳法;③演译法;④实验观察法。

碳的化学性质之一教案

碳的化学性质之一教案

碳的化学性质之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碳的化学性质,包括稳定性、还原性、可燃性等。

2.通过实验观察碳的化学反应,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能够运用碳的化学性质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1.碳的化学性质。

2.实验观察碳的化学反应。

三、教学难点1.碳的化学性质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碳的基本概念,包括碳的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等。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活中有很多碳的化合物?二、新课讲解1.碳的稳定性:介绍碳的化学稳定性,如石墨、金刚石等碳的同素异形体。

2.碳的还原性:讲解碳在高温下能将金属氧化物还原为金属的原理,如炼铁、炼钢等。

3.碳的可燃性:介绍碳在氧气中燃烧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三、实验观察1.实验一:将石墨和金刚石分别放入燃烧匙中,加热至高温,观察燃烧现象。

2.实验二:将木炭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热,观察木炭逐渐消失的现象。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碳的化学性质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碳的化学性质。

2.提问:碳的化学性质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新课讲解1.碳的化学性质与生活的关系:讲解碳的化学性质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如碳纤维、活性炭等。

2.碳的化学性质与环保:介绍碳的化学性质在环保方面的应用,如二氧化碳的固定、碳汇等。

三、实验观察1.实验三:将活性炭放入水中,观察活性炭的吸附性能。

2.实验四:将碳纤维放入酒精灯火焰中,观察碳纤维的燃烧现象。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如何利用碳的化学性质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2.布置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碳的化学性质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1.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二碳的化学性质)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化学
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课题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 1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 2 课时二碳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稳定,在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强。

2.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共分2个课时,第1课时上第一部分一.碳的单质,本教案是第2课时,教材内容是二. 碳的化学性质。

本课题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

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

本节课要充分运用学生已学知识进行新
知识的学习,已增长学生的知识链、能力链,并联系实际生活、联系科学研究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
趣。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

碳与氧化铜反应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实
验,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还原性、稳定性。

实验时要引导学生着重观察两个问题,澄清石灰水发生了
什么变化,试管里的粉末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实验现象,由学生自己分析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什么
物质,教师加以指导,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分析这个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引出还
原反应,说明碳有还原性。

四. 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
主要教学法①谈话法;②总结归纳法;③阅读法;④实验观察法。

教学思路由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决定了碳的几种单质的物理性质不一样,但碳原子的核外电子
排列方式相同,决定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引入碳的化学性质。

由于碳原子最外层有四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决定了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即具有稳定性,可用于绘制字画。

如果温度升高,在点燃的条件下,碳能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说明碳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

高温下,碳还可与某些
氧化物发生反应,把氧化物还原成单质。

如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碳的还原性决定了
它可用于冶金工业。

最后总结碳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五.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碳的几种单质,知道由于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决定了它们的
物理性质不一样,但他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列方式相同,决定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今天我们就学习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碳的化学性质
由于碳原子最外层有四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决定了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即具有稳定性,板书: 1.稳定性(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可用于绘制字画欣赏课件我国古代用墨汁书写、绘制字画,可保存几百年不退色,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受日光照射或与空气、
水份接触,都不容易起变化。

过渡如果温度升高,碳的化学性质又怎样呢?请大家在课本107页的方框中写出木炭在氧气中充
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O2CO2(燃烧充分)。

回忆一下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在点燃的条件下,
碳能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说明碳具有可燃性。

板书:2、可燃性,可作燃料。

讲解:如果氧气少,燃烧不充分,会产生有毒的CO气体,写出木炭在氧气不充足燃烧不充分的化学
方程式。

2C+O22CO(燃烧不充分)冬天烧煤烤火时一定要注意通风透气。

高温下,碳还可与某些氧化物发生反应,把氧化物还原成单质。

如木炭与氧化铜反应。

看课件,说
反应现象:(1)黑色粉末变红色(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
试管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凝结的水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之炸裂。

)火焰上罩网罩的作用是什么?(用网罩使火焰集中,提高温度。


实验结束时,为什么要先从石灰水中取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石灰水被吸入热的试管使试
管炸裂。


这个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我们一起写出化学方程式: C + 2CuO 2Cu + CO2↑
讲解: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还原反应,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木炭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氧化铜失去了氧被还原为铜。

板书:3、还原性
碳的还原性决定了它可用于冶金工业,如焦炭可以把铁从它的氧化物如Fe2O3还原出来,写化学
方程式 2Fe2O3+3C4Fe+3CO2↑指出该反应中的还原剂。

他们的条件都是高温,如果在温度很高,燃烧很旺的炉火里,添上大量的新煤后,温度为什么会降低?看课件拓展:下层的煤,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与上层新煤中的碳在高温条件下会反应生成CO,这个过程吸热,因而添加新煤后,炉温会降低。

板书:C + CO22CO
讲解:碳使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要吸收热量,条件是高温。

总结
碳的化学性质:
1.稳定性
2.可燃性
3.还原性
用途:用于绘制字画,作燃料,还可用于冶金工业。

布置作业:完成课本109页课后题第2和4题
附板书设计:
二、碳的化学性质
1.稳定性(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绘制字画。

2.可燃性,可作燃料
C+O2CO2(燃烧充分)
2C+O22CO(燃烧不充分)
3.还原性,可作还原剂,可用于冶金工业。

2CuO+C2Cu+CO2↑
2Fe2O3+3C4Fe+3CO2↑
C+CO22CO
六.教后反思
1.上课时物质的用途要紧跟物质的性质去分析。

2.在碳与氧化铜反应时,学生把反应条件写成加热,可跟学生强调,碳与哪种氧化物反应,反应条件都是高温。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广东省学校:陆丰市玉燕中学
姓名:郑雪端
职称:化学中学一级教师通讯地址:陆丰市玉燕中学
我参加教学工作以来,我一边教学,一边总结,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0XX年10月,我独立完成的教学论文《化难为易,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在20XX年度汕尾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
选活动中荣获市三等奖。

我独立完成的第二篇论文《课堂上的随机应变》在汕尾市20XX年度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并在市化学学科教学学术研讨会上宣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