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写景的方法

合集下载

诗歌写景的方法

诗歌写景的方法

诗歌写景的方法诗歌写景的方法一、引言诗歌是一种富有情感和意境的文学形式,而写景则是诗歌中重要的一种表现方式。

通过诗歌写景,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自然环境、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诗歌写景的方法,以供参考。

二、自然景色的描写1.使用具体而生动的形容词和比喻,如:“碧波荡漾的湖面,如同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远山的轮廓。

”2.运用色彩的对比和渲染,例如:“红日初升,映照出群山的金黄,初露的花朵仿佛火焰般绽放。

”3.运用动词和副词描绘景物的动态变化,如:“忽然间,白云在天空中翻滚,带来一场磅礴的暴雨。

”4.利用人的感官描绘景物的细节,例如:“微风吹拂着花瓣,轻柔地触碰着我的面颊,带来阵阵清香。

”三、人物形象的描写1.运用具体的细节描述人物的容貌和特点,如:“那位老人满脸皱纹,他慈祥的目光仿佛可以穿透人心。

”2.运用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将人物与自然界联系起来,例如:“她像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3.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行为来展示他们的性格和情感,如:“他手中拿着一本书,专注地读着,看得入迷。

”4.运用对比和冲突的手法突出人物的形象和个性,例如:“他身材高大,英俊潇洒,而她却娇小可爱,天真烂漫。

”四、社会现象的描写1.运用具体的事例和数据来描述社会现象,如:“城市的夜晚,霓虹灯的闪烁,人们在繁忙的街道上匆匆而过。

”2.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写来反映社会问题和人们的内心矛盾,例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远离了自然的原本,人们的心在城市的喧嚣中变得冷漠。

”3.运用对比和比较来展示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在城市的一端,贫民窟里人们挣扎于贫困和黑暗中,而在另一端,富豪们奢华享受着一切。

”五、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相关附件供参考:- 诗歌写景案例集:包含各种经典的诗歌写景作品,提供更多写景的思路和灵感。

- 诗歌写作技巧指南:详细介绍了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来写作诗歌,对写景起到指导作用。

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有哪些古代诗人们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古诗中的写景手法丰富多样,包括形容词修饰、物象抒情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古代诗歌中的写景手法。

一、形容词修饰形容词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描绘物体的色彩、形态、气息等特征来丰富景物描写。

例如,《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形容了严寒的冬天中无人痕迹的山林,给人一种寒冷、荒凉的感觉。

《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用“明月光”、“地上霜”来形容夜晚的景色,增强了描绘的效果。

二、修辞手法运用古代诗歌中常用修辞手法来增加诗歌的艺术感。

比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使用了夸张法,通过将“白日依山尽”与“黄河入海流”并列,形成明显的对比效果,突出了山河壮丽景色的壮丽和浩瀚。

三、抒情描写抒情描写是古诗中常用的手法,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感受和情感。

例如,《春晓》中的“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通过描述春天的自然景物,传达出诗人对于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四、运用对比通过对比描写,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景物的鲜明特征。

例如,《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用“空山不见人”与“但闻人语响”形成对比,使人感受到山林的幽静与人类的繁忙对比,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感觉。

五、以物抒情古诗中常用景物作为情感的象征,通过物象抒情的手法来描绘丰富的情感。

例如,《忆江南》中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江山”用来代指江南地域,抒发了对江南美景的敬仰之情和对英雄豪杰的向往之情。

六、通过节奏表现景物通过诗句的节奏和韵律来形象景物的气势和风貌。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运用抑扬格,形象地表现出枫树的丰姿和傍晚时分的宁静与美丽。

七、运用比喻通过对景物的比喻来丰富描写,使文学形象更加丰满。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蓬门今始为君开,琴弦已为语者断”通过将琴弦比喻为已经离散的亲友,来表达对乡音乡情的思念之情。

诗歌写景的方法

诗歌写景的方法

诗歌写景的方法诗歌写景的方法:一、引言在诗歌创作中,描写自然景物是一项重要的技巧。

写景诗可以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表达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写景方法,以供参考。

二、景物的选取⒈观察与感知:写景诗需要通过观察和感知来发现美。

具体可以在户外进行观察,或者借助书籍、图片等途径,如描绘一朵花的细节、一座山的壮丽等。

⒉内心共鸣:选择与自己内心产生共鸣的景物,如透过一个风景表达心情或情感。

可以是阳光明媚的海滩,也可以是凌晨的雾霭。

三、描绘手法⒈比喻和象征:通过与其他事物的比喻,使景物形象更加生动,使得读者可以将自己情感投射到其中。

⒉形象描绘: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景物的形态、颜色、声音等各个方面。

可以用丰富的词语、形容词或动词来描绘。

⒊运用意象:通过意象来表达景物给人带来的感受和情绪,这样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会。

四、节奏与押韵⒈节奏感:诗歌写景可以运用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使句子更加韵律明快,生动有力。

⒉押韵和音韵:适当使用押韵和音韵,可以使诗歌更加优美和流畅。

可以尝试使用押头韵、押尾韵等方式。

五、写景的主题和情感表达⒈主题:写景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经历选择不同的主题,如四季变化、山水风光、人与自然等。

⒉情感表达:在写景过程中,可以通过描绘景物和写景主题之间的关联,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六、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 一篇写景诗示例- 一份景物选取的练习题- 一份写景诗创作指导七、法律名词及注释⒈版权:指对作品享有的独占使用权,并对他人造成任何侵权的法律保护。

⒉侵权:指未经著作权人允许,对其作品进行复制、发行、展览等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高中语文-诗歌写景的方法 课件(24张ppt)

高中语文-诗歌写景的方法 课件(24张ppt)
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 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 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 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觉是 又一个鉴赏角度。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①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 感官的角度来写景。 《题西溪无相院》张先
④运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 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抓住对象的 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 面貌。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陶渊明《归园田居》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写起,写的是二月郊外出行时所见到的;
颈联下句“老牛牵犊学春耕”写的又是近景,将 田园风光中那幅“老牛牵犊(小牛)”学着春天
耕种的融融怡怡的甜美写了出来。
(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 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 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田园乐》王维
互文、设问、反问等, 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
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 句整齐。
“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写景的诗句只能从 修辞的角度探讨其妙处,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感 情。
⑧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写景。
•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 色镜中看。
看到写景的诗句如果能从以上五个角度赏析, 那么,一首诗就能读懂,读懂诗句不管从 哪个角度发问,都可以自如地回答问题。
诗歌中的写景角度(如何写景的)
(1)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 内外,总是层次分明。 《鹧鸪天》苏轼

诗词中的8种写景手法

诗词中的8种写景手法

诗词中的8种写景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白描1、正侧结合杨柳枝词唐·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指有直接描写“主要景物”,同时也描写“主要景物”旁边的与之相关的其他景物,目的是为了使“主要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前两句直接描写柳树。

后两句写垂柳生长之地。

前两句是正面描写,后面句是侧面描写,这就是正侧结合。

目的“要说柳树好”。

手段“先正面说柳树好,再侧面说柳树生长的环境太差,以此来说明柳树特别好。

”暗示:别的树长在好的环境,它的好,不是真的好。

在日常生活中,“正侧结合”的运用非常多,虽然不是用于写景,但原理与效果都是一样的。

例如:“高考状元”总是与“家境贫寒”绑定在一起的;成功企业家“辉煌成就”的背后都是“白手起家”。

2、动静结合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指有动态的景物描写,也有静态的景物描写。

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也是与衬托相关的。

通常主写的都是“静景”,写“动景”都是为了衬托“静景”的。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是动景。

动静结合,尽管只是文字,但给人的画面感很强。

“竹喧”“莲动”,也都是动景,写这个动景,却似乎告诉我们另外的静景:山不静能听到竹喧吗?水不幽能感觉到莲动吗?图书馆里虽然有很多人,但一根针掉地上都能听到。

类似的说法,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针掉地上”是动景,其作用是衬托“很多人在图书馆里非常安静”这个静景。

3、声色结合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指写景时有声音的描写与颜色的描写。

前两句看似很普通,“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涉及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画面绚丽多彩。

黄鹂在翠柳上的“鸣”,是声的描写。

一派愉悦的景象,确实能让人感受到优美的意境。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一、正与侧(衬托对比)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古典诗歌写景的方式方法

古典诗歌写景的方式方法

八、运用修辞
• 1.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 起故园情。” • 3.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5.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九、以景结情
•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 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 意犹未尽。 • 1.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 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 2.王勃的《山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 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 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 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三、声与色的结合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 “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 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 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四、虚与实的结合
•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 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 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五、多角度写景
• 1.点与面的结合 •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 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远与近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 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 叶红于二月花。”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左前蓝关示侄孙湘》
• • • •
3.上下结合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 4.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的结合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 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春山夜月》于良 史 •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军行》杨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写景的方法诗歌写景的方法主要有描写的顺序、多感官描写、色彩的运用、动静、虚实,对比、修辞(比喻、比拟、夸张等)、白描与细描、寓情于景等。

(一)描写的顺序。

写景是要有一定顺序的,这样写出的景才层次分明、清晰自然。

写景的顺序主要有空间和时间两类:空间顺序,如远近、里外、高低、上下、点面等;时间顺序,如一年的春夏秋冬、白天夜晚等。

练习: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碧瓦范成大①碧瓦楼头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注]①范成大,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反对和议,力主抗金,收复失地。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是如何描写的?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描绘了色彩绚丽、富有生趣的暮春景象。

近处,富丽堂皇的碧瓦楼,绣幕低垂;远处,赤栏桥外,一泓清溪横斜,绿水淙淙;空中,杨柳飞絮,漫天飘舞;地下,梨花铺地,洁白如雪。

全诗写景层次分明,前两句由近及远,后两句先高后低。

2.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是从面上着笔,用“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后两句则是从点上着笔,工笔细描特定的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这首诗在写景时点面结合,极有层次感。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金德淑①春睡起,积雪满燕山。

万里长城横缟带,六街灯火已阑珊。

人立玉楼间。

【注】①金德淑,南宋旧宫人,宋亡后流落至元大都,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根据首句和“六街灯火已阑珊”看,这首词是按什么线索写景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是按时间线索写景的。

“积雪满燕山”和“万里长城横缟带”是早晨春睡起来所之景,“六街灯火已阑珊”是傍晚之景。

作者从春睡起来一直写到傍晚灯火阑珊之时,表明其一整天都伫立于玉楼之上,这就表现出了她内心深重而难以排遣的亡国之痛。

(二)多感官写景。

所谓多感官写景,指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描写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景有声有色有味、可触可感,能更好把读者带入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体会其中的意境。

杜甫的“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就使用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除了视觉之外,还有嗅觉“花草香”、触觉“沙暖”;不仅如此,“花草”的色、“春风”的柔、冻泥融化之后的软,其实也暗从触觉角度描写。

这样写就把读者的各种感觉器官也调动起来了,让读者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各个角度感受春天的美。

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①苏轼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②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麸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注】①北宋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写了一组《浣溪沙》词,这是第三首。

②垂白:老人。

这首词的上片是如何写景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首词的上片采用多感官方法来写景。

第一句从视觉上写,层层的麻叶、荷叶以及其他的作物泛着光泽,充满生机;第二句从嗅觉上写煮茧的香味飘满一村;第三句从听觉上写隔着篱墙,听到了缲丝女郎娇媚悦耳的谈笑声。

作者通过多感官描写,就把农村暮春雨后特有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味,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愉悦。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忆旧仲殊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

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释】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这首词上阙写景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

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

“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

②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

前两句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

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诗歌写景的方法(中)(三)色彩运用。

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对景物色彩的描写形成强烈色彩感,使诗歌形成色调鲜明的意境美,为诗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

诗歌运用色彩描写景物,有两种基本方法:色彩的组合、色彩的对比。

所谓色彩的组合,是指诗歌在写景时将几种具有鲜明色彩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一首写景诗,作于杜甫客居成都生活相对安定之时。

诗歌前两句写景所使用的最突出的方法就是色彩组合,诗人选取“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等四样具有鲜明色彩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早春画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闲适愉悦。

像这样的色彩组合的诗句还有很多,如杜甫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白朴的“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等。

色彩对比是指把两种在色彩上具有强烈反差的景物放在一起,使其在色彩上形成对比,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

色彩对比与色彩组合的不同有两点。

一,在色彩组合中,用以组合的色彩一般有多种;色彩对比只能是两种颜色,且分别出现在上下两句之中。

二,色彩组合的目的是为了让画面的色彩更绚丽,一般描写的是乐景;色彩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其所选取的色彩往往是一冷(冷色调)一暖(暖色调),两者相互映衬,以表达感情。

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碧”与“红”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两者相互映衬,碧者更碧,红者愈红,表现了西湖六月迷人的景象。

这样的诗句也很多,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李白《送友人》“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净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要注意的是,诗歌中对色彩的使用,并不仅限于写景。

诗歌中也有很多通过色彩使景与人形成对比的诗歌,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唐高宗仪凤三年,屈居下僚十八年,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被人所诬入狱,此诗即狱中所作。

首联“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总领全诗,诗人因秋天的蝉声引发了自己纷乱的思绪。

“西陆”指秋天,“南冠”指楚囚,此指诗人自己。

颔联“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是说诗人难以忍受蝉扇动着乌黑的双翼来对着满头白发的自己悲吟。

“玄”是黑色,“玄鬓”指蝉黑色的翅膀。

颈联“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表面是写蝉因露重而难以前飞,因风大而鸣声不能远传,实则是以蝉自比,表现自身在仕途中因受到太多压制难以施展抱负。

尾联“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说自己虽然像蝉一样高洁却无人相信,也无人替身陷囹圄的自己说话。

此诗的颔联“玄鬓”与“白头”形成色彩对比,其中的白头指的是诗人自己,诗人由蝉之“玄鬓”想到自己的满头白发,引发了青春不再年华老去的无比惆怅。

中国古典诗歌非常讲究通过对色彩的运用来表现意境美,其运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遇到此类诗歌,我们在阅读时,首先要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色彩的,接着思考色彩的运用对表现画面具有怎样的作用,最后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白朴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

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

点秋江白鹭沙鸥。

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这首元曲的前两句在写景时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首元曲在写景时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色彩的运用。

作者将“黄”、“白”、“绿”、“红”等四种颜色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表现了渔夫生活环境的美丽迷人和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请从色彩运用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首联。

这首诗的首联在色彩上形成强烈的对比。

上联以“黑”极写云之浓重,象征敌军势力之强;下联以“金”极写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在日光的照耀下之鲜亮耀目。

两种色彩的对比,突出了守边将士面对强大敌人昂扬的斗志,表达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的赞美之情。

3.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白珽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

②昼门关: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这首诗的颔联写景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的颔联写景色彩绚丽。

诗人把具有鲜明色彩特征的景物“朱樱”、“青豆”、“绿草”、“白鹅”组合在一起,使画面多彩迷人,表现了余杭四月生机勃勃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闲适愉悦。

(四)动静。

所谓动静,是指在写景时既描写具有静态特点的景物又描写具有动态特点的景物,使动与静和谐统一于一幅画面中。

诗人在写景时对动静的处理,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1.化动为静,以静写动。

化动为静,以静写动,是用写静态景物的方法写动态之景,让动态之景变为静态之景。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第二句,此句从远处描写瀑布,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诗人着一“挂”字,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来描写,化动为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瀑布从远处观看时所具有的特点。

诗歌的后两句从近处描写瀑布,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其气势之雄伟,描写的是瀑布的动态。

整首诗由远及近描写瀑布,远望与近观结合,既表现了瀑布的静态美更表现了瀑布的动态美,让同一条庐山瀑布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不同的姿态。

再如白朴的《【双调】沉醉东风·渔夫》中的“点秋江白鹭沙鸥”一句,也是化动为静。

“白鹭沙鸥”本是动态之景,作者着一“点”字,就让飞来飞去的白鹭沙鸥成为缀在秋江上一个个“点”,这就让整个画面变成了静态,表现了环境的静谧安适。

2.化静为动,以动写静。

化静为动,以动写静: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句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