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难治性垂体腺瘤诊治专家共识(2019)》要点

合集下载

垂体瘤的诊治指南 中国肢端肥大症诊治共识

垂体瘤的诊治指南 中国肢端肥大症诊治共识
垂体瘤的诊治指南 中国肢端肥大症诊治共识
目录
CONTENTS
垂体瘤的概述垂体瘤的诊断垂体瘤的治疗中国肢端肥大症诊治共识总结与展望
垂体瘤的概述
01
02
垂体瘤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激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垂体瘤是一类起源于垂体前叶的良性肿瘤,通常生长缓慢,但有时也会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
总结词
肢端肥大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认为与基因突变、下丘脑调节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
详细描述
肢端肥大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认为与基因突变、下丘脑调节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其中,基因突变是导致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生长激素过度分泌则是导致肢端肥大症的关键因素。此外,下丘脑调节功能异常也可能与肢端肥大症的发生有关。
根据肿瘤的大小,垂体瘤可分为微腺瘤(小于10mm)和大腺瘤(大于10mm)。
根据肿瘤的性质,垂体瘤可分为功能性垂体瘤和无功能性垂体瘤。功能性垂体瘤可分泌过多的激素,引起相应的症状;无功能性垂体瘤则不分泌激素,通常在影像学检查时被发现。
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内分泌失调等。
体征方面,患者可能出现肢端肥大症、满月脸、水牛背等表现,以及相应的内分泌功能亢进或减退的症状。
总结词
肢端肥大症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等,疗效评估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改善、激素水平变化和肿瘤体积缩小程度。
详细描述
肢端肥大症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生长抑素类似物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可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手术治疗是治疗肢端肥大症的主要方法,包括经蝶手术和开颅手术等,可切除肿瘤组织。放射治疗主要用于无法手术或术后复发的患者。疗效评估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改善、激素水平变化和肿瘤体积缩小程度。

垂体瘤中国垂体腺瘤外科治疗专家共识 ppt课件

垂体瘤中国垂体腺瘤外科治疗专家共识 ppt课件
中国垂体腺瘤外科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 (2015年)
·
2020/11/13
1
一、垂体腺瘤概论
• 垂体腺瘤发病率在颅内肿瘤中排第2位,约占颅内肿瘤的15%,人口 发病率为8.2%~14.7%,尸体解剖的发现率为20%~30%[1,2,3]。
• 1.分类:
(1)根据激素分泌类型分为:功能性垂体腺瘤(包括催乳素腺瘤、生长激素 腺瘤、促甲状腺激素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促性腺激素腺瘤及 混合性垂体腺瘤)和无功能性垂体腺瘤。
(2)开颅垂体腺瘤切除手术:不能行经蝶窦入路手术者;鼻腔感染患者。
(3)联合入路手术:肿瘤主体位于鞍内、鞍上、鞍旁发展,呈"哑铃"形。
2020/11/13
18
2.禁忌证:
(1)经鼻蝶入路手术:垂体激素病理性分泌亢进导致系统功能 严重障患者的全身状况后手术。①活动性颅内 或者鼻腔、蝶窦感染,可待感染控制后再手术。②全身状况 差不能耐受手术。病变主要位于鞍上或呈"哑铃形"。③残余 或复发肿瘤无明显症状且手术难以全部切除者。 (2)开颅垂体腺瘤切除手术:①垂体微腺瘤;②有明显的垂体 功能低下者,需先纠正再行手术治疗。
2020/11/13 [3]AnnegersJF, CoulamCB, AbboudCF, et al. Pituitary adenoma in Olmstead Country, Minnesota, 1935–1977. A report of an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diagnosis in women of children age[J]. Mayo Clin Proc, 1978, 53(10):641–643.
2020/11/13

(2015)中国催乳素型垂体腺瘤诊治专家共识

(2015)中国催乳素型垂体腺瘤诊治专家共识

(2015)中国催乳素型垂体腺瘤诊治专家共识催乳素(PRL) 腺瘤是最常见的功能性垂体腺瘤,约占成人垂体功能性腺瘤的40%-45%,以20 -50 岁的女性患者多见,成人患者男女比例约1:10。

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垂体催乳素腺瘤对恢复和维持正常腺垂体功能、预防肿瘤复发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临床表现垂体催乳素腺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性腺功能减退及其继发症状,可因发病年龄、性别、持续时间及催乳素增高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还可有垂体占位产生的局部压迫症状;垂体混合腺瘤或多发内分泌腺瘤病患者,还可出现其他激素水平增高相应的临床表现。

1.高催乳素血症临床表现:(1) 性腺功能减退:青春期前起病的患者可表现为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即女孩原发性闭经,男孩无青春发育,睾丸容积小。

育龄期女性多有月经周期的改变,出现不同程度的月经稀少甚至闭经,通常影响排卵,引起不孕。

血清雌激素水平低落可引起乳腺萎缩,阴毛脱落,外阴萎缩、阴道分泌物减少、骨质疏松等症状。

男性患者雄激素水平下降可导致性欲减退、阳萎、射精量及精子数目减少、不育及骨质疏松等。

因男性患者症状隐匿且特异性低,常被忽视导致就诊时间晚。

(2) 泌乳:女性高催乳素血症患者中30% - 80% 发生自发或触发泌乳,出现性功能低下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低下,泌乳的发生率也降低。

男性患者可有轻度乳腺发育,少数患者也可出现泌乳。

(3) 体重增加:具体病因不清,可能与钠水储留、脂肪分化异常、性功能低下及下丘脑功能异常等有关。

2.肿瘤局部压迫症状:多见于垂体催乳素大腺瘤。

最常见的局部压迫症状是头痛、视野缺损(最常见为双颞侧偏盲)。

若肿瘤向两侧生长,可包绕海绵窦,影响第Ⅲ、Ⅳ、Ⅵ对脑神经及第Ⅴ对脑神经眼支功能,引起眼睑下垂、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复视、眼球运动障碍、面部疼痛等。

若肿瘤破坏蝶窦或筛窦骨质还可出现脑脊液漏。

大腺瘤压迫正常垂体组织还可引起其他垂体前叶功能受损表现,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垂体腺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垂体腺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垂体腺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垂体腺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咽管区肿瘤,多数为良性。

它来源于位于脑底部的垂体腺细胞,可以分泌过多或过少的激素。

根据其大小和功能特点,垂体腺瘤可分为微腺瘤和巨腺瘤。

随着影像学技术和外科手术等领域的进步,对于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诊断进展:1. 影像学诊断:传统的平片检查已经被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所取代。

fMRI可以明确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和影响范围,并且能够检测肿瘤是否侵入周围组织,对于鉴别良性与恶性具有较高准确度。

2. 激素水平检测:血液中相关激素水平异常是垂体腺瘤最主要的诊断指标之一。

通过测量抗利尿激素(ADH)、促甲状腺激素(TSH)、生长激素(GH)和催乳激素(PRL)等的水平,可以辅助判断病变的类型。

3. 病理学检查:对于经影像学检查发现的垂体腺瘤,从手术中获取组织标本进一步行病理学检查是必要的。

光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特点、核分裂象和血管侵犯程度可以帮助判断其恶性程度。

二、治疗进展:1. 药物治疗:对于无功能或压迫性垂体腺瘤,尤其是微小者,药物治疗成为首选。

目前常用的药物有硫酸溴隐亭、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类固醇激素等。

这些药物能够控制肿瘤生长和减少相关激素分泌,同时也有利于保护视神经。

2. 外科手术:外科手术是治疗垂体腺瘤最彻底有效的方法之一。

通过经经颅道或经鼻道途径进行手术切除肿瘤,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和改善体征。

目前外科手术已经发展到显微神经导航、内窥镜等技术,使手术更加精准和创伤小。

3. 放射治疗:对于未能手术切除的垂体腺瘤或复发的巨腺瘤,放射治疗是常用的选择之一。

主要包括传统放射治疗和适形调强放射治疗。

它通过高能射线破坏肿瘤细胞,达到控制或减少肿瘤生长的效果。

4. 靶向药物治疗:近年来出现了一些针对特定靶点的抗癌药物,这些药物可以干扰垂体腺瘤细胞中关键信号通路,从而实现对肿瘤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抑制。

综上所述,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脑垂体腺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脑垂体腺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脑垂体腺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脑垂体瘤系良性腺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约10万人口中即有l例,近年来有增多趋势,特别是育龄妇女。

脑垂体腺瘤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视力视野障碍及其他神经系统所见,以及内分泌学检查和放射学检查等。

二病因病因不清,可能诱因有:遗传因素、物理和化学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等。

三临床表现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扩展方向及分泌激素的类型有关,包括以下4组症状:1.垂体瘤分泌激素过多引起的症状和体征,常见者为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及催乳激素瘤。

2.垂体本身受压症群,主要是垂体促激素分泌减少,一般首先影响生长激素GH,其次为促黄体素,促卵泡素,最后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素,少数可伴有尿崩症。

3.垂体周围组织受压症群,包括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下丘脑综合征和脑脊液鼻漏等。

4.垂体卒中,指垂体腺瘤和/或垂体本身梗死,坏死或出血,临床上可迅速出现压迫症状及脑膜刺激症状,垂体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可消失或减轻,甚至出现垂体前叶功能低减。

四检查1.内分泌学检查应用内分泌放射免疫超微量法直接测定脑垂体的生长激素、催乳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刺激素、黑色素刺激素、滤泡刺激素、黄体生成激素等,对垂体腺瘤的早期诊断有很大帮助。

2.影像学检查(1)蝶鞍像为基本检查之一。

在垂体瘤很小时蝶鞍可以没有变化,由于肿瘤日渐长大,可致蝶鞍扩大、骨质破坏,鞍背侵袭等。

(2)CT检查采用静脉注射造影剂增强后,可显示出5mm大小的垂体腺瘤。

更小的肿瘤显示仍有困难。

五诊断脑垂体瘤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视力视野障碍及其他神经系统所见,以及内分泌学检查和放射学检查等,典型的垂体瘤诊断不难。

但在早期的垂体瘤,症状不太明显时,诊断并不容易,甚至不能发现。

六治疗1.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开颅手术和经蝶窦手术治疗。

2.放射治疗对垂体腺瘤有一定效果,可以控制肿瘤发展,有时使肿瘤缩小,致使视力视野有所改进,但是不能根本治愈。

中国垂体瘤卒中诊治专家共识(2022)要点

中国垂体瘤卒中诊治专家共识(2022)要点

中国垂体瘤卒中诊治专家共识(2022)要点【摘要】垂体瘤卒中是由垂体瘤出血和/或梗死引发的一种较少见的急症。

患者可表现为急性头痛、呕吐、视力视野障碍、眼肌麻痹、全身乏力,可同时伴有意识障碍,严重者危及生命,需要施行规范化的诊疗。

然而目前其临床诊治存在争议,尚未形成共识。

本协作组组织国内数十位神经外科、内分泌科、放射科和眼科专家,根据其临床经验和国内外文献报道,对垂体瘤卒中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围手术期管理、随访和预后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讨论,形成共识,为垂体瘤卒中的临床诊治提供了推荐意见。

垂体瘤卒中是由垂体瘤出血和/或梗死引发的一种较少见的急症。

患者可表现为急性头痛、呕吐、视神经功能障碍,可同时伴有动眼神经麻痹,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需要施行规范化的诊治。

然而,急性期首选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仍存在争议。

1 定义广义上的垂体瘤卒中包括急性的垂体瘤出血或梗死,即临床型垂体瘤卒中;也包括无明显症状的垂体瘤患者在MRI 上表现出垂体瘤出血、囊变和液平面形成的现象,或者是术后病理发现的瘤灶内微小出血的现象,即亚临床型垂体瘤卒中,也有人称之为亚急性、慢性或隐匿性卒中。

临床型垂体瘤卒中发病早期症状各异,病情进展迅速,是一组包括突发性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全身乏力、意识障碍等症状的临床综合征,症状相对严重者可表现为急性动眼神经麻痹、失明,甚至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危及患者生命。

2 流行病学垂体瘤卒中是一类相对少见疾病,但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可能被低估,因为许多病例仍处于亚临床状态。

垂体瘤患者发生卒中的比例在2%~12%之间,绝大部分为出血性卒中。

3 病理生理学垂体瘤卒中的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主要分为肿瘤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

4 临床表现垂体瘤卒中后,鞍内的内容物增加,引起鞍内压力升高,进而导致邻近结构受压,引发相应的临床症状。

[推荐意见1]:垂体瘤卒中可以分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临床型的典型症状包括突发的剧烈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眼肌麻痹、全身乏力、意识障碍等。

最新垂体瘤-中国垂体腺瘤外科治疗专家共识

最新垂体瘤-中国垂体腺瘤外科治疗专家共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鞍区增强磁共振或动态磁共振扫描:鞍区发现明确腺瘤。部分库欣病患者 MRI可能阴性。
[6]KatznelsonL, LawsER, MelmedS, et al. Acrome_gl_y:_a_n e_n_do_c_rin_e_so_c_ie_ty_cl_in_ica_l _pr_ac_tic_e_g_ui_de_lin_e_[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14, 99(11):3933–395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诊断 :
•(1)相应的临床表现; •(2)内分泌学检查: 催乳素腺瘤:催乳素>150 μg/L并排除其他特殊原因引起的高催乳素血症。血清 催乳素<150 μg/L,须结合具体情况谨慎诊断。
生长激素腺瘤:不建议用单纯随机生长激素水平诊断,应行葡萄糖生长激素抑制 试验。如果负荷后血清生长激素谷值< 1.0 μg/L,可以排除垂体生长激素腺瘤。 同时需要测定血清类胰岛素因子(IGF)–1。当患者血清IGF–1水平高于与年龄和 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值范围时,判断为异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垂体腺瘤手术治疗指征

《中国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诊治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诊治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诊治专家共识》要点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腺瘤是功能性垂体腺瘤的一种,是导致中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以下简称甲亢)的主要原因。

以血清游离甲状腺激素(FT4、FT3)水平增高、血清TSH水平不被抑制并伴有不同程度甲状腺毒症表现和甲状腺肿为临床特征。

TSH腺瘤罕见,发病不足1•百万人-1•年-1,占垂体腺瘤的0.5%~3.0%。

近年来,随着TSH检测技术敏感性不断提高、磁共振(MRI)等影像技术的普遍使用,TSH腺瘤的发现和诊断率明显增加。

TSH腺瘤常常被误诊为原发性甲亢,特别是误诊为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并被误治,给予甲状大部切除术或放射碘治疗,这样反而促使TSH腺瘤增大。

因此,针对TSH腺瘤的诊断和治疗进行指导和规范非常必要。

一、TSH腺瘤的临床表现多数隐匿起病,慢性病程。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3个方面:⑴TSH分泌过多引发甲状腺毒症及甲状腺肿大的相关临床表现:⑵其他垂体前叶激素分泌过多表现:⑶垂体腺瘤及其周围组织受压表现:二、TSH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1. 实验室检查:血清甲状腺相关激素检测:当出现血清游离甲状腺激素(FT4、FT3)高于正常范围,且血清TSH水平不被抑制时,提示有TSH 腺瘤存在的可能。

2. TSH腺瘤的诊断:当出现FT4、FT3高于正常范围,且血清TSH水平不被抑制时,应该怀疑有TSH腺瘤存在的可能。

需进一步完善鞍区MRI 检查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以确诊,必要时行功能试验检查。

3. 与甲状腺激素抵抗(RTH)鉴别:RTH的实验室检查同样表现为血清FT4、FT3高于正常范围,且血清TSH水平不被抑制,临床表现上也可有甲状腺毒症及甲状腺肿的表现,但鞍区MRI未见明确垂体腺瘤表现。

4.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的目的首先是明确是否存在垂体腺瘤,其次是了解垂体腺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毗邻关系。

三、TSH腺瘤的治疗1. 治疗目的:切除或控制肿瘤生长、恢复残存垂体功能、维持甲状腺轴正常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难治性垂体腺瘤诊治专家共识(2019)》要点
垂体腺瘤(PA)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多数表现为良性肿瘤的生长特性,通过手术和(或)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可获得治愈。

然而,少部分垂体腺瘤在影像学上呈侵袭性生长,较一般肿瘤生长快速,对手术、药物治疗及放射治疗等常规治疗有抵抗性,常在术后早期复发或再生长,此类肿瘤被称为难治性垂体腺瘤(aggressive PA或refractory PA)。

垂体腺瘤出现颅脑椎管内转移或全身其他系统转移,即为垂体腺癌(Pc)。

难治性垂体腺瘤及垂体腺癌的诊断治疗均十分困难,肿瘤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存,患者预后差,亟待规范化的诊疗措施。

1. 定义:
2017版的WHO垂体腺瘤分类强调:难治性垂体腺瘤的特点是,呈侵袭性生长,且生长快速,虽经手术、药物治疗及放疗等多模式标准化治疗,肿瘤继续生长和(或)激素超量分泌;肿瘤增大和(或)激素分泌高水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患者预后差,但肿瘤尚未出现颅脑椎管内转移或远处转移。

本共识将难治性垂体腺瘤定义为:影像学上呈侵袭性生长的垂体腺瘤,生长速度较一般垂体腺瘤快速,对手术、药物治疗及放射治疗等常规治疗有抵抗性,常在术后早期复发或再生长。

侵袭性垂体腺瘤并非都是难治性
垂体腺瘤,而肿瘤侵袭性是难治性垂体腺瘤的主要临床特征之一。

2. 流行病学:
难治性垂体腺瘤的诊断标准尚未统一,尚缺乏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其准确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尚未确定。

3. 病理生理学:
基因或表观遗传学的异常、旁分泌生长因子的紊乱以及垂体内微环境的改变可造成垂体特异性的肿瘤基因激活或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从而导致持续的细胞增殖。

4.诊断及诊断后评估:
(1)诊断:共识建议难治性垂体腺瘤应包括以下4个特点:肿瘤影像学上呈侵袭性生长,且生长快速,Ki-67标记指数≥3%;即使手术全切,肿瘤短期(6个月)内复发;手术、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等常规治疗后肿瘤继续生长;全身检查未见颅脑椎管内或全身其他系统的转移灶。

(2)难治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后评估:一旦确诊难治性垂体腺瘤,仍需要完成系统性评估,包括常规评估和特殊评估。

常规评估包括:MRI综合评估肿瘤大小、形态、侵袭性以及生长速率[与前次和(或)以前多次MRI相比较];内分泌激素检测包括肾上腺、甲状腺和性腺等靶腺功能评估,再次明确肿瘤的活性及垂体功能状态。

特殊评估包括:垂体腺癌的排除诊断:所有考虑难治性垂体腺瘤的患者,应行头颅、全脊髓MRI及全身PET等检查,排除颅脑椎管内转移或全身其他部位的转移灶。

常规病理学及肿瘤活性评估:需要对肿瘤进行二次组织病理学分析,包括垂体激素染色、转录因子和增殖标志物检测,例如Ki-67、p53和有丝分裂计数。

5.治疗:
(1)多学科协作诊治的重要性:难治性垂体腺瘤诊断和治疗需要多学科团队(MDT)协作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2)手术:所有难治性垂体腺瘤患者选择放疗、药物治疗前,需经MDT 讨论是否具备手术的可能性及确定手术的方式,术前对患者进行全身系统性评估非常重要。

(3)放射治疗:影像学提示有肿瘤残留的所有难治性垂体腺瘤患者,应考虑进行放射治疗。

但是大部分患者已接受过一次甚至多次放射治疗。

因此,在考虑放疗前,多学科团队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全身状态及放疗耐受性。

(4)药物治疗:替莫唑胺是难治性垂体腺瘤的一线化疗药物。

替莫唑胺是难治性垂体腺瘤和垂体腺癌的一线治疗药物。

作为一种口服的化疗药物,替莫唑胺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可以抑制各期的肿瘤细胞生长,更适合垂体腺瘤这种缓慢生长的肿瘤。

替莫唑胺治疗难治性垂体腺瘤和垂体腺癌时,常用的是5/28方案,即:第1周期,替莫唑胺150mg/m2,1次/d,连续用药5d,休息23d(28d为1个周期);若耐受性良好,从第2个周期以后剂量可增至200mg/m2。

亦有报道建议小剂量持续使用的方案(50mg·m-2·d-1,28d为1个疗程)和隔周方案(50mg·m-2·d-1,使用1周,休息1周,2周为1个疗程)等。

本共识建议使用常用的5/28方案。

(5)其他治疗:替莫唑胺治疗无效的患者,考虑应用其他全身细胞毒性药物。

目前最为常用的是洛莫司汀(CCNu)与5-氟尿嘧啶(5-Fu)联合用于治疗难治性垂体腺瘤及垂体腺癌,但仅仅在短暂的时间内起肿瘤控制的效果。

6.随访和预后:
难治性垂体腺瘤生存周期尚无准确数据,但因肿瘤无法控制,预后较差。

因此,一旦确诊难治性垂体腺瘤/垂体腺癌,必须终身随访,原则如下:(1)强调健康宣教,嘱咐长期随访对其病情控制及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性,并给予随访卡,告知随访流程。

(2)常规随访间隔建议为3~6个月,且每次随访均需完成MRI及垂体激素检测。

(3)对于功能性腺瘤,作为激素分泌功能的变化标志,血液激素水平同样具备治疗指导意义且更容易实施,可每3个月复查相应激素的具体数值,结合激素水平及症状等,每6~12个月复查MRI。

(4)对于有垂体功能低下及激素超量分泌所致的并发症的患者,每次随访时应进行相关并发症的评估和诊治,并指导垂体功能低下患者的激素替代治疗。

(5)根据治疗方案及时进行随访:因难治性垂体腺瘤/垂体腺癌往往需要多种模式联合治疗,随访间隔和随访内容需要结合相应治疗方式进行更为密切的随访和评估。

7.垂体腺癌:
垂体腺瘤出现了颅脑椎管内转移或全身其他系统转移,即为垂体腺癌。

垂体腺癌极其罕见。

为了早期诊断垂体腺癌,当术后肿瘤Ki-67≥10%,即使尚未发现转移的证据,应高度怀疑垂体原位癌的诊断,此时通常预示着患者有类似垂体腺癌的预后,应密切关注肿瘤变化,及早考虑再次手术干预、或加强药物治疗,补充放射治疗,甚至早期进行替莫唑胺治疗。

8.总结:
难治性垂体腺瘤的生物学特性不同于普通良性的垂体腺瘤,常常会导致患者预后不佳。

MDT协作是难治性垂体腺瘤诊治的基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