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和职业防护PPT课件

合集下载

《职业病危害与防护》课件

《职业病危害与防护》课件
《职业病危害与防护》 PPT课件
本课件旨在介绍职业病的危害并提供预防措施,帮助人们认识职业病防护的 必要性与重要性。
什么是职业病危害
职业病是由于长期从事某种工作而导致的一种或多种疾病,其危害可以来自 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因素。
不同类型的职业病及其危害
尘肺病
长期吸入粉尘可导致肺部疾 病,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困难 和永久性损伤。
噪声聋
长期暴露于高噪声环境会引 起听力损害,从而导致聋哑。
有害化学品中毒
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可能导致 中毒,威胁身体健康和生命 安全。
常见职业病的防护措施
个人防护
佩戴口罩、手套及其他必要的个 人防护装备,避免直接接触有害 物质。
工作环境改善
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减少职业病 危害物的排放和接触。
健康监测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监测,及早 发现职业病并采取相应措施。
职业病危害评估与监测
职业病危害评估与监测是预防职业病的重要措施,通过评估工作环境中的危 害和检测工人的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
1 《职业病防治法》
规定了职业病防治的基本原则和法律责任。
2 《职业病断标准》
对职业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了具体规定,方便职业病的诊断和认定。
3 职业病防治政策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职业病的预防与控制。
职业病防护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保障工人健康
职业病防护措施可以保护工人 的身体健康,降低患职业病的 风险。
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职业病造成的工作能力下 降,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
促进社会稳定
职业病防护能够减少社会医疗 负担,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结论与提醒
职业病的预防是每个人的责任,只有重视职业病防护,才能保障个人的健康与安全。

职业暴露与防护ppt课件

职业暴露与防护ppt课件
添加文档副标题
目录
01.
XX.
03.
04.
05.
职业暴露是指在工作 过程中,由于接触有 害物质、生物、物理 因素等,导致身体受 到伤害或疾病的风险。
职业暴露包括化学性 暴露、生物性暴露、 物理性暴露等。
职业暴露的危害包括 职业病、职业伤害、 职业死亡等。
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 包括个人防护、工程 防护、管理防护等。
05
加强监管:加强对防护措施的监管,确保其 得到有效执行
02
培训员工:对员工进行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 训,提高员工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04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防护设备的使用情况, 确保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06
建立应急机制:建立应急机制,以便在发生 职业暴露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危害。
评估标准:根据职 业暴露的风险等级 和防护措施的实施 情况
定期检查工作场所的安全 设施和设备
定期检查员工的个人防护 用品是否齐全、有效
定期检查员工的操作是否 符合安全规定
定期检查员工的安全意识 和技能是否达标
确定应急组织架 构和职责
制定应急预案流 程和操作步骤
确定应急资源需 求和调配方案
定期进行应急演 练和培训
立即离开暴露现 场,疏散人员
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吸入有害物 质
评估方法:采用问 卷调查、现场观察、 数据收集等方式
评估内容:包括防 护措施的实施情况 、效果、存在的问 题等
评估结果:根据评 估结果,提出改进 措施和建议,提高 防护效果
保持工作场所整洁,避免杂物堆积
合理布局工作场所,避免交叉污染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定期进行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

职业防护培训完整ppt课件

职业防护培训完整ppt课件
• 职业防护培训的实施效果评估
● 培训前后员工防护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 培训前后员工防护意识与技能提升情况比较 ● 培训前后员工在工作中防护行为的改变情况比较
职业防护培训的效果评估
评估指标:包括技能掌握、知识 理解等
评估方法:考试、问
评估周期:定期进行评估,以确 保培训效果持续有效
评估结果:根据评估 训计划进行改进和优
职业防护培训的意义
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保障员工身体健康
职业危害因素及危害程 度
职业危害因素的类型
物理因素:如噪 声、振动、高温、 辐射等
化学因素:如尘、 毒、窒息性气体 等
生物因素:如细 菌、病毒等
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
尘、毒、噪声等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长期接触对健康的损害 职业病的发生及危害程度
添加副标题
职业防护培训完整ppt课件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3 职业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源自02职 和04
职 容
05 职业防护培训的实 施方式和效果评估
06
职 例
添加章节标题
职业防护培训背景和意 义
职业防护培训的背景
劳动者面临职业危害的风险逐渐增加 劳动者职业健康意识不强 企业对职业防护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
未来职业防护培训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包括如何提高培训效果、 握正确的防护技能、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等。
感谢您的耐心
汇报人:
职业防护的实践案例分 享和经验总结
职业防护实践案例分享
案例1:某化工企业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化学泄漏事故,导致身体受到伤害,企业通过加强职业防 护设备等措施,有效避免了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职业安全与防护PPT课件

职业安全与防护PPT课件
分离输液器时经常发生在患者或其他人员突然移动时收拾手术污物锐器伤的常见原因系统连接整个过程中应从容不迫使用真空采血系统如患者抵抗或慌张可寻求帮助洗手带手套在手术室中使用消毒盘传递器械不要直接传递锐器伤的预防1禁止将针头放置在床边小车顶部锐器伤的预防2使用后应立即丢入尖锐物收集箱应用重新盖帽装置尖锐物收集箱应放在使用处禁止双手重新盖帽禁止用手移去注射器针头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最后一剂疫苗接种12个月后检测病毒抗体hcv如想早期诊断4周6周后检测hcvrnahcvrna专科抗病毒治疗
19
标准预防的措施
手卫生 PPE:口罩、手套、面罩、护目镜、隔离衣、
防水围裙、防水鞋、帽子等 安全注射/小心处置锐器 污染物品的及时、正确地处理
可复用物品处理:CSSD 医疗废物
环境控制
20
手卫生真的有 那么重要吗?
21
洗手
22
基本概念
手卫生(hand hygiene):
洗手: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 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42
空气隔离(1%)
目的:预防经空气传播的疾病,直径小于5m 常见疾病:麻疹、SARS、水痘与肺结核等 措施:
通风的单间,尽可能使用负压,房间每小时换气至少 6次
医务人员使用专门的口罩(N95口罩)等高效型口罩 病人呆在隔离室,必须外出戴口罩 室内空气排除前,应经高效过滤处理
43
飞沫隔离(9%)
目的:预防经飞沫传播的疾病,直径多大于5m 常见疾病:流感、SARS、百日咳、猩红热等 措施:
患者入住隔离室,限制活动 同一病种可同居一室,床间距离不应少于1米 工作人员带外科口罩 房间空气不必专门处理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ppt课件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ppt课件
罩、医用外科口罩等。
防护服
隔离病毒、细菌等有害物质, 避免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交 叉感染。
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保护眼睛和面部免受患者体液 、血液等污染物的飞溅。
手套
减少医务人员手部与患者体液 、血液等污染物的接触。
如何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品
根据工作环境和风险 等级选择相应的防护 用品。
选择舒适度高、透气 性好的防护用品,以 减少医务人员的不适 感。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正确佩戴个人 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隔离衣等 。
化学性危害及应对
化学性危害来源
接触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如消毒 剂、化疗药物等。
防护措施
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及危害,正确 使用和储存;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如防护眼镜、手套等。
应对方法
立即脱离有害环境,用清水冲洗受 污染部位;严重者需就医治疗。
培训形式
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讲座、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
培训效果评估与改进
评估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实践操作考核等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改进措施
针对评估结果,对培训内容和形式进行改进,提高培训效果。
职业防护宣传与教育
宣传内容
宣传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普及职业防 护知识和技能。
教育方式
通过宣传册、海报、视频等多种形式 进行职业防护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 职业防护意识。
物理性危害及应对
物理性危害来源
长时间站立、弯腰等导致肌肉骨 骼损伤;接触放射性物质或设备
造成辐射伤害。
防护措施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 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正确
使用和维护放射性设备。
应对方法
进行肌肉骨骼损伤的康复治疗, 如理疗、按摩等;发生辐射伤害 时立即脱离辐射源,并接受专业

2024版《职业卫生培训》PPT课件

2024版《职业卫生培训》PPT课件
重要性
职业卫生是保护劳动者健康、促进 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社 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职业卫生法规与标准
法规
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职业卫生法规, 如《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 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为职 业卫生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标准
国家和行业制定了一系列职业卫生标准, 如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标准、 个人防护用品配备标准等,为职业卫生 工作提供了技术依据。
完善应急预案和措施。
06
职业卫生培训与宣传
职业卫生培训内容与形式
培训内容
职业卫生法规、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职业病防护措施、应急处理与救援等
培训形式
讲座、案例分析、现场模拟演练、小组讨论等
职业卫生宣传方式与手段
宣传方式
海报、宣传册、视频、微信公众号等
宣传手段
定期发布职业卫生知识,组织职业卫生知识竞赛,开展职业卫生宣传周活动等
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亚急性中毒。
物理因素危害及防护
物理因素类型
噪声、振动、高温、低温、 辐射等。
危害表现
听力损失、手臂振动病、 中暑、冻伤、放射性疾病 等。
防护措施
控制声源,减少振动,隔 热降温,保暖防寒,加强 辐射防护等。
生物因素危害及防护
生物因素类型
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 等)和寄生虫(蠕虫、昆虫等)。
职业卫生工作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职业卫生工作起源于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不断 发展。
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高度重视,职业卫生 工作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不断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系 统化的方向发展。
02
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
生产性粉尘与尘肺

职业卫生与防护ppt课件

职业卫生与防护ppt课件
2、物理因素 (1)不良气象条件及异常气压 气温、湿度、压力过高过低,强热辐射和有害气流 a. 产生。气候、工艺条件、生产设备产生。 b. 高温作业对人体的影响。人体散热困难而中暑。
编辑课件
26
(2)噪声与振动 a. 产生:噪声来自物体振动,分为机械噪声、流体动力噪
声、电磁噪声。 b. 噪声的强度和频率。 c.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一)控制的涵义和作用 采取职业卫生工程技术措施、个人防
护措施、卫生保健措施和组织管理措施 消除、减弱、限制有害因素,使作业人 员不受其害。
编辑课件
36
三、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危害及控制
(二)控制的对象、措施、对策
1、控制对象——接触浓度(强度)与接触时间。 (1)控制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的浓度(强度)。 (2)控制直接作用人体的有害因素的浓度(强度)。 (3)控制接触时间。包括单次接触时间和累计接触时间。
(二)有害因素的形态: 1、物质形态:固、液、气态和烟尘、雾以及生物体 2、能量形态:机械能、热能、电磁能 (三)有害因素的分类: 1、生产工艺中的有害因素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编辑课件
23
二、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识别
(四)生产工艺中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 (1)生产性粉尘 a. 粉尘的产生。机械过程和物理化学过程均可产生。 b. 对人体的主要危害。导致尘肺病是最主要最严重的危害,
6、了解工时与人力安排,分析劳动组织是否合理,识别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编辑课件
31
二、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识别
(八)有害因素对健康的损害
1、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生产性毒物可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三条途径 进入人体。经呼吸道吸入并通过肺吸收,是最常见 最危险的途径。有些毒物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 内,如有机磷农药、苯胺,只要与皮肤接触,就能 被吸收。经消化道进入引起职业中毒的机会极少, 但是如果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在有毒车间内吸烟、 吃东西、饭前不洗手,也可使少量毒物进入消化道 吸收。

职业防护ppt课件

职业防护ppt课件

餐饮行业
职业防护重点
餐饮行业应注重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如勤洗 手、穿戴清洁的工作服和口罩等。同时,采取 适当的食品安全措施,确保食材新鲜、加工规
范、烹饪熟透。
特殊防护需求
对于某些特定岗位,如厨房工作人员,可能面 临高温、油烟等职业危害。因此,需要提供适 当的防护装备,如防高温手套、油烟口罩等, 并确保良好的工作环境和通风条件。
工作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如油 漆、农药、腐蚀性化学品等, 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
气体泄漏
工厂或实验室中的气体泄漏, 可能导致工作人员吸入有害气 体,造成健康问题。
生物因素
01
常见危害
生物因素包括微生物(细菌、病毒等) 和生物体(动植物细胞、病原体等), 这些生物体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02
防护措施
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护服、 使用防护器材等,以减少或避免生物因
提高生产效率
工作效率
做好职业防护可以避免员工受伤,从而保证工作效 率,降低生产成本。
安全意识
提高员工对职业防护的重视程度,培养安全意识, 降低事故发生率。
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劳动法
遵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劳动法律 法规,保护员工权益。
落实安全制度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 员工在工作场所的安全。
02
职业防护ppt 课件
汇报人:XXX
01
职业防护的重要性
02
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03
职业防护措施
04
不同行业的职业防护重点
05
职业防护的未来发展趋势
目 录
01
职业防护的重要 性
保护员工健 康
01
防护用品
提供高质量的防护用品,如口罩、 手套等,可以有效地保护员工的身 体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触的医务工作者感染HIV的危险因素大大增加
直接接触HIV培养物时 所接触的病人处于急性感染与发病期时 CD4越低,VL(病毒载量)越高,感染危险越高
某市发生HIV职业暴露的调查
疾控中心 医院 妇产科 护士 检验科
要求做的几个要素
组成生物安全组织体系 生物安全危害评估,明确危害防护
生物安全和职业防护
涉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法 律法规与监督管理
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法规: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
管理条例 规章: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的毒种保存、使用和感染
动物模型的暂行管理办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研 究实验室暂行管理办法、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 《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 233-2002)、《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 规范: 各地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实施细则、 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
病种
HBV HCV HIV
传染力
30% 6% 0.3%
流行率
(中国)
14% 4.1% <0.1%
健康工作者HIV感染的职业危险
暴露类型 经皮损 粘膜 经皮损和粘膜 未知 皮肤
报 告 数 量 单次HIV暴露的 截至99年6月 危险性(%)
47
0.3
5
0.03
2
1
0
<0.03
HIV职业暴露平均感染率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第一类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 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 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 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 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 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 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 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 的微生物

恰当的实验室生物安全 防护级别
BSL-1
BSL-2
必须强调对污染的针头或利器的使用要 非常谨慎。
对易于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的微生物、 具有增加工作人员暴露气溶胶或高度飞 溅物的程序
二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微生物操作必需 在一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的基础之上, 增加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安全离 心机罩帽、防溅罩或面罩等。
等级
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设施设备 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包含安
全行为规范、安全操作规程、培训、 健康监护、应急处置预案
Hale Waihona Puke 四川省可感染人类病原微生物二级生物 安全实验室备案管理规定(试行)》
实验室生物安全自我评估 向当地卫生监督部门上报备案 人员培训,合格颁上岗证 当地卫生监督部门现场检查
实验室生物安全
操作者
操作对象
环境
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
重硬件,轻软件 把生物安全当做科学实验之外的 “行政”任务 只有规定,没有执行
经血或体液传播的职业暴露
经皮肤或粘膜暴露 HIV、HBV、HCV感染为主 传播方式:针刺或其他锐器损害
病毒入皮肤抓伤、皮损、擦伤、烧伤 病毒因意外溅入眼、鼻、口
三种病毒不会经空气传播
HBV、HCV和HIV职业感染 的相对危险性
病毒 HBV HCV HIV
健康工作者的血 每ml血中病 针头刺伤的 清阳转率(%) 毒颗粒数 传播概率
3-35
102-108
6-30
1-28
10-106
0.75-10
0.12-0.4
10-103
0-3
美国CDC
全球卫生保健人员被针刺伤
疟原虫 麻疹病毒
结核杆菌 Q1型热天立花克病次毒体 伤寒沙门菌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福氏志贺菌
梅毒螺旋体 委内瑞拉脑炎病毒
霍乱弧菌
吸入 食入 吸入 食入 吸入 静脉 吸入 吸入 食入 吸入 食入 经皮肤 食入 食入 经皮肤 皮下 食入
实验室主要生物危害途径
眼部溅入
吸入 食入
皮肤穿透
实验室感染传播链及其控制手段
实验室感染取决于
病原微生物自身性质:毒力、感染量、侵入 途径
感染对象状况:免疫状况(性别、种族、年 龄、怀孕、免疫耐受、免疫抑制、疾病等)
实验室安全防护措施力度(生物安全):安 全操作技术、安全设备、实验室设施的安全 构造
不同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剂量
科萨奇病毒 大肠杆菌 吐拉热弗朗西斯菌 蓝氏贾第鞭毛虫 A2型流感病毒
皮肤破损 0.33%( 0.2-0.5%) 粘膜接触 0.09%( 0.06-0.5%)
增加HIV感染的危险因素
接触血液量越大,接触时间越长,危险越高 受损伤口越深,危险性越高 造成伤口的器械上有明显的血迹 器械曾插入静脉或动脉内(采血的针头) 所接触的患者在事故后60天内死于AIDS,与该患者
容器中的病原体
泄漏 传播 感染途径/感染剂量 易感宿主 潜伏期
规程/设备 个人防护装备
预防接种 传染病监测
危害评估的原则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 不同的实验活动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 分类主要依据
微生物的致病性。致病性越强,导致的疾病越严重,其等 级越高 微生物的传播方式和宿主范围。它们可能会受到当地人 群已有的免疫水平、宿主群体的密度和流动、适宜媒介的存 在以及环境卫生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当地所具备的有效预防措施。包括:通过接种疫苗或给 予抗血清的预防(被动免疫);卫生措施,例如食品和饮水 的卫生;动物宿主或节肢动物媒介的控制 当地所具备的有效治疗措施。包括:被动免疫、暴露后 接种疫苗以及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化学治疗药物,还 应考虑出现耐药菌株的可能性
不同的实验活动的危害
对于同一病原微生物而言,从事不同的实 验活动,操作者接触微生物的数量、浓度、 可能的感染途径是不同的,一旦暴露,其后 果也是不同的 对于不同的实验活动均应进行危害评估, 以指导操作者采取合适的生物安全防护
根据以上实际情况,临床微生物实验室 及免疫学病原体筛检的防护标准应该是
病原体
危害程度分类 实验活动BSL级别
各类肠道致病菌 各类呼吸道致病菌 各类条件致病菌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爱滋病病毒 梅毒螺旋体
3类(霍乱弧菌属2类)BSL-2
3类(结核杆菌属2类)BSL-2
3类
BSL-2
3类
BSL-2
3类
BSL-2
2类
BSL-2
3类
BSL-2
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组织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