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古文运动》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文三篇教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文三篇教案第一篇:《朝代之谜》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古文《朝代之谜》,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学生阅读古文《朝代之谜》。
2. 学生分组讨论古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 教师解读古文,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知识。
教学步骤1. 教师介绍古文《朝代之谜》的背景和作者。
2. 学生自主阅读古文,理解文中的关键信息。
3. 学生分组讨论古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4.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并总结讨论结果。
5. 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子,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知识。
6. 学生完成相关研究活动和练。
教学评价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表现。
2. 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和兴趣程度。
第二篇:《楚辞中的爱情》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古文《楚辞中的爱情》,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 研究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其中表达的爱情观念。
教学内容1. 学生阅读古文《楚辞中的爱情》的部分篇章。
2. 学生研究古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 学生感受古文中的爱情情感,进行情感表达训练。
教学步骤1. 教师介绍《楚辞中的爱情》的作者和背景。
2. 学生阅读古文的部分篇章,理解文中的爱情表达方式。
3.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4. 学生进行情感表达训练,演绎古文中的情感场景。
教学评价1. 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表现。
2. 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念的理解和体验。
第三篇:《童年》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古文《童年》,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能力。
- 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和成长环境。
教学内容1. 学生阅读古文《童年》。
2. 学生理解古文中表达的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3. 学生参与相关的感悟和创作活动。
教学步骤1. 教师介绍古文《童年》的背景和作者。
2. 学生自主阅读古文,理解文中的感悟。
3. 学生分享自己对古文中内容的感悟和体验。
4. 学生进行相关的感悟和创作活动,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
唐宋古文运动课件设计

王安石
• 文章风格 • 政论性散文针对时弊 • 提出明确的主张,具有极强的说服力量 • 诗文都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 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 • 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对社会前途的忧虑,
以及对传统思想的反抗
• 抒发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苏洵
• 擅长论说文与书信 • 其散文论点鲜明,言语锋利,具说服力 • 其政论文中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
柳宗元
• 传记取材于下层人物,借题发挥,有强烈的 讽刺性
• 寄托深远 • 山水游记,渗透着自己的痛苦的感受和抑郁
的情怀 • 生动细致,有声有色
柳宗元
• 善用比喻 • 令景物形象鲜明突出 • 文笔清丽 • 能够将笔下山水风景写得诗情画意 • 论说文气势劲健 • 多用来阐述他的哲学观点和政见
柳宗元
对象 • 古文新传统,支配中国文坛一千多年
唐宋古文运动之影响
• 古文地位得以重新确立,散文成为文学主流
• 忽略文学的价值: 过于偏重文学的政治、教 化的实际功用,忽略文学作品的艺术和美的 价值
完
宋代古文运动的兴起原因
• 古文运动走向下坡 • 再次追求辞藻华美的骈文 • 六朝骈文再次兴起 • 北宋欧阳修继承韩愈、柳宗元的遗业,宋代
散文才获得巨大成就 • 苏轼、曾巩、王安石等协助推动散文
韩愈
• 文学主张 • 文以载道: 用古文宣传儒家之道 • 务去陈言: 建立新的文学语言 • 创作要有真情实感 • 提出了「不平则鸣」的观点
柳宗元
• 文学主张 • 文以载道: 主张文章为阐明儒家道理服务 • 破骈为散: 排除六朝以来骈俪文体 • 务去陈言: 主张革新主体,建立新的文学语
言
柳宗元
• 注意品德修养: 文章就是一个人德行的反映 • 艺术手法: 提倡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山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参考答案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1)远上寒山石径斜(2)白云生处有人家(3)停车坐爱枫林晚(4)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设计】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大学语文唐宋文学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唐宋时期文学的发展背景和特点。
2. 掌握唐宋八大家的主要文学成就和作品风格。
3. 深入理解唐宋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唐宋八大家的生平、文学成就和作品风格。
2. 典型作品如《师说》、《醉翁亭记》、《赤壁赋》等。
教学难点:1. 对唐宋文学深刻内涵的理解。
2. 分析唐宋文学在历史背景下的时代特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简述唐宋时期文学的地位和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唐宋文学的特点。
二、讲解唐宋八大家1. 介绍唐宋八大家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2. 分析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人的文学风格和代表作品。
三、分析典型作品1. 以《师说》为例,讲解韩愈的散文风格和文学价值。
2. 以《醉翁亭记》为例,讲解欧阳修的散文风格和文学价值。
3. 以《赤壁赋》为例,讲解苏轼的散文风格和文学价值。
四、课堂讨论1. 分析唐宋文学在历史背景下的时代特征。
2. 探讨唐宋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 回顾唐宋八大家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2. 回顾典型作品的文学价值和风格。
二、深入讲解经典作品1. 以《师说》为例,深入分析韩愈的文学思想和散文风格。
2. 以《醉翁亭记》为例,深入分析欧阳修的文学思想和散文风格。
3. 以《赤壁赋》为例,深入分析苏轼的文学思想和散文风格。
三、课堂讨论1. 分析唐宋文学在历史背景下的时代特征。
2. 探讨唐宋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四、总结1. 总结唐宋时期文学的特点和成就。
2. 强调唐宋文学在中华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唐宋八大家的生平、文学成就和作品风格有较全面的了解。
2. 学生能深入理解唐宋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得到提升。
《唐宋诗讲解教案设计:帮助学生优雅地欣赏古诗词》

唐宋诗讲解教案设计:帮助学生优雅地欣赏古诗词一、引言•简要介绍唐宋诗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为何有必要设计特定的教案来帮助学生欣赏这些古代诗歌。
二、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唐宋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观赏水平。
三、先导知识•提供背景知识:简要介绍唐宋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以及与诗歌创作相关的重大事件。
解释对于理解和鉴赏唐宋诗是至关重要的。
四、教学方法4.1 特色活动•设计与唐宋文化相关的特色活动,如书法体验、茶道表演或传统音乐欣赏等,以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并将其与古代诗歌相结合起来。
4.2 赏析技巧指导•教授不同类型的唐宋诗歌,并提供赏析技巧指导。
例如,启发学生观察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反复出现的主题,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4.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阅读和分析一首选定的唐宋诗,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观点和体验。
这样做既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又能够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4 创作实践•引导学生尝试写作自己的唐宋风格诗歌,鼓励他们通过模仿古人的表达方式以及运用所学赏析技巧来创作。
这样做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文学创造力,还能深化对唐宋诗艺术特点的理解。
五、评价•设计适当形式和标准,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
除了考查知识掌握程度外,还要注重对于唐宋诗欣赏和创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六、拓展资源•推荐文献、电子资源或场地参观等拓展资源供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了解唐宋文化和诗歌。
七、总结•总结课程设计的要点,强调培养学生对唐宋诗的欣赏和创作能力对于其文学素养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发掘并欣赏古代诗歌的美妙。
2022年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实用阅读 唐宋古文运动》

古文观止阅读方法指导教学设计教案:陈美李钢教学目的:1通过?蹇叔哭师?文本指导阅读,让学生明白如何阅读古文。
2体会人物性格及语言的严密论辩力量和忠心。
3重点虚词及文言现象,如:无乃、其、之等4通过本节课的指导,学生能真正地掌握古文阅读的方法,并能爱上古文阅读。
重点实词:劳、远、东重点句子:〔略〕教学重点:人物语言内容理解教学难点:人物性格把握教学时数:1课时〔在全文提示预习一节课上进行〕教学步骤:〔一〕?殽之战?内容概括复习提问决策阶段[〔①段〕:] 行军阶段[〔②段:〕〔③段:〕] 阶段[〔④段:〕〔⑤段:〕] 战后阶段[〔⑥段:〕〔⑦段:〕]〔二〕导析第一段内容1、朗读及初步理解〔1〕范读①分成两场面;②两学生分别口译一场面。
〔2〕订正学生口译,弄通全段内容。
2、自读及重点字、词、句理解。
〔1〕虚词:无乃〔〕不可乎!其〔〕谁不知?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2〕实词:劳师以袭远〔劳:远:〕秦师遂东〔东:〕〔3〕句式:①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②勤而无所,必有悖心③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3、研读及思想内容把握〔1〕蹇叔一共有几次说话?一次对话,哭:哭孟,哭秦穆公二次对话,哭:哭亲情〔2〕为本段选一小标题〔③〕①蹇叔哭师;②蹇叔谏袭郑;③蹇叔论战。
〔3〕蹇叔谏袭郑〞根本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哭秦师〞中蹇叔有哪些预见?〔用原句答复〕〔4〕两场面中表现了秦穆公和蹇叔怎样的性格?蹇叔:审时度势、知己知彼、忠贞坚毅、老成持重、智慧过人,富有远见卓识的谋臣形象跃然纸上。
秦穆公:独断专行,不听劝告、刚愎自用,一意孤行。
〔5〕秦穆公为什么不听蹇叔的话?4、全段内容概括与大语文引伸①?左传?写有一个什么样突出特点?②“殽之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③仿此段写一段文字评论美国打击分子?例文:武力打击活动,无乃不可乎?劳命伤财,伤及无辜;分子身藏暗处,敢死不要命;一升级,势必引起世人恐慌,世界动乱,其挑起世界,也不一定。
唐宋文学教案

唐宋文学教案教案【导言】唐宋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时期。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唐宋文学的特点、代表作品以及文学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唐宋文学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 掌握唐宋文学的典型代表作品;3. 提升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一、唐宋文学的历史背景和特点(30分钟)1. 唐宋文学的历史背景概述:社会政治环境、文化氛围等;2. 唐宋文学的特点:诗词、散文、戏剧等文学形式的繁荣;3. 唐宋文学与前代文学的联系与区别。
二、唐宋文学的典型代表作品(60分钟)1. 唐诗三百首:以杜甫、李白为代表的唐诗名家及其作品赏析;2. 宋词选:以李清照、苏轼为代表的宋词名家及其作品赏析;3. 唐宋散文: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唐宋散文名家及其作品赏析;4. 唐宋戏剧:以《西华山》、《汉宫秋》为代表的唐宋戏剧及其演绎。
三、唐宋文学的文学背景与创作特色(40分钟)1. 唐宋文学的文人墨客与文化底蕴:举办饮会、琴棋书画等文化活动;2. 唐宋文学的创作特色:志怀壮丽、意境深远、意象丰富;3. 唐宋文学的影响与传承。
四、文学鉴赏与创作指导(30分钟)1. 鉴赏唐宋文学名篇:通过欣赏名篇,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理解力;2. 唐宋文学的创作指导:通过分析创作技巧和文学手法,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3. 学生作品展示与交流。
【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讲述唐宋文学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2. 欣赏与表演相结合:鉴赏唐宋文学名篇,并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和解读;3. 创作与展示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并进行作品展示与交流。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2. 作品评价:学生创作的作品质量及表达能力;3. 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对于唐宋文学的理解及观点的表达能力。
唐宋古文运动-苏教版实用阅读教案

唐宋古文运动-苏教版实用阅读教案一、教学背景“唐宋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文化运动,它对于唐代文学和宋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如何教授唐宋古文是我们老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教案主要针对初中学生各年级的语文教学,以苏教版的教材为基础,结合唐宋古文运动的背景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多种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对唐宋古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和课堂教学,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唐宋古文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背景,理解其对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影响;2.掌握唐宋古文常用的文学表现手法和写作特点,能够初步鉴别古文语言特点;3.能够自主应用唐宋古文的写作特点和表现手法,写出符合古文文体的作品;4.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鉴别古文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唐宋古文运动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唐宋古文运动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对唐宋古文运动产生兴趣。
教学内容1.了解唐宋古文运动的发生和基本特点;2.阅读唐宋时期的古文作品,感受这些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3.分析唐宋古文运动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教师介绍唐宋古文运动的背景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唐宋古文运动的“文化大革命”意义;2.向学生介绍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和古文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和感受这些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3.分析唐宋古文运动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帮助学生了解古文文体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学习古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和写作特点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唐宋古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和写作特点,提高学生鉴别古文的能力,掌握古文语言特点。
教学内容1.分析唐宋古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和写作特点;2.阅读唐宋时期的古文作品,鉴别其中的表现手法和写作特点;3.分析唐宋古文运动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
教学步骤1.向学生讲解唐宋古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和写作特点,例如夸张手法、比喻手法等;2.让学生阅读唐宋时期的古文作品,并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表现手法和写作特点;3.教师通过讲解唐宋古文运动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写作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唐宋古文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条目内容要点。
2、通过对条目知识的辨析和整合,学生能够准确地筛选知识信息。
3、学生学会运用做卡片的方法全面恰当地引述条目要点和正确把握知识信息。
4、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百科条目注重引用资料和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权威性的特点有深刻体会,培养和提升学生重视科学、服务科学的责任心。
5、通过百科条目的阅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而养成利用文献资料学习、研究的扎实而严谨的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条目内容要点。
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百科条目注重引用资料和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权威性的特点有深刻体会,培养和提升学生重视科学、服务科学的责任心。
教学难点
对条目知识的辨析和整合,学生能够准确地筛选知识信息。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文章简介:
《唐宋古文运动》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中国文学卷》,由中国现代学者钱仲联编纂。
该条目针对中国文学史上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古文运动系统地介绍了它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代表人物、创作主张、写作形式等知识内容,全面阐述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位唐宋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在倡导古文运动中所遵循的古文理论,让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唐宋古文运动的宗旨,同时简要地说明了唐宋古文运动的对包括清代桐城派在内的古文家、古文流派的或影响。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能够准确地筛选条目要点和正确把握知识信息,找出文章的关健字句,理清文章脉络。
2、根据条目要点和知识信息,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条目全文按顺序和表述重点分为总说和分说两大部分。
第一自然段是该条目的总说部分,是全条目的关健所在。
该条目简洁扼要,直截了当地阐明了唐宋古文运动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形式。
古文运动的文学主张是“复兴儒学”,具体而言,就是推尊儒学,排斥佛老,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其中心是“文以明道”;古文运动的创作形式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也即贬斥自南北朝盛行而在韩愈时代还浒的骈体文同时遵从先秦两汉时期在体式上没有限制的单行散句。
条目的分说部分就紧紧围绕这一段所确定的两个方面内容展开说明。
第二至第六自然段是该条目的分说部分,分别从古文运动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等多个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解说,并始终突出古文运动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形式。
解说过程中,又大致分成唐代古文运动和宋代古文运动两大方面。
第二自然段着重说明唐代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即产生的背景。
原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文学本身发展的内在原因:六朝时期,骈文鼎盛,散文中衰,那种追求声律、对偶,词藻华丽和句式整齐的形式主义风尚,已经成为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桎梏,随着社会生活日益广阔和复杂,文体改革的要求也就产生了;条目先后列举了西魏苏绰、隋朝文帝和李谔、初唐刘知己、王勃等人的改革文体的要求和行动,到陈子昂大张“复古”旗帜,文体一变;天宝以后,萧颖士、李华、元结等,提倡儒学复古,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强调文学的讽谏作用,道统文学的理论渐趋成熟。
二是有赖于强有力的领袖人物的出现:韩愈是古文运动的杰出组织者和领导者,柳宗元积极支持和声援韩愈,他们有明确的理论和文学作品,又都是热心奖掖后进,社会影响很大,因而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自然段是该条目的中心段落,始终围绕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展开阐述,集中阐明他们倡导古文运动的文学主张。
从根本上说,“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了首位。
其具体的古文理论体系还包括下面的六个方面的内容:
1、主张“养气”,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以决定文章的表现形式;
2、学习标准上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重经史,重文学人士的艺术成就,以丰富自己的写作;
3、自创新意新词,反对模仿因袭,要求“惟陈言之务去”;
4、在重视艺术形式的同时,特别反对有文采而内容荒谬的作品;
5、要求写作必须有认真的态度,不敢出以轻心、怠气、昏气、矝气;
6、反对盲目地厚古非今,对“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的状况表示愤慨。
正因为有了这些明确的文学主张,并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实施,古文运动得以大张旗鼓地进行,从而也推动了文学的进步。
第四自然段在上一段的基础上强调文学主张的基础上补充说明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其他措施及影响。
一是韩愈面对时人的非难和嘲笑,毫不动摇,“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因而不断壮大了古文运动的队伍,我们从《师说》一文中作者对“好古文”“能行古道”的李蟠的赞赏有加可以看出韩愈的胆识。
二是韩愈、柳宗元等人十分注重汲取口语中的新鲜词汇,提炼为接近口语的新的书面语言,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扩大了书面语言的表达功能,开创出新的散文传统。
三是韩愈、柳宗元二人的文学主张和创作行为的影响甚为深远,无论是韩愈的学生李翱、皇甫湜、李汉等人,还是唐代的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都在继承和推广古文运动文学传统方面直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五自然段的解说类似于第二自然段,即阐述欧阳修倡导的宋代古文运动的产生的背景。
同样包括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文学本身发展的内在原因:,即在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的北宋初期,王禹偁、柳开、石介等有识之士,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努力提倡古文,给延续了百年之久的淫靡文风以有力的打击,也为欧阳修的古文革新运动开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二是有赖于强有力的领袖人物的出现,即欧阳修的大力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又一次在宋代抱起波澜,当然,这里也离不开欧阳修在朝廷里的政治地位。
第六自然段的解说类似于第三自然段,即着重阐述欧阳修倡导的宋代古文运动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创作,同时对唐宋古文运动他指出提纲挈领式的总结。
欧阳修所倡导的宋代古文运动能够得以全面开展,同样离不开苏洵、苏轼、王安石、曾巩等古文大家的大力支持,他们的文学主张,首位的是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的“明道”,这种主张是和韩愈一脉相承的,在文和道的关系上,他和韩愈一样,强调对文的决定作用,认为道是内容,如金玉,文是形式,如金玉发出的光辉,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学习韩愈“文从字顺”一平易近人的作风,因而进一步奠定了韩愈、柳宗元、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
该条目的阐述过程中,始终紧扣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人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对学生和后代的影响,以突出古文运动的浩大声势和深远的影响力,如“当时有一批学生或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韩愈的学生“转相传授,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开展”,“明代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
人以及清代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等等表述就是最好的明证。
整个条目,时间清晰,古文运动的产生发展过程明确,三位代表人物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创作十分突出。
通过该条目平实而又有重点的阐述,我们从中了解了三代散文发展的流变过程,为我们将来进一步熟悉古文内容和研究古文成就作好了理论上的指导工作。
四、引导学生完成【“阅读与探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1、完成这个练习,关健在于熟悉文本内容,筛选出相关信息,准确填表。
2、唐代中期,时人惧怕韩愈利用师徒关系,传授古文,竟然“群怪笑骂,指斥牵引”,而韩愈不顾流俗,犯忌笑侮,广收门徒,扩大古文写作的队伍,遂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而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正与韩愈百折不回的反潮流精神相吻合。
同时韩愈的主张是为道而作文,即因文见道,因道见文,二者并重,不容分开,而李蟠“好古文”、“能行古道”,对韩愈的主张是大力支持的。
因此,韩愈在《师说》中对李蟠要大加赞许。
韩愈对李蟠的赞许,体现了这样的一些文学主张:为文为人并重,作家的思想道德修养是为文立言的根本;学习标准上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重视经史,吸取精华,丰富写作;强调“从师而问”的师道传统,突出“明道”的古文理论。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①“古道”指儒家的仁义和道统,“辞”指体现思想的文辞;这里突出了韩愈“明道”的文学主张,即推行古道,复兴儒学。
②“根”指个人的修养,“实”指文章;这里强调了个人的修养与其写作成果的必然关系,体现了韩愈“养气”的文学主张,即作者的道德修养决定文章的表现形式。
③加点词语的意思是说所写古文语辞必须是自己的,否则就是抄袭;这里体现了韩愈自创新意新词的文学主张,即学古文,应该“师其意,不师其辞”。
④“文锦”“陷阱”指有文采而没有“道”的文章;这里体现了柳宗元在重视艺术形式的同时,特别反对有文采而内容荒谬的作品的文学主张。
⑤加点词语的意思是儒家仁义道统思想突出的文章,其内容很容易理解;这里体现了欧阳修所倡导的与韩柳保持一致的“明道”的文学主张。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上的相关练习。
2、预习《面对图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