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粤教粤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4.19 四季与地球公转 教案(教学设计)
2019版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运动与宇宙》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精编版7课全)

【2019审核2020出版新教材】粤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运动与宇宙》全单元教案目录第17课《地球上的昼与夜》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地球上的昼与夜》是《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运动与宇亩”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从不同地方昼夜不同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昼夜的分布。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活动1“同一时刻的昼与夜”,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地球仪并利用地球仪观察同一时刻昼夜不同的两个地方(以北京和里约热内卢为例)的位置,从而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全球的昼夜现象:活动2“地球上昼夜的分布”引导学生借助手电和地球仪做模拟实验了解地球上昼夜分布的特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状态不同;2.知道地球上昼夜现象与地球形状,阳光照射角度等因素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同一时间的昼夜现象,提高观察分析能力;2.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昼夜现象的原因。
科学态度目标:通过昼夜现象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地球科学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我国的先机航天技术,增加学生国家荣誉感和自豪感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上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
课前准备:PPT课件、地球仪(大小)、手电筒、反光纸。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出示情景图,琪琪和波波在观音电视直插,发现中国是白天,但国外的賽场却是晚上(灯火通明),引出疑问:问题1: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观音一场电视直播。
)问题2:在中面地区还是白天的时候,国外是什么时间?(国外是晚上,因为赛场上灯火通明。
)问题3:为什么我们这里是白天,而他们那里是夜晚呢?白天与黑夜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
有的同学在电视上或书本上有了馔过不同地区存在时差,但并不知道形成时差的原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地球上的昼与夜”(板书:地球上的昼与夜)二、活动1:同一时刻的昼与夜白天和黑夜是自然现象,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情况可能不一样。
《四季与地球公转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

《四季与地球公转》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你是否好奇为什么地球会经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为什么昼夜长短会随着季节变化?今天我们将学习有关四季与地球公转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有趣的话题吧!二、目标1. 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及原理;2. 掌握地球公转导致四季交替的具体过程;3. 理解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三、导入问题1. 什么是地球公转?为什么地球要公转?2. 地球公转的速度是多少?它是如何影响四季交替的?四、知识讲解1. 地球公转:地球围绕太阳做椭圆形的运动称为地球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365.25天)。
2. 四季交替原理: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且地球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为23.5°,使得地球夏至时其中一半球体接受到阳光较多,为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冬至时另一半接受阳光较多,南半球冬季,北半球夏季;春分和秋分时两半球体各接受阳光相同,春秋两季。
五、案例分析1. 在冬季,南半球的气温比北半球高还是低?为什么?2. 在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的气温是升高还是下降?为什么?六、拓展延伸1. 请描述地球公转使得白昼和黑夜长度不同的原因。
2. 了解地球倾斜角度对四季变化的影响。
七、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公转是导致四季变化的主要原因,地球的倾斜角度也会影响到四季的交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天气现象来感受四季的变化,增加对自然的认识。
八、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练习,巩固对四季与地球公转的理解;2. 外出观察天气变化,感受四季交替;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四季与地球公转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希望大家能继续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探索更多有趣的科学知识!第二课时导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学生能够了解四季交替的原因、地球公转的过程以及对生活的影响。
一、导入1. 引入话题:大家是否注意到每年的四季交替是如何发生的呢?为什么冬天很冷,夏天很热呢?2. 激发兴趣: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四季变化和地球公转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四季变化的原因。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粤教粤科版⼩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粤教粤科版⼩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录第1课《地球》 (2)第2课《太阳》 (5)第3课《⽉球》 (9)第4课《⽩天与⿊夜》 (13)第5课《春夏与秋冬》 (17)第7课《种⼦和幼苗》 (20)第8课《植物长⼤了》 (26)第9课《养蚕》 (29)第10课《我们在成长》 (33)第11课《植物⽣长靠什么》 (36)第12课《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39)第13课《植物繁殖的奥秘》 (44)第14课《卵⽣和胎⽣》 (48)第1课《地球》1教学⽬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
2.基本了解地球表⾯海陆分布和⾯积的⼤⼩。
3.了解⼈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2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 知道地球表⾯是由⼩部分陆地和⼤部分⽔域构成的。
难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3教学过程3.1第⼀学时3.1.1新设计⼀、导⼊在⽇常⽣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船只进港出港。
为什么从远处驶来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出港向远⽅驶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线下?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与地球的形状有关吗?⼆、新课(⼀)地球的形状实验模拟实验:将⼩船模形贴着地球仪表⾯来回移动,从另⼀侧观察⼩船模型。
说说⽣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个圆形的球体。
⽉⾷的时候地球的阴影是条曲线。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指导阅读p4 《⼈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简介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地球有多⼤?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三)海洋和陆地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表⾯海陆的分布情况,估算海洋和陆地的⾯积,使学⽣对地球表⾯海陆的分布情况有⼀个较清晰的认识。
海洋⾯积约占地球表⾯积的7/10陆地⾯积约占地球表⾯积的3/10拓展平原⾯积约占陆地⾯积的多少?平原⾯积占陆地⾯积的1/43.1.2教学活动3.2第⼆学时3.2.1教学活动⼀、新授:地球内部有什么a)介绍地球内部概况b)指导阅读p8的“地球的内部结构⽰意图”⼆、活动:1.查找、收集⼈类近代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和数据。
小学科学19《四季与地球公转》(教案)

小学科学19《四季与地球公转》(教案)小学科学教案:四季与地球公转引言:本节课主要介绍地球的公转运动与四季变化的关系。
帮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原理及其对季节变化的影响,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2. 能够描述地球公转带来的春夏秋冬四季变化。
3. 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地球公转周期和各个季节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1. 地球的公转运动原理。
2. 地球公转造成的四季变化。
三、教学难点:1. 地球公转周期及其对季节的影响。
2.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四季变化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图画和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发学生对季节变化的思考,以激发学生对本课话题的兴趣。
2. 观察与实验(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图画,并解释地球公转的原理。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地球公转的实验,通过亲身参与,加深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3. 多媒体展示(1)教师运用多媒体工具展示地球公转的动画,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球公转的过程。
(2)介绍地球公转周期和其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4. 探究活动(1)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种季节的特点,并借助图片、文字和实物等展示给其他小组。
(2)小组间讨论和交流,促进各小组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3)每个小组根据其他小组的展示,给出自己对于四季变化的解释,并从地球公转的角度解释四季变化的原理。
5. 巩固与拓展(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探究活动的结果,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验证和回答。
(2)教师提供与四季及地球公转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拓展。
6. 总结(1)学生总结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对季节变化的关系。
(2)教师进行概括性总结,并强调课程的核心概念。
五、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当天天气情况,并记录下来。
并思考:为什么夏天比冬天热?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地球公转─> 四季变化春天─> 复苏、温暖夏天─> 酷暑、炎热秋天─> 枯黄、凉爽冬天─> 寒冷、降雪七、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地球的公转运动原理,并清晰地认识到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之间的联系。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19课《四季与地球公转》粤教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19课《四季与地球公转》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9 课《四季与地球公转》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四季与地球公转》是《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运动与宇宙”单元的第三课。
本课从“夏天热是不是太阳离地球更近”这个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四季形成与什么有关。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活动1“夏天热是因为地球离太阳更近吗”,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发现太阳离地球的远近对地球的冷暖很难有较大的影响;活动2“四季形成与什么有关”,引导学生利用黑纸盒和温度计做模拟实验探究四季的冷暖与阳光照射角度是否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四季成因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概念。
在2017 年版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已经不再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四季的成因。
教材也因此降低了活动难度,把目标设定为了解四季成因与地球公转有关。
二、学情分析不少学生以为冬冷夏热与太阳离地球的远近有关。
他们也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但不清楚公转轨道的特点。
也没有把公转与四季成因联系起来,更加不清楚阳光直射、斜射的差异。
三、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初步了解地球公转轨道的特点。
2. 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阳光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在南北方向上有规律地移动。
3. 理解四季形成与地球公转有关。
4. 体会地球公转轨道的巨大,初步领悟宇宙之大。
5. 为我国古人的聪明智慧感到自豪。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四季成因与地球公转有关。
教学难点:知道阳光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在南北方向上有规律地移动。
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30 米卷尺、篮球、橡皮泥、牙签、气温计、黑纸盒、计时器、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情境:波波和彬彬觉得夏天很热。
波波好奇:“是不是夏天时太阳离地球更近?”问题:夏天来了,太阳离地球更近了吗?交流:四季变化时,人们总能感觉到冬天冷、夏天热。
这和太阳离地球的远近有关吗?任务:四季成因和什么因素有关?(二)活动探究1. 活动1 夏天热是因为地球离太阳更近吗任务:讨论夏天热冬天冷的原因。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9 地球公转|粤教版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2太阳直射点周年回归运动的规律。
教学情景设计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回顾上节课一些知识: 1.地球公转的轨道是?(黑板画出椭圆轨道) 2.地球公转的方向? (教鞭比划自西向东)3.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变化?板图1)、一天当中,早晚和中午什么时候气温高?你认为与什么有关?2)、一年当中,最热的是什么季节?最冷的是哪个季节?哪个季节正午时分太阳升得高一些,那学生依次回答:椭圆、自西向东、倾斜、没有。
拿出草稿纸跟着画图讨论回答做笔记让学生回忆太阳的公转,方便下面新知识的理解。
板图加深学生已学知识让学生产生对四季划分作为二分二至的背景知识的理解理解并记忆最后是C点,与A点相似,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南半球与北半球受热同样多,北半球处于秋季,C点在9月23日前后,为秋分日。
最后,我们根据A、B、C、D四个特殊公转轨道位置,依次在图上作出其对应的直射点位置,如下图:我们分析可以得到太阳直射点周年回归运动的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不断往返运动。
这节课主要讲授地球公转到二分二至点时,受太阳直射的情。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地球公转》教学设计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地球公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地球公转》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公转的方向、公转周期以及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球仪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球公转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地球的基本认识,如地球的形状、地球自转等。
但关于地球公转的知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公转的方向、公转周期以及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地球公转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公转的概念、公转的方向、公转周期以及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难点: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形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球仪模型、图片等教具,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
2.探究式教学法: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球公转的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模型、图片、PPT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3.教学资源:相关视频、文章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公转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运动。
提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公转的方向、公转周期。
通过地球仪模型和图片,展示地球公转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地球仪模型,分析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9 地球公转粤教版

地球公转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广东版)科学五年级下册47-48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知识目标:
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
情感目标:
1、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
2、认识到科学家在获得证据的过程中需付出艰辛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3、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
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
1、给每组学生准备:记录纸。
2、给全班学生准备:两根木杆、一把直尺、一些小木条、一个红圆纸片、两个蓝圆纸片等。
教学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问题引入。
1、出示情景图,波波和彬彬觉得夏天很热,引出疑问
问题1:同学们,夏天给你什么感觉?
(夏天气温高,特别炎热。)
问题2:是不是夏天时太阳离地球更近呢?
(不是。)
问题3:你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得夏天这么炎热吗?
一到夏天,天气就开始炎热起来,那么夏天为什么会这么炎热,是因为与太阳太近了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四季与地球公转”(板书:四季与地球公转)
(出示澳大利亚的华人在过春节的图片)
2、由于地球是球体,相同的阳光照射到不同地区时,与地面所成的角度可能不同。
(出示太阳光照射地球不同地区时的图片。)
3、思考:阳光直射或斜射时,地面接收到的热量一样吗?
(我们用模拟实验来探究一下吧!)
4、模拟实验:探究阳光照射角度与地面接收的热量的关系。
实验器材:黑纸盒、温度计和硬纸盒等。
(出示图片)
6、模拟实验:探究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是不是造成冬冷夏热的原因。
实验器材:篮球、橡皮泥、卷尺、棉签等。(出示图片)
实验步骤:
(1)、以操场中心为圆心画一个半径26.5米的大圆;
(2)、一名同学举着篮球站在中心,模拟太阳;
(3)、其他同学站在大圆上,手举直径2毫米的橡皮泥小球。
(4)、模拟近日点时,就向前迈一步;模拟远日点时,就向后迈一步。
2、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四季成因。
重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理解四季成因与地球公转有关。
难点
知道阳光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在南北方向上有规律地移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课前问答。
1、思考:怎样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只有在地轴和光线基本垂直的情况下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2、地球是按照什么方向自转的?
(出示图片)
7、同学们,通过实验你觉得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是造成冬冷夏热的原因吗?
(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发现地球大小和公转轨道的大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公转轨道上的近日点和远日点差别和整个公转轨道的大小相比,也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不是造成冬冷夏热的原因。)
2、活动二 为什么东方先迎来黎明
1、以赤道为界地球可分为南北两个半球,当北半球是夏天的时候,南半球却是冬天。
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
观察情景图
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
通过观察情景图,使同学们对夏季炎热的原因产生兴趣。
讲授新课
1、活动一 夏天热是因为地球离太阳更近吗
1、思考:同学们,你知道地球是怎样围绕着太阳转动的吗?
(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着近似圆形的轨道绕太阳公转。)
2、每年7月初,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远的一端,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实验步骤:
(1)、将温度计一端放到黑纸盒内,平放在地面上,观察温度的变化;
(2)、通过硬纸盒改变温度计的角度,来调节阳光照射角度,观察温度的变化;
(3)、多次调节角度,观察温度变化。
5、阳光以不同角度照射两个黑纸盒,记录温度计读数的变化,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6、根据实验数据,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我发现太阳直射时,温度最高;太阳光斜射的角度越小,温度越低。)
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19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四季与地球公转
单元
四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
学习
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绕太阳公转;
2、了解地球、太阳和地球公转轨道的大小比例;
3、知道四季的形成和哪些因素有关。
科学探究
1、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模拟实验;
2、能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1、体会地球公转轨道的巨大,初步领悟宇宙之大;
通过思考交流,知道四季的成因与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的规律移动有关。
课堂练习
1、夏天热是因为地球离太阳更近吗?
答:地球大小和公转轨道的大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公转轨道上的近日点和远日点差别和整个公转轨道的大小相比,也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夏天热不是因为地球距离太阳太近。
2、四季的形成与什么有关?
答: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南北移动,从而形成了四季变化。
思考交流
思考交流
做模拟实验
思考问题
观察交流
做模拟试验
交流思考
通过思考交流,了解地球的公转、远日点和近日点。
了解太阳、地球直径以及远日点和近日点数据。
通过模拟实验,知道地球距离太阳远近不是造成冬冷夏热的原因。
通过观察交流,了解不同地区的同一时间季节有所不同。
通过模拟实验,知道阳光照射的角度不同,温度也会有所不同。
拓展提高
圭表的认识。
课堂小结
1、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着近似圆形的轨道按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转一圈要花约1年的时间。
2、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不是造成冬冷夏热的原因。
3、直射点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形成了四季变化。
板书
四季与地球公转
地球绕太阳公转,转一圈要花约1年的时间。
直射点有规律地南北移动,从而形成了四季变化。
而1月初,地球则到达距离太阳最近的一端,这个位置叫近日点。(出示图片)
3、地球围绕着太阳逆时针公转一圈,需要一年的时间。
(出示图片)
4、继续思考;怎样才能知道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是不是造成冬冷夏热的原因呢?
(我们用模拟实验来探究一下吧!)
5、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太阳、地球直径,太阳到地球远日点和近日点的真实数据。然后将太阳、地球及地球公转轨道大小的数据按一定比例缩小,再找合适大小的物体到操场上做模拟实验。体会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以及地球在远日点和近日点时与太阳距离的差别。
7、 观察下图,描述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阳光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的位置变化。
8、思考:结合实验的结果,说说阳光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位置改变时,南北半球接收到的热量是否也会随之变化?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南北移动,从而形成了四季变化。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多,北半球为夏季 、南半球为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南半球获得的热量较多,南半球为夏季,北半球为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