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Pushover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及改进设想
高层建筑结构发展现状及前沿发展方向

高层建筑结构发展现状及前沿发展方向一、引言高层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高层建筑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前沿发展方向。
二、高层建筑结构现状分析1. 高层建筑结构形式多样化目前,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主要包括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
各种结构形式在不同的地区和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满足了不同建筑需求。
2.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理念先进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结构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越来越先进。
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和模拟分析技术,能够更加精确地预测结构的受力情况,提高了建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高层建筑结构施工技术不断创新高层建筑结构的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采用了模块化施工、预制构件等先进技术,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成本。
三、高层建筑结构前沿发展方向1. 绿色建筑结构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绿色建筑结构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高层建筑结构应采用可再生材料、节能技术等,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
2. 智能化建筑结构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高层建筑结构将越来越智能化。
通过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建筑结构的实时监测和管理,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3.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提升地震是高层建筑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未来的高层建筑结构应注重提升抗震性能,采用更加先进的抗震设计理念和技术,确保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4. 高层建筑结构节能减排高层建筑的能耗一直是一个问题。
未来的高层建筑结构应采用节能技术,如太阳能利用、建筑外保温等,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
5. 高层建筑结构可持续发展高层建筑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应注重建筑的整体设计和规划,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结论高层建筑结构在形式、设计理念和施工技术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绿色、智能、抗震、节能和可持续发展。
PUSHOVER分析

提要:本文首先介绍采用Midas/Gen进行Pushover分析的主要方法及使用心得,然后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具体说明,其结果反映出此类结构在大震下表现的一些特点,可供类似设计参考。
关键词:Pushover 剪力墙结构超限高层 Midas/Gen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方法是对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的一种简化方法,本质上是一种静力分析方法。
具体地说,就是在结构计算模型上施加按某种规则分布的水平侧向力,单调加荷载并逐级加大;一旦有构件开裂(或屈服)即修改其刚度(或使其退出工作),进而修改结构总刚度矩阵,进行下一步计算,依次循环直到结构达到预定的状态(成为机构、位移超限或达到目标位移),得到结构能力曲线,并判断是否出现性能点,从而判断是否达到相应的抗震性能目标[1]。
Pushover方法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步建立结构能力谱曲线,第二步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对剪力墙结构体系的超限高层而言,选取Pushover计算程序的关键是程序对墙单元的设定。
SAP2000、ETABS软件没有提供剪力墙塑性铰,对框-剪结构可将剪力墙人工转换为模拟支撑框架进行分析;对剪力墙结构来说,进行转换不可行。
而Midas/Gen程序提供了剪力墙Pushover单元(类似薄壁柱单元,详见用户手册),对剪力墙能够设置轴力-弯矩铰以及剪切铰。
下面将详细介绍如何在Midas/Gen中进行Pushover分析的步骤(以Midas/Gen 6.9.1为例):一 Pushover分析步骤1. 结构建模并完成静力分析和构件设计直接在Midas/Gen中建模比较繁琐,可以用接口转换程序从SATWE(或其他程序如SAP2000)中导入。
SATWE转换程序由Midas/Gen提供,会根据PKPM的升级而更新。
转换仅需要SATWE中的Stru.sat 和Load.sat文件。
转换时需要注意的是,用转换程序导入SATWE的模型文件后,形成的是Midas/Gen的Stru.mgt文件,是模型的文本文件形式,需要在Midas/Gen中导入此文件,导入后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风荷载及反应谱荷载没有导进来,需要在Midas/Gen中重新定义;2) 需要定义自重、质量;3) 需要定义层信息,以及墙编号;此外,还应注意比较SATWE的质量与Midas/Gen的质量,并比较两者计算的周期结果实否一致。
高层建筑结构发展现状及前沿发展方向

高层建筑结构发展现状及前沿发展方向一、引言高层建筑作为现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高层建筑结构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前沿发展方向。
二、高层建筑结构发展现状1. 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增长,高层建筑的数量和规模呈快速增长趋势。
各国纷纷投资兴建高层建筑,以满足人们对住房、办公和商业空间的需求。
2. 结构技术进步:高层建筑结构技术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进步。
采用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和复合结构等新材料和新技术,使得高层建筑的安全性、抗震性和抗风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3. 绿色建筑趋势: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越来越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上。
通过采用节能材料、智能化系统和绿色技术,高层建筑可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最小影响。
4. 安全风险挑战:高层建筑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安全风险,如火灾、地震和恐怖袭击等。
因此,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需要更加注重安全性和应急响应能力。
三、高层建筑结构前沿发展方向1. 超高层建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超高层建筑的兴建已成为一种趋势。
超高层建筑不仅为城市提供更多的空间,还能够改善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城市的垂直发展。
2. 智能化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将越来越注重智能化和自动化。
通过引入先进的传感器、控制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高层建筑可以实现自动化监测、智能化管理和能源的高效利用。
3. 绿色建筑创新:未来的高层建筑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采用可再生能源、雨水收集系统和垃圾处理系统等绿色技术,高层建筑可以实现零排放和循环利用。
4. 抗灾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需要更加注重抗灾能力的提升。
通过采用抗震、防火和防洪等技术措施,高层建筑可以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保持稳定和安全。
四、结论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在满足人们对空间需求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超高层建筑、智能化设计、绿色建筑创新和抗灾设计。
结构抗震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的研究与改进的开题报告

结构抗震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的研究与改进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建筑结构设计的发展,抗震设计成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保障建筑安全,结构的抗震能力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在结构抗震设计中,抗震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已经成为全球广泛使用的一种分析方法。
该方法根据结构某一方向施加分布荷载,通过对结构力学性能的分析,评估结构抗震能力。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随着现代建筑的不断发展,建筑的结构形式日益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计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抗震设计的需求。
因此,本研究旨在对抗震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和改进,扩充其适用范围,提高其计算精度和效率,以更准确地评估结构的抗震能力。
三、研究内容1.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调研和综述,对Pushover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进行总结和阐述。
2. 提出一种结构抗震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改进方案,探讨在模型参数、荷载模拟、材料本构关系等方面的改进思路。
3. 基于实际工程,使用所提出的改进方法对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进行抗震分析,评估其抗震能力。
4.设计和编写Pushover分析方法改进程序,验证改进方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四、预期成果和考核指标本研究旨在对抗震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进行改进研究。
主要的预期成果包括:1.提出一种结构抗震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改进方案,改进方案应能够在某些方面比传统的方法更加准确和高效。
2.通过实际工程评估所提出的改进方法的优缺点,验证其适用性和实用性。
3.设计和编写Pushover分析方法改进程序,展示改进方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预计的考核指标包括:论文的质量、研究方法是否合理、研究成果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实用性。
五、研究步骤与进度安排1.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关于结构抗震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设计改进方案。
预计用时2周。
2.对所提出的改进方案进行模拟,并对改进方案中涉及的各项参数进行详细分析研究。
高层建筑结构抗风分析的Pushover方法_魏德敏

高层建筑结构抗风分析的Pushover 方法*魏德敏1朱 凡2(11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广州 510640;21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 摘 要:以某高层建筑结构为例,进行了强风作用下结构的弹塑性风振响应时程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将静力弹塑性Pusho ver 方法用于结构抗风设计的可行性研究。
通过动力时程分析、规范静力分析及Pusho ver 抗风分析结果的对比发现:在风荷载较小的情况下,高层建筑结构处于弹性状态,由规范给出的静力等效风荷载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构风振响应可以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
在强风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的部分构件进入塑性变形状态,用所提出的Pusho ver 抗风分析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构位移响应与时程响应分析结果吻合,而规范静力分析方法的结果偏小。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抗风分析;时程响应;Pushov er 方法PUSHOVER METHOD FOR WIND 2RESISTA NCE ANALYSESOF TALL BUILDING STRUCTURESWei Demin 1 Z hu Fan 2(11Department o f Civil Engineering,So 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 lo gy,Guangzhou 510640,China;21State K ey L aboratory o f Subtropical Building Science,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China)Abstr act :Based on the ti me 2history analy sis o f the elastic 2plastic w ind 2induced response for a tall buildin g structure under the strong breeze,the feasibility of the application of Pushover method to the w ind resi stance design of the structure is inves tigated.Through a series o f co mparative analy ses for computatio nal results of different methods,i t is found that the tall building structures under the weak w ind load are generally in the elastic state.The structural responses o btained by using the static 2equivalen t w ind 2load method in the code may meet the needs of practical projects.But under the strong breeze,some mo ments o f the tall buildi ng structure w ould enter the plastic defo rmation state,the displacement responses provided by the Pusho ver method are in goo d agreement w ith the results of the time 2histo ry analy sis,and the resul ts of the static 2equivalent wind 2load method i s unsafety.Keywor ds :tall building structure;wind 2resistance analysis;ti me 2history response;Pushov er method*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20940)。
浅谈结构非线性静力分析法之Pushover分析法

浅谈结构非线性静力分析法之Pushover分析法摘要:结构抗震设计方法较多,静力非线性分析法是比较成熟的一种,我国已普遍采用,本人对Pushover分析法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关键字:抗震设计、静力非线性分析法、Pushover分析法Abstract: the seismic design method of structure is more, static nonlinear analysis method is a more mature, has been commonly used in our country, I for the Pushover method were analyzed in detail.Keywords: seismic design, non-linear static analysis method, Pushover analysis methodPushover 分析法在国外应用较早,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一些重要的刊物上就有论文采用过这种方法。
进入90年代以后,国际抗震工程界提出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PBSD)的新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成为了工程抗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Pushover 分析法作为实现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重要方法,其研究逐渐深入,应用也逐渐得到推广。
该方法引入我国后,很快得到了大家的普遍重视与应用。
在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过程中,有些专家就提出了将Pushover 分析法引入规范的想法,只是最后在提法上明确没有采用这个词。
Pushover分析法的早期形式是“能力谱方法”(Capacity Spectrum Method CSM),基于能量原理的一些研究成果,试图将实际结构的多自由度体系的弹塑性反应用单自由度体系的反应来表达,初衷是建立一种大震下结构抗震性能的快速评估方法。
从形式上看,这是一种将静力弹塑性分析与反应谱相结合、进行图解的快捷计算方法,它的结果具有直观、信息丰富的特点。
某高层建筑结构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

1Pushover 分析原理Pushover 分析法的原理是先在结构上施加竖向恒载和活载并保持不变,同时施加沿高度分布的某种水平荷载或位移作用,随着水平作用的不断增加,结构构件逐渐进入塑性状态,结构的梁、柱和剪力墙等构件出现塑性铰,最终达到将结构推至某一预定的目标位移或使结构发生破坏,然后停止增加侧向力,进而了解和评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特性、塑性铰出现的顺序和位置、薄弱环节及可能的破坏机制,以判断结构是否能经受得住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作用,如不满足则对局部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抗震加固措施。
其主要过程如下:⑴对结构进行在恒载、活载、风荷载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分析和截面配筋设计。
⑵建立能力谱曲线。
将地震作用简化为沿高度分布的某种水平荷载,并将其作用在结构的计算模型上,运用荷载增量或以增量控制进行结构的非线性静力分析,直至结构顶点达到目标位移值,得到结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V b -U n 曲线,再将其转为谱加速度-谱位移S a -S d 曲线,即能力谱曲线。
⑶建立需求谱曲线。
根据设防烈度、场地类型、设计地震分组以及结构出现塑性变形后变化的阻尼比,通过反复迭代计算,得到结构在某一水准地震的需求谱曲线。
⑷确定性能点。
把前面得到的能力谱曲线和需求谱曲线画在同一坐标系中(如图1),两曲线的交点称为性能点。
该点所对应的位移即为结构在该水准地震作用下的结构顶点位移,由该位移可确定对应的所加水平荷载值,然后查出结构在该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塑性铰分布、内力和变形,这就是结构在该水准地震作用下的塑性铰分布、内力和变形。
⑸结构抗震性能评价。
经Pushover 分析后,得到性能点时塑性铰分布、内力和变形,作如下评价:①层间位移角、最大层间位移角是否满足抗震规范规定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②构件的局部变形。
2工程概况及结构选型某高层住宅楼建筑总高为120m ,总建筑面积约10万m 2。
地下1~4层为机动车库及设备用房(负4层为人防地下室);1~5层为商场及餐厅,6层以上分为3栋(E ~G 栋)36层的住宅,最大高宽比3.62。
Pushover方法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的开题报告

Pushover方法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Pushover方法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高层建筑的建设已经成为了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发展趋势。
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是能够通过科学的分析和计算得到科学可靠的结构设计方案。
Pushover方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广泛运用的结构分析方法之一,因其在模拟结构受到地震力和非平衡力作用时的反应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被广泛应用。
本课题将针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一些典型问题,深入探究Pushover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应用,以期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方案。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课题将以Pushover方法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及其研究为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内容包括:1. Pushover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2. Pushover方法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3. 利用Pushover方法分析高层建筑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针对以上研究内容,我们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法:阅读大量关于Pushover方法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的相关文献,了解目前相关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2. 案例分析法:选取有代表性的高层建筑结构,应用Pushover方法进行分析,探究其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3. 数值模拟法:使用特定软件对所选案例进行数值模拟,以得到更加准确的分析结果。
三、预期成果本课题的预期成果包括:1. 对Pushover方法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2. 提出可行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案,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3. 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将研究成果推广到学术界和工程实践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3-09作者简介:张志飞(1971—),男,安徽枞阳人,安徽省池州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和研究。
目前世界各国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广泛采用简便且易于实施的弹性分析方法(包括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及弹性时程分析方法)。
然而,现有的结构抗震设计没有也不能保证结构在强震作用下也能完全处于弹性状态。
国内外历次震害表明,对高层建筑结构进行大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是必要的。
因为弹性变形分析不可能完全真实地反映高层建筑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
当前,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应用尚不普及,通常仅限于理论研究中。
Pushover分析方法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结构抗震弹塑性分析方法,许多国家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已经或计划将这一分析方法纳入其中(如美国的ATC—40,FE-MA273[1]、274[2]。
日本、韩国的抗震设计规范及欧共体抗震设计规范等)。
我国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将Pushover方法与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并列为罕遇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变形验算的基本方法。
由于Pushover方法是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指定的结构抗震变形验算的基本方法,工程设计人员迫切需要知道其适用范围、计算过程及实施步骤,更希望能提高其可靠性、扩展其适应范围。
可以说,发展、改进结构Pushover(静力弹塑性)方法是势在必行,是我国工程抗震研究领域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1高层建筑结构平面Pushover分析方法目前Pushover(亦称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研究,一般以平面结构为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加载模式、目标位移及Pushover方法的可靠性分析等方面。
在Pushover方法合理加载模式的选择研究方面,Lawson等[3]以四类抗弯框架(2层、5层、10层和15层)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动力弹塑性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探讨了3种侧向加载模式(UBS设计加载模式、均布加载模式、组合振型加载模式)的可靠性;Valles和Reinhorn[4]同样以一个四层建筑为例,比较了均布加载模式、倒三角形加载模式、幂级数加载模式及自适应动态加载模式对Pushover分析结果的影响;杨溥等[5]、Moghadam[6]等也作过类似的研究。
事实上,上述研究的各种加载模式均是单调增加的荷载分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其与实际地震荷载的差别,无法兼顾低阶振型与高阶振型的影响。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FEMA—273(1997)在其第2章第9条第2款对Pushover方法的应用范围作了限制,规定对于高阶振型影响较大的高层建筑,不宜单独应用Pushover分析;如果应用Pushover分析,必须要对高层建筑进行动力弹性分析,并由此按照有关条款修正Pushover分析结果。
若要突破FEMA—273的规定,使Pushover方法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必须采用新的思路。
为此,周锡元等人[7]提出了以反应谱为基础,考虑高阶振型的高层建筑结构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在同一时期,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Chopra教授[8,14]也提出了计算过程及计算原理完全相同的振型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ModalPushoverAnalysis,简称MPA)。
这种MPA方法适用于包括高层建筑结构Pushover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及改进设想张志飞(池州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安徽池州247000)[摘要]Pushover分析方法近年来应用日益广泛,并成为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中的最重要工具之一。
本文回顾了高层建筑结构pushover分析方法的发展,对该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探讨,针对该研究领域现存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若干改进的设想,供高层建筑结构研究与设计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pushover;研究现状[中图分类号]TU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02(2008)03-0061-032008年6月第22卷第3期Jun.2008Vol.22No.3JournalofChizhouCollege第22卷池州学院学报高层建筑在内的各种结构的侧推分析,是一种工作量与传统Pushover方法相当而又简便的方法。
在结构目标位移的计算方面FEMA—273推荐了两种方法,其一是位移影响系数法,它是在大量计算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统计得到的经验计算公式,它反映了结构滞回特性、效应、土—结构相互作用等的影响,由此得到的目标位移是结构顶层质心处的最大位移。
其二是“能力谱”方法,ATC—40详细论述了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与计算过程,它的基本思想是将结果动力弹塑性问题转化为等效线性体系的计算问题,ATC—40将这种方法又分为算法A、算法B及算法C三种形式,其中算法A是迭代形式,算法B适用于某些特殊情况,算法C用图表表示。
FEMA—274补充了一种结构目标位移计算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利用Pushover方法得到的底部剪力—顶部位移曲线,将结构等效为单自由度(SD-OF)体系,然后利用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求出等效SDOF体系的最大位移。
这些方法都涉及到如何将高层建筑的抽象化计算模型—多自由度体系(MDOF)等代为等效的单自由度体系,它显然难以反映高阶振型的影响。
周锡元等人与Chopra的振型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将MDOF弹塑性体系等代为若干个广义的等效SDOF弹塑性体系,由此计算的结构目标位移是较为精确的。
一些研究者还对Pushover方法的目标位移的取值展开了讨论,如杨溥[5]、Faella[9]等。
Faella指出,与动力弹塑性分析得到的结果相比,Pushover方法的目标位移取大于设计地震动下动力弹塑性分析得到的结构最大位移时,两种方法获得的层间位移和柱子损伤才较吻合。
其主要原因在于动力弹塑性分析输入加速度值有正有负,而Pushover方法采取单调加载,即仅模拟了左(或右)地震作用。
在结构Pushover方法可靠性研究方面,研究成果颇多,Fajfar[10]、杨溥[5]探讨了Pushover方法在中、低层房屋结构抗震分析中的可靠性,在与动力弹塑性分析的结果对比后发现,Pushover方法能够对结构的最大反应和结构损伤进行合理的估计。
Lawson[3]和Krawinkler[11]考虑了20层、30层、40层的高层建筑(基本周期分布在1.22s、1.65s、2.05s),发现动力弹塑性分析与Pushover分析得到的层间变形存在较大偏差;Memeri(2001)在对一32层框筒结构进行Pushover分析后,同样发现,动力弹塑性分析得到的塑性铰数量与Pushover分析得到的塑性铰数量误差达88%。
这充分说明,Pushover方法欲在高层建筑抗震分析中应用,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2高层建筑结构空间Pushover方法目前的研究中,主要以研究二维Pushover方法为多。
这种分析方法只适用于空间对称结构的分析,假设楼板在自身平面内是无限刚性,可把空间结构简化为平面问题。
但在实际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由于造型的需要,结构布置通常并不对称,质心与刚心并不重合,结构将绕刚心发生扭转,这就需要考虑空间的平移扭转协同耦合作用,因此研究与发展三维Pushover分析方法是必然趋势。
目前关于结构三维Pushover方法的研究文献较少,Moghadam和Tso[7,12]采用倒三角形侧向加载模式,将多自由度体系运动方程简化为等效单自由度体系运动方程计算结构目标位移,完成了一幢10层质量偏心的框架结构的Pushover分析,并与无质量偏心的相同尺寸、相同材料的框架结构的Pushover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
Moghadam和Tso[12]的三维Pushover分析方法不仅没有考虑高阶振型的影响,连扭转振型可能的影响都未计及,而在一些情况下,扭转振型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Kilar和Fajfar[10]通过假设各种单元的塑性铰机构,建立了一种在倒三角形侧向荷载作用下的三维Pushover简化分析方法。
这种三维Pushover方法较Moghadam和Tso[12]的三维Pushover方法更为粗糙,假设的各种单元塑性铰机构可能与其实际的塑性铰机构存在明显的不同。
FEMA—273在关于结构三维Pushover方法的相关条款中,也只是对加载模式提出了建议,认为结构三维Pushover分析,应当是多方向侧推,或沿抗震主轴侧推。
这也反映了目前结构三维Pushover分析方法的研究不够充分、不够深入。
3高层建筑结构Pushover分析的计算机程序为了便于结构Pushover方法的推广应用,一些著名的结构分析通用软件如SAP2000[13]、ETABS7.0、ADAPTIC及一些结构抗震分析专业软件如I-DARC5.0[4]、CANNY99都特别增加了结构Pushover分析的功能。
其中由计算机与结构公司研制的SAP2000、ETABS7.0,主要以FEMA—273、274中关62第3期于Pushover方法的计算原理和计算过程为依据而编制;ADAPIC、IDARC5.0则概括了编制者各自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适用于平面结构;CANNY99可应用于三维结构Pushover分析,但程序本身对结构Pushover分析并无太多考虑,只是在其技术手册中简述如何应用CANNY99进行结构Pushover分析,其专业要求较高,一般设计人员难以使用。
因此,如何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高层建筑结构Pushover分析软件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4高层建筑结构Pushover分析的改进设想综合以上国内外关于结构Pushover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结构Pushover分析方法的发展与改进应着重考虑两种途径:(1)遵循传统Pushover分析方法的计算过程,建立能兼顾低阶振型与高阶振型影响的二维加载模式法;对现有结构目标位移计算中的不确定部分进行改进,建立新的更为合理的结构目标位移计算方法,从而形成更为科学的高层建筑结构二维及三维Pushover方法;(2)另一途径则是以振型Pushover分析方法为基础,将其扩充应用于高层建筑结构的三维Pushover分析。
由于结构Pushover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于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对高层建筑结构的梁、柱、墙,尤其是空间梁、柱、墙单元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问题亦应予以足够重视,应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改进、完善混凝土梁、柱、墙单元模型。
参考文献:[1]FederalEmergencyManagementAgency.NEHRPGuidelinesfortheSeismicRehabilitationofBuildings,FEMA273,1997.[2]FederalEmergencyManagementAgency.NEHRPCommentaryontheGuidelinesfortheSeismicRehabilitationofBuildings,FEMA274,1997.[3]LawsonR.S,VanceVandKrawinkerH.NonlinearStaticPush-overAnalysis-Why,WhenandHow?Proc.5thUSConf.Earthq.Enggn.Vol1,Chicago,IL,1994:283-292.[4]VallesRE,ReinhornA.M,KunnasthS.K,MadanA,IDARC2D,Version4.0,AProgramfortheInelasticDamageAnalysisofBuildings,TechnicalReportNCEER-96-0010,January8,1996.[5]杨溥,李英民,王亚勇,赖明.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方法的改进[J].建筑结构学报,2000(1).[6]MoghadamAS,TsoWK.3-DPushoverAnalysisforDamageAssessmentofbuilding[J].JSEE,2000,2(3):23-31.[7]汪梦甫,周锡元.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弹塑性简化分析方法的研究及应用[J].2002(4).[8]ChopraAK.EvaluationofNDFSystemtoEstimateSeismicDe-formation:SDFSystem[J].JournalofStructuralEngineering,2000,126(4):482-491.[9]FaellaG.EvaluationoftheR/CStructuralSeismicresponsebymeansofNonlinearStaticPush-overAnalysis〔DB/CD〕.11thWorldCon-ferenceonEarth-quake?Engineering,1996.[10]KilarV,FajfarP.SimplePush-overAnalysisofAsymmetricBuildings[J].EarthquakeandEngineeringandStructuralDynamics,2000,2(3):23-31.[11]KrawinkerH,PorsandConsofaPushoverAnalysisofSeismicPerformanceEvaluation[M].JournalofEngineeringStructures,1998:452-464.[12]MoghadamAS,TsoWK.damageAssessmentofEccentricMulti-storyBuildingusing3-DPushoverAnalysis〔DB/CD〕11thWorldConfer-enceonEarth-quakeEngineering,1996.[13]SAP2000.IntegratedFiniteElementAnalysisandDesignofStruc-tures(DetailedTutorialIncludingPushoverAnalysis),ComputersandStruc-tures,Inc.Berkeley,California,USA,June1998.[14]ChopraAK,GoelRK.AModalPushoverAnalysisProcedureforEstimatingSeismicDemandsofBuildings[J].EarthquakeEngineeringandStructuralDynamics,2002,31:561-582.[责任编辑:桂传友]张志飞:高层建筑结构Pushover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及改进设想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