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合集下载

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近年来,旅游产业不断发展,成为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然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旅游产业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资源压力加剧随着旅游业的火热发展,不少旅游城市的资源受到了压力。

景点、酒店、交通等旅游设施的大量建设和使用,导致城市周边的景点、公园、森林等自然资源收到了影响。

为了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管理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利用和管理城市资源,避免资源过度消耗。

2.城市空气质量下降旅游城市的空气质量时常受到旅游业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在旅游旺季,大量的旅游车辆、游客的交通工具和旅游开发项目的施工等,都将影响到城市的空气质量。

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了旅游城市管理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城市噪音污染加剧旅游城市的活动和娱乐设施通常都会带来一定的噪音污染。

特别是在夜间,酒吧、卡拉OK等娱乐场所通常在凌晨前关闭,会对居住周围的居民造成噪音的污染。

城市管理者需要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遏制城市噪音污染的发展。

二、解决方案1.制定旅游规划城市管理者需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结合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制订当地的旅游规划。

规划需要考虑到城市资源利用、旅游环境保护、旅游区域划分等方面的问题,确保旅游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和保护。

2.建立旅游环保体系城市管理者需要建立旅游环保体系,有针对性地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和措施,督促旅游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实现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3.加强城市管理城市管理者需要加强城市管理,在城市交通、环境卫生、噪音控制等方面发挥管理作用。

加强城市管理能够有效地降低旅游产业的对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保障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提高旅游业素质对于旅游从业人员,提高素质和服务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管理者需要在城市安全、旅游知识、服务质量等方面设定一定的培训机制,为旅游从业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和维护旅游环境的表现。

服装产业对环境的影响

服装产业对环境的影响

服装产业对环境的影响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服装生产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如棉花、涤纶、尼龙等,这些原材料的采集和加工过程往往伴随着森林砍伐、土地破坏和水资源消耗。

同时,服装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其中含有各种有害物质,如染料、助剂等,这些废物若处理不当,将对土壤、水和空气造成严重污染。

服装消费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服装消费过程中,洗涤、烘干、熨烫等环节都会消耗大量水和电,增加能源消耗。

服装的快速更换导致洗涤频率增加,进一步加重了水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而废弃服装的处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大量旧衣被丢弃,不仅占用了空间,还可能成为微生物滋生和污染的源头。

再次,服装产业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为了获取原材料,服装产业在采集棉花、羊毛等生物资源时,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

同时,服装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如染料、助剂等,也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服装产业在国际贸易中的角色也不容忽视。

大量服装产品的出口,需要运输,而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也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进口服装的消费也加剧了国内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

面对服装产业对环境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措施,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研发绿色生产技术,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对服装产业的环境影响进行严格监管。

再次,倡导绿色消费观念,引导消费者减少服装消费,提高服装的使用寿命,降低废弃物的产生。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

服装产业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生物多样性等多个领域。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服装产业的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服装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庞大,令人瞩目。

然而,在华丽的数据背后,服装产业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严重。

我将以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详细阐述这种影响。

我,作为一名服装产业的从业者,深知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生态产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生态产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生态产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在当今社会,生态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产业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而生态产业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正逐渐崭露头角,并对环境保护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生态产业,简单来说,是指基于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前提,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产业形态。

它涵盖了多个领域,如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

首先,生态农业的发展为环境保护带来了显著的积极影响。

传统农业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不仅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还会造成水体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而生态农业强调运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循环机制,采用有机肥料、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方法,减少了化学物质的投入。

例如,通过轮作、间作等种植方式,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

同时,生态农业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减少了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保障了消费者的健康。

生态工业的兴起也为解决工业污染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传统工业往往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增长,大量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生态工业则通过构建工业生态链,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最小化排放。

比如,在一个工业园区内,一家企业的废弃物可能成为另一家企业的生产原料,形成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生态工业还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生态旅游业作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产业,在促进环境保护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地区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生态旅游强调游客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倡导低碳出行、文明旅游。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生态旅游可以为当地带来经济收入,同时也为环境保护筹集资金。

这些资金可以用于生态修复、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作,进一步提升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

产业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

产业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

产业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是生产活动中的污染物排放,产业结构的重要性因此显然无需多言。

本文旨在通过对产业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行分析,探究环境保护的发展路径和对策。

一、产业结构对环境污染的直接影响1. 重工业产业结构导致的大气污染重工业是环境污染最为严重、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产业之一。

重工业主要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行业,这些行业极度依赖高能耗、高污染的技术和设备,导致大量的烟尘、废气、硫化物、氮氧化物等排放到空气中,使得大气质量逐渐恶化,雾霾问题日益严重。

同时,这些重工业企业常常处于城市边缘或城市周边地区,大量的污染物排放给居民的健康带来隐患。

2. 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导致的水污染传统农业产业结构是指种植、养殖业以传统方式进行生产经营的模式。

传统农业所耗用的农药、化肥和其他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导致地下水、河流、湖泊等水资源被严重污染,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传统农业产业结构更依赖水资源,任由化学品流入河流和湖泊,对供水活动的实施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3. 服务业产业结构对环境的间接影响服务业产业之所以会影响环境质量主要源于服务提供的过程和服务所使用的物品产生的污染物质。

例如,餐饮服务过程释放的废水和油脂污染,建筑编号的废水排放,都会严重威胁城市的水资源安全和环境质量。

二、产业结构调整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与启示1. 优化产业结构降低污染排放优化产业结构,是环保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方面,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产技术,使其符合环境保护标准,减少重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变,缓解过度使用化学物品等造成的土地环境的恶化,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加强生态环保,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生态环保和循环经济发展两者紧密相关,共同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产业发展趋势对城市的影响

产业发展趋势对城市的影响

产业发展趋势对城市的影响产业发展趋势对城市的影响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转型,对城市产业发展趋势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

本文将探讨产业发展趋势对城市的影响,并分析其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带来的影响。

二、产业发展趋势1.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推动着各个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模式,使得传统产业更加智能化、高效化。

2.环保产业:环保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清洁能源、再生能源、废弃物处理等环保产业将逐渐成为未来的主导产业,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指基于数字技术的经济活动,包括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数字化的推进,数字经济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推动城市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4.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通过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智能制造的推广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产业发展趋势对城市经济的影响1.促进经济增长:随着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城市经济将得到快速发展。

新兴产业的崛起将为城市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

2.提高产业竞争力: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将得到提高。

城市通过引进新兴产业和鼓励企业创新,提高了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

3.优化产业布局:产业发展趋势将导致产业布局的优化和调整。

一方面,老旧产业将逐渐淘汰,城市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另一方面,不同城市可以形成产业链条,实现协同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

四、产业发展趋势对城市社会的影响1.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将提高,生活品质将得到改善。

新兴产业的崛起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居民的收入来源,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旅游产业是现代化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能够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形象,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环境的一些问题。

本文就讨论旅游产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1.城市形象和知名度提高:由于旅游业能带来大量游客,这些游客会为城市所带来的特色和文化充分展示,城市的旅游知名度和形象会得到大幅度提高,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正面的影响。

2.创造就业机会:旅游业的发展也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通过旅游业,城市游客的消费和需求能够带动城市相关行业快速增长,推动城市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3.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播:旅游业能够将城市的文化和传统传播出去,在国内和国际上推广城市的文化,带动文化交流和国际化的发展,为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1.环境污染: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大量游客,同时也对城市环境带来诸如垃圾问题、水污染以及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可能会造成城市环境质量的下降。

2.城市资源的消耗: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城市资源的需求也会增加。

旅游需要各种资源的支持,如能源、水源、绿化、道路等城市设施,同时也需要人力资源来服务游客,这就需要城市做出更多的投入。

3.制造社会不平等:旅游业可能促进一部分人的收入增加,但同时也会造成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收益不均衡现象,一些人无法享受到旅游业所带来的收益,这可能引发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会给当地人带来生活成本上升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当地社区的影响也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后果。

总体而言,旅游业的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双重性的。

虽然旅游业能够为城市带来很多好处,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城市发展应当寻求平衡点,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应合理规划,顺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以免造成后果不堪设想的后果。

桉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桉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桉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桉树产业是指以桉树为主要生产对象的产业,涉及到桉树的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

桉树是一种快速生长的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在我国各地都有着广泛的种植和利用。

随着桉树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生态环境的问题。

本文将对桉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桉树产业发展现状1. 桉树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增加,桉树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我国的桉树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1000万亩,其中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地是桉树的主要产区。

桉树以其快速生长、优质木材、适应性强等特点,受到了广大农民和企业的青睐,成为了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2. 桉树木材需求量大桉树木材是一种质地坚硬、纹理清晰、色泽美观的木材,广泛用于建筑、家具、造纸等领域。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木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桉树木材的市场需求量也在不断扩大,对桉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 桉树产业链不断完善随着桉树产业的发展,桉树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

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衍生产品的开发也逐渐成熟,如桉树花精油、桉树木屑等产品也开始逐渐进入市场,为桉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二、桉树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 土地资源利用桉树种植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这就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提出了要求。

过度开发桉树种植面积,会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对土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也容易导致水土流失等问题。

2. 水资源消耗桉树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而且桉树对水质要求苛刻,对水资源的占用也相当庞大。

一些地区由于桉树的过度种植,导致了水资源的过度消耗,一些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3. 生态环境破坏在桉树的种植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和质量,一些农民使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桉树的木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也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新兴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研究

新兴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研究

新兴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产业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力量。

然而,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对新兴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研究,既有助于科学指导新兴产业的发展,也能够提供支持决策制定者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的依据。

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的利用和能源消耗。

传统产业主要依靠化石燃料,如煤炭和石油,而新兴产业则更多地依赖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

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有限资源的需求,减轻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还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物的减量化处理,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

然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首先,一些新兴产业的生产过程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给周边水体、大气和土壤造成污染。

其次,为了满足生产和运输的需求,新兴产业可能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和森林资源,导致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此外,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会增加能源消耗,加剧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的风险。

为了准确评估新兴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进行环境基线调查。

这需要对新兴产业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条件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对环境基线的调查,可以明确新兴产业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为后续评估提供参考数据。

其次,开展环境影响评估。

环境影响评估可以通过采集数据、开展实地调查和模拟分析等方式,评估新兴产业项目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

评估过程中需要考虑废物排放、能源消耗、土地利用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多个方面的指标,并综合考虑其对环境的整体影响。

第三,制定环境管理措施。

根据环境影响评估的结果,针对新兴产业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和技术规范,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对废物处理、水资源利用、能源消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管理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深层动力,一方面通过产业组织的变化、产业规模的扩大、技术的进步、效益的提高完善单个产业的进化,另一方面通过产业类型、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总体的演进,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成熟。

因此,产业发展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研究领域。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成为了经济发展重要的内生变量和刚性约束条件。

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对资源环境的客观需求,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的严峻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得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负荷,提高资源环境效率成为全社会必须关注的焦点。

一、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研究的主要领域产业结构是一个“资源配置器”,同时也是资源环境的消耗和污染物产业的质和量的“控制体”。

产业结构对污染物种类、规模以及形成原因存在直接或间接影响。

其组合类型和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效益、资源利用效率和对环境的胁迫。

学者普遍认为产业结构是影响环境污染的重要变量,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

目前国内有关产业结构与资源环境问题的研究分为两类:一类是探讨产业结构演变的资源环境效应。

这一类研究成果丰富,涉及范围广泛。

如徐颂从产业集中度、产业规模发展、企业素质、产业组织等方面分析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嘲;崔凤军等提出由经济效益、资源环境产出率和环境资源度三因子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矩阵转换评价方法,对本溪市产业结构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价川。

周景博认为三次产业的环境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别。

第二产业环境影响最大,并且因第二产业内部各行业资源使用种类、工艺流程、以及资源密集度不同,环境影响差异很大一,。

赵海霞等认为工业结构与布局是现阶段影响环境污染的重要变量,经济活动、工业结构重型化调整、产业布局是导致环境污染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

二、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产业布局是产业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连接点。

产业在空间的转移和集聚会引起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及环境污染空间扩散和转移,从而导致区域环境污染结构的转变,对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有关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关系的研究侧重于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产业布局适宜性研究、产业布局的环境影响与评价两个方面。

王云等利用区域环境承载力理论对城市工业布局进行探讨,提出工业布局合理度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北海市的城市环境规划之中,对其工业布局现状进行评价。

赵美鑫等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别对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耗、工业布局与环境质量进行分析,认为哈尔滨市煤炭和焦炭“三废”排放量的影响最大,应转变能源消费结构、构建合理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以改善环境质量”。

产业的集中与分散也对资源环境产生影响。

高度密集的产业集聚地区由于对资源和能源需求增势强劲,频繁出现能源全面短缺、土地资源强约束、水质性缺水等突出问题。

同时,人口、资本的过度集聚必然导致土地成本增加、生态环境恶化、交通拥挤等外部不经济现象。

蔺雪琴等在总结部分学者的观点后,提出产业集聚是造成城市群地区水资源短缺、土地占用、大气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并不是产业集聚本身造成的,而是由粗放型的生产方式等原因造成的,如果采取严格的环境管制,产业的集聚能够减轻污染天堂的效应阱。

总体来看,该部分研究较少,已有研究多为定性描述,而综合考虑布局因素对产业发展资源环境效率影响的研究也较少,缺少定量的分析。

三、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效率的研究可持续发展倡导的资源节约和效率提高的思想,直接架构了资源环境效率的理论核心。

资源环境效率将可持续发展目标融人到区域、产业和企业的发展规划中,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该概念被广泛接受是通过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业联合会(WBCSD)在1992年出版的著作《改变航向:一个关于发展与环境的全球商业观点》。

随后相关研究机构对该概念进行一系列的定义和研究,由于对资源环境概念范畴的定义不同,出现了诸如资源环境效率、生态效率、环境效率、资源生产率、生态经济效率等提法。

我国学者在90年代末期引入资源环境效率的概念,由于涉及环境的综合评价存在标准不一和实际数据获取困难等问题,目前已有的研究仍停留在定性研究为主,在介绍引进国外先进概念和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和方法。

主要集中在生态效率概念的解释、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关系、基于生态效率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循环经济模式的提出等方面。

生态效率的概念最初应用于企业层面,后来逐步向更微观和宏观层面的应用深入,由于研究对象层次的差别和研究目的的不同,计算与评价方法也各有差异。

例如运输行业特别关注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食品加工业则关注水资源消耗和废水排放。

以区域或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资源环境效率实践不多,目前尚无普遍认可的办法。

区域竞争力的提高,生态效率是一个核心问题。

王震等借用生命周期分析的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区域工业生态效率的指标体系、计算步骤和方法,经过分析,认为工业生态效率指标及测算可比较全面和真实的反应某个区域在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各种政策的实施效果。

综上所述,企业的资源环境效率在研究中侧重行为动机和战略视角,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而行业的资源环境效率的评价具有一般性,可以从系统角度比较不同企业问的产品、工艺流程、生产技术上的优劣,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多产业、区域的资源环境效率研究较少,目前仍处于理论实践探索阶段。

参考文献【1】张晓东,池天河.基于区域资源环境容量的产业结构分析以北京怀柔县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00,19(4):367-370.【2】陈楷根,曾从盛,陈加兵.基于资源环境考虑的产业结构选择基准的探讨.人文地理,2003,18(6):73.76.[3】于法稳,刘永涛.重庆市工业结构与环境资源灰色关联分析.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5(1):19-23.【4】孙晓鸣,邓维,唐二春,等.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的工业结构生态化调整:以南京市为例.四川环境,2006,25(1):91.95.【5】王云,冉圣宏,王华东.区域环境承载力与工业布局研究.环境保护科学,1998,24(4):6-9.【6】蔺雪琴,方创琳.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08,27(3):110-118.【7】Dao ZZ,Lai X Z.Pollution havens and industrialag-glomeration.Journal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Management,2009,58(2):141-153.【8】Stefan Schaltegger,AndreasSturm.0kologischeRatio-naliat//DieUntemehmungNr4/90,1 990:273-290.【9】Bj6mStigson.Eeo-efficiency:Creatingmore value withlessimpact.WBCSD,2000:5-36.【10】朱远.让GDP变“大”的同时变“轻”:中国提高资源生产率对策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16.22.【11】OECD.Eco—efficiency.Paris: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1998:7-11.【12】诸大建,邱寿丰.生态效率是循环经济的合理测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5):1-6.【13】岳媛嫒,苏敬勤.生态效率:国外的实践与我国的对策.科学研究,2004,22(2):170.173.【14】吕彬,杨建新.生态效率方法研究进展与应用.生态学报,2006,26(1】):3898-3906.【15】杨永华.内生增长理论下的循环经济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1):21.24.【16】王震,石磊,等.Ⅸ域1二业生态效率的测算方法及应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6):121.126.【17】董利.我国能源效率变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产业经济研究,2008(1):1-18.【18】高振宇,王益.我国能源生产率的地区划分及影响因素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23(9):104-109.【19】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

2007(8):50.61.【20】朱远峰.产业结构对环境约束下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以浙江为例.浙江大学,2007:50.61.【21】程丹润.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区域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合肥工业大学,2008:32-42.【22】顾强.提高产业集群生态效率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国科技投资,2006(8):36.38.【23】商华,武春友.基于生态效率的生态工业园评价方法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2):25—29.【24】WeiQL.DataEnvelopment Analysis.Beijing:SciencePress,2004:59-60.【25】Zaim0,TaskinEAKuznets curve in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An applicationon OECD countries.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Economics,2000,17(1):21-36.【26】Huang Y Barker T.The cleandevelopment mechanismand sustainabledevelopment:A paneldataanalysis.Dis—cussion Paper series,2008.Departmentof Land Econo-my,University ofCambridge,No39,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