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朔散文的诗意
浅谈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

课程篇肉谈杨朔散丈的意境创造尚莉(甘肃省庆城县驿马中学,甘肃 庆阳)摘要:杨朔散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诗的意境创造。
杨朔曾说过:“我在写每篇散文时,总是当诗一样写。
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 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
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的新鲜的意境……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关键词:杨朔;诗的意境;艺术特色杨朔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散文大家,是十七:得半枯,像是死了,其实没死……肩膀抱着肩膀,好不威风。
”这两 年散文创作的首数名家。
他对散文的钟情,正如鲁迅对杂文。
他的[棵树,不正象征着像邹文楷这样的老革命家吗?他们在敌人面前 散文描写人民的斗争、劳动,以及人民的思想。
而他又不仅仅是一[意志坚定,对革命从未失去信心,坚韧不拔。
这其中饱含着作者对 位散文家,还是一位出众的诗人,具有深厚的古典诗词的文学素[井冈山老一辈革命者的赞美之情,以及对这种井冈山精神的赞 养。
杨朔散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诗一般的意境的创造,把散文[颂。
作者将两棵树拟人化,融入了自己浓浓的感情,做到了内情与 当诗一样写的创作主张,诗文并举、诗文互济的写作方法.使他的1外景的精密融合。
散文意境优美、诗意醉人。
[ 除此之外,还有《埃及灯》中,对那小小玻璃灯的描写,寓意深一、比兴手法,表达意境 [刻,不仅表现出埃及人民的友好、中埃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而且我国古典诗词,创造意境的方法主要有刻画鲜明生动的典型:深刻反映了埃及人民对光明的渴望。
杨朔从烘托作品主题的角度 形象、情景交融、含蓄等,而杨朔也正是借鉴了这几种方法,来创[出发,精选自己所要描写的自然景物,这就为情景交融的意境创 造自己散文中的意境。
如在《雪浪花》中,以“雪浪花”这个形象作;造了先决条件。
如若他所写的景物与文章主题风马牛不相及,那 为经纬,着力刻画了老泰山这个诗意形象,以创造意境,编织全[就难以做到情景交融一篇:“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倒像是块柔软的面丨 三、含蓄凝练,体现言境团,不知叫谁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
雪浪花赏析

雪浪花赏析摘要:一、引言二、雪浪花的寓意三、杨朔的文学成就四、雪浪花的文学价值五、全文赏析六、结论正文:一、引言《雪浪花》是我国著名作家杨朔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
这篇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祖国壮美的自然风光和勤劳智慧的人民,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赏析这篇美文。
二、雪浪花的寓意在《雪浪花》中,杨朔以雪浪花为寓意,象征着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雪浪花在寒冷的冬日里绽放,不畏严寒,傲然盛开,正如我国人民在艰难困苦中顽强拼搏,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三、杨朔的文学成就杨朔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散文家。
他的作品以优美的语言、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寓意受到广泛好评。
其中,《雪浪花》便是他散文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杨朔散文的高超艺术成就。
四、雪浪花的文学价值《雪浪花》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散文史上的经典之作。
文章通过描绘雪浪花的形象,赞美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体现了杨朔散文创作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
五、全文赏析《雪浪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雪浪花的美丽景象,展现了祖国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在文章中,杨朔将雪浪花寓意为民族精神的象征,通过对雪浪花的赞美,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全文情感真挚,寓意深刻,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六、结论《雪浪花》作为杨朔散文的代表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散文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全文通过对雪浪花的描绘和寓意,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传递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雪浪花赏析

《雪浪花》是一篇富有诗意的散文,作者杨朔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雪浪花的美丽和壮观。
以下是对这篇散文的赏析:1.结构与叙事手法:《雪浪花》采用简单的故事情节和自然景色描写,通过“我”与老泰山的结识,“我”对老泰山认识的深化这一线索串连安排,内容上层层深入而又前后照应,卒章显志。
这种结构使得文章简单而精致,易于让读者跟随作者的笔触,感受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叙事不是纪实性的,而是加以浪漫化,为了特定的意境效果而刻意选择组织的。
例如在开篇时,作者通过描绘和渲染雪浪花的壮观景象,用一组纯真快乐的姑娘的发问引出了老泰山对雪浪花的富有哲理的叙述。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更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雪浪花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人物塑造:杨朔善于通过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思想来反映时代的变化。
《雪浪花》中的老泰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是贫苦的渔民,在旧社会受尽命运的播弄,而在解放后成为国家的主人,受到大伙的尊敬和爱戴。
这种巨大的变化不仅展示了新时代所带来的社会变革,也表达了作者对普通劳动者高贵品质的赞美。
通过对老泰山及北戴河的秀丽景色的描述,作者将普通劳动者及时代与自然景色相结合,表现了一种富的哲理性的思想。
这种思想既体现在对老泰山与雪浪花之间关系的理解上,也体现在作者对新时代以老泰山为代表的千百万人民的不懈努力所形成的巨大力量的描绘上。
3.语言与修辞:杨朔的语言清新、明丽,注重语言的锤炼与遣词造句的精当。
例如在描述雪浪花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比喻来描绘其壮观的景象,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白色的世界之中。
在描写老泰山时,作者不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的形象和性格,还通过一系列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映衬他的形象。
例如在描写老泰山面对雪浪花时的叙述中,作者将老泰山的形象与壮观的雪浪花相互映衬,表现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新时代的向往与追求。
4.主题与意义:《雪浪花》的主题在于通过对普通劳动者的赞美来反映时代的变化。
作者通过对老泰山等普通劳动者的描写,表现了在新时代下,千百万人民通过不懈的努力所形成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是时代进步的象征。
杨朔散文语言的艺术特点

杨朔散文语言的艺术特点可以说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杨朔是继朱自清等作家之后十分明确地提出诗化散文艺术主张的作家。
他的散文就象一首首瑰丽的诗;“当诗一样写”,也是他在散文创作上的美学的最高追求。
在《海市》小序里他也曾直言道:“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由此可见,杨朔对诗的偏爱是因为诗“......每篇都有自己新鲜的意境、思想、情致、耐人寻味”,所以他在散文创作的过程中,“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
从而创作了以《海市》、《茶花赋》、《香山红叶》、《荔枝蜜》、《樱花雨》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清新隽永,俊逸秀丽的诗化散文。
读杨朔的诗,让人置身于诗一样美好的境界中。
在作者的笔下无论是杏花春雨,还是铁马金戈,都涂着时代的色彩,闪射着理想的光辉,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同时又融进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抒发了作者高尚的感情。
这种崇高的思想和强烈的感情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杨朔散文的诗意。
但是,诗意毕竟是内在的东西,美好的意境,丰富的感情,还必须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
杨朔散文就是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一样的意境。
平易亲切、凝炼传神、优美生动和新颖隽永是杨朔散文语言风格的最大特点。
纵观杨朔的生平,他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是在人民生活的深厚土壤中成长起来的。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很少用华丽的词来追求散文的诗歌化,而用最平易近人的语言来刻画了一群群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
其中有未等伤愈,便奔赴前线的战士(《平常人》);有饱经风霜、人老志不衰、热情助人的普通渔民老泰山(《雪浪花》);有在革命胜利前夕,为革命事业而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士梁振江(《百花山》);有“越到老越红得可爱”的老向导(《香山红叶》)......作者满腔热枕地赞美这他们的劳动和智慧、心灵和情操、斗争和理想。
杨朔喜欢找寻那些常被人遗忘的景物来刻画,如大海里的一朵浪花;山中的一泓清泉;万绿《丛中一树茶花;深夜中的一片红叶;井冈山上的一株海罗杉;自然风光中的瞬间奇观;昆虫世界里的一只蜜蜂、一群蚂蚁;火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杨朔《印度情思》原文及赏析

杨朔《印度情思》原文及赏析人在旅途上,又是夜航,最容易倦。
我睡得迷迷糊糊的,忽然觉得耳朵里像灌满水,铮铮发响,知道飞机正在往下落。
一睁眼,只见身边的星星,地面的灯火,密密点点的,恍惚是天上地下撒满珍珠,连成一片。
飞机打着旋,我只担心:可别撞碎这些珍珠啊。
穿过这种幻景,我从云头里飘然落到地面上。
这就是印度。
好一个新奇的去处:到处是诗意,是哲理,是神话,最能引起人的美妙的幻想。
难道这不新奇么?五冬六夏,老是有开不完的鲜花。
花草的名目,有时问当地人,也说不清。
最奇的是一种叫“苏葛”的花木,叶子周围是锯齿模样,掐一片叶子埋到土里,嫩芽便绕着叶子从锯齿的凹巢长出来。
芒果,菩提,在佛家是圣树,到处可以看见。
有一回,我在一棵大菩提树上,发现累累垂垂挂着许多好大的果子。
再一细看,竟不是什么果子,而是一群倒挂在树枝上的蝙蝠。
到黑夜蝙蝠一亮翅膀,足有面盆大。
清晨,露水未干,你碰巧能在花阴里看见只孔雀,迎着朝阳展开彩屏,庄严地舞着。
舞到得意处,浑身一抖,每根翎子都唰唰乱颤。
德里西南方有座极其漂亮的古城,叫赭堡,全城都刷成粉红色,因而别名玫瑰城。
其实不妨叫它是孔雀之乡。
那儿的孔雀多得出奇,有的干脆养在人家里,跟鸡一样。
天天黄昏,孔雀出来打食。
路边上,野地里,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好像美人儿拖着翠色的长裙子,四处转游,根本也不躲避人。
赭堡还有象,更通人性。
我去看赭堡附近山顶上的琥珀宫时,骑的就是大象。
象的全身刺着花绣,耳朵上戴着大铜耳环,环子上系着彩色的绸子飘带。
养象的人叫它是“象小姐”,怪不得打扮得这样妖娆。
想不到大象还爱音乐呢。
爬山的时候,后边有人叮叮当当敲着小钟,象小姐便踏着拍子,迈着又慢又笨的步子,一摇一晃的,颠得人骨头都痛。
下来以后,养象的人说:“给小姐点钱买糖吃吧。
”大象便伸着鼻子到你跟前。
我塞一枚印度币到它鼻眼里,瞧它把鼻子往后一甩,钱就递到主人手里去,乖觉得很。
乖觉的事儿还多着呢。
你在大旅馆的餐厅里吃饭,小鸟会唧唧喳喳飞进来,围着你的腿搜寻面包吃。
重读杨朔——“以诗为文”的散文意境

204重读杨朔——“以诗为文”的散文意境赵 群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杨朔,是当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位有“诗人”气质的散文家,他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艺术营养,散文追求诗的意境,诗化散文成为他散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一直以来,对于杨朔诗化散文的研究,主要侧重在艺术表现方面或者是纯粹的意境理论研究,从诗性方面研究杨朔散文涉及的较少,所以本文着重从诗性意境方面来探讨杨朔的散文,重读杨朔的散文。
在唐代,王昌龄曾在《诗格》中明确提出了“意境”的概念,而且从论诗出发,把“境”分为三类:物境、情境、意境。
“物境”是指自然景观所展示的境界;“情境”是指作者融情于物而构成的境界;“意境”是指内心意识的世界。
晚清著名的学者王国维曾在《文学小言》中云:“文学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而王国维最强调意境的,是他在《人间词话》中的分析“境非独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 所谓“意”就是指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境”用以表达作家感情的具有形象或画面,意境要求作家把主观和客观、内情与外物、思想和形象高度统一在一个抒情写意的情境以及水乳交融的状态中,这样才能创造意境。
杨朔散文不同于同期作家的散文,是他会把诗的意境与自己的散文结合起来,在作品中创造性的将抒情诗的那种美的艺术境界带入其散文中。
他散文中诗的意境的创造性就体现在重视含蓄的立意,善于运用比兴的手法。
含蓄,是杨朔从我国古典诗歌意境中提取的共通的美感因素。
清代赵冀说:“能者炼诗,不在乎句限语曲,惊人耳目,而在言简意深,一语圣人千百,此真炼也。
”说的就是诗必须创造含蓄的意境。
杨朔创作重视含蓄立意的散文大纲,比如《樱花雨》反映的是日本人民为反对“日美安全条约”而英勇斗争的一个侧面反映。
作者没有正面去描写过去那场斗争波澜壮阔的场面,而是放在了岛堂一个旅社叫君子的侍女身上,作品这样描写君子:这一问,君子迟疑起来。
她侧着耳朵听听纸门外边,想说又咽住,最后支支吾吾说:“究竟干了些什么坏事,我也不大清楚。
杨朔经典散文《雪浪花》原文

杨朔经典散文《雪浪花》原文作者:杨朔凉秋八月,天气分外清爽。
我有时爱坐在海边礁石上,望着潮涨潮落,云起云飞。
月亮圆的时候,正涨大潮。
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一浪高似一浪,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猛力冲激着海边的礁石。
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坑坑坎坎的,倒象是块柔软的面团,不知叫谁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
几个年轻的姑娘赤着脚,提着裙子,嘻嘻哈哈追着浪花玩。
想必是初次认识海,一只海鸥,两片贝壳,她们也感到新奇有趣。
奇形怪状的礁石自然逃不出她们好奇的眼睛,你听她们议论起来了;礁石硬得跟铁差不多,怎么会变成这样子?是天生的,还是錾子凿的,还是怎的?“是叫浪花咬的,”一个欢乐的声音从背后插进来。
说话的人是个上年纪的渔民,从刚扰岸的渔船跨下来,脱下黄油布衣裤,从从容容晾到礁石上。
有个姑娘听了笑起来:“浪花也没有牙,还会咬?怎么溅到我身上,痛都不痛?咬我一口多有趣。
”老渔民慢条斯理说:“咬你一口就该哭了。
另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心齐,又有耐性,就是这样咬啊咬的,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
姑娘们,你们信不信?”说的妙,里面又含着多么深的人情世故。
我不禁对那老渔民望了几眼。
老渔民长得高大结实,留着一把花白胡子。
瞧他那眉目神气,就象秋天的高空一样,又清朗,又深沉。
老渔民说完话,不等姑娘们搭言,早回到船上,大声说笑着,动手收拾着满船烂银也似的新鲜鱼儿。
我向就近一个渔民打听老人是谁,那渔民笑着说:“你问他呀,那是我们的老泰山。
老人家就有这个脾性,一辈子没养女儿,偏爱拿人当女婿看待。
不信你叫他一声老泰山,他不但不生气,反倒摸着胡子乐呢。
不过我们叫他老泰山,还有别的缘故。
人家从小走南闯北,经的多,见的广,生产队里大事小事,一有难处,都得找他指点,日久天长,老人家就变成大伙依靠的泰山了。
”此后一连几日,变了天,飘飘洒洒落着凉雨,不能出门。
这一天睛了,后半晌,我披着一片火红的霞光,从海边散步回来,瞟见休养所院里的苹果树前停着辆独轮小车,小车旁边的个人俯在磨刀石磨剪刀。
阳朔散文代表思想内容

阳朔散文代表思想内容杨朔散文最大的特征,是艺术地和诗意地讴歌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具有美好品德、带有英雄色彩的人物和崭新的事物,讴歌劳动、创造、贡献、和平和祖国,在总的倾向上是当时的政治和政策的赞歌,然而它不是口号、标语和图解,而是耐人寻味的艺术品,是感人的诗。
杨朔散文的名篇有:《香山红叶》、《海市》、《泰山极顶》、《荔枝蜜》、《茶花赋》、《秋风萧瑟》、《雪浪花》、《樱花雨》。
这些名篇富于魅力,含有诗意。
杨朔的散文往往是以大自然的美衬托社会生活和人物,用诗性散文的形式来写游记和人物特写,无形中开辟了一条当时文学创作的路子,因此成了当时著名散文家之一。
《香山红叶》写几位游人去香山看红叶而未得,却见到了比红叶更可贵的在人生历程中饱经风雨的老向导。
《泰山极顶》写几位游人去登泰山看日出而未得,却看见另一场更加辉煌的日出,从而歌颂了我国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
《海市》写作者回故乡去寻找儿时曾经见过的海市,可是海市不出来,于是到海市经常出现的地方去寻找,结果找到了人间海市——长山列岛。
《荔枝蜜》借蜜蜂赞扬农民的辛勤劳动。
《雪浪花》赞扬老泰山身上那股雪浪一样“心齐,又有耐性”的精神。
杨朔认为,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而循着诗的声音,可以走进诗的境界。
他认为散文常常能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片断,迅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侧影。
一篇出色的散文,往往会涂着时代的色彩,富有战斗性。
所以,他用散文这种形式来描写人民的斗争、劳动,以及人民的思想感情。
特别是对于他不熟识的异国人民,小说无法写,写散文也有藏拙的好处。
后来,杨朔又进一步概括自己散文的特点:写每篇散文都当诗一样写。
他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练的古典诗章。
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鲜的意境、思想、情感,耐人寻味,而结构的严密,选词用字的精炼,也不容忽视。
杨朔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以《雪浪花》为尤其突出,这篇散文在开头和结尾时所描绘的诗的意境,以及那选词用字的功夫,是让人难忘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朔散文的诗意
————————————————————————————————作者:————————————————————————————————日期:
杨朔散文的诗意-教师教育论文
杨朔散文的诗意
文/李三梅
杨朔的散文,代表着他一生文学创作的最突出成就,在文坛上嬴得了很高的声誉。
杨朔是以一个诗人的心灵来感受生活并表现生活的,因此其作品以盎然的诗意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创作散文的艺术风格上,杨朔不满于当时豪言壮语式的颂歌,也不满于空洞、说教的文风,他积极要求打破散文艺术表现的沉闷局面,提出了诗化散文的艺术主张,他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
“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
杨朔的作品中,这一诗化散文的艺术风格,着重是从下面几方面具体表现出来:
一、善于创造诗的意境
杨朔曾说:“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久经磨炼的古典诗章,…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的交融,是具化的产物。
《荔枝蜜》中,作者以徐徐自如的笔调,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大自然绚丽的图画。
是以“又浓又翠的从化山水”,“并不出众的从化荔枝花”,“成色纯养分多的荔枝蜜——这三幅图画构成如诗如画的广阔生活背景,使读者强烈地感到当你置身此景时,不能不这之动情,不能不去看一看那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继而作者错老梁之口介绍了蜜蜂的劳动、奉献的需求:正当十分春色,花开得正闹,一走进“大厦”,只见成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来飞去,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在此文中,不管是环境的渲染,还是蜜蜂形象的刻画,作者都力求创造诗的意境,借景抒情,以创造诗的象征比附的境界。
二、构思新颖,曲折有致
杨朔曾说:“总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
”《荔枝蜜》中的布局安排,就体现了这种艺术构,而在布局安排中,最主要的莫如开头,好的开头,有如鲜花带露,春色满园,让人一见钟情。
此文开头欲扬先抑,“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这不仅从反面定下了文章的感情基调,而且制造了文章的悬念,提供了行文的线索,接着举出事例,是“我”小时候被它蜇了一下,来解释不喜欢的原因,而后在从化,吃到了蜜蜂酿造的荔枝蜜,于是由荔枝蜜的甜美,惊奇于蜜蜂的创造才能,而对蜜蜂动了向往之情,参观了蜂场,“我”对蜜蜂才有了真正的了解。
“老梁赞叹似地轻轻说:你瞧这群小东西,多听话!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每回割蜜,留下一点点,够它们吃的就行了,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
这里,“我”对蜜蜂的感情起了第二人变化,也对蜜蜂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为了托物言志,深化主题,作者精心安排了农民插秧一自然段,提示出蜜蜂和农民二者内在的本质:他们都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好的结尾,则曲终韵存,绕梁不绝,令人深长思索。
文章最妙的一笔,还在最后:“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这个富于诗意的结尾,意蕴深长,使读者也与之产生了共鸣,激起了对劳动的热爱,对不为自己而为人类劳作的无私精神的赞扬,这也是文章诗意给人的启示和教育。
总之,杨朔善于在文章中采用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结构,于云遮雾障中间层层迭迭地提示出文章的立意和主旨。
三、语言简洁明晰,清新俊丽
杨朔散文隽永的诗意,同他的文笔十分谐调。
他常在口语的基础上提炼精通晓畅的艺术语言。
写广东从化的荔枝林,“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作者仅用“浓”、“翠”二字,就表现了这幅青绿山水画凝重的色彩。
“蜜蜂形体是渺小的,但它给予人无所求的精神却是多么高尚啊!”是的,蜜蜂形体是渺小的,但它给予人的多,而对人无所求的精神却是多么高尚啊。
这里,作者把“渺小”与“高尚”这一对反义词高度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使蜜蜂人格化,从而由荔枝蜜的酿造者蜜蜂,想到了幸福生活的建造者劳动人民的貌似平凡,实则伟大的高尚风格。
杨朔既熟悉群众口语,又谙于古典诗词,《茶花赋》中,写作者从海外归来:“一踏进昆明,心都醉了,我是北方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瘦天寒,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早象催生婆似的正在催动花事。
”这里古代词语和现代口语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昆明动人春色和群众欣然之情。
《香山红叶》中的“老秋”也寓有诗的意味。
“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
因为是在写人,所以不用“深秋”,而说“老秋”,在艳艳红叶中,寄寓着久经风霜,愈老愈红的革命精神。
对于杨朔散文的语言的特点,冰心曾作过中肯的评价:“作者的文笔,称得上一清如水,朴素俊逸,使人低回呤诵,不能忘怀”。
杨朔在散文创作中,善于用自己那颗敏感而火热的“诗心”去发现并感受生活,因此,在他的作品中,那些迷人的山川景色,那些充满了传奇色彩的战斗生活,那些平凡而显示出伟大时代精神的人物,将会永葆艺术的生命力,给予读者鼓励和启发。
(作者单位:湖北咸宁市温泉红旗路中学)
(责任编校:周世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