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的线条、空间美
书法的美学价值

书法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形式美:书法的形式美包括线条美、结构美和章法美。
线条美是指通过笔画的粗细、浓淡、快慢、强弱等变化,表现出书法的节奏感和力量感;结构美是指通过对汉字结构的巧妙安排,展现出汉字的造型之美;章法美是指通过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协调与呼应,展现出整体的和谐之美。
意象美:书法的意象美是指通过书法作品所表达出的思想、情感和意境,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能够通过笔画、结构和章法的表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文化美: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美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作品中,从而展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书法的发展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得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下去。
历史美:书法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通过对历代书法作品的欣赏和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事件和文化状况,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艺术美:书法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书法作品不仅具有形式美、意象美、文化美和历史美等美学特征,还能够通过视觉艺术的表达,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
综上所述,书法的美学价值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具有形式美、意象美、文化美、历史美和艺术美等美学特征,还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书法的传承和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摘要:我国书法的起源最重要的作用并不是满足审美,而是为了表达和记录,后来逐渐演变成艺术。
从类型上看,它从刀刻斧凿的甲骨文逐渐发展到用笔刀而成的隶书,再到纸笔书写的楷书以及行书。
这些不同的书法形式都体现出中国书法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魅力。
而在不同类型的中国文化载体中,书法就是一种感官强烈而审美独特的视觉欣赏艺术。
而书法是汉字表现的外在形式之一。
只有通过汉字的表意表形,书法艺术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示。
其中,中国书法的独特线条笔法还有各种的字体结构,都属于书法艺术构成的主要元素,真正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点。
据此本文就深入分析了中国书法在审美方面的基本特征关键词: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特征引言:一般而言,书法作为比较独具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化方面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传统文化意识,而且还代表着我国的精神领域传承。
书法一般是一种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基本的艺术形式还有文化意义的表达,都能够体现出我国人民强烈的审美观念价值。
而书法以不同的汉字书写为载体,通过这些具体的线条以及别出机杼的字体结构,就是表达书法艺术价值的重要元素,也充分体现了书法艺术方面的审美。
因此,研究分析中国书法在艺术审美上的特征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在中国书法艺术上线条之美的表达书法过程中的线条,就是作为书法艺术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不仅是人们书写书法作品的主要方面,更是提升书法艺术水平的灵魂。
与此同时,书写不同的线条也是书法家抒发自身情感以及表达心声的重要物质媒介。
因此书法艺术是对汉字书写规则中线条框架的解放,通过运用特定的毛笔,以此来将线条的艺术发挥到书法创作的极致,从而成为书法家的思想与鉴赏者思维之间的沟通桥梁。
而这种对书法创作过程中线条美的艺术追求,就像中国画领域中的工笔流派对事物线条美的追极致求一样。
运用自然流畅的书法线条,不仅可以表达创作者此时的情绪,还可以深层次的蕴含作者的内在精神。
中国书法艺术的主要审美体现和鉴赏要领

中国书法艺术的主要审美体现和鉴赏要领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线条、结构、章法、墨色等为表现手段,通过书写者的个性和情感,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中国书法艺术的主要审美体现有以下几点:
线条美:中国书法艺术强调线条的韵律感和动态美。
笔画的起落转折,形成了丰富的线条变化,既有刚劲有力的直线,又有柔美流畅的曲线。
结构美:中国书法艺术注重字的结构布局,要求字形规整,结构均衡。
每个字都是一个小整体,字与字之间的空白也是构成美感的一部分。
章法美:中国书法艺术强调整体布局和节奏感。
无论是横排还是竖排,都要求行行整齐,字字有序,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墨色美:中国书法艺术还强调墨色的层次感和质感。
通过控制笔触的深浅、快慢,以及墨水的浓淡,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墨色变化,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鉴赏中国书法艺术要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观其形:欣赏书法作品时,首先要看字形是否规整,结构是否均衡。
赏其神:书法是书写者情感和个性的流露,因此要欣赏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风貌。
品其韵:书法作品要有韵味,这包括线条的韵律感、结构的和谐感以及章法的节奏感等。
书法的艺术特点与美学价值

书法的艺术特点与美学价值书法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深远的美学价值。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方式,更是一门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书法的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书法的艺术特点1. 线条之美:书法的艺术创作主要通过线条的运用来表现,线条的粗细、曲直、长短都能展现出不同的韵律和美感。
正是由于线条的独特性,使得书法作品更具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2. 空间之美:书法的创作空间相对有限,因此往往通过泼墨、渲染等技巧来创造丰富的空间感,并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对主题的艺术表达。
这种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书法创作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3. 墨韵之美:墨是书法作品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材料之一。
书法家通过对墨的运用和控制,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墨韵,如浑厚沉稳、婉约秀丽等。
这种墨韵的表现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艺术性。
4. 结构之美:书法作品的结构是由字与字之间、字与画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
合理的结构能够增强作品的整体美感,使得作品更加和谐统一。
不同字体的运用和排列组合也会带来不同的艺术效果。
二、书法的美学价值1. 传承文化: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书法的创作和欣赏,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和精神内涵,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2. 美的享受: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审美价值。
通过观赏书法作品,人们可以在审美上获得享受,感受到艺术带来的愉悦和美好。
这种审美体验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情感状态有着积极的影响。
3. 精神追求:书法的创作需要艺术家具备高度的专注力和专业技巧,这种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精神境界,也是书法艺术的一大美学价值所在。
它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艺术家的意志品质和修养素养。
4. 文化交流: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价值。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可以通过书法作品的欣赏和创作,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总结:书法作为一门独特而古老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艺术特点和深远的美学价值。
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感悟

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感悟——对书法艺术特点的剖析一,概述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艺术,它不同于绘画的是:书法借助于汉字的书写、运用丰富的笔墨变化与多样的线条组合,抒发、寄托创作者内心的艺术理解和思想感情。
文字的表现是自由的,书法家笔下的汉字或粗狂豪放、风驰电掣,或婉柔清丽、含蓄隽永,这些都属于比较纯粹的艺术创作。
中国书法在艺术界是独一无二的,在黑与白、点与线的千变万化中完成人的精神创造和情感宣泄,它所表现的精神内涵与中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一脉相承。
作为华夏儿女,我们应当为我们民族拥有这宝贵丰富的艺术文化遗产而感到骄傲。
书法艺术是纯粹生长于中华大地上、并且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传统艺术。
书法艺术对后世的影响与其他的文化形式不同,书法从古至今、从里到外散发的都是地道的中国作风和气派,是中国璀璨文化的标本。
作为一门艺术,必然会有她的表现方式与特点。
对于书法艺术来说,线条是她的基础和灵魂,因为毕竟书法的载体是用以表情达意的汉文字。
线条也是书法赖以延续其生命力的重要媒介,因为线条美是具体的,也是可以传承的。
二、中国书法艺术的线条美我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首先被欣赏者感觉到的是线条,所以它也是沟通欣赏者和书家的桥梁。
通过线条,欣赏者可以获得精神上美的享受,心灵上的慰藉和震撼。
以毛笔作为工具,这为线条美的高层次塑造提供了极理想的支持。
欣赏者以书法线条作为审美对象,从视觉上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书法家们也把线条看成其作品的生命象征。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碑评第十八》中,有这样的论述:“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
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逆,可谓美矣”。
在这里,“筋”、“骨”、“血”、“肉”四者,都是针对书法线条而言。
康有为认为书法线条美犹如一个人体的美,它体现出书法美的最高原则[4]。
在中国书法艺术领域中,书法线条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力量感这里所谈的力量感,是书法中的一种巧力,是掌、指、腕、臂在人的意识协调和控制下,融合了书写者审美观念、书写经验的自然运动。
书法之美的研究报告论文

书法之美的研究报告论文书法之美的研究报告论文摘要: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书法之美的研究,探讨了书法作品的审美特点以及其所传递的文化内涵,旨在深入剖析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引言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才情的结晶。
同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书法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审美规律。
本论文将通过对书法之美的研究,探讨书法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审美内涵。
二、书法之美的审美特点1.线条之美:书法作为艺术形式,强调线条的流畅和韵律感,并通过线条的曲直、粗细、变化等展现作者的个性和意境。
2.形态之美:书法作品的形态美主要体现在字形的规整、布局的协调以及版面的平衡等方面,呈现出一种和谐美感。
3.意境之美:书法艺术追求笔墨与意境的完美结合,通过文字的线条、间距、空白等表达情感和思想,使作品具有一种抽象的、灵动的美感。
4.动静之美:书法作品的动静之美主要体现在书法的动势与静态之间的平衡,通过运笔的变化和断笔、断尾等技法表现出一种生气勃勃的美感。
三、书法之美的文化内涵1.传统文化的传承: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字体、笔法等传统要素的传承,使得书法成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2.审美教育的培养:书法艺术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教育效果,通过书法创作和欣赏,可以培养个体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3.心灵的净化: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放松,让人远离尘嚣,享受一种宁静和充实的心境。
4.审美意识的涵养:书法艺术是一种审美意识的培养过程,通过对书法作品的审美欣赏和理解,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人们的审美鉴赏水平。
四、结论通过对书法之美的研究,我们可以认识到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不仅具有审美特点,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和推广,使之得到更好地发展和传承。
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王娜大全

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王娜大全
一、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1.线条美:线条在中国书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书法艺术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线条的节奏感和力量感是中国书法中常见的审美特征之一
2.韵律美:中国书法强调节律感和音乐感,字体的布局、行间的间距以及字形的起伏都需要考虑到整体的音律协调。
3.空白美:中国书法注重留白和空间的布局,通过合理运用空白,营造出意境空灵的审美效果。
5.气韵生动:中国书法追求一种生动有力、有气势的艺术效果,通过墨痕的斟酌,呈现出作品的气韵。
二、王娜的书法艺术
王娜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她的书法作品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审美特色。
1.线条流畅:王娜的书法作品线条流畅,犹如游龙舞动,给人以视觉享受。
2.意境深远:王娜的书法作品往往表达着丰富的情感和深远的思考,自成一体的风格独具特色。
3.气势宏大:王娜的书法作品气势宏大,能够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艺术感受。
4.点画鲜明:王娜的书法作品点画鲜明,墨色浓淡变化丰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5.纸本结合:王娜的书法作品往往采用纸本作为载体,通过笔墨的运用,将书法的美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王娜的书法艺术承载了中国传统书法的审美特征,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出了属于她自己的艺术魅力。
总结,中国书法艺术具有线条美、韵律美、空白美、笔墨情韵、气韵生动和意境深远等审美特征。
王娜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通过她的作品展现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美感,同时也注入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欣赏和学习中国书法艺术,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可以培养自己对艺术的欣赏力和审美情趣。
书法的十二种之美

书法的十二种之美书法是一门中国的优秀传统艺术,文化中独占鳌头,源远流长。
它在中华文明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无法相比拟的特点和优势。
而书法的十二种之美,更是展现了书法艺术的深邃内涵和瑰丽魅力。
第一种之美——遗传美:从上古到现在,书法一直将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内蕴,所以书法也有传承的美。
第二种之美——框架美:书法是一门画龙点睛的艺术,书法家描绘出每一个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大小,构成了完整的字形,展示出框架美。
第三种之美——匠心美:书法创作除了依靠绘画技巧,更需要全身心的专注,才能体会到字的魅力,才能使作品生动活泼,流露出匠艺的美。
第四种之美——气韵美:书法家通过线条和空间的运用,用自己的心境和创造力赋予每个字以灵魂,造就出书法作品的气韵之美。
第五种之美——神韵美:在创作时,书法家需要掌握笔画递进、力道变化和用笔韵律,才能通过笔调表现出个人的情致和灵气,从而得到神韵之美。
第六种之美——内涵美:书法源于古代文化传统并发展至今,作品中也呈现出对文化的秉承,所以书法更有蕴含文化内涵的美。
第七种之美——收放自如美:书法家必须熟练掌握不同字体的笔画,通过抒发自己的感情和心境,使笔画的收放自如,展现出诸般美感。
第八种之美——变化多样美:通过创新和实践,每个书法家都有着个人的创作特点和技巧,所以书法又有着变化多样之美。
第九种之美——相视成眸美:书法与人生息息相关,在接触过程中,可以产生心有灵犀的感觉,因此书法又有相视成眸之美。
第十种之美——质朴自然美:书法作品在形式上反映出书法家对世界的感受,说到底表现了个人的情趣,所以有着质朴自然的美。
第十一种之美——动静相宜美:书法,一是有形的直线、曲线、圆滑,二是无形的气息、声音、美感,在这两者相结合的互补中,书法家描绘出动静相宜的美。
第十二种之美——笔墨相宜美:从端正、饱满到纤巧、小丽,从简朴、豪放到柔和、儒雅,笔墨恰如其分地取得了和谐,产生了笔墨相宜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法浅识及笔画——线条美一、“书法”的再认识(一)基本内涵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
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
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
(二)相关论述1、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书法除了是“写字”,还是写志、写心、写情,写自然。
等“如其志、如其学、如其人”——刘熙载2、书法是由具有生命意味的笔画,线条、构成其基本语言单位的线条造型艺术、具有长、宽度乃至视觉深度、厚度的笔画线条,以其丰富的形式变化——大小、长短、刚柔、燥润及方圆、虚实、断连、收放等,构成一个个、一组组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充满诗情画意的汉字书法形象群,并由这些组像变化复合,而构成一曲视觉“乐音”的交响图。
——郑晓华故有“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具有音乐的和谐——宗白华语(三)书体1、楷书——锺繇、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王羲之、虞世南、褚遂良及各魏碑等为代表简史:锺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
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楷书至唐代,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
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大字《阴符经》、中唐的颜真卿——《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等、晚唐的柳公权——《神策军》《玄秘塔碑》,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唐后,代表性的书家主要有赵孟頫——代表作有《玄妙观重修三门记》、《汲黯传》、《胆巴碑》《道德经》等。
2、隶书简介:隶书也叫“隶字”、“古书”。
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
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代表作:《张迁碑》、《曹全碑》《乙瑛碑》《礼器碑》《晨碑史》3、行书简介:据张怀《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
”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
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
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
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特点: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2]以欤侧代替平整;[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5]以圆转代替方折;结构特点:大小相兼。
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收放结合。
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疏密得体。
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
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
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浓淡相融。
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
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
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
代表作品:行书行书代表作《兰亭序》局部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
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康里,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4、草书简介: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
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其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
草书符号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
类别: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
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5、篆书篆书:是的统称。
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大篆:汉字古代体之一。
其名始见于汉代著作,与'小篆'对称。
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
'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
小篆:篆书之一,与'大篆'对称。
亦称'秦篆',意指秦始皇统一天下文字而命李斯所制也。
小篆笔划圆转流畅,较大篆整齐。
秦时刻石如《泰山》、《峄山》、《琅琊台》等,传为李斯所书,为小篆之代表作品。
唐李阳冰、五代徐锴与清代的邓石如均是小篆大家。
二、书法美的基本内涵1、笔画——线条美2、结构——空间美3、章法——气韵美4、墨韵美5、意境格调美三、中国书法的笔画——线条美(一)笔画——线条在书法中地位、价值●书法家们把线条看成是一种生命的象征●结字因时相沿,用笔千古不易——赵孟頫●“书若人然,须具备筋骨血肉。
血浓骨老,筋藏内洁,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笔画和线条、是书法艺术的基本语言,书法理论中的笔画,除具备汉字的一般意义外,还具有更深一层内涵,即—:笔画不但具有一定外形特征,还具有特殊的笔墨意态,它是一个需要按照一定的行笔笔路线才能获得的活的生命体。
书法点画的生命意态,食特殊运笔方法的结果。
(即笔法——用锋、用笔动作、路径、运笔感觉等)●汉字书法中的“神采”,首先体现为书法笔画线条形体所蕴含的“力感”。
●老不枯,润不肥,险不怪、稳不俗。
——米芾《海岳名言》(二)高质量笔画——线条的基本特征和标准对书法线条美的把握,重点在三个方向:立体感、力量感、节奏感,相对于中国书法线条形式美而言,确乎是“千古不易”的规律,只要用毛笔书写,只要研究笔法效果,这“三感”总是线条的最高境界。
1、力量感●书法的力是一种效果,一种感受——寄存于笔墨线条中,活跃于视知觉、感觉的屏幕上,可以被感觉,但不能直接展示●古人对笔画线条力量感的论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
”——《卫夫人.笔阵图》“下笔点画,波撇屈屈,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蔡邕《九势》“书若人然,须具备筋骨血肉。
血浓骨老,筋藏内洁,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笔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张长史折釵股,颜太师屋漏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画尾,同是一笔”——黄庭坚《书谈》●以可视的书法线条的力感为审美出发,“力”表现的特征有:(1)逆——正则反之:“欲横先竖,欲竖先横”线条中如果有“逆”的追求则其力度与厚度明显增强,沉着雄浑,不可放仿佛。
“字有解数,大旨在逆。
逆则紧,逆则劲。
缩者伸之势,郁者畅之机”——周星莲《临池管见》(2)蓄——实者虚之“翟伯寿问于米老曰:书法当如何?米老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此必至精至熟,然后能之”蓄——是力感构成的潜在技巧,主要目的是保证力度的不外露,是力度深藏起来,造成一种内在的筋力。
(颜体,例子:发弓、短跑冲刺前的缓速等)(3)留——行则驻之“留”的反面是滑“凡横直平过之处,行处也,古人必逐步顿挫,不使率然轻去,是行处皆留也”——包世臣“只是处处留得住笔,不使直走‘——梁同书小结:“逆”的要求是强烈的反动力,有明显的人为的因素,“留”的要求将反动力转化为较温柔的停顿,也有一定的人为意识。
而“蓄”的要求虽然也取停顿,但它的过程却比较自然,不强调人为意识。
(4)中实“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
而古人雄浑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于画之中截——包世臣(例如:陆维钊、启功之书法)“中实”存在的价值,都是反对空怯。
“中实”的关键:五指齐力——手指上力的传导和分布要均匀万毫齐力——其“齐”,是一种立体多维的力的展示,笔毫上的力的传导和分布要均匀协调,书法家们要求每一根线条的构成中(不管什么力度,速度、浓度),笔毫必须尽量铺开,以求每一根笔毛都能尽最大可能传导“力”。
表现维对力感追求的多层次性即丰富性。
(类比:弹指有千钧之力)●书法的“力感”与笔画形状关系书法点画的视觉撞击,首先由形状构成。
龙门石刻——雄壮犀利、雄健有力雁塔圣教序——灵秀(点画的纤巧秀雅——美女插花,婀娜多姿)颜体——雄浑,饱满柳体——骨力俊俏,斩截干脆赵体——秀劲、清雅小结:以上书体不同的力感和风格,都得力于其基本语言,电画外形的塑造●书法“力感”与线条运动形式的关系线条运动的形式主要有:圆转,翻折,提、按、顿、挫,藏、露、蓄等,这些运动形式的角度和频度都会影响线条的“力感”。
2、立体感●书法——用笔为先;用笔——中锋居重;线条——要有立体感才美(厚度感、深度感),“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卫夫人.笔阵图》“屈折如钢钩”,“万岁枯藤”——都强调了线条的厚度之美(即立体感)●笔画——线条立体感获得的因素:力度、用锋、用笔动作、宣纸的特性、墨色等中锋:强调线条的立体感并不等于单一的强调中锋用笔(关键在于厚度、中实)3、节奏感(笔画——线条角度●古代关于线条节奏感论述:形容米芾字:“风墙阵马,沉着痛快”“刷掠跳宕”“米元章书,笔锋灿烂,少奇多怪”形容王羲之书法:“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海岳名言》“善书者只有一笔,我能有四面”——《海岳名言》●笔画——线条节奏感的基本表现充满变化:快慢、疾涩、轻重、粗细、刚柔、方圆、藏露、枯润(举例:《兰亭序》《蜀素帖》),变化中又能有机的统一于大的基调下,形成韵律感,即基本的形式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