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外贸易发展史》简介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发展历程》

《国际贸易发展历程》

《国际贸易发展历程》国际贸易发展历程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进行,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也为文化的传播和技术的提升提供了契机。

本文将为您介绍国际贸易发展的历程,并探讨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贸易的起源人类贸易活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代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就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贸易网络。

这些贸易往来往往是通过陆路或航海进行的,丝绸之路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规模逐渐扩大,贸易商品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二、工业革命与贸易的加速工业革命的到来为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19世纪的英国成为了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其制造业产品迅速走向世界。

随着机器的发明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商品产量大幅增加,这使得贸易变得更加频繁和便捷。

同时,随着铁路、汽车和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发展,地理距离对贸易的制约逐渐减轻。

三、关贸总协定的签订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贸易来促进经济复苏和增长。

这导致了1947年关贸总协定(GATT)的签订。

GATT的目标是通过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来促进贸易自由化,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GATT不断得到完善和修订,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1995年,关贸总协定转变为世界贸易组织(WTO),并成为全球贸易规则的监管机构。

WTO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国际贸易的规范和管理,为全球贸易提供了更为稳定和可持续的环境。

WTO还致力于解决贸易争端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益,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做出重要贡献。

五、信息技术与贸易的融合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国际贸易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得贸易过程更加高效便捷。

以亚马逊、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平台极大地扩大了消费者的选择范围,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同时,物流和支付体系的改进也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便利化。

国际贸易发展简史

国际贸易发展简史

国际贸易发展简史贸易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际贸易的发展更是推动着各国经济的繁荣。

本文将向您介绍国际贸易的发展简史,带您回顾贸易的演变与发展。

在古代,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是由陆地贸易和海上贸易组成。

早期的国际贸易主要是对通商港的贡品交换,同时也存在着奴隶贸易和商品的跨国流通。

例如,在古代丝绸之路上,中国的丝绸、陶器和茶叶与欧洲、中东的商品进行交流,形成了繁荣的贸易网。

到了中世纪,国际贸易逐渐从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向商品贸易转型。

其中,地中海沿岸地区是贸易的中心,从东方运进的丝绸、香料和珍宝激发了欧洲城市的商业活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各地的各种商品开始越洋运输,开启了更加广阔的贸易航线。

然而,真正的国际贸易的发展要等到近代工业革命的推动。

工业革命阶段带来了大规模生产和交通运输的飞速发展,使得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成为可能。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英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家,从而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交通运输的革新,这导致了全球贸易额的持续增长。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一系列国际贸易组织和协议的成立也应运而生,以促进贸易的发展。

例如,1876年成立的国际电报联盟为电信业务的国际合作打下了基础。

后来,关贸总协定(GATT)于1947年成立,致力于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帮助世界各国构建了更加开放和自由的贸易体系。

在GATT的基础上,世界贸易组织(WTO)于1995年成立,继续推动贸易自由化,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全球化的推动下,新的贸易方式和模式不断涌现,如电子商务、跨境投资和全球价值链等。

国际贸易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不仅涉及商品的交流,还包括服务、技术和知识的流动。

这些新的趋势为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合作应对。

总之,国际贸易的发展经历了从古代的陆地贸易到海上贸易的转变,再到工业革命阶段的爆发性发展。

中美贸易关系发展史

中美贸易关系发展史

中美贸易关系发展史1、近代的中美贸易关系(公元1804年——1949年)1804年,美国“爱丽华号”商船来华,这是中美开始正式交往的源头。

1844年,美国驻华公使乘中国满清 ***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惧怕洋人之机,在广东澳门附近的望厦村逼迫清*** 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从中获取大量利益。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美国驻华公使以从中为清 *** 与英法联军调停为名,并为英法侵略军出谋献策。

1899年,美国继1898年美西战争夺取菲律宾和关岛之后,来到中国,为获取西方列强在中国取得的侵略权益,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利益均沾,共同侵略中国。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美国是其中之一,《辛丑条约》许诺:赔给侵略者白银4.5亿两,美国人用这笔赔款办教育,文化侵略,培养中国本土高层次的亲美人才,为美国的进一步侵略打下基础,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为中国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国民*** ——*** 统治期间,中美关系较为和睦,为了阻止、防范日本独霸中国,曾劝说张学良东北易帜,协助蒋介石统一中国。

抗战胜利后,支持*** 打内战,给钱给枪炮,协助其占领战略要地,送其战略物资,派谴军事顾问团。

同时,还以国共内战调停者自居,为 *** 赢得主动和时间。

2、现代的中美贸易关系(1978——现在)1978-1991年,改革开放启动并逐步推进,中美经贸迅速开创快速增长局面。

1992-2001年,改革开放扩大。

中美经贸发生结构性变化并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2002-现在,中国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中美经贸全面、高速和深入发展。

为三个阶段最高。

扩展资料2018年9月6日下午举行的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有媒体提问时指出,美拟对华2000亿美元的输美商品加征关税,商务部明确回应将反制。

9月9日,中方向世界贸易组织组织提出了贸易报复授权申请.2018年9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

《国际贸易发展历程》课件

《国际贸易发展历程》课件

2
中世纪贸易
中世纪时期的贸易以地中海为中心,茶叶、丝绸、香料等商品成为贸易的重要物品。
3
远东贸易
远东贸易在14世纪至18世纪达到鼎盛,中国的瓷器和丝绸成为受欢迎的商品。
4
欧洲贸易
欧洲贸易在工业革命之后蓬勃发展,大航海时代带来了全球贸易的新时代。
三、国际贸易发展阶段
1 初期阶段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贸易形式,以物物交换为 主。
七、结论
国际贸易在全球经济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需要认识到其发展趋势,并加强国际合作以实现共同繁荣。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帮助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
国际贸易中心
为企业提供贸易信息和咨询服务,帮助拓展国际贸易。
五、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全球化
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扩大 和深化,加快了信息和资金流 动。
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
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改 变了贸易的方式和组织。
双边贸易和多边贸易
《国际贸易发展历程》 PPT课件
国际贸易在全球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本课程将探讨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 阶段、影响和趋势,以及国际贸易组织的作用。
一、介绍
国际贸易是指跨越国家或地区边界,通过买卖商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为什么要进行国际贸易呢?让我们一起 探索其中的原因和重要性。
二、贸易史
1
古代贸易
古代国际贸易以丝绸之路和马可波罗的航海历险记为代表,促进了文化和商品交流。
2 自由贸易时期
市场经济发展,贸易自由化,国际贸易得到 进一步推动。
3 保护主义时期
国家开始实行贸易保护政策,限制进口和提 高关税以保护本国产业。
4 现代阶段
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更加复杂和紧密,由 国际组织进行协调和管理。

国际贸易发展历程

国际贸易发展历程

国际贸易发展历程国际贸易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

从简单的物物交换开始,到现代经济全球化的复杂贸易体系,国际贸易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全球合作的重要力量。

古代文明时期,人们主要通过物物交换来进行贸易。

像丝绸之路这样的贸易路线,连接了东西方文明,促进了文化和经济的交流。

这种贸易形式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也非常普遍。

从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欧洲国家通过勘探和殖民,建立了海外殖民地和贸易网络。

这些国家通过贸易来获得财富和资源,从而推动了欧洲经济的繁荣。

18世纪至19世纪,工业革命的爆发进一步改变了国际贸易的面貌。

新技术和机械化生产使得商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从而提高了商品的质量和数量。

这导致了大规模的贸易增长,特别是在欧洲和美洲之间。

20世纪,国际贸易迎来了一系列变革。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秩序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的贸易政策和组织,如关税和贸易总协定(Tariff and Trade Agreement)和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成立,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加稳定和规范的环境。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贸易不再局限于商品的交换,还涉及到服务、投资和知识产权等方面。

信息技术的进步和运输成本的下降,使得跨国公司越来越容易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

这促使国际贸易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然而,国际贸易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不断增加,国家之间的贸易纠纷也层出不穷。

同时,全球贸易不平衡和贫富差距的加大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和政治问题。

对于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不断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开放而包容的贸易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和创新,以适应新兴产业和技术的发展。

总之,国际贸易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古代文明时期的简单物物交换到现代经济全球化的复杂贸易体系。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贸易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增长和全球合作。

高三中外贸易历史近代

高三中外贸易历史近代

高三中外贸易历史近代
近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成长,中国的外贸易发展也迅猛增长。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各国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外贸易发挥了它重要的作用,以服务于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利益。

近代中国的外贸易始于清朝末年,在此期间,中国开放了外贸通道,与国外建立贸易关系。

人们开始进行贸易,以获取物资和产品,同时推动经济发展。

在清末民初,中国外贸的主要手段是贸易,国外也对中国的商品进行购买,但是,由于西方贸易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财富流失至海外,中国的外贸贸易陷入低谷。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英国成为最大的买家,增加了中国外贸的规模。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外贸遭受到重创,日本占领经济中心,消耗了中国的资源。

战争结束后,中国经济状况急剧好转,外贸易活动蓬勃发展,政府大力发展外贸产业,设立了外贸企业,调整贸易政策,实施政策,使中国的外贸避免经济危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放宽外贸政策,中国进入贸易全球化时代,政府实施多元贸易,加强和外国国家的贸易往来,实现外贸经济与世界贸易的深度融合。

中国在近代中取得了巨大的外贸发展成就,外贸不仅为国家带来了财富,也为民众带给了繁荣,为世界贸易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到今天,中国的外贸业务仍在持续发展,政府也致力于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不断推出新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外贸政策,提高外贸的
效率和质量,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迈向更高的台阶。

总而言之,近代以来,中国的外贸经历了从低谷到发展的艰难历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为促进世界贸易发展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贡献了重大而宝贵的力量。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ppt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ppt

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贸易的概况 二、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贸易的概况
起源
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四五世纪,但通常认为中国对外
贸易始于秦朝,兴于汉代。
也有学者说起于西汉
(二)汉朝的对外贸易
贸易国家:先是罗马,后为阿拉伯帝国,还有
朝鲜、日本、印度等国家。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和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
对外贸易形成的基本条件有:物质条件(剩余产品)和社
会条件(国家的形成)。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史大体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 从西汉时期的张骞通商西域到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阶段; • 从鸦片战争爆发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段; •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区对外经济关系被日本控制;另一方面中美对外贸易大大发展, 抗战结束到1949年,美国取代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外贸易的特征
对外贸易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所控制
和垄断。
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全适应于帝国主义在中国掠夺
资源、倾销商品的需要。
对外贸易长期逆差和不等价交换。 贸易对象主要集中于少数西方国家。
(五)明朝的对外贸易
贸易国家:东南亚、南洋诸岛、阿拉伯半岛和东非一带。 对外贸易管理:宁波、广州、泉州设 “市舶司” ,云南
设新的“市舶司” 。
主要人物:郑和, “下西洋” ,使中国成为当时最大的
海上贸易强国。
(六)清朝的对外贸易
先是海禁,经济发展后才有所放松。 先限定广州、漳州、宁波和云台山四处通商口岸,又只留
• 参考文献:浅论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马王君 • 明代对外贸易管理机构的变迁及影响,王丹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在近代时期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的历史记录。

它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变革,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19世纪初,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以传统的丝绸、茶叶和瓷器为主导。

然而,随着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和殖民主义的兴起,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改变。

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国近代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对外贸易经历了多次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大量的中国领土和权益落入了西方列强的控制之下。

中国的外贸逐渐依赖进口商品,而出口则被限制在一些低附加值的农产品和原材料上。

尽管如此,中国经历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社会变革事件,在思想和文化上呈现出了一种对外贸易现状的挑战精神。

此后,中国政府开始了国内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计划,积极鼓励出口和吸引外商投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计划经济政策,通过自力更生和出口导向的战略,逐步建立起了独立的国际贸易体系。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使得中国对外贸易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出口产品不再局限于传统农产品,而是扩展到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纺织品、家具等领域。

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中国的对外贸易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随着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和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需要不断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和贸易规则的变化,加强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提高自身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总而言之,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曲折和变革的过程。

从传统经济到现代化的贸易体系,中国在历史的进程中为自己取得了在全球贸易中更加重要的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中国对外贸易将继续发挥着促进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的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外贸易发展史》简介
经济所陈争平研究员(现清华大学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近代中外贸易的发展及其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近期结项,最终成果为专著《近代中外贸易发展史》。

近代中外贸易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对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如何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与国内市场发展、本国民族工业和其他产业发展的关系等。

该成果主要内容是:
1.关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四个发展时期
第一时期,鸦片战争前。

着重介绍了鸦片战争前中外贸易的发展脉络,分别总结了秦汉至元代、明代至清前期这两大历史阶段中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以便对中外贸易的历史发展渊源有所了解。

第二时期,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着重介绍了1840~1894年的中外贸易制度的巨大变化,分析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在当时中国享有的种种特权,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深刻影响,论述了鸦片战争后洋行、买办势力的增长情况,以及五口通商时期以鸦片为主的西方资本主义商品侵略实情和中国出口迅速增长态势,还揭示了那一时期发生在中国沿海的惨绝人寰的“苦力”贸易实情。

特别分析了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外贸易的变化,讨论了国际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势及其与中国丧失进出口价格主动权的关联,讨论了外贸商业网中华商组织的变化,以及在中外贸易活动之中的钱庄、票号等旧中国金融组织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当时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与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第三时期,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

着重介绍了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后,中国市场被迫进一步开放和列强在华商人资本势力的扩张情况,论述了列强在华商人资本势力控制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格局及其产生原因,讨论了当时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的形势对中国市场的影响,详细分析了中国各地区对外贸易增长态势及中国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变化,分析了主要进出口商品及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讨论了这一时期中国进出口贸易收支平衡问题、对外贸
易条件与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关系、洋货与旧中国工业品市场等重要问题。

第四时期,“九一八事变”后直至新中国成立。

着重讨论了这一时期中外贸易变化的大势,论述了国民党政府外贸政策的变化,以及受战争影响中外贸易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2.关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四个考察重点
对包括影响近代各个历史时期中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外贸易制度变化、进出口商业组织发展状况、不同时期中外贸易增长情况、主要进出口商品的消长及进出口商品结构特点、进出口价格的变化、外贸商路及流通机制的变化、外贸对象国别结构的变化、贸易平衡分析、贸易条件分析等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着重考察了四个方面:第一,在近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华侵略,列强各国在华争夺市场的斗争不断激化的这一历史背景下,洋行、买办在中国进出口商业中所占支配地位的变化,中国进出口商业组织网、金融周转网的发展变化。

第二,中国对外贸易在近代各个历史阶段的增长变化情况、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贸易国别结构变化、地区分配结构变化、对外贸易条件变化趋势、进出口贸易平衡状况变化等重要特点。

第三,近代中国在“被动附庸型开放”状态下,通商口岸与广大内地城乡市场联系发展的历史过程;近代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联系的不断加强,对中国农、牧、矿等初级产品市场、中国工业品市场等各类商品市场的影响。

第四,近代中外经贸关系的发展特点及其对旧中国国际收支,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关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四个新结论
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近代中国经济历史实际相结合进行研究,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
第一,指出直至甲午战争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在对华输出机制棉纺织品方面有所进展,但是仍然未能完全依靠近代工业产品取得对华贸易的优势。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贸易,仍未完全改变鸦片战争前的格局,主要是收购中国农副产品,用输入鸦片抵充对华贸易的逆
差;甲午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的大肆入侵,旧贸易格局出现明显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多地对华输出近代工业品,其货值已逐步抵上并超过从中国输入农产品的货值,中国贸易逆差越来越大,对外贸易平衡状况迅速恶化。

第二,在分析了近代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后,指出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境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进口以直接消费资料为主,出口以农产品原料及手工制品、半制品为主这一反映殖民地性质贸易的格局基本上没有改变。

第三,对以往学者有关近代中国贸易条件的争论进行认真总结,并吸收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分析方法的新进展,将“贸易条件”概念扩展为净易货贸易条件(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 )、总易货贸易条件(gross barter terms of trade)、收入贸易条件(income terms of trade)、生产要素贸易条件(factoralterms of trade)等,指出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落后的农业国往往出现净易货贸易条件改善而生产要素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向。

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从对华贸易中剥削了垄断超额利润,而中国进出口价格主动权的丧失及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则是外国垄断资本对中国进行不等价交换,从中国获取垄断利润的重要条件。

第四,总结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对当时中外经贸关系畸形发展及中国市场体系发育不全的恶劣影响,从而得出不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就难以实现工业化和近代化历史使命的历史教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