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的多样性》教案1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化学《碳的多样性》教案必修_1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化学:鲁科版必修1碳的多样性教案〔1〕碳的多样性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为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碳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元素,碳及其化合物在生活、消费实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碳及其某些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在初中化学已有涉及,本节继续较深化的介绍碳的多样性及碳转化的多样性,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碳与人类消费、生活的关系,并理解碳的重要化合物Na2CO3与NaHCO3。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有关碳单质和一些碳的重要化合物〔如CO、CO2、CaCO3〕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已有所学习。
因此,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能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三、设计思想设置情景、探究实验,运用媒体展示,交流研讨,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等方法组织教学,营造探究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探究学习方法,培养学习意识,使学生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
这样,即可利用“似曾相识〞的正面效应——学习根底,又可消除“似曾相识〞的负面影响——“冷饭热炒〞。
四、教学目的1.通过碳单质的学习,理解同素异性体的概念。
2.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主要性质。
3.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碳元素转化的多样性,体会化学在人类消费、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碳元素之间的互相转化,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互相转化,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性质。
六、教学过程设计〔引入〕碳既是构成生物体的根本元素,又是构成地壳中岩石和化石燃料的主要元素。
碳以多种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碳的多样性。
〔阅读〕课本P59一、二段〔展示〕金刚石、石墨、C60有关视频资料〔提问〕通过阅读和视频资料,联络初中所学知识,想一想:1.例举已学过的或者者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含碳的物质?它们分别属于哪类物质〔根据物质的分类〕,分别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2.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3.石墨、金刚石构造的异同,碳各种单质的物理性质不同的主要原因。
《碳的多样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碳的化学性质;(2)掌握碳的同素异形体的性质和用途;(3)了解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碳的化学性质;(2)通过分类、比较等方法分析碳的同素异形体的性质;(3)通过实例了解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环保意识,认识碳元素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化学性质;(2)碳的同素异形体的性质和用途;(3)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
2. 教学难点:(1)碳的同素异形体的性质比较;(2)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及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碳的多样性》相关章节;2. 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3. 试剂:石墨、金刚石、木炭、二氧化碳、碳酸钠等;4. 课件:碳的多样性相关图片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2)提问碳的化学性质,引出本节课主题《碳的多样性》。
2. 知识讲解:(1)讲解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如金刚石、石墨、木炭等;(2)讲解碳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等;(3)介绍碳的同素异形体,如金刚石、石墨、碳-60等;(4)讲解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及应用。
3. 实验探究:(1)进行碳的化学性质实验,如碳的燃烧、还原等;(2)观察碳的同素异形体的性质,如硬度、导电性等;(3)探究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如溶解性、酸碱性等。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碳的多样性和其在自然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碳的化学性质、碳的同素异形体及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碳的多样性的理解;3. 搜集关于碳的多样性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碳纤维、碳纳米管等,下节课分享。
化学《碳的多样性》教案

化学《碳的多样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碳的多样性,并了解有机化合物与生命密切相关。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结构式的画法。
3.能够用分子式、结构式和名称相互转化。
4.学会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
二、教学重点1.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特点2.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结构式画法3.简单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反应三、教学难点1.命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
2.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
四、教学过程1. 碳的多样性1.1 介绍我们在学习化学的时候,已经了解了很多元素及其反应情况。
其中,碳元素是一个很特别的元素,它可以连成很长很复杂的链,还可以形成环状的分子。
这些复杂的化合物,我们称之为有机化合物。
1.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烷烃(alkane):碳链全是C-C键,分子中只有C和H,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它们统称为脂肪类烃。
例如:甲烷,乙烷,丙烷等。
-烯烃(alkene):碳链中含有C=C双键,化学性质较烷烃活泼,可以发生加成或共轭反应。
例如:乙烯,丙烯,丁烯等。
-炔烃(alkyne):碳链中含有C≡C三键,化学性质比烯烃更活泼,可以发生加成、消除、共轭等反应。
例如:乙炔,丙炔,丁炔等。
-芳香烃(aromatic hydrocarbon):结构中含有苯环,因而统一称为苯类。
例如:苯,甲苯,二甲苯等。
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命名有机化合物时需要根据它的结构和性质来进行系统化的命名。
为了便于向国际上通用的命名方式转化,IUPAC(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提出了一套统一规范的有机化合物命名方法。
这种方法使用了名字部分和数字部分,数字部分规定了分子结构。
它基于四个步骤:- 识别母体。
- 编号主链。
- 识别官能团。
- 给出分子式并加上所有其它信息。
3.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3.1 分子式分子式:表示分子中各种原子数目的化学式,例如:C2H6表示甲烷分子中有二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
- 电子排布结构式:用原子符号代表原子,并按照原子间键连接情况连接成骨架式。
3.1碳的多样性学案1(鲁科版).doc

第一节:碳单质和化合物预习学案(1课时)教师寄语:如果你想攀登高峰,切莫把彩虹当作梯子。
教学目标:1、了解碳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2、了解同素异形体的含义3、初步了解金刚石、C60、石墨的结构4、掌握Na2CO3和NaHCCh的主要性质【课前自修】1、同素异形体O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有、、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有、、2、证明石墨、金刚石都有碳元素构成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探究]⑴碳元素组成的这些单质物理性质为什么不同?⑵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物质之间属于同素异形体的关系?3、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碳的常见化合价碳的氧化物有碳酸盐矿石有和等4、碳酸钠俗称或是白色固体,广泛应用于碳酸氢钠俗称________ 也是白色固体,是的主要成分之一。
5、写出下列方程式(1) Na2CO3 +HC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CaCO3 + HC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NaHCO3+HC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NaHCO3+NaO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NaHCO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⑴如何鉴别NaHCO3溶液和Na2CO3溶液?⑵如何除去Na2CO3固体中的NaHCO3?课堂导学课前检测:写出下列方程式⑴ Na2CO3 +HC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CaCO3 + HC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NaHCO3+HC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NaHCO3+NaO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NaHCO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探究1]预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有哪些化学性质并设计实验探究实验用品:碳酸钠、碳酸氢钠、盐酸、澄清石灰水、、CaC12溶液、NaOH溶液碳酸盐和酸式碳酸盐(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为例)碳酸钠(NazCOa) 碳酸氢钠(NaHCOa) 物性溶解度:S(Na2C03) S(NaHCO3)与向溶液中滴加现象现象方程式方程式向盐酸中滴加现象现象方程式方程式与NaOH反应与 Ca(0H)z 反应NaHCOa足量NaHC03不足量与氯化钙反应热稳定性互相转化主要用途[思考•练习]⑴如何区别已失去标签的两瓶无色溶液是碳酸钠还是稀盐酸⑵将50mL2mol/L的碳酸钠溶液逐滴滴入80mL2mol/L的稀盐酸中和将80mL2mol/L的稀盐酸逐滴滴入50mL2mol/L的碳酸钠溶液中产生的CO2一样多吗?为什么?⑶如何除去括号内的杂质?写出除杂试剂及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溶液(NaHC0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aHC03溶液(NazCO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azCOa 固体(NaHCO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有何现象发生?请分析原因[问题探究2] Na2CO3和NaHCO3之间可以怎样相互转化?Na2CO3___________________ > NaHCO3[问题探究3]1、如何鉴别一瓶无色溶液是Na2CO3还是NaHCO3溶液?方法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证明NaHCO3与碱发生了反应?当堂检测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由碳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B、金刚石和石墨有相同的元素组成C、石墨转变为金刚石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C60是新发现的一种碳的单质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石墨转化成金刚石不是化学变化B、C60是一种新型化合物c、C60的摩尔质量是7 2 0 D、C60和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3、可用于判断碳酸氢钠粉末中混有碳酸钠的实验方法是()A、加热时无气体放出B、滴加盐酸时有气泡放出B、溶于水后滴加氯化袱稀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D、溶于水后滴加澄清的的石灰水有白色沉淀4、跟Na、Na2O, Na2O2^ NaOH、Na2CO3、NaHCO3六种物质都能发生反应的是()A 水B二氧化碳C硫酸液D氢氧化钙溶液5、碳酸钠溶液中的碳酸氢钠,可采用的方法为,离子反应方程式为O为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的碳酸钠可采用的方法为,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碳的多样性教案

碳的多样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碳的基本性质和重要作用;2. 掌握碳的存在形态和多样性;3. 理解碳的循环过程和碳的平衡重要性;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碳的存在形态和多样性;2. 碳的循环过程。
三、教学难点:1. 碳的存在形态的多样性;2. 碳的循环过程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 碳的概述1. 定义碳元素及其化学符号;2. 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状态;3. 碳元素的基本性质。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展示。
2. 碳的多样性1. 碳的同素异形体(讲解各类同素异形体及其特点);2. 碳的杂化(讲解碳的杂化及其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3. 碳的单元组成(介绍碳的单元构成和多样性)。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展示。
3. 碳的循环过程1. 碳的摄取(介绍有机体如何从环境中摄取碳);2. 碳的固定(说明碳是如何固定在生物体内的);3. 碳的释放(阐述有机体如何释放碳);4. 碳的转化(介绍碳的转化过程和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展示。
四、教学过程:1. 碳的概述(1) 讲解碳元素的基本概念和化学符号。
(2) 通过幻灯片和图片展示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状态,如石墨、金刚石等。
(3) 结合实例,让学生探讨碳的基本性质。
2. 碳的多样性(1) 讲解碳的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和示例,如钻石和石墨。
(2) 介绍碳的杂化及其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如脂肪酸和葡萄糖的杂化。
(3) 通过实验展示碳的单元组成的多样性,如蔗糖和纤维素的结构差异。
3. 碳的循环过程(1) 讲解碳的摄取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和化学合成。
(2) 说明碳的固定机制,包括有机碳的转化为无机碳和有机碳的储存。
(3) 阐述碳的释放途径,如呼吸作用和分解过程。
(4) 介绍碳的转化过程,包括碳循环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
五、教学资源:1. 幻灯片和图片展示碳的存在状态和多样性;2. 实验材料和器具,例如显微镜、试剂等。
六、教学评估:1. 提供针对碳存在形态和多样性的选择题和解答题,检验学生对碳的掌握程度;2. 观察学生实验操作和结果,评估学生对碳循环过程的理解。
碳的多样性教案

第一节碳的多样性一、教材分析«碳的多样性»为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
通过介绍、归纳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体现碳单质的多样性;通过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认识碳酸盐与碳酸氢盐这些含碳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关系,体现碳的化合物的多样性;通过介绍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认识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体现碳元素转化的多样性。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对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有一定认识,能够清晰的区分单质和化合物,学生也有能力运用氧化还原知识来进行碳元素的学习,同时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介绍各种碳单质,学生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2、学生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碳元素转化的实例,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
学生能够解释与含碳化合物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如水垢的形成与消除、木炭燃烧的现象、工业上炼铁的原理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学生培养了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2、学生体会将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起来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2、学生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3、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学生提高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
化学鲁科版1第3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第1课时教案

化学鲁科版1第3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第1课时教案第1节碳的多样性本节分析知识脉络碳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以及在我们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与碳的多样性紧密相关,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归纳金刚石、石墨、C60和碳纳米管的性质和用途,表达碳单质的多样性,并阐述了同素异形体。
通过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认识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化学性质及转化关系,表达含碳化合物的多样性。
通过自然界及生产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认识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的转化,表达碳元素转化的多样性。
本节教材内容知识框架教材特点具有时代性和有用性,通过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获得知识,在关注猎取知识结果的同时,也关注猎取知识的过程,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培养。
课时分配:共2课时第1课时碳单质的多样性碳的化合物的多样性整体构思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1)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明白含碳化合物一样分为无机含碳化合物及有机物。
(2)以碳元素为例了解同素异形现象,明白碳的三种常见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差别,要紧缘故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3)了解碳酸钠的要紧性质和碳酸氢钠的要紧性质(与强酸、强碱反应,受热分解),明白它们性质差异及其转化,能依照它们性质的差异及其转化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粉末。
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各种碳单质的介绍,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明白碳的三种常见同素异形体及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要紧缘故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②明白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样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
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要紧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探究,体会实验、观看、分类、比较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应用,进一步明白得研究物质性质的差不多程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探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C60和碳纳米管知识体会化学之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
《1、碳的多样性》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

理解“性质决定用途”。
布置课后作业:
1了解侯德榜先生的生平
2了解侯氏制碱法
课后查阅资料,完成作业。
认识到化学的创造性与实用性。
依据学生的设计进行实验,过程中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观察实验现象,思考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写化学方程式:
2NaHCO3=Na2CO3+CO2 +H2O
通过实验比较两种物质的稳定性,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
总结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及相互转化。
聆听,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提升认识。
总结本节知识。
展示图片,介绍两种物质的用途
碳的多样性学案(第一课时)
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1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2碳的同素异形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
Na2CO3(苏打,纯碱)
NaHCO3(小苏打)
性质比较
颜色状态
水溶性
溶液的酸碱性
实验一:Na2CO3、NaHCO3分别与HCl的反应
依据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展示现象,并依据现象得出结论,写出化学方程式:
Na2CO3+2HCl=2NaCl+CO2 +H2O,
NaHCO3+HCl=NaCl+CO2 +H2O。
培养学生实验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
指导学生分组做实验二,填写实验报告,汇报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
分组实验:两种物质分别与碱的反应,依据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请学生回顾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
归纳整理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
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的多样性》教案
、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对各种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
()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介绍各种碳单质,使学生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
三、重点、难点
重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四、课时安排: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联想.质疑神奇的溶洞、美丽的珊瑚,它们的主要成分碳酸钙,海底储量巨大的可燃冰,这些物质都含碳元素,大家还能列举出其它含碳物质吗?
【指导阅读】阅读第一部分: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展示模型】展示、石墨、金刚石的球棍模型
设问】通过初中的学习和刚才的阅读,你已获得了有关碳单质的哪些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该部分内容由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已经了解的知识和可能提出的问题归纳如下:
、三者的结构特点(简单介绍碳原子的排列情况);
、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几种单质,叫做该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碳的各种单质的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碳原子的排列不同,在这里可以采用比喻的方法,把碳原子比喻为建筑用的砖,把金刚石、石墨、比喻成用砖盖成的建筑物,用相同的砖但不同的方式盖成的建筑物,其外型不同,牢固程度可能会存在较大差异。
)、碳的各种单质化学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相同。
因为由同种元素组成。
)、如何证明石墨、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介绍史实:年英国化学家钱南为了测出金刚石的成分,做了一个非常昂贵的实验。
他将金刚石放在密闭的、充满氧气的箱子里进行燃烧(箱子是纯金制的),结果却令人非常意外—箱子里的气体成分竟然是二氧化碳。
)
<思考>:为了证明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钱南测出生成气体的成分是后,还需测定其他数据吗?
、了解、碳纳米管的相关知识。
建议课前布置任务,课堂上让学生交流。
老师做好表现性评价记录。
【过渡】尽管碳元素有多种同素异形体,但它在自然界主要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
例如:
蛋白质、淀粉、天然气等有机化合物;、碳酸盐等无机化合物。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有着
重要用途的两种含碳无机化合物一一碳酸钠、碳酸氢钠。
【方法导引】你已经知道了碳酸钙的化学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否具有类似的化学性质
呢?(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类似物质性质的方法来预测和设计实验方案,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活动探究】和的化学性质。
【归纳点评】根据汇报成果归纳和的化学性质,教师点评并板书。
人加热
f
六、练习题:
、如何鉴别一种固体物质是还是?
、如何除去中少量的?
、碳酸盐和碳酸氢盐之间如何转化?
碳酸盐F 碳酸氢盐
小节. 加热,加碱
、金刚石、石墨和互为同素异形体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 与酸反应
() 热稳定性
() 相互转化
七、检测题
、金刚石、石墨、性质有所不同,是由于()
.构成原子不同原子的各自排列方式不同
.具有不同的几何外形•硬度不同
、关于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比易溶于水
比稳定
.石灰水能和反应,不与反应
.等物质的量的和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除去混在粉末中少量的最合理的方法是()
.加热•加溶液•加盐酸•通入足量的气体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和的化学性质有哪些?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碳及其化合物间可以相互转化。
那么,在自然界和
生产、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是怎样转化的呢?
【指导阅读】阅读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讨论交流】学生交流,教师点评并做好表现性评价。
()是通过哪些途径进入大气中的?
()海水中的含碳物质是从哪里来的?
()若大气中没有会怎么样?过量又会怎么样?
【过渡】碳的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转化创造了许多奇迹,自然界中美妙的石笋、钟乳石和石
柱的形成,都与这种转化密切相关(展示一些有关溶洞的图片)。
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模拟溶洞的形成。
【活动探究】通过阅读材料,讨论溶洞形成的原因,设计和实施简单的实验模拟溶洞的形成。
<实施步骤>:、指导阅读模拟溶洞的形成。
、讨论溶洞形成的原因
、设计模拟实验的方案
、实施模拟实验
、完成下列表格
【指导阅读】阅读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交流研讨】学生通过交流、研讨,回答下列问题:
、描述高炉炼铁过程中碳元素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描述下面转化过程,指出所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水垢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如何除去水壶中的水垢?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碳及其化合物间转化的实例?
【概括整合】学生自主完成的概括??整合。
检测题:
.对反应方程式++f,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反应中是氧化剂,只作还原剂
+被还原了,而只被氧化了
.在反应中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在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盐酸制取时,最佳的除杂试剂和方法是
.水、浓、洗气
.饱和溶液、浓、洗气
.饱和溶液、浓、洗气
溶液、浓、洗气
.由含有杂质的和足量盐酸反应,产生了,推断杂质的组成可能是
和和
和和
.无色的混合气体可能含有、、水蒸气、中的一种或者几种,依次进行如下连续处理(假定每步处理均反应完全)①通过碱石灰石,气体体积变小②通过赤热的氧化铜时,固体变为红色③ 通过白色硫酸铜粉末时,粉末变为蓝色④通过澄清石灰水时,溶液变得浑浊,由此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体中()
.一定含有、,至少含、中的一种
.一定含有、,至少含有、中的一种
.一定含有、,至少含有、中的一种
.一定含有、,至少含有、中的一种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