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两 地
⑶计算:①昼长
=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 =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经度㈢区时的计算
差 所求地的区时 =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
换 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 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算
两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 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 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 时区相加。
地
时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 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
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
间一东一
差;西 ,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判断★㈣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两地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东西2.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 方 入⑵计北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
6 月 22 日; 12 月 22 日;
外部条件
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
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
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课本 P8 图 1.7 )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 燃 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 站 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专业资料分享
Word 格式
1
专业资料分享
格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分类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太阳风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全篇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1。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1。
3 地球的运动(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23.5º。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 昼夜长短的变化: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的位置及特殊性1.天体: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连同通过天文望远镜或其他空间探测手段才能探测到的星际空间的物质。
2.恒星:由赤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星云:比如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成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卫星: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3.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4.地球处在的位置从小到大: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5.月地距离约38.4万km,日地距离约1.5亿km6.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太阳系天体的旋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7.类地行星(更靠近太阳,有固体表面,体积较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体积巨大,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木星,土星远日行星(远离太阳,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天王星,海王星8.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具有适宜高级智慧生命,生存和繁衍的温度,水,大气等条件,这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自身的体积和质量有关。
也与地球有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有关二、地球的历史1.地层及化石的概念: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2.地质年代表的概念: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3.演化历程:(1)前寒武纪:A.时间:距今5.41亿年前,约占地球历史的90%。
B.特点:地球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地球形成之初,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到太古宙时期出现了蓝细菌,元古宙时期,蓝细菌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
最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最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这份文档旨在整理最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概述:
1. 大地和地壳
- 地球的构成和结构,包括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的组成。
- 大陆运动和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形成。
- 地震和火山活动,它们与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的关系。
2. 考察地理的基本方法和主要内容
- 地理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包括地理学的特点、地理学的分类和地理学的方法。
-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3. 地表的风化和土壤
- 风化和侵蚀的过程,以及它们对地表和地貌的影响。
- 土壤的形成和分类,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4.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 水资源的分布和特点,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情况。
- 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包括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治理。
5. 气候与气候区划
- 气候的形成和要素,包括温度、降雨和风等。
- 气候的分类和气候区划,描述了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这些只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的一部分知识点,通过研究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构成和地理现象,为我们的环境保护和
资源利用提供支持和指导。
请注意,这份文档仅概述了各个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具体细节
需要通过研究教材和参考资料来深入了解。
参考资料: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
- 相关地理学参考书籍和学术文献。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自然地理基础知识1. 地球与地球运动•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略扁球体,存在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和各种经纬度等特征。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引起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不同季节的变化。
•地球的倾斜轴和地球的倾斜面:地球的倾斜轴和倾斜面使得地球各地季风、气候和温度有所不同。
2. 地球表层圈与地球内部圈•地壳:地壳是地球表层最薄的一层,分为岩石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核:地核是地球内部最深的一层,由铁和镍组成。
3. 地球的尺度与地图•地球尺度的代表:使用1:100 000 000的比例尺表示,即1厘米代表1000公里。
•地球仪和地图的区别:地球仪是对地球的缩小模型,地图是对地球表面的平面映射。
•地图的构成要素:地图由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要素组成。
二、地球与生命环境1. 生命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态系统。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表层所有生物聚集的层次。
2. 地球的水资源和水文循环•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由淡水和海水组成,其中,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描述了水在地球表层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
3. 地球的岩石与矿产资源•岩石资源:岩石是地球表层最主要的构造材料,可用于建筑、道路、工业原料等。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矿石、矿砂和矿矿物等自然集合体的总称,用于冶金、能源等方面。
三、地球与人类社会1. 人口与城市•人口分布规律: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河流流域和平原地区。
•城市化: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2. 地球的农业与粮食问题•农业和农业区位因素:农业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区位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等。
•粮食问题:粮食问题是指人类口粮供应与人口增长的矛盾。
3. 工业与能源资源•工业的地理分布: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资源丰富的地区。
人教版高中 地理必修一 全册知识点 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分类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外部条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件自身条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件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由里到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外分层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太阳风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第一章行星地球2第一节宇宙中地球3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4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5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6★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78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9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1011河外星系12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3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14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1516★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17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819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0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21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22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23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4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25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26活动); 27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28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2930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31★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32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33★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34350°363738★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39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40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41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42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43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44公转速度最慢。
45二、昼夜交替和时差46★㈠昼夜交替47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48——地球自转。
49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50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51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52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3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5455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56★㈡地方时的计算571.地方时计算原理:58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59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60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61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622.地方时计算方法:63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64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65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66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67经相加。
68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69算。
703.昼夜长短的计算71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7273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74㈢区时的计算75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76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77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78西时区相加。
79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80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81★㈣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82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832.定日期:84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85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86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873.时间计算:88⑴找特殊时刻点:89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点;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9091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92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93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94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95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96—23°26′S97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98★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991.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1002.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101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102四、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03★⒈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参看课本P18)如右图:104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105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106⑵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107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⑶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地均为6:00时日出,18:10810900时。
110⑷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如上图,以北半球为例):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111112圈缩小到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113大到北极圈,冬至到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114★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15⑴纬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116⑵季节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117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118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119小值。
120★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121⑴计算公式:H = 90°-纬度间隔122说明: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
123124⑵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125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126127五、四季更替和五带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1281292.划分的方法有三种:130★(1)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131132(2)传统四季:以“四立”为起始点。
133(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134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135南、北极圈。
136★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137138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139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140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141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42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143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144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45146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47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48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149150★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151 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参看课本P30图2.3)152 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153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154 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
155 如下图156 温度由高到低是 DCAB 。
AB157158 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 CDAB 。
159 D 160 C161 ⑶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162 方等压面下凹。
163 ★2.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164165★三、大气水平运动——风166167168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169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70★1.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171 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72 而移动)173 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 174 ★1. 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175★2.季风环流176★3.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177178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791.气候影响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180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181★2.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汇总1823.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183184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185★1.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186★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参看课本P44图2.22)3.掌握锋面气旋的结构、冷暖锋判断方法、降水位置187 (1)锋面气旋: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锋面气旋。
气旋是气流辐188 合上升系统,尤其锋面上气流上升更强烈,往往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189 风天气。
190 (2)锋面的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与槽线重合。
191 (3)锋面类型的判断:①以槽线为界,高纬来的是冷气团,低纬来的是暖气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