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影《红高粱》中“红色”的文化内涵
红高粱的红

红高粱的“红”汉语五班赵玉兵学号:1150113532记得是很小的时候就看过张艺谋的《红高粱》,那时候可能是因为年纪还小,对于影片的思想内容,深层次的东西,以及影片拍摄具体技巧的应用不太关心,也不可能有太多的了解。
那时候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部影片怪怪的,为什么要把色彩弄得这么红呢。
现在想想,反倒是人的第一感觉才是最真的,才是导演想要呈现出来给大家看的。
后来随着年龄增长,了解到这是张导的大作,再后来对文本进行了阅读,并对于影视语言有了一些了解。
色彩强烈是张艺谋电影的主要特点。
张艺谋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原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
上摄影课时,老师告诉我们,构成电影造型有四大要素:色彩、光线、构图、运动。
我自已认为,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
”张导在拍摄这部影片时,色彩运用得非常成功。
《红高粱》一开头,呈现在面前的就是大块的红色所构置的画面,十八里坡的贫瘠荒凉、黄土飞扬,象征了生存环境的艰难,也映衬了生命力的强悍;“我奶奶”身着红袄、红裤、红鞋,头顶红盖头,强盛的生命力和原始性的激情联系在一起。
红色基调同十八里坡的野性场景结合在一起,整个空间都弥漫在血红偏黄的色调中,继而响起高亢嘹亮甚至尖锐刺耳唢呐声,观众的视觉听觉整个情绪都亢奋起来,仿佛某种内在而生的原始生命冲动和压抑至深的痛苦突然夸张地毫无节制地喷涌而出。
这种极端的造型样式是前所未有的,猝不及防地陷入一种纯粹的情结性体验中,直到“颠轿”一场戏结束,夜幕降临,回到酿酒作坊,转入“典型的天空色”——深蓝色调时,情绪才慢慢平复下来,并留下了深刻的红色印象。
“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我”父亲高亢童稚的声音回荡不绝,碰得高粱棵子索索打抖。
在剪破的月影下,“我”爷爷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籍,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浸泡成稀泥。
电影红高粱浅析

电影《红高粱》浅析张艺谋的红色风暴---浅析《红高粱》这一场红色风暴征服了观众,征服了评委,也征服了世界.正是凭借这部电影,中国人第一次拿到了国际性大奖------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也正是这部电影,使得世界开始关注并赞美中国新电影.张艺谋,顾长卫,赵季平,巩莉......这些人现在已成了电影界泰斗级的人物.当然,他们不能忘了这部惊世之作:"红高粱"!主题:本片抒发了大众渴望自由生活的感情,并对生命做出了考究和礼赞.正像张艺谋说的那样:"我觉得中国人活的太累了,顾虑太多了."正是这样一种思想贯串了整个影片.这是一部牵手自由的神话,诠释生命的影片.情节:本片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虽故事情节大抵相同,但张艺谋却在此基础上做了稍许修改和调整.他没有延续原作中时间,空间错乱的形式进行叙述,而是以顺序的手法将故事展开,把故事讲的很清楚,叙事也非常流畅.实在本片可分为两大段落:"我爹"未出生的前半段和"我爹"出生后的后半段.前面着重讲了对自由的渴望和争取;后面又把侧重点放在了对生命和英雄的礼赞上.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一种升华,而两者之间的联系又颇为紧密,甚是自然.固然并无新鲜之举,但却因其一气呵成而可见导演功底一斑.正是由于这样顺畅明了的叙事才使得影片思想能很好的融进其中,这是能高人一等拔得头筹的基石.另外,影片在情节叙述上采用了画外音,且有12次之多.这样大篇幅的画外音叙述会不会降低电影的质量和水平,显得枯燥而乏味?看过电影的人都能得到答案:不会!这里的画外音实在是一种角度,"我"的角度,影片中男女主角的孙子的角度,把影片放到一种故事性的,传说性的概念上,很亲切,也不忽然,同时亦节约了很多时间用来渲染气氛.其中,“颠轿”——一群臭老爷们抬着个漂亮的小媳妇,再加上几段俏皮粗野的歌词儿,片头的这段“荒野狂欢”震傻了所有观众。
红高粱电影美学文化

红高粱电影美学文化
《红高粱》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
电影以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家族和生存的故事。
从电影美学文化的角度来看,《红高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色彩运用:电影中大量运用了红色和黄色两种颜色,红色代表了热情、生命和爱情,黄色则代表了土地、丰收和希望。
这些颜色的运用不仅营造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也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赞美。
2. 视觉风格:电影采用了大量的特写和远景镜头,营造出一种大气磅礴的视觉效果。
同时,电影中也运用了一些象征手法,如红高粱地、酿酒坊等,这些象征手法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视觉效果,也为电影增添了一些文化内涵。
3. 音乐运用:电影中运用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元素,如民间戏曲、唢呐等,这些音乐元素不仅为电影增添了一些地方色彩,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4. 主题表达: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表达了对生命、爱情和家族的思考和探索。
同时,电影也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如封建礼教、贫富差距等。
总之,《红高粱》是一部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也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赞美和思考。
《2024年电影符号学视角下的电影分析——以《红高粱》为例》范文

《电影符号学视角下的电影分析——以《红高粱》为例》篇一一、引言电影符号学作为一种解读电影语言的工具,对于电影的分析和解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中国经典电影《红高粱》为例,从电影符号学的视角出发,对电影的视觉符号、声音符号以及叙事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揭示电影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
二、电影概述《红高粱》是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根据莫言的小说改编而成。
该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山东高密农村的传奇故事。
影片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深刻的主题内涵,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三、视觉符号分析(一)色彩符号《红高粱》在色彩运用上具有鲜明的特点。
影片以红色为主色调,将红高粱的热烈与鲜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热情、生命力和革命精神。
影片通过红色高粱的视觉形象,传达了主人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二)画面构图影片的画面构图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通过运用对比、对称等构图手法,将影片的情节和人物关系呈现得更加鲜明。
例如,在表现战争场面的镜头中,导演运用了大量的动态画面和快速切换,使得战争的残酷和混乱得以充分展现。
四、声音符号分析(一)音乐影片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将中国传统的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手法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视听效果。
音乐在影片中起到了烘托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影片的内涵。
(二)音效影片的音效设计也非常出色,通过环境音、人声等音效的运用,使得影片的情节更加真实可信。
例如,在表现农村生活场景的镜头中,观众可以听到鸟鸣、虫叫等自然声音,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五、叙事结构分析《红高粱》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通过时空交错的手法将故事情节呈现得更加丰富和复杂。
这种叙事结构不仅使得影片的节奏更加紧凑,还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此外,影片还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使得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六、结论《红高粱》作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电影作品,其符号学元素运用得非常出色。
红色的图腾,血性的生命 ——读《红高粱》有感

红色的图腾,血性的生命——读《红高粱》有感魏巍读罢莫言的《红高粱》,脑子里便是那高粱的海洋,在八月的深秋里,一片血红,无边无际。
红色是富有生命力的颜色。
它是著名导演张艺谋的最爱,“英雄”里的一幕:一片满是金黄色的树林里,两上对峙的女子,飘逸的衣衫,颜色,是大红,飞雪的剑嗖地刺进了对方的身体,让她的血染红了曾经的一片金黄……,风吹过,旋飘起火红的树叶,那样的火红,让人心醉。
很凑巧,这位导演也曾将《红高粱》搬上荧幕。
这两部片子我都看过,其中有些细节已记不太清楚,但有一样东西忘不掉,那就是“红”,如果说“英雄”的红,是红的唯美,红的细腻,红的光华,红得让人沉迷享受,那么“红高粱”的红,就是红的粗犷,红的现实,红的灰暗,让人心灵震颤,拜读《红高粱》原文后,更加感受到《红高粱》的红还带着股更为浓厚的血腥味儿,散发着原始的生命张力。
一株株高大挺拔,颗粒饱满的红高粱,恰似一桩桩被血浸透的红色图腾,傲然屹立在中国大地上。
文中的两条线索,按时间先后展开:“过去时”是描写“我”爷爷奶奶发生在高粱地里的爱情;“现在时”则是“我”爷爷和父亲在一九三九年秋天率领众乡亲正在进行一场抗日伏击战。
它们分别叙述,交叉渗透在抗日救国的大环境里。
“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的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莫言以浓烈似酒,腥红如血的氛围和充满了子弹质感般的语言,塑造了一批在这红色图腾下跃动不息的生命。
戴风莲,“我”奶奶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农村普通女性新形象。
她和千千万万穷苦人家的女孩子一样,在十六岁这个正当纺织幸福梦幻的花季时就被迫以一头黑骡子的代价“出嫁”了。
丈夫虽然有钱却是个容貌委琐的“淋风病人”,奶奶从新婚之夜就不甘心接受这样的命运安排,她要为自己重新选择生活,“天,什么叫贞洁,什么叫正道?什么叫善良?什么叫邪恶?”她对那封建吃人的旧礼教提出质疑,大声呐喊着:“我爱幸福、我爱力量、我爱美,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作主,我不怕罪,不怕罚,我不怕进你的十层地狱。
论电影《红高粱》中红色的妙用

论电影《红高粱》中红色的妙用摘要: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传递影片的审美意念和思想内涵。
近三十年了,人们提到张艺谋电影《红高粱》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不可磨灭的经典中国“红色”,色彩的运用不仅奠定了他的艺术风格,而且征服了观众,征服了世界,红色色彩巧妙运用是一种高超的艺术表现,传递着一种深刻的影片色彩内涵。
“红色的妙用”使得《红高粱》创造了一场“红色风暴”,进而“红动中国”、“红遍全球”。
从电影视觉色彩角度上分析,看《红高粱》即看色彩,看色彩即看红色,用红色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念和民族的文化内涵,不仅冲击着观众的视觉,还影响了很多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倾向。
关键词:红高梁;红色;色彩;张艺谋引言在中国的电影导演中,对于色彩的运用表达最好的应首推张艺谋,他利用色彩来烘托影片的主题,不仅使观众的视觉感官受到有力的冲击,并且传达出自己的审美意念和思想内涵,使影片更具艺术气息。
在他的力作《红高粱》中,色彩的巧妙运用不仅奠定了他的艺术风格,而且征服了观众,征服了世界,而在他众多电影视觉色彩当中,第一印象就是不可磨灭的经典中国“红色”,“红色的妙用”使得《红高粱》创造了一场“红色风暴”,进而“红动中国”、“红遍全球”。
1电影色彩中的红色1.1色彩进入电影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十年,因为电影艺术手段的丰富与技术的进步紧密相连。
而正如马赛尔•马尔丹所说:“电影色彩的真正发明应该从导演们懂得了下列事实的那一天算起,即色彩并不一定要真实(即照搬现实),必须首先根据不同色调的价值(如黑与白)和心理与戏剧含义(冷色和暖色)去运用色彩。
”[1]意大利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说:“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
我相信不同色彩的意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色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1.2红色是太阳和火焰的色调,象征着温暖、热量,是爱情、热情、冲动、激烈等的感情象征。
红色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热烈而活跃,具有蓬勃向上的感觉。
《红高粱》观后感

《红高粱》观后感
《红高粱》歌颂了人性,歌颂了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红”,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热情、蓬勃、生命和活力。
影片画面的色彩也以红色为主:红色的山坡、红色的高粱地、红色的盖头、红色的嫁衣、红色的高粱酒……“高粱地”是影片主要的场景之一。
“我爷爷”踩踏了高粱,和“我奶奶”在高粱地里结合,这带着原始美感的画面,象征生命的诞生。
而到影片后半部,日本人命令村民踩踏高粱,在高粱地里残害中国人,这些是对生命的摧残。
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那么淳朴、那么美、那么动人;后者那么残忍、那么丑陋、那么肮脏。
似乎是两个极端,带给观众巨大的心灵上的冲击。
在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方面,影片通过一个个事件,塑造了“我奶奶”这样一个主人公形象。
她勇敢无畏,热情豪放,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
她不拘泥于传统,勇敢地追逐自己的爱情;她淳朴能干,一个人撑起了烧酒作坊,并得到伙计们的爱戴;面对日本人,她毫不畏惧,带领伙计们进行反抗斗争。
最让我感动的一个细节是假土匪掀开她的盖头时,她不但没有惊慌,反而甜美地一笑,那一笑,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勇敢和善良,看到了生命力的旺盛,看到了别样的美。
另外,画外音的运用是本片的一大特点。
本片以画外音为线索,交代事情的始末、缘由,让观众更容易理解,也让导演在画面的拍摄上有更大的发挥余地。
红高粱色彩分析

《红高粱》色彩分析张艺谋是一个十分擅长运用色彩的导演,他尤其喜欢使用红色,而《红高粱》这部电影恰恰使用了大量的红色,奠定了红色的基调。
红色,既能表达热烈、喜庆、吉祥、兴奋的积极意义,也能表达敬畏、残酷、危险、血腥的消极涵义。
在影片的开头,女主角九儿穿着红色衣服带着红色盖头,坐在红色的轿子上,一身红色表明女主角要出嫁交代了故事的开端。
开头除了红色,还有黄色,男主角是黄土地的汉子,说明他的性格豪爽敢作敢当无所畏惧。
在抬轿的过程中,镜头里表现出的是整片黄土地,红色的轿子与黄土地形成鲜明对比,那一点红色代表着当时的妇女地位,黄土地代表着压迫,表现出在封建时代,妇女地位的卑微,听从父母的安排,没有自由。
新婚当晚,屋里除了微弱的灯光外,就是大片黑色和九儿身上的红色,黑色代表九儿无限的恐惧,外面天空的蓝色预示着即将发生危险的事。
在回娘家时,路过绿色的高粱地,绿色代表生命,片头也出现了这片高粱地,说明即将再次发生生命的转折。
一个大全景,绿色的高粱地和深色的天空形成对比,表现出男女主角的爱情将受到挫折和考验。
回到家中,女主的红色和家中的黑色形成对比,表现出与家里关系的不和,预示着即将决裂。
而老掌柜死后,外面的强光和抛洒的高粱酒和剪纸的红色预示着女主将获得新生,希望。
造酒时被男主破坏,画面并没有变成代表愤怒的暗红色,而是变成代表希望的金黄色,表现出热烈与喜庆的气氛,也说明日子的红火和生命的灿烂。
在祭奠罗汉时,红色蜡烛,红色高粱酒,红色的光,表现出他们的愤怒和为罗汉报仇的决心,而出现深蓝色的天空和黑色的石头,暗示结局。
在家中准备外出报仇时,送行的酒宴中,血红色的高粱酒,代表着危险与血腥,暗示着结局。
在送行中,女主穿着白色的衣服,与血红色的高粱酒相互照应,暗示了结局时女主的死亡。
最后女主中枪时,使用红色的画面和喜庆的音乐,以喜衬悲,暗示最后结局女主和日本人同归于尽,烘托了一种悲伤的气氛。
结局是男主的视角,世界变成红色,表现出他内心的悲伤,日食发生了,世界变成了红色海洋,红色的高粱杆高速摇摆,预示着生命的崛起和抗战的继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电影《红高粱》中“红色”的文化内涵
电影《红高粱》根据诺贝尔获奖者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而成。
在这部90分钟的电影中,红色贯穿于整部影片的始终。
张艺谋导演抓住了一切机会运用红色,几个主要的剧情点“迎亲”、“野合”、“闹事”、“出酒”、“踩高粱地”、“复仇”皆以红色为主旋律,如红衣、红裤、红盖头、红轿子、红布、红肚兜、红绣花鞋、“十八里红”高粱酒、红色鲜血、红色高粱地以及红色夕阳等。
古以红、黄、青、白、黑为五方正色,其中“红”为五色之首。
可见,中国尚红,古今皆然。
《红高粱》以铺天盖地的红色风暴为我们展现了民族文化中多方面的文化内涵,不但征服了国人,还征服了世界。
以下是笔者对张艺谋《红高粱》影片中关于红色色彩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些许解读。
一、红色体现了吉祥喜庆的文化内涵
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便有着喜庆的内涵,而在《红高粱》里,这种吉祥喜庆的内涵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红高粱》的开篇就是主人公“我奶奶”的出嫁:一群年轻力壮的男子抬着大红轿子,里面坐着穿红色嫁衣、盖红色盖头的新娘,欢快地走在黄色的土地上。
黄色是典型的大地色彩,黄色的土地带给人扑面而来的浑厚坚实有力之感;红色,则为典型的人间色彩,如同跳动火焰一般的暖色调,能将人们内心的激情迅速点燃。
于是,在黄色的衬托下,红色便成为了美的焦点。
简单的红色却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吉祥喜庆的中华民族传统婚嫁仪式,展现了如土地般质朴人民的热情与活力。
二、红色再现了顽强生命力的文化内涵。
这是《红高粱》全剧中“红色”所体现出来的最核心意义。
红色作为血液的颜色,无论是莫言的小说还是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都为我们展示了那一片让人热血沸腾的红高粱,那一望无际、生机勃勃的红高粱。
“红”是对顽强生命力的颂扬,红高粱承载了作为人的原始生命力的象征意义,因此,可以说影片展现了人们对于“红色”的神力崇拜。
这主要体现在崇尚野性的自由、对死的神力崇拜以及对生命的礼赞三个方面。
1.崇尚野性的自由
红色本身给人一种狂放不羁,崇尚自由的视觉效应。
这个自由,在《红高粱》里体现的是全方位的“野性”自由。
剧中两次出现《祭酒歌》:
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
好酒。
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
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最不同;
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清沙口;
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
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
好酒,好酒,好酒。
歌词展现的是那一群人对于自由与豪迈生活的向往,将红色的自由内涵展现得恰到好处。
而在“颠轿”一场戏中,表面上看,是几个抬轿粗野壮汉对花轿中貌美如花的新娘的调戏恶作剧,但从深层次来看,它却是几条赤膊壮汉面对新娘“我奶奶”所萌动的性的潜在欢悦与渴望的自我宣泄。
而唯一能让这一恶作剧从疯狂的顶点戛然而止的神力,不是别的,正是轿中新娘几声哽咽的啜泣声。
张导演在这一情绪与节奏的转变点中,把这群粗野壮汉内心合乎人伦天性的美好性灵体现出来,这成为了影片开始首先打动人心的点睛之笔。
这一节奏休止造成的情绪落差,确定了“我奶奶”在野汉们心中的神圣地位,也是影片对野性自由崇拜的一个明证。
而在这群抬轿壮汉中,又唯有“我爷爷”,以其更加强烈的受性的神力驱使的原始生命意志力,敢于把自己内心的骚动与渴望付诸实际行动,仅仅凭着“我奶奶”曾给他的一个美目顾盼。
于是,接踵而至的杀夫、劫妻乃至高粱地里的野合交欢,都不再是施暴施恶,而是顺理成章的善事美差。
这里的“善”,不能以狭隘的伦理道德、法的定律为准则,而必须从更加宽泛的原始生命定律、生物物种的良性繁衍与发展、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中去解释,这就是“野性”的力量。
导演在此也有选择地略去了“杀夫”的直接描写,这又渲染了艺术选择与渲染的电影美。
2.对死的神力崇拜
同样,作为顽强生命力的对立面,导演将死的力量也拍摄得十分壮阔,而“红色”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爷爷”带领着“我父亲”和几百号人在高粱地里伏击日本的汽车队,与侵略者同归于尽。
英雄们的鲜血染红了高粱地里的黑土地,而“我奶奶”也为了支援抗日,在给游击队送饭的途中不幸中弹,英勇牺牲在她最熟悉,最热爱的红高粱地里。
“我奶奶”在临终之前的一段内心独白不但体现了一种对顽强不屈的生命力的抗争精神,更显示着她对生命强烈呼唤与渴求。
为此,张艺谋导演在影片中不惜让观众接受血淋淋的感官刺激,并用牛的被屠宰与人的被屠宰形成强烈对比,让嗜血成性的日本侵略者明白:牛的牺牲与人的牺牲不可同日而语,牛在沉默中牺牲,而人却在牺牲中反抗,并将与屠宰者同归于尽。
当鲜血染红了被践踏了的高粱地时,远处的高粱依旧迎风招摇着,这似乎在告示侵略者,高粱是踩不完的,正如人们是打不倒的,这是视死如归的魄力,体现了“红色”对死的神力崇拜这一深刻内涵。
3.对生命的礼赞
张艺谋导演在影片结尾仍以大肆渲染的“红”表现人们对生命的无限崇敬。
生生死死都是神圣的红火,场面拍摄极富仪式感。
尤其是影片的结尾:血红的太阳、血红的高粱、血红的天空,人也被血染得遍体通红,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配以激昂的画面音乐,让人从心底里感到一种生命力的爆发,从而使影片礼赞生命的主题得到升华。
血洒高粱地,配上最后的日食景象、整个空间沐浴在鲜血与太阳的色彩里,出现趋于永恒的沉寂,视觉造型辉煌壮丽、无限华美。
这里的“红”赋予了人的生命力象征,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无限崇敬。
三、红色暗示着辟邪与祈福的文化内涵
红色代表成功与光荣。
汉语中,“红”经常是成功的象征,事业开头顺利叫“开门红”;受到上级赏识的人叫“红人”,名气大的明星叫“当红明星”,运气非常好叫“走红运”。
因此,“红色”被赋予了强烈的正面形象,成为了“正义”的色彩,也由此被赋予了“辟邪”的文化意义。
影片中的红色正体现了红色的“辟邪文化”,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在“我奶奶”的原配丈夫被杀死后,吩咐大管家罗汉大叔用红色的高粱酒将十八里坡整个泼上三遍,用“能消千病百毒”的红高粱酒杀杀霉气,随后的镜头便是伙计们在泼酒,整个画面又被漫天泼洒的高粱酒染红了。
而祭酒誓师,出征去反抗侵略者的情节,既是人们在用“红色”的高粱酒去对抗邪恶,又是人们在祈福自己平安的最好暗示。
综上所述,导演通过对代表热情奔放的“红色”的特别应用,把《红高粱》作品中揭示的吉祥喜庆、顽强生命力以及辟邪祈福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演绎得出神入化。
“红色”既颂扬出了片中人物的淳朴品质,又彰显了人物的个性以及对鲜活奔放生命和自由热烈之爱的追求,象征着蓬勃的生命里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这也正切合了《红高粱》通过“红”的色彩赞美生命自由的主题,并最终点明了电影的核心价值观――生命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