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阳学说起源与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论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论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论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对中国文化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起源:阴阳学说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哲学经典《易经》中,它描述了自然界和宇宙中的基本对立和平衡。

阴阳的概念由八卦和六十四卦图形象化地表达,这些图形代表了宇宙和自然界的各种相互关系。

2.阴阳的定义:阴和阳是相对的概念,它们代表了一切对立但又互相依赖的事物。

阴通常被认为是阴暗、冷、pass、柔和、女性和消极的一面,而阳通常被认为是明亮、热、积极、硬朗、男性的一面。

然而,重要的是要理解,阴和阳并不是单纯的好与坏,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3.阴阳的互动:阴阳的相互关系体现了一种平衡和变化的原则。

在阴阳学说中,一种力量的增加将导致另一种力量的减小,反之亦然。

这种平衡和变化的概念在生态学、医学、气象学等多个领域中都有应用。

4.在生活中的应用:阴阳学说在中国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中医师通常会使用阴阳的观念来分析患者的身体状态,以确定疾病的性质。

中医治疗方法也旨在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改善患者的健康。

5.哲学和文化影响:阴阳学说不仅存在于医学领域,还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宗教、文化和艺术。

它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综合世界观和道德观,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6.现代应用:虽然阴阳学说源自古代,但它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医学、农业、环境保护和心理学等领域,人们仍然考虑阴阳的概念,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总之,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它强调平衡、变化和相互依存的原则,对中国文化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对阴阳的相对属性的认识和对阴阳之间运动变化规律的把握,包括了阴阳之间相互交感、相互对立、互根互用、制约消长及相互转化的关系。

1、交合感应:阴阳交合感应,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的过程;2、对立制约:阴阳的对立制约,一方面是指阴阳二气的功能特征、作用趋向对立相反,即阴内聚、成形,阳外趋、活动;3、互根互用: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互为根本、相互为用;4、消长平衡:阴阳消长是阴阳双方的增减、盛衰、进退的运动变化;5、相互转化:阴阳相互转化,是指一个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与应用

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与应用

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与应用古代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部分,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包括阴阳和五行两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从哲学到应用,渗透了古代中国的各个领域。

这篇文章将探讨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与应用,以及它对于古代中国的影响。

一、阴阳五行学说基本概念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中国古代,相传是黄帝时期神农氏的学说。

主要包括阴阳和五行两方面。

阴阳是对于事物间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的表达。

阴多指负极、消极、幽暗、内向、静止等属性,而阳则是正极、积极、光亮、外向、活跃等属性。

阴阳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是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

而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他们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互相制约,组成了宇宙万物的基础。

五行与阴阳理论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宇宙哲学的基础。

二、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贯穿了古代中国的各个领域。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一下它在医学、历法、建筑和美学等方面的应用。

1.医学方面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为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中,阴阳和五行分别对应人体内的阴阳、五脏五腑,表现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情况。

中医治病主要是对于五脏六腑不平衡所引起的病症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平衡阴阳、调节五行的目的。

2.历法方面古代中国的历法也依据阴阳五行理论进行建立。

在古代中国,阴阳和五行被用作计算时间和节气的基础。

阴阳是指一天中白天和黑夜的交替,而五行用于计算节气,如立春代表了春季的开始,立夏代表了夏季的开始等。

这些节气的计算在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

3.建筑方面阴阳五行学说在建筑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和设计。

阴阳五行理论被用以定位和规划建筑的方位、内部空间和建筑材料。

例如,按照阴阳五行理论,在一座建筑中,太阳升起的方向应该是房间中最明亮的一面,以达到阳气充沛的目的。

这些规划原则在古代中国建筑的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

其哲理玄奥,反映着宇宙的图式。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在阴阳学说中,阴和阳是对立的两个方面,阳代表积极、主动、力量和独立,阴则代表消极、被动、柔弱和依赖。

阴阳之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从而维持了事物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发展。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都与阴阳的关系密切。

例如,人体的五脏属阴,六腑属阳,阴阳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此外,阴阳学说还被应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中医学认为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调整阴阳的平衡,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例如,对于阳虚的患者,应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阴虚的患者,应采用滋阴降火的方法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阴阳学说,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中医-从医易同源论《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

中医-从医易同源论《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

从医易同源论《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黄帝内经》是一部在《周易》《道德经》等儒道思想指导下的文化巨作,是一部集中国古代医学成就之大成的中医经典名著,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伟大知识宝库。

中医许多重大的学说、理论、观点等学术思想,以及主要的临床病症名称和治疗方法都已经在《内经》中奠定了基础。

《内经》作为一部历史悠久的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与文化思想相结合的著作,既有许多古奥深邃的哲学思想,又有大量的医学经典理论。

在我们日常解读《内经》理论精髓之时,面对历代注家卓说纷呈,有时难免莫衷一是,难窥其奥。

然而,中国传统医道诣在精进,贵在知返,知返方见古,更能领会深意。

因此,从《易经》原理结合临床实践,推演、印证并领悟《内经》原旨,仍不失为一条稽验烛幽之径。

《类经图翼·医易义》曰:“医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

”“医易同源”的原理在于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的道理,中医学研究、阐明人体阴阳盛衰消长的机制,两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共通之处,所谓“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易经》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易经》自古即称为“天人之学”,列为“群经之首”。

以其独特的象数和义理,以简驭繁,鉴往知来,探讨天道人事之演化兴衰。

《周易》的“易”字,有至少三重含义:“简易、变易、不易”,其中主要的内涵当为“变易”。

这告诉我们:大千世界,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成住坏空,生老病死,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之中。

正是由于“变易”才能不断推进并优化整个自然界,并使得大自然得以生生不息,生机勃勃。

因此,“变易”是“不易”的法则;“变易”又有其内在的规律。

具体到《易经》的卦象、爻象、卦辞、爻辞,无不在讲变化,阴阳的变化、卦象的变化、爻位的变化、吉凶的变化……阴阳在转换互动中达到和合既济,万物在运动和变化中生息繁衍。

历代医家在临证实践或总结医理时往往以易言医。

许多中医理论来源于《易经》,或运用易学原理加以印证阐发。

中医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中医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中医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中医理论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具的理念和方法在现代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为世界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基本理念以及研究进展等方面来探讨中医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一、历史背景与基本理念中医学源远流长,起源于中国古代。

早在公元前数千年前,中国人民就开始探索疾病的治疗方法,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

中医理论的核心观念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强调事物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五行学说则将事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体现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中医理论强调人体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联系。

中医追求“平衡”和“和谐”,强调预防和治疗疾病必须从整体出发,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的相互关系。

二、中医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1. 中药研究与临床应用中药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药可以通过改善体内的气血流通、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等多种途径来治疗疾病。

近年来,许多研究对中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开发,通过提取和纯化活性成分,制成现代化的中药制剂,为各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2. 针灸研究与应用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代表,以其独特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针灸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有效缓解和治疗多种疾病,如疼痛、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3. 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慢性病是现代社会健康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中医理论认为,慢性病的形成和发展与人体的整体失衡有关,因此,在慢性病的防治中,中医药的应用具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管理中,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中医理论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理论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中医护理学(阴阳学说)

中医护理学(阴阳学说)

生理调节 平衡点
热寒热 寒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3. 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
阳偏胜 阳偏衰
阴偏胜 阴偏衰
阴阳偏胜都是实证。阳胜是实热证,阴胜 是实寒证。 实证方法:损其有余。 实热证:寒凉药(热者寒之); 实寒证:热药(寒者热之)
阴阳偏衰都是虚症。阳偏衰是虚寒证,偏 阴衰是虚热证。 虚症方法:补其不足。谁少补谁。 虚寒证:补阳 虚热证:补阴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活动便告终止
1、阴阳的相互对立 阴阳----对立的、矛盾的
两层含义 阴阳----相互制约
如寒---热; 昼---夜; 水---火; 动---静。
2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互用,是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 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又称阴阳“相成”。
阴阳互根,是说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 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 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相互依存关系, 称为“互根”。
阴阳的基本变化规律
基本 变化
内容
范例
阴阳 对立
阴阳相互制约
上下,天地,动静, 升降,寒热
阴阳 以对方为存在的条件
没有热,就无所谓寒
互根 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没有寒,就无所谓热
阴阳 消长
处于不断地消长变化之中
四季寒暑往来之更替
阴阳 可以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 到“冬至”则寒甚至极
转化 化
而阳气生,气候转暖
例1:以四时气候变化而言,
从冬 春 夏,气候从寒冷逐 渐转暖变热,即是“阴消阳长” 的过程
由夏 秋 冬,气候由炎热逐 渐转凉变寒,即是“阳消阴长” 的过程
一年总体 阴平阳秘
例2:以人体的生理功能而言,

中医药学概论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药学概论阴阳五行学说
精选课件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 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 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 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 种古代哲学思想。
精选课件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及其运动变化.
精选课件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 革、水曰润下
精选课件
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 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依据:五行属性 •方法: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意义: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统; 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 五个生理病理系统;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之主,以制阳光。)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足
之源,以消阴翳。)
精选课件
(2)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归纳药物性能
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
四气 温、热——阳 寒、凉——阴
五味 辛、甘、淡——阳 酸、苦、咸——阴
精选课件
作用方向 升、浮——阳 沉、降——阴
精选课件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的概念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精选课件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消长含义: 阴阳双方数量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此长彼长 此消彼消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精选课件
(五)阴阳的互相转化:
相互转化 含义: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向 其相反方向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专业材料]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专业材料]

专业知识
16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部位: 上 下
表 里(脏腑)
背胸
气血津液: 气 血、津液
脏腑: 六腑 五脏
心阳 心阴
经络: 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阳
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阴
专业知识
17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阳)功能
物质(阴)
专业知识
18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譬辛甘发散
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咸味涌泻为阴,淡味
渗泄为阳”。
➢ 辛、甘、淡味属阳
➢ 酸、苦、咸味属阴

滋味不同,药效亦有差异。
专业知识
29
归纳药性

中药药性: 即将药物分为
阴阳俱消、俱长(气血)
专业知识
14
(2)阴阳消长平衡:
平衡→阴阳消长的运动变化处于一定范围、限 度、时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总体相对稳定。
上限
下限
正常
异常
专业知识
15
5、阴阳的相互转化
➢ 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各 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阴证 阳证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一定条件:重、极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秭归县中医医院 韩永界
专业知识
1
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指导思想(哲学基础):元气论、阴阳五行 学说
主导思想:整体观念 基础理论: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和
病理 诊疗特点:辨证论治(辨证施治)
专业知识
2
中医学的整体观反映在研究思维和方
法上,往往是采用由整体到局部或从局 部推测整体的考察研究方法,这种整 体研究方法体现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 尤为突出。如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 物质性的整体,世界的本质是阴阳二 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 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 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阴阳学说起源与临床应用
——黎川县中医院付朝今
一、中医阴阳学说起源:
1、中医起源:
“中医”一词早在东汉时代出现,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唐柳宗元《愈疾赋》云“尖与医疗未萌之兆,中医攻有兆之者”。

此时中医有2种释义:中等医疗水平的医生,中等医生水平的治疗效果。

真正有方位和地域概念的“中医”名词出现在鸦片战争前后,当时在中国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把起源于我国中原地区(古代中国)为主的医学简称为“中医”,与西医区别。

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订《中医条例》法定“中医”这个名河。

中医经典名著如《内经》名称《中医内经》、《本草钢目》不称《中药纲目》等等,20世纪50年代各地建立中医院。

2、阴阳起源:
阴阳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存在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中的两大对立面,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最初的涵义是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但阴阳的广大涵义是丰富的……
如《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地
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台也。

”所以说万事万物都有阴阳的属性,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明代大医家张景岳曰“阴阳虽备于《内经》变化莫大乎《周易》。

阴阳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周易》是阴阳的鼻祖,没有《易经》便没有中国的阴阳文化,更没有中医学。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唐太宗时宰相虞世南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孔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中医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化学说运气学说,中医病机学说等无不眙始于《周易》其中:
1、《周易》阴爻阳爻的阴阳关系,以及《周易》卦象所寓的阴阳哲理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

2、《周易》无极,太极图是中医精气学说,阴阳学说的根基。

3、《周易》爻象卦象是中医藏象学说的导源。

4、《周易》交爻与中医六红,六经体学,六经辩证密切相关。

5、《周易》乾元坤牝阴爻阳爻八卦布阵是中医气化学说,运气学说干支格局的蓝图。

6、《周易》乾坤天地是中医气一元论的溯源。

7、《周易》的阿洛数理与中医九宫八风,子午流注,灵龟的法,七损八益密切相关。

8、《周易》坎离二卦与中医心肾相交,命门学说,肾间动气密切相关。

9、《周易》河洛与中医五行学说,生成数相关。

10、《周易》卦爻天地人位与中医三维医学密切相关,是中医整体观的蓝本。

11、《周易》圆道是中医图运动的导源。

12、《周易》中和观与中医平衡论,协调论密切相关。

《周易》六十四卦阴阳消长图
八卦阴阳消长表
阳阴
乾卦阴盛极坤卦阴盛极
离卦阳极—阴生坎卦阴极—阳生
巽卦阳消阴光震卦阴消阳长
艮卦阴长阳弱兑卦阳长阴弱
太极与季、月、日、阴阳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赵献可是明朝医家,属于温阳派,受《周易》的影响较深,他将易理贯通于医学,在中医基础理论如心肾水火方面破有独见,尤于命门学说的创立多有建树。

赵献可《阴阳论》载于《医贯》是一篇的易理为指导的精粹文献。

进一步阐明“阴阳之理,
变化无穷,不可尽数”的道理。

如以《易经》泰、否二卦阐述阴阳交感关系和药物的阴阳升降。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于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着临床诊断和治疗。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生有开,不离阴阳,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等等。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功能属于阳,物质属于阴,人体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人体功能与物质的关系也就是阴阳相互依在,相至消长的关系,阴阳不能分离,所以说“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阴阳良失,精气乃绝。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正气分阴阳,包括阴液和阳气两部分,邪气亦有阴邪(寒、温)阳邪(风、暑、热、燥)之分。

疾病的过程多为邪正斗争的过程,阴阳偏胜偏衰的过程,“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是中医学的病机定纲。

所谓“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阳转化预示疾病的转归。

4)用于疾病的诊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八纲辩证以阴阳作为总纲。

《景岳全书·使忠录》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论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
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5)用于疾病的治疗
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故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深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略》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在药物治疗方面,中药的回气、五味,同样分阴阳,其中寒凉属阴(凉次于寒)温热属阳(温次于热)如黄苓、枝子、附子、干姜之类。

五味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窃与功效的药物,多上升向解,其性升浮,升浮为阳,而是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等功能药物,多向下行向内,其行性皆沉降,沉降为阴。

总之污水疾病,先辨阴阳,法用阴阳,药练阴阳,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愈疾病之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