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规范答题(全)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

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分析意境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高分就是这样炼成的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游月陂宋·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分)[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

古诗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新)

古诗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新)

古诗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新)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一、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解答分析: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必须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述时应结合诗句,概括出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或画面。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回答要具体,不能空洞。

例如只答出“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XXX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XXX睡鸳鸯。

明确: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XXX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1)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2)表现了诗人结束了颠沛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3)军城早秋XXX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明确: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步骤1)昨夜深沉,北风呼啸,长驱汉关;天空阴云密布,边关冷月高悬,西山战鼓犹急。

(步骤2)暗示着边境局势的紧张;也反衬边关将士誓死破贼、决战必胜的豪迈情怀。

(步骤3)二、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就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主要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方法三大类。

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一、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进行赏析。

(完整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做题技巧总结

(完整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做题技巧总结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做题技巧一、内容情感型一般提问方式:(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例1】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步骤一(景)这首诗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蕴涵万千的景象。

步骤二(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例2】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归图,“枯”“老”“昏”营造出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游子内心的哀伤。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秋郊庄户图,热情赞颂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C.“西风瘦马”一句,“西风”即秋风,一个“瘦马”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D.末句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直接抒情,抒发了长年漂泊的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

二、分析技巧型一般提问方式:(1)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诗歌中多处用到某种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古诗词鉴赏答题模式(邹超荣公开课用)

古诗词鉴赏答题模式(邹超荣公开课用)

分析技巧型
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手法) 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 法。(阐运用) 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析效果)
堂上练习
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6分) 清江引· 秋怀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 声秋梦里。 问:这首元曲情景交融,诗人写了 哪些秋景?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 用?
分析意境型
答题步骤: 1.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图景) 2.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点氛围)
3.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析感情)
练习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6 )
答案:
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 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 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 寂静(步骤二),突出诗人出行之早, 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情。(步 骤三)
基本思路:
优秀学生答案:
①“遍”是布满的意思(步骤一),突出鹤 巢、松树之多,与下句的“稀”形成对比, 写出人访少(步骤二),更显出环境之幽静 (步骤三)。 ② “遍”在诗中是“遍布、布满”的意思 (步骤一)。鹤巢松树遍布,来拜访荜门 的人稀少(步骤二)。描写出山居寂静, 远离人烟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 的赞美之情。(步骤三)
答案: 诗眼是“锁”字。锁”字形象地 表明了满庭春色锁在高墙之内,无法 泄露;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 内,白白消逝。
首句概说: 是什么、写了什么 次句分析(手法方式): 运用了……艺术手法; 三句揭示(效果内涵): A 突出了……艺术效果 B 渲染了……意境 C 表现 \ 抒发 \ 寄托了……思想情感 D 塑造了……艺术形象

古诗鉴赏题答题步骤(精)

古诗鉴赏题答题步骤(精)

第一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这种类型题常见的问法是: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回答这种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意与境的有机统一体,“意”是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或场景氛围。

境是抒发情感的依托,所以本题答案应该由两部分构成:境+意。

为了更好的把握诗歌中的思想感情——意:月亮——思乡、怀念故友浮云——游子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婉、至诚鹧鸪——思乡、凄清东篱——出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离别怀思之情梅花——不怕挫折打击、敢为天下先以及纯洁的高尚品质松树——傲霜斗雪的品质梧桐——凄凉、凄苦、悲伤之情燕子——惜春、思念亲人、昔盛今衰、亡国破家之感、羁旅情仇、飘泊之苦寒蝉——悲凉浮萍、孤舟——漂泊之感花草树木类:菊花:隐逸、高洁、脱俗。

梅花:坚强、不屈不挠。

竹:气节、正直,谦恭、虚心。

杨柳:送别、伤感。

梧桐:凄凉、凄苦。

芭蕉:孤独忧愁,离情别绪。

草:卑微、荒凉或希望、顽强生命力。

飞禽走兽类:子规(杜鹃):凄恻、思乡。

猿猴:哀伤、凄厉。

鸿鹄:理想、追求。

孤雁:思乡、孤独寂寞、飘零。

沙鸥:漂零伤感。

蝉:高洁,悲秋。

斑马:惜别。

鹧鹄:离愁别绪。

哀鸿:哀伤痛苦,流离失所。

风霜雨雪类:江水:流逝、伤时、愁苦、怀古。

秋水:盼望. 烟雾:情感朦胧、惨淡。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

浮云:游子、飘泊。

露、霜:人生易老、环境凄苦。

冰雪:心志忠贞,品格高尚。

其他类:月:人生圆缺悲欢、思乡念亲。

夕阳:失落、消沉、人生短暂。

夜半:愁思怀旧。

古迹:怀旧、感慨昔盛今衰、明志。

乡村、山水间:厌俗思归、纯朴隐逸。

仙境:飘逸自由、高洁厌俗。

天地山川:生命短暂、个人渺小,情感孤独,心胸开阔。

双鲤、尺素:书信。

西楼:桂怨。

南浦:水边送别。

长亭:路上送别。

精卫:不畏艰难。

抱柱:坚守信约。

三尺:法律。

南冠:囚犯。

白云苍狗:世事变幻无常。

(完整版)古诗集鉴赏万能答题模板

(完整版)古诗集鉴赏万能答题模板

(完整版)古诗集鉴赏万能答题模板一、题目简析在开始鉴赏古诗之前,我们需要对题目进行简单分析,了解古诗的主题、意境和表达方式。

通过分析题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答古诗。

二、背景介绍在此部分,我们将为读者提供有关古诗的背景信息。

这包括诗人、诗词创作背景,以及与古诗相关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了解这些背景信息,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创作动机和意义。

三、鉴赏要点1. 诗歌结构与体裁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古诗的结构特点以及所属的诗体。

这包括诗的格律、词数、用字等方面的特点。

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体裁对于深入理解诗的主题和表达手法非常重要。

2. 感情表达与意象描绘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关注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意象来描绘情感。

我们可以分析诗中的具体描述、修辞手法、象征意义等来帮助我们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

3. 文化内涵与寓意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古诗中的文化内涵和深层寓意。

古诗常常充满着丰富的文化象征和隐喻,通过解读这些象征和隐喻,我们能更好地领悟古诗的深层意义。

4. 语言运用与修辞手法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分析古诗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

这包括对诗中句式、用词、句法等方面的分析,以及对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解读。

理解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义和美感。

5. 主题词与意境解读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古诗中的主题词和意境,通过解读主题词和意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的主题、意义和艺术形象。

四、个人感悟与评价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根据我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对古诗进行个人的感悟和评价。

我们可以谈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赏析以及与其他古诗的比较等方面的内容。

五、参考答案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我们在此提供了一个参考答案。

这个答案将综合前面的鉴赏要点,并以逻辑清晰的方式展示出古诗的鉴赏思路和重点。

六、总结通过本文档的指导,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答古诗,提高古诗鉴赏的能力和水平。

古诗鉴赏万能答题模板

古诗鉴赏万能答题模板
X一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公式】炼字(动词)分析题的表述: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2.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3.有人说某字是全诗的诗眼,你同意吗?说说你理由。




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①弄清品评的角度(内容形式?整体局部?表现手法?);
②读诗和某人的评价;
③研读诗作,形成自己的看法;
④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观点的依据。
(1)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不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公式】词语在诗句中含义、诗歌意象分析的表述: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表层含义)+该字词描述的景象+该字句表达的情感或意境。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解说相关诗句;
②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
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公式】诗歌意境的体味的表述: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主观感受(营造的氛围特点)+交融的感情。




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2.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①先用若干形容词准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简练生动、明白晓畅…
②用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及效果;

初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万能答题模板

初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万能答题模板
②后相关诗句简要解说;
③再作用分析
(1)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
(2)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公式】同上




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设问示例
答题步骤
答题范式




1.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诗的第X句/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①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
②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
③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3.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4.品味作品某字,并加以简要分析。
①准确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该字的表达作用;
③明确答题方向:A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X一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
【公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表达作用。




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2.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 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物、托物言志、咏史 言志、借人物言志、用典抒情、怀古伤今、借 古讽今、即事感怀等)
[注意]: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 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 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 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 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意象(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 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意盎然等。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体。
注意:这一类型未必全部是“三部曲”,要根据题干要 求灵活处理,有所侧重。 如: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侧重在第二步
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 自然图景,其中_ _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 而_ _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意象
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以及语言 特色。 表现手法+语言
小结:
高考中诗歌鉴赏的设题角度 主要是三大类—— 1、意象类
蕴含作者主观感情的景或物等
内容
2、情感类
3、技巧类(艺术手法、语言、结构)
返回
三、情感类解题突破
1、审题——基本提问方式: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 感?)
这句话(这首诗)主要表达什么感情? 这首诗(诗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情感,你认为呢? (开放性的试题) ……
“表达什么”
【练一练】: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 题。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 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这首元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 这首元曲选取西风、雁啼、红叶、 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 特征的景物,渲染了浓浓的秋意,表 达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愁情。
答案:“空”是徒劳之义,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
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答 题 步 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作用,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 达了怎样的感情。 28
第一种类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题型分析 木兰花 宋祁
一、诗歌中的形象
二、意象、意境
三、思想情感 四、语言“炼字” 五、鉴赏表达技巧 六、写景的手法
一、人物形象类突破技巧: 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分为两类:1、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2、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一、诗人自己:知人论世,顾及背景。 注意诗人的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政治主张, 创作背景等。 常见的情感,有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为之苦,报国无门 不为当道所用之愤或写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叹命运 无常,孤苦无助之难等。 二、注意“物”的像,以物喻人。常见类型诗:咏物诗 一些咏物诗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中所描绘的物的形象, 也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例如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二)如何从诗中找到关键词。
动词
修饰语:多为形容词

特殊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
词、数量词、名词、虚词 (副词)
26
炼字题如何解答?
答题步骤:作答这类题时,不要孤立的地只读该字,要放在 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
(1)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 (2)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这些修 辞手法以词类活用为主,多数情况用作动词。修辞手法则以拟人,比喻,通 感等为主。当然还可能出现化动为静等表达技巧(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准确含 义)。 (3)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或所表达的意义;(展开联
C、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 现得淋漓尽致(点作用)。
30
课堂小结:
1、寻找并鉴赏诗中精练词语时,可首 先考虑动词、形容词等。 2、赏析炼字题,应结合全诗的意境。 3、答题时,应力求步骤规范,语言严 谨、顺畅,多用术语。 返回
31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抒情类 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 描写类 修辞类 其他类 篇章结构 开门见山、欲扬先抑、伏笔照 应、情景分写、情景合写、小中见大、画龙点睛、卒 章显志、起承转合、重章叠句、铺垫 照应、层层深 入 、抑扬。
返回
【各个击破】 :
二、意象、意境类突破技巧
1、审题——基本提问方式 “选用了哪些意象?” “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选取景物有什么特点?” “××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
“写什么”
3、解题步骤——“三部曲” 1)总体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根据题意抓主要意 象(景物)结合诗句——“翻译”。
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模式】: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 高人逸 士(隐士)的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幽居之地的景物描 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 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诗人对隐逸 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 遇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 送别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 ①忧国伤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 2、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岳阳楼》 ②建功报国 1、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 洋》
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4)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哲理,或具有怎样的 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后两者往往是合为一体的。
提醒:尽量运用鉴赏术语进行鉴赏。
27
规范答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 程?长亭更短亭。 (1)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 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 (04浙)
——规范答题
一、设题角度
例: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 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 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 思想感情 由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 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 同感情特点,并简要分析 。 表现手法+思想感情
表达方式
题型:赏析手法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点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 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学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 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 某句诗时,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 [答题范式]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 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析效果 (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 了什么主旨) 【叙——析——评】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三、他人形象。整体关照,篇中求神。 1、注意诗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于整 篇中求神韵与意趣。(正面) 2、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 物、周围人的存在、评价) 3、根据诗歌创设意境。 答题步骤 : 1、用两、三个词概括形象特征(性格+身份)
2、分析形象具有这些特点的依据;(抓住语言、动作、细 节等) 3、总结指出形象的意义或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4、有技巧要点出技巧作用。
3、解题步骤——“两部曲” 1)描摹诗歌图景(扣住相关意象)或 抓住文中能表达情感的字眼。
2)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例题演示:】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问: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 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 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 “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 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 “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 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③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 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 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 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 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 轼《水调歌 头· 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 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
总结:
上述两类(意象、情感)的设题角度是建立在诗歌 内容上的,在答题是应注意——
1、就诗论诗,读懂诗意后在答题;就题解题,审清题干, 按部就班。
2、答题忌空洞,要注意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说明理由, 尽量具体化。 3、两类题型的基本表达程式分别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