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棵枣树(学案)

合集下载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5篇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5篇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篇5【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

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学重点】1、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读熟全文,勾画生字,标注自然段。

初步认识生字条中的8个生字。

2、读熟“读读抄抄”中的词语。

3、通过查资料,了解有关枣树、柳树的一些常识。

4、用“?”标出不懂的词语。

第一课时一、启发质疑,揭题导入1、(板书课题),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过渡:小柳树和小枣树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自由朗读全文,认识生字,感知课文大意。

2、出示字卡,认读后找出带这个字的词和句读给大家听。

正音:看清声母读:枣、虽、思、乘。

提示:“思”在“意思”一词中读轻声。

看清韵母读:忍。

3、自主识字,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个生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你最喜欢和哪个生字交朋友?(让学生在组词说话中识记生字,理解字义。

)开火车认读生字。

4、小黑板出示课后“读读抄抄”中的词语,指名读,轮读,齐读。

哪些词语不懂?找到在文中的位置,理解部分简单的词语。

5、提问: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合作学习,朗读感悟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小柳树和小枣树有什么不一样。

用直线和波浪线分别勾画出描写小柳树和小枣树样子(外形特点)的词句。

2、读勾画的句子,看谁读得好。

同桌互读,指名读。

3、小柳树和小枣树除了长得不一样以外,还有什么不一样?(性格)从哪里看出来?(语言)找出来读一读。

读小柳树和小枣树说的话,体会她俩有什么不一样。

小柳树──得意、骄傲、不懂礼貌;小枣树──宽宏大量,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案15篇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案15篇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案15篇《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案1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案1教材特点:小柳树和小枣树各有长短,怎么看待每个人的长与短,是课文的立意所在。

课文借助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为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为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

教学时,通过比较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多方面的他来读课文。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一是生长特点不同;二是性格特点不同;三是小柳树前后的表现不同。

重点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语言进行朗读、比较、体会。

这样,课文的含义就不难理解了。

学习目标:1、认识枣、浅等8个生字。

会写怎、思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看图揭题:师:小朋友们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生:济南,大名湖师:你们知不知道咱们济南的市树是什么?——柳树师:你们的知识真渊博,知道这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小柳树和它的朋友小枣树之间发生的故事(板书:15、小柳树和小枣树,齐读课题)师:(出示课件插图)小柳树和小枣树同住在一个院子里,它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来一起看看课文是怎么说的?(二)初读课文:师:下面就请小朋友们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课文,找出藏在课文中的生字朋友和难读的词,遇到不明白的字就请教一下课文下面的小树叶,小树叶一定会告诉你的!好,开始吧!师:(出示课件)老师首先来检查你们的词语学的怎么样?A齐读B找同学领读C开火车读师:我们的拼音朋友因为有事先走了,你还认识这些字吗?A开火车读B比赛读C男生女生互读师:(出示二类字)A教师指着读B学生领读C抢读(三)朗读感悟:师:小朋友们生字学的这么好,我相信课文你们一定学的更好!1、接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小柳树和小枣树之间的什么故事啊?(学生语言要简洁,教师总结归纳同学们的意见和说法)2、默读课文师:请小朋友们拿出铅笔来。

秋夜学案及答案

秋夜学案及答案

课题:《秋夜》一、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字豫才,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等。

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毛主席曾称他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二、作品背景:《秋夜》是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

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正如鲁迅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北京当时正处于段祺瑞政府的统治下,黑暗势力猖獗,革命形势正处于有低潮到高潮的前夜。

这篇散文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揭露社会的黑暗,赞颂抗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战士,是一篇寓意深刻,战斗性很强的文章。

三、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枣树虽势单力薄、孤独无援,但毫无惧色、直刺天空的描写,热情歌颂了枣树不畏强暴、不受蛊惑、顽强战斗的精神,表现了作者与黑暗势力抗争、在艰难中顽强求索的精神。

四、【字词积累】1、给加点字注意。

瑟缩()窘得()蛊惑()丁丁()栀子()敬奠()猩红()呵欠()花瓣()弧形()乱撞()2【词语释义】蛊惑:毒害,迷惑。

驱逐:赶走。

瑟缩:身体因寒冷、受冻等而蜷缩或抖动。

应和:(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

敬奠:恭敬地祭奠。

猩红:像猩猩血那样的红色。

3辨析注音组词猩渗驱梢瓣惺惨讴稍辫五、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段概括介绍后园有两株枣树。

第二部分2---6段写--------的秋夜景象。

第三部分7---10段写---------的秋夜景象。

六、写作特点:象征手法的运用关于象征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

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者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作者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

语文课文《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精选9篇)

语文课文《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精选9篇)

语文课文《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语文课文《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课文《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课文《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学写浅、漂二个生字。

2.学习课文14小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小柳树和小枣树外形上的对比,理解小柳树展现出的优点,及她的性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小柳树和小枣树外形上的对比,理解小柳树展现出的优点,及她的性格。

三、教学流程:(一)谈话激趣:1.(出示画面)院子里有棵一棵小柳树和一棵小枣树,它们两个是邻居,也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

今天老师把他们请到了我们教室里做客。

让我们一起来叫叫他们吧。

2.你们能想象着他们的样子来读读课题吗?再读一次,读得更美一点。

3.小柳树和小枣树很高兴,你们读得那么美。

他们很想让小朋友去看看他们之间发生的一个故事,你们愿意吗?(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1.请同学们自己先读课文,读之前呢,小柳树有话要提醒大家,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请教小树叶,把课文读通读顺。

你们听清楚了吗?(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小朋友们读的真认真,小柳树想知道你们是不是和生字宝宝也交上了朋友?(指名学生读齐读)3.小柳树夸小朋友们可真了不起,再看这里,能难倒你们吗?(出示词语)(自由读开火车读)4.小结:小柳树和小枣树夸奖我们真能干,和生字都已经交上了朋友。

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他们生活在同一个院子里。

虽然长在同一个院子里,但是他们却都有自己的特点。

而这两棵树一年四季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难免也会发生不少有趣的故事。

那让我们先悄悄地走进春天的院子,去聆听这个故事。

(三)研读第二自然段1.看谁的耳朵最尖,听到了他们说的话。

五1宋金尧《两棵枣树》

五1宋金尧《两棵枣树》

两颗枣树
河北省爱凡杰第一小学五(1)班宋金尧指导老师:刘延芳
我家附近有两棵枣树,它们是野生的。

不知怎么回事,这枣树结出的枣不论红或青,都很大很甜,像一个个乒乓球。

我和我的朋友们经常拿着棍子去打枣,打下的枣都放到塑料袋里,只需半小时,一袋子圆滚滚的枣儿就到手了,水灵又饱满,红中带青,青里透红,令人口水直流。

我们打枣时,会先找几根棍子,各人手执一根,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弯,有的直。

我们把能打下来的都打下来,打不掉的就一直打,“啪嗒,啪嗒”的落枣声构成了世界上最动听、最独特的音乐。

够不着的,有时踩着几块砖,有时爬树上打,有时上房顶上打,打完这棵树,再去打另一棵。

直到打的累了,我们就拿着我们打下来的枣,高高兴兴的回家分着吃。

这赏心悦目的枣儿吃起来嘎嘣脆,甜滋滋的,几颗下肚就不用吃晚饭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去打枣时,路过一棵枣树,看到有人在爬树,爬上去摘枣吃,他吃完枣才知道自己不敢下去了,就边哭边喊着:“妈妈!妈妈……”我和我的朋友们都哈哈大笑起来,我爬上树,小心翼翼的把他从树上救了下来。

然后他说了声:“谢谢”,就一溜烟跑着回家了。

我爱这两棵枣树,因为它带给我们美味和快乐,默献给我们甜美的果实,从不要回报,像一位无私奉献的母亲!。

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三语文 师说 第二课时学案

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三语文 师说 第二课时学案

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三语文师说第二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2.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学生背诵全文【重点难点】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课前预习】1.课内词汇不拘(jū)于时或不(fǒu)焉贻(yí)之谀(yú)郯(tán )子苌(cháng )弘老聃(dān )李蟠(pán )2.每日成语言传身教: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

指行动起模范作用。

狗尾续貂:亦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

讳莫如深: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

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

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

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甚嚣尘上:原形容军中正忙于准备的状态。

后来形容消息普遍淬,议论纷纷。

现多指反动言论十分嚣张。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3.读背任务(1)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红楼梦》)(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4)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白居易《放言》)(5)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与元九书》)(6)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陆游(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4.文体知识关于“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儿时后院的那两棵枣树

儿时后院的那两棵枣树

儿时后院的那两棵枣树我家住在离县城南大约15华里外一个小村庄的“东头”街上,“东头”街北面座北朝南座落着三座四进级的大合院,听我奶奶讲,推知最迟也是在清朝道光年间建造而成,我们家就住在最里面的东上房。

隔着房屋的东面又有一个院子,那就是我家的后院,因为后院平常不住着人,房里放着高梁柴杆和一些种田用的农具以及杂七杂八的其他东西。

从我记事起,每年一到春天,爸爸、妈妈就领着我们去后院里搬砖加高垒院墙,在后院里用锄头松土,给两棵枣树培土、浇水。

爸爸告我说,这两棵枣树是我爷爷小时候就栽种的,至今大约已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给我们后人带来了鲜美的果实,这种先辈的爱丰盈着我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更多地传承给了我们艰苦朴素、勤劳致富的优良美德。

妈妈在院里锄着草,爸爸给枣树浇着水,儿时的我一会儿帮着妈妈锄锄草,常常把妈妈放好的草堆又踩乱了;一会儿又帮着爸爸浇浇水,常常把爸爸挑来的水又碰倒洒了一地。

我的两只小脚也全踩在了泥土中,脸上、手上沾满了泥巴,惹得爸爸、妈妈时而恼怒地训斥着我,时而看着我粘着泥巴的脸又哈哈地大笑,但我毫不顾及他们,在枣树下尽情地玩着,抓草儿、握泥巴,屁颠屁颠地来回走着、跑着,跌倒爬起来,自己乐在其中,笑声此起彼伏。

那时候,看看高大的枣树,感觉自己太小,枣树太高,随着年岁的长大,懂事的我自己也能和爸爸、妈妈为枣树一块锄草、培土、浇水。

寒冷的冬天一过,枣树斑驳的树皮就显湿润,枯干斜枝,春风一吹,一个夜晚后,枣树就露出了绿色的小小嫩芽,一簇一簇的,像是十月怀胎的少女,婷婷玉立,娇羞欲产,嫩绿诱人,给人以希望、以新生、以力量。

隔上几天,含苞欲放的嫩芽一展舒枝,蜕变成了一个一个的小绿叶,抬眼望去,郁郁葱葱。

过一段时间后,枣树全部被绿叶遮盖,一片一团一簇的绿叶爬满树枝。

再过一段时间,枝叶上又长出了无数朵米黄色的小枣花。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蜜蜂、蝴蝶、鸟儿都争相竞舞,传播花粉,花粉退去,枣儿来了。

一个个葫芦般的小青枣像一颗颗绿宝石挂在树枝上,正是花褪残红青枣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二年级语文上册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案二年级语文上册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

指导写“怎”、“思”二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重点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明白故事所讲的道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本文录音带、课件。

教学设计一、谈话引入课题。

出示课件:图(一):春天,一棵柳树披着飘逸的长发,在微风中翩翩起舞,一棵枣树弯弯曲曲,树皮粗糙,树枝光秃秃;图(二):秋天,枣树上结满了红红的枣,全家人坐在树下高兴地吃枣。

同学们,你们看大屏幕上这两棵树是什么树?你喜欢哪一棵?为什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已见,只要说的有道理,老师都要给予肯定。

谁对谁错,老师暂不表态,一切由学生自学自悟。

)二、回归主体,自读自悟。

(一)学习课文。

1、分组:(刚才发言中,喜欢柳树的为一组,喜欢枣树的为一组,调换座位,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个性的学习环境。

)2、学习课文,为下面的辩论作准备。

3、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多方面的不同来读懂课文。

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一是生长特点不同;二是性格特点不同;三是小柳树前后的表现不同。

重点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语言进行朗读、比较、体会,来理解课文的含意。

)(二)感知生字。

1、听全文录音,边听边划出生字。

2、在小组里把难读的字音,读给小伙伴们听。

3、游戏:秋天到了,小枣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枣子,农民伯伯正在摘枣子,我们也去帮忙吧,请摘到枣子的小朋友,读准字音,同学们举起字卡齐读,正确了,可口的枣子送给你。

4、指导写“怎”和“思”,重点指导“心字底”的写法。

(扫除生字障碍,为学生自学课文打下基础。

)(三)朗读感悟。

1、初读:小柳树和小枣树长得有什么不一样?2、再读:用不同符号划出讲小柳树和小枣树外形特点的词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材料1
两棵枣树
好多年前,父亲在房前的场地上栽了一株枣树,又在屋后庭院里栽了一棵枣树。

两棵枣树同一年开花结果,秋天到了,树上挂满了红的和青的枣子。

长在庭院里的那棵枣树因为有了围墙的保护,才没遭村里小孩的骚扰:屋前的那棵枣树,却逃不过被抽打的厄运。

那些贪嘴的小孩禁(jīn)不住红枣的诱惑,又畏惧枣刺,便趁机举起竹竿(gān)猛抽枝条,抽得红枣跌落,枣枝乱颤。

望着地下一大片大大片的枣叶,甚是凄凉。

过不了多长时间,屋前那棵枣树上的青枣所剩无几,枣叶几乎落尽,整棵枣树也似乎奄(yǎn)奄一息,而后院的那棵枣树却红枣盈枝,一摇,遍地都是红果。

第二年春天,门前的那株枣树又抽出了新芽,我真的为它还活着而庆幸。

两棵枣树又都开了花,然后结了果。

我仔细地观察过这两棵枣树,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门前那棵遭抽打的枣树结的枣子竟然比庭院里未被抽打的那棵枣树多一倍。

父亲告诉我这样一个生活经验:枣树有一怪脾气,越是抽打它的枝叶,来年结(jiē)果越多。

用竹竿抽打枣枝是缘于其枝头结满了诱人的红枣,不结果是可以免除竹竿一年一度的抽打的。

生活中优秀的人也如是,正因为优秀才招来嫉(jí)妒、诽谤,甚至于莫名的打击、压制。

真正的优秀者就像一株枣树,任凭外界的抽打,依然在来年的枝头结满红红的香甜的果子。

大凡处于顺境之中,那种潜在的能力可能处于一种压抑状态,而身处逆境或许更能勃发出自己的生命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