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益师:爱人与克己

合集下载

初中必读古文

初中必读古文

初中必读古文1. 《孟子·梁惠王上》七月者,以刑为事也。

久暴乱则民无司首,无司首则无所告辞。

故君子不居久暴乱之国,不幸而处久暴乱之国,则不尽守法以自求全;不幸而骗于小国,则危社稷。

是故君子言利害而不言荣辱,修身以俟之而不侵人,可保全者也。

初子与之游,未至于宫,女子往从。

宫正宝之,宝之,则宝妇人矣。

宝之而不望,谓之不虚,子之所谓也。

及宫正宝妇人而更其言,虚童之谓也。

虚童而秉刀节,吉至也。

而子又曰:“我闻之,君子固穷困者,未有闻夫填填的。

”此之谓也。

撰日记,不漏怠而言尽意,有蓄则寿。

闵人败于身而不己,不亦难乎!不畏死,而危百行,不亦难乎!非子之不信于童子女也,所以未尝行于彼有也。

名虽智而行已矣。

子之不为虚也,不可为长已矣。

名虽智而行已矣,亦可因可以考已矣。

虽然,不可以不弊。

诗云:綦之草七月兮,以兹?矢。

是时也,至贱而下世,几易其命。

钦哉,钦哉!君子有贰而不辞。

舜有天下而不言天下。

有道而后贱之。

诗不云乎:“於戏兮无竞?燕燕于彼中洲兮。

”此之谓也。

2. 《庄子·徐无功》庄子曰:“徐无功者,方将之矣。

”谓方将拱手而慈乎物者也。

凡人之所以灭则亡,所以亡则败。

夫水灭则亡,故水亡则败溺;火灭则亡,故火亡则败焚;人灭则亡,故人亡则败身。

方将者,所以存乎物也。

徐无功者,人之方将也。

楚王曰:“无我以为贵,无江河以为辽,无日月以为明,无高山大泽以为长。

”庄子曰:“人之所以贵者,非物之贵己也。

夫岂人贵物,将以为己贵哉?贵己之不丢于物,则几寿与?”故曰:“彼虚胜私,我私胜彼虚,岂有所往己来邪?”故曰:“人有朽树之心,而力不可及于天地之间,如斯而已矣。

”徐无功者,朽木也。

故曰:“徐无功者,人之方将也。

”庄子曰:“不彰其德,不显其能,养其至齐之邦域,保其刚阵之地。

”运归而止焉。

庄子曰:“运至其齐之邦域而止焉,则必行其存,存者必巨,巨者必炽。

是礼也。

”故曰:“吾里则存,吾童则巨存,吾泉则炽巨存。

”故谓庄王曰:“有虞氏之服锦衣紫裙者,嗣吾有虞氏之馀。

5.1《论语》十二章(教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教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5.1课 《论语》十二章(教案)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2课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从牙牙学语到经天纬地,我们以古典文化为土壤,不断的成长前行。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

关于《论语》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还是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教学目标教学课时 情景导入 作者简介作品简介教学过程作者作品《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语录体:偏重于言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不讲求篇与篇之间或者段与段之间在世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的散文体式。

《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1.播放朗读视频,学生跟视频学习朗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明确重音、语调(详见配套PPT)2.研读本文,梳理内容,积累文言知识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试析墨子“爱人、利民”的造物伦理思想

试析墨子“爱人、利民”的造物伦理思想

试析墨子“爱人、利民”的造物伦理思想论文摘要:先秦时期墨家的代表墨翟在《墨子》一书中,从“兼相爱、交相利”的哲学视角,提出“爱人、利民”的造物伦理价值观,并围绕这一价值判断标准,阐释百工造器应遵守的工艺技术原则及职业道德,明确表达“重质轻文”的造物观念。

论文关键词:墨子;“爱人、利民”;百工;造物伦理思想墨子,名翟,生卒于春秋战国之际,略后于孔子。

墨翟生、长于鲁之小邾国,其学术文化渊源亦来自于邹鲁文化(邾娄)。

春秋战国时期,邹鲁造物文化发达,“古代舟、车、服、用器物,多称以邾或娄”。

从《墨子·公输》、《墨子·各城门》等诸篇对于军用器械及守城防御器械制作的记载,墨翟本人就是能工巧匠,精通制造器械的各种技艺。

墨翟作为墨家学派的代表,其学术思想集中于《墨子》一书中。

《墨子》一书在汉代存有71篇文章,目前只存留了53篇。

据考证,其中《尚贤》《兼爱》《非命》等24篇记载了早期墨子及墨家思想,《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是墨家后期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学说是墨子思想体系中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在造物层面,“爱人、利民”的造物伦理思想贯穿于《法仪》《七患》《节用》《节丧》《备城门》等诸篇中。

一、“爱人、利民”的造物伦理价值观先秦时期,儒家首先提出了“仁者,爱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伦理思想。

“仁”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核心,其内涵可理解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此言为孔子弟子有子所说,但是也表达出孔子对于“仁”之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观点,发源于家庭血缘关系的“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情感,扩展到社会层面非血缘的“泛爱众,而亲仁”,儒家的仁爱原则便具有上下、尊卑、远近的不同。

与儒家不同,墨家则提出:“今天下无小大国,皆天之邑也。

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的伦理观。

既国无大小,人无贵贱,皆为天之邑、天之臣,那么不论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应遵守天之法度,实现彼此之间的尊重与友爱,遵循“兼相爱”、“交相利”的伦理准则,完成仁人所应完成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使命。

儒家的情感观念

儒家的情感观念

儒家的情感观念
■黄玉顺
“情 ” 在汉语中, 从一开始就兼有两层基本含义: 情感 ( 人情 ) ; 情实 ( 事情 ) 。 在中国观念史 、 儒学史上, 当 “情 ” “情 ” “性 ” “情 ” 浑然不分地兼指人情与事情并且 与 并无截然分别的时候, 此 为本源之情, 这是原典儒学的 严格地分别各指情感与事情并且情感被置于“性 → 情 ” 架构之 观念, 也是当代儒学正在复兴的观念; 当“情 ” “情 ” 中的时候, 此 为形下之情, 这是帝国时代儒家形而上学的观念 。 总之, 在本源层级上, 儒家的情感观念不 是一个伦理概念, 而是一个存在观念 。 [ 关键词 ] 儒家; 人情; 事情; 情感; 情实 [ 中图分类号 ] B22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4 - 518X( 2014 ) 05 - 0005 - 09 250100 )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 ” ( 11@ HZ009 ) [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 黄玉顺,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 山东济南
2014 年第 5 期
【三篇】 比较视野中的儒家情感
【编者按 】 生活即人情世故, 人情无疑是人世间最重要的事实 。 自然而然, 情 ( 感 ) 便成为古今中外哲学家 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从中国古代的孔子 、 孟子, 西方古代的柏拉图 、 亚里士多德等, 到近代的康德 、 亚当 · 斯 斯洛特等, 其目光从未真正离开过情感问题 。对情感的关注既是对人生 密, 乃至当代的一些哲学家如李泽厚 、 《儒家的情感观 我们选编了一组文章, 集中探讨情感问题 。 黄玉顺教授的 的反思, 更是对生活的热爱 。 据此, 《儒家情感论批判 》 认为: 原始儒家以为人情与事情不分, 这也是当下值得复兴的观念 。沈顺福教授的 通过 念》 《情感观念比较: 生活儒学 与西方的情感理论的比较, 指出儒家情感理论需要反思的地方 。青年学者李海超的 与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 》通过比较黄玉顺的情感理论与斯洛特的情感学说,揭示出二者的不同与差异,并认 为二者完全可以互补 。

38江右王学正传邹守益的理学思想(附:欧阳德)

38江右王学正传邹守益的理学思想(附:欧阳德)

38江右王学正传邹守益的理学思想(附:欧阳德)江右王门是指明代江西地区的王学传人。

他们在传播王学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均超过其余王门学派。

黄宗羲谓“姚江之学惟江右为得其传”(<明偭学案>卷十六€江右王门学案*序>),并非溢美之言。

然而,他们传播师说各有所侧重,少术风格也不尽相同&其中或偏于守成,因而被视为王学正传,郎守益是其主耍代表人物;或重在标立新意,因而有离异师说之嫌,聂豹、罗洪先是其主要代表人物,聂发其端,罗踵其后。

木草先论述邹守益信守师说的理学思想特色;欧阳德因与邹守益属于冋一学术倾向,故附于后。

聂豹、罗洪先的理学思想特色将在下一章专论。

第一节生平与学行邹守益(公元1491—1562年)宇谦之,号东廊.学者称东廓先生,江西安福人,明武宗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翌年,引疾归里,开门讲学,从学者众,为王竽在江右的主要传人。

守益师事王守仁之前,曾对榀家经典《大学X《中庸》宗旨不一疑惑不解,谓“子思受学肖子者,《大学》先格致,《中庸》f」揭慎独t 何也?”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守益赴锫州,问学于守仁,守仁告以《学》、《庸> 宗旨合一之理,始豁然领悟,释其所疑,遂称弟子。

守益的学识和德行,深为其师所称许。

据耿定句《邹先生传》载:守益年三十,“如越谒王公(阳明)”,切磋学问;“旣别,王公张望不已'门人问,夫子何念谦之之深也?”守仁引曾子赞颜渊的话作答:“曾子云:以能问不能,以多问寡,若无若虛,犯而不校。

谦之近之矣①。

”视守益几同古之贤人。

湛若水也十分赞叹其为人。

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若水以九十一高龄由湖南衡山访于江西青原。

时守益年六十六,仍率子弟及王门“诸同志”亲迎,并一遵古养老之礼,“晨夕躬定省,执酱执賄' 他还告诫王门“同志体古宪'老不乞言’意,毋烦辨论”。

临別,守益又H大水亲自连舟送至赣州其尊贤敬老的真儒风范,被视为一代学者之楷模。

阴法鲁 中国古代文化史 笔记

阴法鲁 中国古代文化史 笔记
“礼“是儒家提倡的行为准则和礼仪制度,仁和礼是一个整体,共同构成儒家学说的核心,它们的关系是:仁是内在精神,礼是外在表现;仁是追求的目标,礼是实现目标的途径。
3,孔子天命观与鬼神观
儒家思想强调人应该奋发有为,通过提高道德修养解决各种问题,因此并不赞成迷信鬼神,依赖鬼神。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实际上回避态度。儒家注重祭祀来区分人的尊卑贵贱,因此并不绝对否认鬼神的存在。
孟子 性善论,荀子 性恶论
孟子:法先王,效仿、学习过去的圣贤,他们在为人、治国等方面是后人的榜样。(唯心主义)荀子:“法后王”,向当代的圣贤学习。(唯物主义)
6.儒家的经典及其演变
儒家的一些重要著作视为经典,称为“经”。
经,本义织布时的竖线。引申:常、常道的意思,永恒不变的道理。封建统治者希望通过永恒的经,达到封建社会永久存在的目的。
唐朝
初唐:阎氏兄弟(阎立本《步辇图》、阎立德)
盛唐画圣吴道子(河南禹县人)《送子天王图》
仕女画家:张萱(今西安人)《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杨玉环三妹虢国夫人骑马游春、花团锦簇、反映出杨家姊妹的显赫与骄纵。
周昉:今西安人,首创“水月观音”。《挥扇仕女图》,反映出衣着华丽的宫中妇女百无聊赖的散漫生活。
山水画家李氏父子和王维
第九章 古代思想文化的特征及发展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身的生理结构和自然界都不能正确的认识,因而形成灵魂不灭和鬼神观念。河南安阳殷墟,商代王陵,奴隶杀殉。陪葬。
人的灵魂观念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鬼 与神 没有严格的界限,古人认为鬼神有尊卑之别,原始公社制社会的部落首领和历史上有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称为神,一般人死去称为鬼。三皇:女娲、伏羲、神农。五帝:黄帝、炎帝、颛顼、尧、舜、禹。“配天”即祖先说成是在天帝周围的神,与天帝共享他们的祭祀。

齐鲁文化精神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齐鲁理工学院

齐鲁文化精神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齐鲁理工学院

齐鲁文化精神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齐鲁理工学院齐鲁理工学院第一章测试1.生死利齐:齐人国家至上的理念与践行。

答案:对2.不为公子纠殉死的是管仲。

答案:对3.春秋霸主齐桓公未登君位前被称为公子小白。

答案:对4.不为齐庄公殉主的齐国名相是晏婴。

答案:对5.春秋时期齐庄公被权臣崔杼弑杀。

答案:对6.战国时期田单计摆火牛阵,大败燕军答案:对7.“哭秦庭”中的申包胥是秦国人。

答案:错8.狐援哭国发生在齐闵王时期。

答案:对9.狐援哭国是齐人对国家的浓厚感情。

答案:对10.申包胥“哭秦庭”中伍子胥发誓颠覆楚国。

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姜太公的理论创新与创新的理论成果主要是天下为公理论的提出。

答案:对2.“和谐”一词最早出现在。

答案:《管子》3.《管子》提出了“九惠之教”。

答案:对4.牧野之战推翻了夏王朝的统治。

答案:错5.“举贤而上功”是姜太公确立的国策。

答案:对6.歌唱《饭宁歌》的齐国大臣是。

答案:宁戚7.齐桓公曾五访小臣稷。

答案:对8.邹忌弹琴论政,三月拜相。

答案:对9.中医始祖是扁鹊。

答案:对10.《甘石星经》的作者是答案:石申;甘德第三章测试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

答案:对2.“五德终始”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答案:邹衍3.战国时期推崇邹衍“五德终始”理论的诸侯王是:。

答案:齐闵王;燕昭王;魏惠王4.《周易》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答案:对5.黄帝尊蚩尤为“兵主”。

答案:对6.“兵者,诡道也”是的兵学思想。

答案:孙武7.孙膑创造了“围魏救赵”的战法答案:对8.马陵之战中运用了“减灶诱敌”的办法大败魏军。

答案:孙膑9.齐国历史上发生的三次伟大变革运动是西周初叶的姜太公变革、春秋中前期的齐桓公管仲变革和战国时期的齐威王邹忌变革。

答案:对10.“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出自。

答案:《六韬》第四章测试1.临淄,原名营丘。

答案:对2.提出了“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的国策。

论生而“爱人”——读《论语》有感

论生而“爱人”——读《论语》有感
不从 , 又 敬不 违 , 劳 而不 怨 。 ”( 《 论 语 ・里 4 - -》 ) 进 一
步 地说 , 即使 父 死 了 , 很 长 时 间 也 不 改 其 志 向 或 规 矩 , 才 可称 之 为孝 。如子 日 : “ 父在 , 观其志; 父没, 观 其行 ; 三 年无 改 于 父 之 道 , 可谓孝矣 。 ”( 《 论 语 ・学
摘 要 : 孔子“ 爱人 ” 的思想 从孝 顺 父母 、 兄 爱 弟 恭 的 亲 情 出发 , 推 及 到 社 会 各 个 成 员之 间相 互 关 爱 。
在《 论语 》 中 , 孔 子 强 调 家庭 成 员 之 间 的 爱 是 一 种 舍 乎 自然 的 、 最 基 本 的 爱 并 在 此 基 础 上 形 成 社 会 成
第 1 l 卷
第 l 期
淮海 工学院学报( 人交
科学版)
V o 1 . ¨ N o . 1
J a n .2 0 1 3
2 Ol 3年 1月
J o u r n a l o f Hu a i h a i l n s t i mt e o f F e c h n o l o g y ( Hu ma n i t i e s 8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父母 兄弟 。
人 ”, 如樊 迟 问仁 , 子 日: “ 爱人” ( 《 论 语 ・颜 渊 》 ), 强
调“ 仁” 的 出发 点 就 是 “ 爱人 ” , 一 个人 只有 去爱 别人 , 才 能理解 “ 爱 人 ”的 真 正 内 涵 、 感悟 “ 爱 人 ”的 意 义 。 可 以看 出 , 孔 子“ 仁” 学 的基 础 是 人 性 , 他 是 在 认 定 人 性 这一基 础 上建 构 了 “ 仁” 学, 所以孑 L 子 认 为 人 若 要 生存, 最 根 本 的核 心 就 是 开 启 人 性 的 善 而 “ 爱 人”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人与克己
鲁益斯
“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太5:46
基督教的道德和一般的道德观有什么分别呢?"
分别可大得不得了。

请记住,基督徒相信永生,因此,重要的是人里头的那个中心的我,是人灵魂的内在部分。

我们平所日行所为都能影响到这个中心,使人成为属天的造物,或者变成地狱里的一份子。

遇有必要,我们可以杀人,但决不可以仇恨人,或者以仇恨为乐。

如有必要,我们可以膺惩人,但不可以膺惩为乐。

换言之,我们里头的那种憎恨之感,那种令我们复仇的力量,必须去除。

我不是说,有谁能立刻决定此后不会再有此种感觉。

现实不会如此。

我是说,每当此思想开始抬头的顷刻,我们必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生都和它力斗,把它打下去。

相当艰苦,但可以办得到。

就在杀敌人、惩罚敌人的时候,我们也须像对待自己一样看待敌人──巴不得他不是坏人该多好,希望他在今世或来世,可以改过自新。

也就是为他祝福,而非咒诅。

这才是圣经所说的爱他,祝福他。

但他既不好,不会
故意去说他好。

我得承认,这是要求我们去爱一个并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去爱的人。

可是,我们自己有什么值得人家爱的地方吗?你爱你自己只是因为这是你自己,上帝希望我们爱一切的人如同爱自己一般。

他已经在我们信他的人身上彰显了他的爱。

我们知道他怎样爱我们,因此可以实行他的命令去爱别人。

若能记得天父怎样爱我们,我们去爱人家便会容易得多。

他爱我们不是因为我们有什么吸引人的美质,只是因为我们里头有个灵魂。

像我们这种以仇恨为乐的造物,别无任何值得他爱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