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社会阶层内部结构的变化
中国古代社会的阶层结构与变迁

中国古代社会的阶层结构与变迁中国古代社会的阶层结构较为复杂,由于历史演进和地域差异,各个时期和地区的社会阶层结构也有所不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的阶层结构和其变迁。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阶层结构1. 士农工商四大阶层中国古代社会的阶层结构分为士农工商四大阶层。
士指的是具备读写能力和业余时间学习文化的人,是封建社会的统治者。
农是指从事农业生产和耕种的人,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工是指从事手工劳动的人,是士农阶层之外的群体。
商是指从事商业和交易的人,主要是城市居民和富商。
2. 学者与官僚除士农工商四大阶层外,中国古代社会还有学者和官僚两个特殊的群体。
学者是具备一定知识的人,通常是士阶层的一部分。
而官僚则是从事政治管理的人,通常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
二、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变迁1.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于从封建社会向秦帝国中央集权过渡的时期。
在此期间,田地私有化导致土地兼并,社会阶层分化加剧。
很多被兼并的农民变成佃农,成为剥削者的奴隶,使社会阶层更加严重。
同时,学者逐渐成为一支独立的阶层,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和影响力。
在一些地区,商人也逐渐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他们在贸易中获得了财富和影响力,并成为走向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2. 秦汉时期的社会变迁秦汉时期,中国进一步实现了政治的中央集权,并且对经济和社会进行改革。
对于土地兼并等问题,进行了改革和限制,以便加强对农民的管理和保护。
同时,商人的社会地位也逐渐提升,商业活动愈加发达,城市化程度也大大提高。
在这个时期,官僚也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阶层之一。
这些官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他们掌握了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权力,成为了社会上最具影响力的群体之一。
3.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这时期的阶层结构也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官僚成为社会阶层的主导者,他们掌握了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权力,并且成为了中国社会最具一统性的群体之一。
中国古代历史的社会结构

中国古代历史的社会结构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而辉煌,其社会结构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
这一结构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组织方式、阶层分化以及政治体制的特点。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中几个重要时期的社会结构,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特点和变迁。
一、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结构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这些时期的社会结构主要由君主、贵族、平民和奴隶四个层级组成。
1. 君主:统治者在社会结构中占据最高的地位。
夏代的夏王,商代的商王以及周代的天子都是君主。
他们统治国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
2. 贵族:贵族是社会结构中的第二层级,他们是君主的直接亲属或被封建的领主。
贵族享有特权和财富,并在社会中担任重要的政治和经济角色。
3. 平民:平民是社会结构中的主体群体,包括自耕农、手工艺者和小商人等。
他们相对于贵族而言权力较弱,财富较少。
4. 奴隶:奴隶是社会结构中最底层的群体。
他们没有自由,是贵族和平民的财产。
奴隶在社会生活中担任各种劳动和服务的角色。
二、秦汉时期的社会结构秦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社会结构也有了重大的转变。
1. 君主:秦汉时期的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地位,在社会结构中处于最高位置。
2. 士人:士人是秦汉时期的官僚阶层,他们通过举孝廉或科举考试进入官府,担任各种官职。
士人享有特权,他们是国家的管理者和决策者。
3. 平民:秦汉时期的平民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贩等。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他们逐渐成为社会生产的中坚力量。
4. 奴隶:虽然秦汉时期奴隶制度依然存在,但与夏、商、周时期相比,奴隶的地位有所改善。
三、唐宋时期的社会结构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社会结构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1. 君主:唐宋时期的皇帝保持着最高统治地位,但随着官僚体系的完善和士人的崛起,皇帝的权力逐渐受到限制。
2. 士人:唐宋时期的士人阶层依然是社会的精英,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府,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实施。
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结构

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结构可以说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从先秦时期的诸侯国到封建制度时期的土地贵族,再到清朝时期的官僚阶级和商人阶层,每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社会阶级组成。
本文将分别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探讨。
先秦时期的阶级结构在先秦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地位差异较大,地位高的大国通常拥有较多的资源和人力,会有更多的人掌控着政治和军事权力。
这些掌握着权力的人被称为贵族,他们通常是大规模土地的拥有者,能够雇佣大量的奴隶和佃农。
与此相对应的是,一些小国或者山区的人们通常生活在贫困和野蛮的环境中,缺乏财产和权力,生活比较艰难。
这些人被称为平民,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秦汉时期的阶级结构在秦汉时期,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在秦朝,权力逐渐转移到了中央政府,国家实行了集权制度。
随着孝文帝“霸功”完成,中央集权成为社会引领力量,各地大量的土地被集中在了中央政府及其官僚手中,土地由此得到了更为严密的控制。
同时,由于郡县制度的开始运作,封建地主的阶层开始形成。
在汉代,官僚和地主成为社会上的主要统治阶级。
这两个阶级都有着极高的地位和权力,掌控着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命脉。
而剩下的平民则只能生活在较低的社会地位。
唐宋元时期的阶级结构随着唐宋元时期的到来,封建地主阶层的地位进一步上升。
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使得商人、手工业者、文人等新兴阶层也开始逐渐崛起。
在唐宋时期,封建地主始终是最主要的统治阶级。
由于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因此在社会上享有相当高的地位,掌握了极大的权力。
与此同时,这个时期的商人阶层也逐渐崛起。
随着市场经济的增长,商人们逐渐成为了一个新兴的阶层。
他们通过贸易和投资来致富,这使得他们拥有了与地主相当的财富和地位。
这个时期的手工业者也有自己的阶层。
从事手工业的人通常不会拥有太多的财产,但是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技术造诣,同样是社会上不可忽略的一股力量。
明清时期的阶级结构随着明清时期的到来,官僚阶级和商人阶层的地位逐渐上升。
变革视野下的唐宋社会阶层及其变动

变革视野下的唐宋社会阶层及其变动作者:宁欣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17年第07期编者按:“唐宋变革”论作为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几乎每个时段都有新的认识带给我们更深入的思考。
仁智互见的研讨,推进了我们对这一时期历史特征认识的深化。
“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成为学界长期关注的焦点,也是学人持续探讨的热点。
本刊组织的这组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是从城市空间的角度,审视“近世”城市的标准、坊墙倒塌后城居区的变化,以及坊间和坊内道路在唐宋城市中的角色。
二是就变革视野下的唐宋社会阶层及其变动进行讨论。
城乡一体化的政治体制,城乡社会二元結构的长期延续,城乡之间的流动与限制,商品经济浪潮中社会的分流与变动,都是影响社会阶层变动的内外因素。
三是借助于白居易《钱唐湖石记》的纪实性文字记录,探讨在令典的指导原则与地方治理实践结合中,唐宋时期制度的延续与拓展。
就制度的制定与实践的贯通性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梳理唐宋社会变迁中制度因革的脉络,进而揭示其变化的内在原因。
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学界的进一步思考。
[摘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流动性的加剧,中国传统社会同样引发了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浪潮,并促使城市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唐宋时期出现了这样的浪潮是显而易见的,由此也引发了社会阶层的变化。
本文在归纳和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强调中古时期从坊市制走向街市制的历史进程引发的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科举制和铨选制带来的官僚体制和结构的变化;同时着重探讨中国古代市民的含义、唐代城市社会阶层的界定和划分等问题。
力求通过对隋唐时期城市社会阶层变化的研究透视更广阔的社会变化。
[关键词]唐宋,社会阶层,市民,城市社会[中图分类号]K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17)14—0014—07当代中国在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中,面临着如何重新界定和划分社会阶层的问题,农村社会被边缘化也同时被简单化,这正是当今社会变化的现实反映。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发展变革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重要阶段。
科举制度的变革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结构的演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本文将从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演变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科举制度实行进士、明经两科,明经科是选拔官僚的渠道,进士科则为选拔文官的途径。
这种制度使得读书人成为社会精英,但也导致了官僚阶层的壁垒,社会上进入官府的机会相对有限,整个社会结构呈现等级化的特点。
唐代科举制度重视考试,使得文人墨客纷纷应试,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精英阶层的形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官僚阶层的壁垒导致了社会上其他阶层的不满和不公平感。
宋代继承了唐代的科举制度,但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放宽了进士科的资格条件,并增加了一些特殊科目,如经义、音律、兵法等,扩大了考试的范围和人数。
这使得更多的平民百姓有了参与科举的机会,推动了社会结构的逐渐改变。
原本以文化为主导的社会开始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等不同阶层的人们开始跻身于社会精英行列。
其次,在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也与社会结构的演变相互作用。
科举制度的变革使得社会上造诣深厚的读书人不再限于官僚的岗位,而是可以通过诗词歌赋、散文等方式展现自己的才华。
这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此外,科举制度的变革也打破了家族世袭的局面,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凭借自己的能力而晋升,从而为社会的流动性和社会阶层的变迁创造了可能。
最后,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变革与社会结构的演变也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的变革扩大了社会精英的层次,对推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科举制度变革带来了更多竞争和选择的机会,也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和社会结构的逐渐平衡。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表现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表现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表现近来,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对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表现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唐宋之际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丰富多彩,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下,我将从多个方面对唐宋之际社会变革进行探讨。
一、经济变革据材料显示,在唐宋之际,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革。
长安和洛阳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大量商品和文化交流在这两大城市中心进行。
另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生产的大幅增长。
这些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二、政治变革唐宋之际,政治上的变革也是显著的。
唐代实行了科举制度,宋代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并推行了文官政治。
这一制度的推行从根本上改变了封建时代的世卿相传统,社会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新的士人阶层,从而推动了社会的流动性和社会结构的变革。
三、文化变革除了经济和政治变革,唐宋之际还出现了文化的变革。
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同时佛教的传入对我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还见证了诗歌、绘画、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繁荣发展,这些变革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文化,使之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
四、社会结构变革唐宋之际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社会上涌现出了新的商人阶层和士人阶层,社会流动性加大,社会结构变得更加灵活多样。
总结回顾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表现得深刻而广泛。
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来看,这一时期都发生了极为显著的变化,这些变革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我个人来说,对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深入理解,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以及我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
在知识的文章格式中,我会按照序号标注以上内容,并在文章中多次提及“唐宋之际社会变革”这个关键词。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满足你的要求,也能对你的学习和思考有所帮助。
唐宋之际社会变革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更在于对后世的影响。
唐宋时期社会阶层内部结构的变化研究

唐宋时期社会阶层内部结构的变化研究作者:刘玉萍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11期摘要:唐朝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其以安史之乱作为分水岭,在前期承接南北朝的局面,并加一中介,而后期则给宋朝开启了新局面,不仅经济如此,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也呈现出了这样的发展趋势。
唐朝中叶的安史之乱不仅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根基,更是直接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关于唐宋变革这个课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展开探讨。
本文针对唐宋时期社会阶层内部结构变化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可以给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唐宋时期;社会阶层;内部变化总体上来说,唐宋时期中国的社会阶层细致划分难度较大,如果笼统划分,所有封建王朝都可以划分为统治阶层和统治阶层。
在在统治阶层中,有皇室、有官员,而被统治者则包括了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等等。
本文针对唐宋时期的阶层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
一、官员结构的变化在隋唐之前的南北朝,统治阶层往往是士族,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关陇士族、江南士族以及山东士族,但是随着隋朝科举制度的星期,士族逐渐式微,只有关陇士族一直到隋朝前期仍然处于统治地位。
至于唐高宗是其,关陇士族的势力开始下滑,一直到唐朝后期为止,关陇士族除皇族外基本已经推出政治舞台,可以说官员结构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唐后的五代是其也延续了这个形势,统治阶层内部结构依然持续变化。
李唐王朝的构建者出身于关陇士族,而推翻唐王朝的人出身较为低下,例如李存勖是沙陀首领,在镇压黄巢起义时走上历史舞台,而后唐李嗣源更是沙陀军首领。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周太祖郭威是囚犯出身、后周柴荣早年则以贩茶为生。
不仅五代如此,十国的统治者也大体类似,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由于唐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统治阶级,政府的中央集权能力大大下降,和唐朝前期的皇室官员大多出于世家大族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情况已经甚于秦末农民战争,整个五代十国的各国统治者几乎都没有高贵出身者,可以说从此以后,贵族政治在中华大地上已经找不到踪影。
中国古代的社会阶层

中国古代的社会阶层中国古代是一个高度等级分明的社会,社会阶层的划分在古代中国非常重要。
社会阶层决定了人们的地位和权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社会阶层以及不同阶层的特征和相互关系。
一、东周时期的社会阶层在东周时期,中国的社会阶层主要有四个:士、农、工、商。
这四个阶层按照封建等级进行划分,士最高,商最低。
士是统治阶级,享有最高的政治和经济权力;农是生产者,负责生产农产品;工是手工业者,从事手工制造;商是商品交换者,主要从事商业交易。
二、秦汉时期的社会阶层在秦汉时期,社会阶层的划分更加明确,分为士、农、工、商、吏、儒六个阶层。
士仍然是统治阶级,掌握着政治和军事权力;农和工依然是生产者,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工匠从事手工制造;商作为商业交易者逐渐崛起,开始积累财富和权势;吏是官员阶层,担任政府职务;儒是学者阶层,拥有宝贵的知识和智慧。
三、唐宋时期的社会阶层在唐宋时期,社会阶层的划分进一步扩展,主要分为贵族、士人、绅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六个阶层。
贵族是统治阶级,享有最高的政治和经济特权;士人是学者和官员,他们有高度的教育水平和政治地位;绅士是地方官员和地主阶层,他们负责管理土地和农民;农民是主要的生产者,负责农业生产;手工业者从事手工制造;商人从事商业交易,开始积累财富。
四、明清时期的社会阶层明清时期,社会阶层的划分主要分为士人、地主、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五个阶层。
士人是学者和官员,居于社会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地主是土地所有者,拥有广大的土地资源;农民是主要的生产者,依靠农业生产为生;手工业者是手工制造者,他们从事各种手工行业;商人是主要的商业交易者,积累了大量财富。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社会阶层主要包括士、农、工、商、吏、儒、贵族、绅士、手工业者、地主和农民等多个阶层。
这些社会阶层的划分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决定了人们的地位和财富。
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多元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文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西安710062)唐宋时期社会阶层内部结构的变化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说,唐史可以为分前后两期,其分野在唐朝中叶,“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
”①所谓唐朝中叶,即指安史之乱以来,中国社会逐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虽然陈先生没有使用“唐宋变革”这样的提法,但对自唐中叶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并不否认。
我国史学界老一辈的学者中有不少人也都极少使用这一提法,但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开始直面“唐宋变革”这一学术命题,并且进行了热烈地讨论。
唐宋时期中国的社会阶层细分起来虽然比较复杂,但就其大的方面来说,无非是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其中统治阶层又可分为皇室与官员,被统宋代已基本改变了没战俘为奴婢的传统做法。
此外,犯罪者的私有奴婢,也不像过去那样完全作为财产没官了。
南宋开禧三年,吴曦以谋反获罪,其妻妾等按律应没官为奴婢,但众官集议后认为,没官系“贷而不死,世为奴婢,律比畜产”,但“此法虽存,而不见于用,其母女妻妾……合于流罪”。
④南宋末年方回亦曰:“近代无从坐没入官为奴婢之法。
”不仅官奴婢很少来自战俘和罪没,而且宫廷中奴婢的构成亦产生了变化。
宋英宗时,司马光曾上书反对宫中从巿井雇佣市井下俚妇女,认为“此等置之宫掖,岂得为便。
”可见雇佣制已渗入到宫廷服侍阶层,对传统的官奴婢制度形成了一个冲击。
宋代官奴婢制度的衰落在职官制度上亦有反映。
唐代主管“簿录俘囚、配没奴隶、掌奴婢簿籍”的刑部都官曹,在宋代,据《宋史・职官志》载,其职能已变为掌天下役人及雇工人了。
(4)奴婢阶层的雇佣化,使奴婢的身份地位,比之唐代有了进一步提高。
奴婢能与雇主订立契约本身,就已标志着奴婢身份地位的提高。
奴婢“贱籍”的消失,更说明奴婢与良人在身份上的接近。
宋神宗时,“朝廷广开言路,微至于庶人皂隶,苟有可言,皆得上闻。
”“皂隶”居然也可以上言,这在中古时代是绝对不可想像的。
太祖时有大臣上言说“近廷臣承诏各举所知,或有同行贿获荐者。
请自今许近亲、奴婢、邻里告诉,加以重赏。
”太祖批准实行。
这反映奴婢已不似唐代,不仅可以告发主人“叛逆”、“谋反”之罪,而且也可以告发主人的其他罪行了。
在中古时期,主奴之间,是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主人享有处置贱口的很大特权,贱口不能告主人,主人亦不可能去控告自己的奴婢,因为奴婢像牛马一样,属于无责任能力的财产,而宋代奴婢,却是具有一定权利和责任能力的刑事诉讼主体了。
贱口可以告主,同样主人也可以告奴婢。
如宋太宗时,有奴婢主人因失一猪而将奴婢告官,可见,奴婢此时已成了被告对象,说明其本身已不是物品了。
宋真宗等还多次颁布诏旨,规定对奴婢犯罪的处罚原则,实际上等于正式取消中古长期以来奴婢主人的私刑权。
仁宗时宰相陈执中本家笞女奴迎儿致死,曾引起轩然大波。
开封“道路沸腾”,陈执中为此被“罢免相位”。
另外,唐宋官府还以多种方式解放奴婢之类贱民,如唐武宗时从寺院一次就解放了15万奴婢。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唐中叶以来门阀世族的衰败与中古良贱身份体系的瓦解,基本是同步的。
这是因为,中古良贱制度的形成,是与以部曲奴婢劳动制为特征的世族土地所有制的存在紧密相关的。
当唐宋之际门阀世族土地所有制彻底瓦解从而导致部曲奴婢劳动制解体,部曲奴婢等贱民身份大量改变之时,中古良贱身份制度也就无法继续下去了。
这从一个方面体现出了唐宋社会的巨大变化。
注释:①参见拙作《试论北魏时期良贱身份制度的法典化》,《江海学刊》2004年第3期。
②《太平广记》卷256《唐五经》。
③《云麓漫钞》卷4。
④《宋会要辑稿・刑法六》。
治阶层包括农民、奴婢、商贾、手工业者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农民,所以本文主要想谈谈皇室、官员、农民等社会阶层内部结构的变化情况。
一众所周知,南北朝时期统治阶层主要由山东士族、江南士族与关陇士族构成,无论是皇室还是官吏队伍,均不例外。
隋唐时期江南士族早已衰落,沦为关陇贵族的附庸,同时山东士族的势力也已经衰落,只有关陇士族仍然在政治舞台上非常活跃,无论是隋唐两朝的皇室还是统治阶级中的一些主要人物都属于这个政治集团,由他们掌握着国家政权。
但是这种状况即使在唐前期就已经发生变化,除了高祖、太宗两朝他们尚保持着较强的势力外,至高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关陇士族的政治势力受到较大的削弱,安史之乱后进一步衰落,“至唐朝后期,关陇贵族的身价更是一落千丈”。
②除了皇室仍为关陇士族中人外,官吏队伍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五代十国时期继续了唐后期的这种趋势,统治阶层的内部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身于关陇士族的李唐皇室已经被推翻,代之而起的是另一代新人,他们的出身非常低下。
以五代皇室为例,朱温出身农家,本人为地痞流氓。
后唐李存勗出身于代北沙陀集团,而沙陀则是西突厥、回纥、粟特等民族混合而成的共同体,其家族长期担任沙陀大首领,因镇压黄巢义军而起家,从而登上了政治舞台,社会地位并不高。
至于后唐明宗李嗣源的社会地位则更低,为沙陀军将出身;唐末帝李从珂,本姓王,为明宗养子,“其世微贱”。
晋高祖石敬瑭与汉高祖刘知远,均为沙陀军人出身。
周太祖郭威,少年孤贫,为黥面罪犯;周世宗柴荣,早年曾贩过茶叶,因其姑母嫁给了郭威,遂得以收为养子,从而登上政治舞台,可见其出身亦很低微。
中原王朝的情况如此,十国统治者的情况也大体相似,如吴国的杨行密,出身于群盗,后为走卒;吴越钱鏐,早年贩盐为盗;楚国马殷,出身于军卒;南唐李昪,是流浪孤儿;南汉刘氏则是波斯商人后裔;闽国王潮兄弟,“世为农家”;荆南高季昌,家奴出身;前蜀王建,流氓出身;后蜀孟知祥,出身军将;至于北汉刘氏,与刘知远同族,也是出身于社会下层。
整个五代十国时期最高统治阶层的这种状况,是唐末农民战争对原有统治阶级沉重打击的结果,也是自唐中期以来贵族政治逐渐衰落的结果。
这种状况与隋唐两朝皇室出身于世家大族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连秦末农民战争时的情况都不如。
秦朝被推翻后,楚王项羽大封诸侯,其中虽不乏出身于社会下层的人物,但出身于贵族者仍大有人在,而五代十国时期的各国最高统治者,竟然找不出一个出身稍微高贵者。
到了赵匡胤建宋称帝时,竟把例行使用的古代祭器俎豆之类统统废去,公然说:“吾祖先岂识此乎!”自此以来直至元明清,贵族政治便在中国销声匿迹了,这个变化不可谓不大。
因此,从最高统治阶层的结构来看,隋唐时期乃至唐后期仍然属于贵族阶层,其结构发生变化之始应该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宋代不过是继续了这一趋势而已。
与此同时,唐宋时期官吏阶层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姓氏中的地望、族望是门第的象征,在唐代门阀士族的影响仍然较大,以致于“男女婚嫁,不杂他姓”。
但是到了五代婚姻不尚阀阅,已是普遍的社会风气了。
郑樵说隋唐以来,“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
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
”③宋神宗时,王存修《元丰九域志》,不列郡姓,并在进书表中强调:“氏族所出”,“且非当世先务”。
说明谱学已经彻底衰微了。
由于唐前期关陇士族势力强盛,山东旧士族的影响仍存,在选官方面虽然有科举制的存在,但门荫入仕的比例仍然不低。
唐朝后期门阀士族的势力大大衰落,遂使科举入仕逐渐成为主流。
唐武宗时颁诏规定,凡进士及第者皆称衣冠户,其家享受轻税免役的特权。
衣冠户不论家庭出身,只看其是否进士中第,于是同是衣冠户而来自不同家庭出身的界限便消失了,从而构成了新的社会阶层。
以往只有门阀士族享受的这种特权被新出现的衣冠户取代了。
唐朝后期的官吏队伍基本是由科举出身的衣冠户、庶族出身的军将和归化蕃将构成,有些学者将其称之为势官地主阶层。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唐后期官吏队伍中,士族出身仍然大有人在,并非纯粹的科举出身的士人和军将,如李吉甫、李德裕父子以及杜佑、郑覃、韦宙等一大批人,他们出身于高门士族,均通过门荫而入仕,不少人甚至官至宰相。
这种现象比较彻底的消失应该是在五代十国时期。
唐末农民战争打破了这种局面,所谓“朱门甲第无一半”,“天街踏尽公卿骨”,这种势官地主阶层的势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新兴的一代藩镇取代了旧藩镇,并呈现出了独立或半独立的政治局面,尤其经过朱温的大肆屠杀,所谓“白马驿”之祸,便是一个典型事件,这种屠杀不仅使所谓衣冠缙绅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而且使唐朝统治的基础彻底崩溃,大唐帝国终于覆亡了。
五代十国时期官吏队伍的结构与唐朝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这一时期任藩帅者的出身看,他们多出身于社会最下层,或贩盐屠狗,或为人家奴,或为群盗,或为出身低贱的诸族军人。
这种情况与这一时期各国帝王的出身并无根本的不同。
至于士人,虽有不少科举出身者,但他们并非因科举而致位卿相,只不过是投靠藩镇,屈居幕僚,随着藩帅升为天子,而跻身于卿相。
为了保其禄位,不得不看武夫的脸色行事,听其驱使而已。
至于大多数科举中第者,如不走这种途径,则长期屈居下位,或多年才得一官,甚至不及三考便又失去官职了,“有一生终不至令录者”。
④至于少数士族后裔,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政治地位和特权,欲想入仕,也要通过科举考试,或投靠藩镇充当幕僚。
可见五代十国时期的这一社会阶层与唐代不同,他们是由舞枪弄棒的武人和听其支配的官僚构成的,应该是新的一代势官地主。
宋朝建立后,吸取了五代十国时期的经验教训,推行右文政策,压制武人势力,遂使这一社会阶层变成了以科举出身的士人为主的结构形态。
当然这个变化也有一个过程,直到宋真宗时期,衣冠户的名称仍见于史册,仁宗以后,便正式为官户所取代了。
⑤可见这个过程持续了将近百年的时间。
为什么会持续如此之长的时间呢?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其所录取之人的积累也有一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需要指出的是,宋代实行的这种右文政策,实际上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在南方诸国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中以南唐、后蜀的情况最有代表性。
江淮地区在吴国统治时期,武人跋扈,即使在杨行密统治时期也不能幸免。
“自杨氏奄有江淮,其牧守多武夫悍人,类似威鷔相高,平居斋几之间,往往以斩伐为事。
至于有位居相伯而目不识点画,手不能捉笔者。
”⑥南唐建立后,先主李昪采取了削弱藩镇的政策,具体办法是:削去节帅所辖支郡,缩短节帅在镇时间,限制节帅权力,以文臣监军等。
此外,南唐还大力发展文化事业,起用文臣掌握大权,其推行的这种崇文抑武的政策,比较彻底地改变了武人跋扈的局面。
川蜀地区在前蜀统治时期,武人势力很大,王建诸假子或统率禁军,或位居节帅,因诸将跋扈而被诛杀者比比皆是。
后蜀在孟知祥时期仍存在这种现象,在其子孟昶统治初期,情况仍然如故,其亲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抑制武人势力,推行文治,使得后蜀武人跋扈的情况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宋朝只不过是继续了以上政策而已。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唐宋变革应根据“贵族政治的衰颓和独裁的兴起”来确定,认为唐宋时期“贵族失势的结果,使君主的地位和人民较为接近,任何人要担任高职,亦不能靠世袭的特权,而是由天子的权力决定和任命”,“而君主不再是贵族团体的私有物,他直接面对臣民,是他们的公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