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英)第3章
合集下载
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棉布
棉布 英国
120 100 80 60 40 20 0 20 40 60
美国
120 100 80 60 40 20
小麦
0
30
60
90
120
150
180
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有两条 一是两个国家两种产品 二是完全竞争市场即商品的价格等于成本
小麦的机会成本等于小麦与布匹的相对价格 (Pw/Pc)
美国120/180﹦2/3﹦美国小麦的机会成本﹦美国小麦与布 匹的相对价格 美国120/180﹦2/3﹦美国小麦的机会成本﹦美国小麦与布 匹的相对价格
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
性质:
①不相交。 ②越偏离原点,所代表的效用越高。 ③斜率为负。 ④凸向原点。
如何保证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①补偿原则:一国贸易中的受益方在完全补偿了受损方后仍较贸易
之前有收益,则该国在贸易中是获利的。
②限制性假设:收入、偏好和消费模式
注意:国际贸易的开展会改 变国内的真实收入分配,如 果国内的收入分配发生了改 变,无差异曲线是可以相交 的噢!这样我们就不能运用 无差异曲线来分析问题了, 怎么办呢?
从A到B,每多生产20单位的X,所需放弃的Y的数 量是在不断增加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差异 要素供给不同 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
同一国家内部生产可能性 生产技术不同 曲线也在不断发生移动
3、边际转换率 定义:每多生产1单位X而少生产的Y的数量。 意义: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 趋势:递增 原因:成本递增
前述标准模型中比较优势来源于:
两国具有不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进而导 致商品存在国际价格差异。 两国具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但是社会无差异曲线不同, 即偏好不同,此时仍可能存在互惠贸易的基础。
棉布 英国
120 100 80 60 40 20 0 20 40 60
美国
120 100 80 60 40 20
小麦
0
30
60
90
120
150
180
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有两条 一是两个国家两种产品 二是完全竞争市场即商品的价格等于成本
小麦的机会成本等于小麦与布匹的相对价格 (Pw/Pc)
美国120/180﹦2/3﹦美国小麦的机会成本﹦美国小麦与布 匹的相对价格 美国120/180﹦2/3﹦美国小麦的机会成本﹦美国小麦与布 匹的相对价格
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
性质:
①不相交。 ②越偏离原点,所代表的效用越高。 ③斜率为负。 ④凸向原点。
如何保证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①补偿原则:一国贸易中的受益方在完全补偿了受损方后仍较贸易
之前有收益,则该国在贸易中是获利的。
②限制性假设:收入、偏好和消费模式
注意:国际贸易的开展会改 变国内的真实收入分配,如 果国内的收入分配发生了改 变,无差异曲线是可以相交 的噢!这样我们就不能运用 无差异曲线来分析问题了, 怎么办呢?
从A到B,每多生产20单位的X,所需放弃的Y的数 量是在不断增加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差异 要素供给不同 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
同一国家内部生产可能性 生产技术不同 曲线也在不断发生移动
3、边际转换率 定义:每多生产1单位X而少生产的Y的数量。 意义: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 趋势:递增 原因:成本递增
前述标准模型中比较优势来源于:
两国具有不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进而导 致商品存在国际价格差异。 两国具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但是社会无差异曲线不同, 即偏好不同,此时仍可能存在互惠贸易的基础。
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

当代国际分工
(二)特点
1、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2、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1)垂直型国际分工 (2)水平型国际分工 (3)混合型国际分工 (4)外包型国际分工 (5)网状型国际分工
当代国际分工
(二)特点
1、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2、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3、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 (1)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 (2)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层次化
• 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 的思想进行了深刻比判,他指出衡量一国财富的不是其所
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
品数量。一国拥有的贵重金属再多,但如果可供消费的商
品的数量和种类少得可怜,那么该国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会
高。可供消费的商品增加,才意味着一国财富的增加。怎 样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亚当·斯密认为扩大生产才能提 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生产的扩大最根本的动力是劳动生 产率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取决于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不断深化,简而言之,财富增加依赖于劳动分工, 这就是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学说的基本思想。
在十五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中叶,重商主义在经济 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主导地位。重商主义认为货币 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在当时,货币主要是一些贵重 金属,如黄金、白银等。所以重商主义强调国库 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 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所以,他们为政府 开具的调节经济的处方是取消进口,因为进口会 导致本国贵重金属的流失,同时鼓励出口,因为 出口会导致贵重金属的流入。这一观点反映了资 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重金属 的认识。
分工后
酒的总产量 毛呢的总产量
英国 0 2.7
葡萄牙 2.4 0
交换后
第三章国际贸易均衡

国际贸易
第二节 国际贸易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四、自然资源禀赋论、嗜好与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
第三节 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的决定
国际贸易条件的范围 提供曲线
国际贸易
第三节 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的决定
国际比价(国际均衡价格)
封闭到开放,价格的调整? 新的均衡状态下,两国面对相同的价格水平。
国际比价是多少 ?
首先,任何一方希望购买或进口的那种商品的国 际比价都不能高于其国内比价,否则该国宁愿自 己生产。
其次,不能按照本国的国内比价确定国际比价。
国际贸易
第三节 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的决定
国际贸易形成的条件范围的图示 布 中国国内比价
国际比价
美国国内比价
0
小麦
国际比价一定处于两国贸易前的国内比价之间
国际贸易
中国
美国
国际贸易
第二节 国际贸易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一、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与比较优势
相对价格
中国 美国
比较优势
中国生产布有比较优势 美国生产小麦有比较优势
国际贸易
第二节 国际贸易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二、国际贸易下的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分析-小麦市场
供给量、供给价格 需求量、需求价格
边际转换率
(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MRT)
➢ X对Y的边际转换率是每多生产1单位X而少生产Y 的数量。
可用来表示X(横轴上的商品)的 边际成本 可用PPF在该点的斜率表示
国际贸易
第一节 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一、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机会成本递增的产生是由于要素或资源具有以下特征: ➢ 不是同质的; ➢ 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中生产要素的比率不是固定不变的。 意味着一个国家在生产越来越多的某种商品的同时,它
第二节 国际贸易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四、自然资源禀赋论、嗜好与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
第三节 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的决定
国际贸易条件的范围 提供曲线
国际贸易
第三节 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的决定
国际比价(国际均衡价格)
封闭到开放,价格的调整? 新的均衡状态下,两国面对相同的价格水平。
国际比价是多少 ?
首先,任何一方希望购买或进口的那种商品的国 际比价都不能高于其国内比价,否则该国宁愿自 己生产。
其次,不能按照本国的国内比价确定国际比价。
国际贸易
第三节 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的决定
国际贸易形成的条件范围的图示 布 中国国内比价
国际比价
美国国内比价
0
小麦
国际比价一定处于两国贸易前的国内比价之间
国际贸易
中国
美国
国际贸易
第二节 国际贸易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一、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与比较优势
相对价格
中国 美国
比较优势
中国生产布有比较优势 美国生产小麦有比较优势
国际贸易
第二节 国际贸易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二、国际贸易下的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分析-小麦市场
供给量、供给价格 需求量、需求价格
边际转换率
(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MRT)
➢ X对Y的边际转换率是每多生产1单位X而少生产Y 的数量。
可用来表示X(横轴上的商品)的 边际成本 可用PPF在该点的斜率表示
国际贸易
第一节 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一、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机会成本递增的产生是由于要素或资源具有以下特征: ➢ 不是同质的; ➢ 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中生产要素的比率不是固定不变的。 意味着一个国家在生产越来越多的某种商品的同时,它
国际贸易原理第三章 国际交换和贸易条件(3)

第一节 国际价值和国际市场价格
(二)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同一性和量的差别性
同一性: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差别性:国别价值是由该国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的;
国际价值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
即在世界经济现有条件下,在各国劳动者的平均劳
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世界
约翰·穆勒的结论:在由比较成本所决定的国 际交换比价界限内,两国内具体的商品交换 比率是由两国对彼此商品的需求强度决定的。
劳动生产率:
单位劳动投入产出品的 数量;
单位产品生产过程中的 劳动投入量;
英国 德国
AB 10 15
10 20
英德两国之间的交换比率介于1:1.5~1:2。
酒
葡萄牙
(1:1)
(1.125:1) (1:1.2)
英国
毛呢
A
英国
(1:1.5) (1:2)
德国
B
假定英德两国之间A、B产品的交换比率为 1:1.7。
3.单因素贸易条件:S= (Px/Pm)×Zx Zx: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 例:假定某国以1990年价格为基期,1995年
出口价格指数为70%,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 指数为150%,单因素贸易条件是多少?
(87.45%)
4.双因素贸易条件:D = (Px/Pm)×(Zx/ Zm) Zm: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 假定某国以1990年价格为基期,1995年出口
有四种类型:
①调拨价格(转移价格):跨国公司对其内部交易 (母公司与子公司及子公司之间的交易)所规定的 价格,旨在最大限度地减轻其全球性税赋、增加利 润、转移款项、扶植子公司,控制市场竞争。
国际贸易操作实训--3第三章-还盘核算和成交核算

=8.90×7+60÷(1+17%)×13%—60— 2000×7÷20000—8.90×7×(1+10%)× (0.5%+0.8%)—8.9×7×5%—60×6% =62.30+6.67—60—0.70—0.89—3.12—3.60
=0.66(元人民币)
▪ 利润率=利润额/销售收入×100%=0.66÷ (8.90×7)×100%=1.06%
8
▪ 2.可接受工厂的采购价
▪ 我方认为利润率太低,按照客户的还价 USD8.90/PC CIF c5 London,我方欲维持10% 的利润不变,那么我公司可接受工厂的收购价。
▪ 核算如下:
▪ 采购成本=销售收入+退税收入—公司利润—保险 费—客户佣金—国内费用—国外运费
▪ 把采购成本设为X,那么上式整理得:
保险费—客户佣金—国内费用
▪ 采购成本=销售收入—公司利润—保险费— 客户佣金—国内费用—国外运费+退税收入
5
接上章实例: 我外贸公司对英商出口 旅行包
▪ 1.对英商还价的核算 ▪ 我对英商报价USD9.04/PC FOB FuZhou、USD9.15/PC CFR London、USD9.85/PC CIF c5 London,英商对我还
ART No13999:7600 PCS Hamburg
USD5.65/PC CIF USD3.30/PC CIF USD5.18/PC CIF
(1)根据德商的还价,核算我公司是否还有利润,17
【案例一】出口尼龙包&帆布包 (自营出口, L/C结算)
(2) 若接受德商的价格,而我公司的利润率又不 得少于8%,那么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 公司应掌握的采购价为多少? 【分析】
=0.66(元人民币)
▪ 利润率=利润额/销售收入×100%=0.66÷ (8.90×7)×100%=1.06%
8
▪ 2.可接受工厂的采购价
▪ 我方认为利润率太低,按照客户的还价 USD8.90/PC CIF c5 London,我方欲维持10% 的利润不变,那么我公司可接受工厂的收购价。
▪ 核算如下:
▪ 采购成本=销售收入+退税收入—公司利润—保险 费—客户佣金—国内费用—国外运费
▪ 把采购成本设为X,那么上式整理得:
保险费—客户佣金—国内费用
▪ 采购成本=销售收入—公司利润—保险费— 客户佣金—国内费用—国外运费+退税收入
5
接上章实例: 我外贸公司对英商出口 旅行包
▪ 1.对英商还价的核算 ▪ 我对英商报价USD9.04/PC FOB FuZhou、USD9.15/PC CFR London、USD9.85/PC CIF c5 London,英商对我还
ART No13999:7600 PCS Hamburg
USD5.65/PC CIF USD3.30/PC CIF USD5.18/PC CIF
(1)根据德商的还价,核算我公司是否还有利润,17
【案例一】出口尼龙包&帆布包 (自营出口, L/C结算)
(2) 若接受德商的价格,而我公司的利润率又不 得少于8%,那么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 公司应掌握的采购价为多少? 【分析】
第三章 国际贸易价格的确定

人们普遍认为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该国的贸易条 件由于扩大出口而恶化。
Y
Ⅰ Ⅱ C’ A’ A PPC2 Tw’ PPC1 O 图3-12 出口的贫困增长 Tw X
图形说明:
生产可能性曲线从PPC1向外扩张PPC2,意味着 生产能力的扩大,生产点A外移到A’,生产增加的 同时,贸易出口也因之得到增长,但是贸易结构 没有发生变化。
世界价格线在该国生产扩大、出口增加后发生变 化,从TW移至TW’,斜率变化即价格变化,结果 是出口增加,价格(贸易条件)下降,即单位出 口换得的进口下降,总体福利水平下降。即消费 点从C下降到C’
二 、出口贫困增长的条件和案例
(一)出口贫困增长的条件
1.单一经济的发展中国家 2.国际市场上的大国,出口商品为初级产品 (或劳动密集型产品),且出口占世界销售很 大份额 3.需求价格弹性小 4.出口导向型经济,严重依赖出口
(一)三个条件: 1、国际贸易价格总是在提供曲线的交点上,而该
点需要满足国际收支平衡,即参与贸易国家的进 出口价值相等。 2、同时要求各国商品需求平衡,即一国生产的商 品恰恰是另一国需要的,相互需求的数量正好相 等。 3、生产必须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即最大生产量) 和实现最大的福利水平。
(二)提供了价格的自动恢复机制分析
价格区域解释
A国用X产品交换Y产品,国内交换比率为10X:15Y B国用Y产品交换X产品,国内交换比率为20Y:10X A、B国进行国际贸易条件: A国在国际市场上能用10X换≥15Y B国在国际市场上能用≤20Y换来10X 则价格区域为10:15——10:20
价格区域图解
15Y 16Y 17Y 18Y 19Y 20Y
加入其他因素的相互需求
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与利益分配

一、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 二、国际贸易的福利roducer Surplus) 1、概念
生产者因产品收益大于其生产成本而 产生的净收益。 2、图形表现
供给曲线以上、实际接受价格线以下 的区域。 3、作用
衡量市场价格变化对生产者的影响。
(二)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4、图示
图形的特点: 根据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MP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 随着生产要素使用量的增 加,其边际产品 将不断下降。
二、特定要素模型
(一)特定要素 P 只能用于某特定部门或特定产品的生
产,而不能用于其它部门和产品的生产的 生产要素。
(二)创立者:萨缪尔森、琼斯
(三)假设条件
1、该国只有两部门:小麦、布 2、两部门生产投入三种要素:劳动、资 本和土地。其中,资本是布部门的特定要 素,土地是小麦部门的特定要素,劳动是 共有要素。 3、劳动在国内各部门间可以自由流动, 在国家间不能自由流动。 4、规模收益不变。 5、充分就业。
wyPyMLP Y , ryPyMKPY
※ 由于资本是特定不变的,所以两个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只取决于 劳动投入量。劳动投入越多,边际劳动生产力就越小,所以,在商品价 格给定不变的前提下,劳动的报酬与劳动投入量之间成反比。图中劳动 边际生产价值VMPLX所代表的曲线反映了X部门对劳动的需求与劳动价 格之间的关系,即劳动需求曲线,而则表示Y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在 图中,两条件劳动需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生产函数的性质,位置则取决 于商品价格。
由以上假设可得到:生产函数
XFx(Kx,Lx)
YFy(Ky,Ly)
充分就业 L Lx Ly
(四)模型解析
左图是一个 上端开口的埃基 沃斯方框。方框 底边的长度表示 劳动总量 ,其它 两边分别表示X、 Y部门中的劳动 价格或报酬。
生产者因产品收益大于其生产成本而 产生的净收益。 2、图形表现
供给曲线以上、实际接受价格线以下 的区域。 3、作用
衡量市场价格变化对生产者的影响。
(二)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4、图示
图形的特点: 根据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MP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 随着生产要素使用量的增 加,其边际产品 将不断下降。
二、特定要素模型
(一)特定要素 P 只能用于某特定部门或特定产品的生
产,而不能用于其它部门和产品的生产的 生产要素。
(二)创立者:萨缪尔森、琼斯
(三)假设条件
1、该国只有两部门:小麦、布 2、两部门生产投入三种要素:劳动、资 本和土地。其中,资本是布部门的特定要 素,土地是小麦部门的特定要素,劳动是 共有要素。 3、劳动在国内各部门间可以自由流动, 在国家间不能自由流动。 4、规模收益不变。 5、充分就业。
wyPyMLP Y , ryPyMKPY
※ 由于资本是特定不变的,所以两个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只取决于 劳动投入量。劳动投入越多,边际劳动生产力就越小,所以,在商品价 格给定不变的前提下,劳动的报酬与劳动投入量之间成反比。图中劳动 边际生产价值VMPLX所代表的曲线反映了X部门对劳动的需求与劳动价 格之间的关系,即劳动需求曲线,而则表示Y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在 图中,两条件劳动需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生产函数的性质,位置则取决 于商品价格。
由以上假设可得到:生产函数
XFx(Kx,Lx)
YFy(Ky,Ly)
充分就业 L Lx Ly
(四)模型解析
左图是一个 上端开口的埃基 沃斯方框。方框 底边的长度表示 劳动总量 ,其它 两边分别表示X、 Y部门中的劳动 价格或报酬。
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第三章 对外贸易政策

他提出保护对象的条件是:
(1)农业不需保护。只有那些刚从农业阶段 跃进的国家,距离工业成熟时尚远,才适 宜于保护。
(2)一国工业虽然幼稚,但在没有强有力的 竞争者时,也不需要保护。
(3)只有刚刚开始发展且有强有力的外国竞 争者的幼稚工业才需要保护。李斯特提出 的保护时间以30年为最高限期。
(二)对李斯特保护主义理论的评价
本,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实行货币 贬值和汇率上调的政策。
(三)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成效
• 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对于小国的作用是 很大的,小国因地域狭小,人口总量不大, 市场容量较小,如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 展模式,积极扩大外贸出口,就可以使其 产品生产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取得较大 的规模经济效益。
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第三章 对外贸易政策
• •
第二节 自由贸易政策的演变
• 自由贸易政策盛行的时期主要有两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是19世纪中叶至第一次世界大 战前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英国带头 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 出现了全球范围的贸易自由化。
2、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
利用关税手段:同时按照有效保护率设置阶梯 关税。加强了征收“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 的活动。WTO建立以后,关税、非关税措施 受到严格的限制,各国越来越多的使用反倾销、 反补贴等所允许的保护手段。
利用非关税手段:非关税措施中的技术和环境 壁垒不断增高,苛刻的技术和环境标准限制了 后工业化国家的出口贸易。
在组织方面,发达国家广泛设立或改组各种促 进出口的行政机构,协助本国出口厂商对外国 市场的扩张;
在精神奖励方面,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制定了 各种评奖制度,对扩大出口成绩卓著的厂商给 予奖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 Trade based on differences in tastes
with increasing costs, even if two nations have identical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s (which is unlikely), there will still be a basis for mutually beneficial trade if tastes, or demand preferences, in the two nations differ.
Chapter 3 The Standard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经济学院 柳哲
Chapter 3 The Standard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3.1. The Production Frontier with Increasing Costs In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s mean that the nation must give up more and more of one commodity to release just enough resources to produce each additional unit of another commodity.
3.4.4. The gains from exchange and from specialization
A nation’s gains from trade can be broken into two components:
The gains from exchange
The gains from specialization
3.1.2 Reasons for in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s and
different Production frontiers a. Resources or factors of production are not homogeneous b. Resources or factors of production are not used in the same fixed proportion or intensity in the production of all commodities. c. The difference in the production frontiers of two nations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two nations have different factor endowments or resources at their disposal and /or use different technologies in production.
The equilibrium relative commodity price with trade is the common relative price in both nations at which trade is balanced
3.4.3. Incomplete Specialization
3.2 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s 3.2.1 Illustration of 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s A 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 shows the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two commodities that yield equal satisfaction to the community or nation. Y
Illustration A, A’ in isolation PA < PA’ Nation 1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X and
Nation 2 in Y.
A(40,160)----B ---- C ---- E(60,180) gain 20 X + 20Y in Nation 1
The nation with the relatively smaller demand or preference for a commodity will have a lower autarky relative price for, and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hat commodity.
3.3. Equilibrium in Isolation 3.3.1. Illustration of Equilibrium in Isolation y Nation 1 A I
PA=1/4
60
B
x
0 10 30 50 70 90 110 130
In the absence of trade (or autarky), a nation is in equilibrium when it reaches the highest indifference curve possible given its production frontier.
3.3.2. Equilibrium Relative Commodity Prices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equilibrium relative commodity price in isolation is given by the slope of the common tangent to the nation’s production frontier and indifference curve at the autarky point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PA = Px / Py=1/4 PA < PA’ So, Nation 1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commodity X and Nation 2 in commodity Y. PA’ = Px / Py = 4
100
A
80
T B H
E
III
N
60
C
D
II
I
40
Nation 1
20 0 10 30 50 70 90
X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2.2 The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MRS)
MRS of X for Y in consumption refers to the amount of Y that a nation could give up for one extra unit of X and still remain on the same indifference curve. In Nation 1 ,the substitution of x for y ,MRS(N) > MRS(A) The decline in MRS or absolute slope of an indifference curve is a reflection or the fact that the more of X and the less of Y a nation consumes; The declining slope of the curve reflects the diminishing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MRS) of X for Y in consumption.
3.4. The basis for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 with increasing costs
3.4.1.Illustrations
With trade, Nation 1 moves from point A to point B in production. By then exchanging 60X for 60Y with Nation 2 Nation 1 ends up consuming at point E(on indifference curve) Thus, Nation 1 gains 20X and 20Y from trade. A ---- E
A’(160,40)-----B’ ---- C’ ---- E’(180,60) gain 20X+20Y in Nation 2
Problem 5. (page 73)
On one set of axes,sketch Nation 1’s supply of exports of commodity X so that the quantity supplied (QS) of X is QSx=0 at Px/Py=1/4, QSx=40 at Px/Py=1/2, QSx=60 at Px/Py=1, and QSx=70 at Px/Py=3/2, On the same set of axes, sketch Nation 2’s demand for Nation 1’s exports of commodity X so that the quantity demanded (QD) of X is QDx=40 at Px/Py=3/2,QDx=60 at PxPy=1, and QDx=120 at Px/Py=1/2
3.4.2. Equilibrium relative Commodity Prices with trade
The process of specialization in production continues until relative commodity prices (the slope of the production frontiers) become equal in the two nations PB = P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