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人合一观念的演变
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美学中的体现-精品文档

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美学中的体现、天人合一观念的发展的过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念源远流长。
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期:先秦、西汉和宋明时期。
古人是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渐渐领悟“人”与“天”的关系的。
天人合一的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商朝人把神看成天地的主宰,凡事必占卜,“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在人神关系上是神在统治着人,这是一种非常盲目且随大流服从于神明的现象。
商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念延续到了西周,在继续传播的同时也发生了演变。
在《左传?僖公五年》中就记载有“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句话的出现无疑是告诉人们一定要听天命,而听天命也是一种道德行为,如果不听天命就会受到上天的惩罚。
这种思想的出现,表明“天人合一”的观念在西周已经被部分人所接受,而且西周还把“天”与“人”的关系和道德联系起来。
随着文字的发明,人们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口头,而是以著作的形式展示于人,《周易》和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已经包含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一语源于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的“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张载也曾在《正蒙?诚明》一文中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
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
”在宋代的道学家之中,也有人信奉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程颢就是最早下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论断的人。
这一论断是对“万物皆备于我”和“天地之塞,吾其体”的延伸和明确。
朱熹却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天人合一”思想就具体地表现为“与理为一”。
二、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一)《周易》中的天人合一《周易》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书中蕴含丰富的“天人合一”思想。
《易经》的六十四卦,每卦六爻, 初与二称作“地道”,三与四称作“人道”,五与六称作“天道”。
这就是《易经》中“天、地、人”相统一的三才之道,亦即天人相类、相通、相合的天人合一理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出了“天”和“人”的关系。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始万物”,阴阳。
地:“生万物”,柔刚。
人:“成万物”,仁义。
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 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
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二、几种主要的“天人合一”观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的涵义并不是固定的。
“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既可以指人格化的至上神,也可指自然规律、命运、机遇等。
有关它的具体含义学术界中说法也比较多,比如冯友兰认为天有五义,即物质之天、主宰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
张岱年认为“所谓天有三种涵义: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
” “人” 的涵义相对来说比较明确,它一般就指人类,但有时也有侧重,或者有更为具体的指称,如可以指统治阶级、圣人,也可以指社会现象、人为努力、人为造作等。
总之,天和人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涵义,而“天人合一”作为天人之间统一性的一个高度概括,也就具有了丰富而复杂的内涵。
中国天人合一观念的演变[方案]
![中国天人合一观念的演变[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7f7a47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7c.png)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两汉时期,天人关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
《淮南子》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家思想和汉初黄老哲学,重新论述了“道”和“无为”的含义,董仲舒则对先秦儒家思想和阴阳五行说加以改造发展,建立了“天人感应”的思想体系,宣扬人格化的“天”。
东汉王充又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进行了批判,论述了自己的天人观。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混合了儒道两家思想的玄学盛行,何晏、王弼主张通过体验“无”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郭象认为人只有领会到每一物“自足其性”就可以达到万物一体的天人合一境界。
1.《淮南子》天人合一”思想《淮南子》是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召集宾客方术之士集体编撰的一部著作。
它综合道家黄老、儒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并且广泛吸收了当时医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借鉴阴阳五行家的理论框架,建构了一个完整、系统的天道观体系。
“道”是《淮南子》的最高范畴,是一切事物产生发展的根源和规律。
所谓“道生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万物生。
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就是认为人与万物都是阴阳二气所生,是人们认识到宇宙的统一性。
因此,它认为万物之间有一种神秘的相互感应的关系,而且人与自然也有这种关系。
此外,它还提出“天人类比”的思想,认为人与天具有类似关系,是模仿天而造成的。
由于《淮南子》主要继承发展了道家思想,因此对于“无为”也有新的阐释。
它认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应该是因循自然,在道的指导下从事各种工作。
“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
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也,因物之相然也。
”“弱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巡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迫而不动者。
”就是说人们不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且必须意识到人并不是事物的创造者,只是顺应道以推动事物发展的促进者,不可贪天功以为己力,违背天道的基本原则。
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的发展演变

[ 关键 词] 天人合 一” 内涵演变; ‘ ‘ ; 社会体现 [ 中图分类 号] 0 G2
中国 古 代 天 人 之学 的发 展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 号]17 —0 1 (0 90 —0 4 一O 6 1 2 52 0 )6 0 7 4
志( 天命 )在这种天命 观 的支配 下, 与人必 然存 在绝对 不 , 天 平等的关系 , 即天尊人 卑。《 尚书》 的天命一 词 比比 皆是 , 中
然和 自然 境界。“ ” 为命 定 、 天 作 主宰义和作为 自然义 的双层 含意 始终 存在。所 以在 中国古代的天人 之学 中, 既包含着人 对 自然规律的能动地适应 、 遵循 , 也意 味着人对 主宰、 命定 的
被动 地 顺 从 与 崇 拜 ; 有 人 与 自然 协 调 , 人 与 自然 万 物 都 既 使
第 3 5卷 第 鱼
内蒙 古 民族 大 学 学 报 【 社会 科学版 )
』 u l f nr n oaUnvri r ai aie Sc l c ne) 。_ n e Mog l ie t f t nli mao i s y o N o ts( oi i cs aS e
鱼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的发展演变白显鹏vi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3摘要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文化之根其内涵逐步发展演变经历了先秦时期天尊人卑天遭自然天人同性与天地合德与天地参汉代董仲舒天人感应魏晋时期越名教而任自然唐代刘禹锡天人交相胜再到宋代张载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
20 0 9年 l 月 1
时行焉 , 物生焉 , 百 天何 言 哉 ?[ 强 调 天 是 没 有 意 志 的 , 的 -3 1 它 性质就像四时运转 , 物 生生不 息一样 , 戒人们 “ 怨 天 , 百 告 不 不 尤 人 ” 一 切 都 要靠 人 自身 的努 力 , 可 以 说 是 “ 道 自然 ” , 这 天 观 念 的萌 芽 。
浅析儒家天人观思想的演变

浅析儒家天人观思想的演变作者:杨磊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第09期摘要:“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被中国古代哲学家视为人生的理想境界,要求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自然界不仅是人类生命和一切生命之源,而且是人类价值之源。
本文简单论述了儒家天人观思想的演变。
关键词:儒家天人观思想天人合一演变1 “天”与“人”的含义究竟何为“天”?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认为天有五义:曰物质之天,曰主宰之天,曰运命之天,曰自然之天,曰义理之天。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看,“天”的含义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唯物主义的,即物质之天和自然之天,“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另一类是唯心主义的,即把天赋予以人类道德精神的品格,认为天和人一样具有人的情感、意志,是世界的最高主宰。
有的思想家关于“天”的含义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又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指物质之天,有时指精神之天。
无论人们赋予天以何种含义,在关于“天”的思想中都深刻的包含着人与自然界,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运动。
人首先是动物。
西方哲人喜欢说: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会制造工具的动物,人是政治的动物,人是社会的动物等等。
中国古德则爱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孟子)但是,人却又并非等同于普通的动物。
人有自然性或物质性,更有社会性或精神性。
孟子认为如果作为一个人只表现出自然属性却“无教”,即没有社会道德教化,那就会“近于禽兽”,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的德性。
2 “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天人合一”观念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报”,即祭祀上天的意识。
其中的“人”指人事、社会,主要指相对于自然界的人类;“天”则泛指自然界和自然规律,是与人、人类相对应的概念。
这一哲学思维则源于中国远古时期追求“天人相通”的宗教仪式。
最早在商代的占卜就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主题。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本文概述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核心观念之一,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关系的深刻理解。
这一思想源于古代农耕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历史演变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科技、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影响,以期揭示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首先介绍“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含义,阐述其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天人合一”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以及其在各个文化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本文还将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议题的启示,以期为推动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通过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系统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为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与特点“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和谐统一关系。
这一思想内涵丰富,特点鲜明,既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也反映了他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
“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古人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与自然和谐共处,遵循自然规律,不得违背自然之道。
二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古人认为,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个人的行为应与社会的整体利益相一致。
三是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古人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的行为和思想应与宇宙的运行规律相一致,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思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整体性。
这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整体联系,认为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是动态性。
这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这种变化。
三是实践性。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农业思想的精髓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农业思想的精髓苏州大学胡火金中国古代农业长盛不衰,在自然农业经济运作模式下,以环境安全、生态保护型的农业生产方法,在有限的土地上维持着众多人口的生计,维系了几千年传统农业社会的绵延发展,铸就了中国农业文明。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独特的“土壤”里产生发展,并在传统农业文明中不断强化、提升,由此引导了中国古代农业思想及其农业实践,成为中国古代农业思想的精髓。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与自然同源同体。
“天人合一”是人类早期自然理性的深刻体现。
采摘狩猎时期,人类依赖天然的动植物资源,以简单直接的方式获得生存繁衍机会。
昼夜交替、寒来暑往、草木枯荣、鸟兽出没等等直接关系到食物的获取,关系到他们的生存繁衍。
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熟悉了自然规律,渐渐掌握其大致的规律,指导采集狩猎生活。
人类起初与天地自然万物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累积了关于自然事物的零散的经验和知识,由此结成了最原始的天人关系。
农业文明起始于动植物的驯化,动植物的驯化是人与自然共生、亲和的产物,由动植物驯化到农业的发展,人们必须依赖和珍视自然环境、生态资源,依赖地理、气候条件和动植物资源,维持生存繁衍。
农业文明及其前期,人与自然趋于“一体”、“共生”和“亲和”的关系,这是人类各族的共同特征(!)。
自然环境及其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决定着民族的生死存亡。
随着人类适应性的加强和智能化活动的加剧,人类不断改变着生存环境,各种背景差异导致了民族及区域的不同选择,由此形成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分别,西方走向“天人二分”,中国则固守“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主要是“天人合一”思想和天地人“三才”论,三才论也即天地人宇宙系统论,这是一种直观的普遍联系的整体思维方式,是中国有机自然观的突出体现。
这种整体思维取向,影响和透渗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思维特色的主要问题之一。
中国关于天人关系的探讨源远流长,“究天人之际”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永恒主题。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有意义的。
今天我谈谈这个思想,并分析一下这个思想的现代意义。
先秦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秦、西汉初年和宋明时期。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虽然中国古代也有“天人相分”的观念,但远不及“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深远。
“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溯源于商代的占卜。
《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把有意志的神(“帝”或“天帝”)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万事求卜,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卜于神,以测吉凶祸福。
这种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由于殷人心目中的神的道德属性并不明显,所以殷人与神之间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无所作为、盲目屈从于神的形式。
西周继承了商代的思想,天人关系还是一种神人关系,但有了新的发展。
西周时期的天命观明显地赋予神(即周人的“天”)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左传·僖公五年》)道德规范是有人格意志的“天”为“保民”而赐予人间的。
人服从天命,是一种道德行为,天就会赏赐人,否则,天就会降罚于人。
这就说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西周的天命观中已有了比较明显的萌芽。
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表达。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开始起,就与道德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人为“神之主”(《左传·桓公六年》)的观点。
周内史叔兴说过:“吉凶由人。
”这意味着,先前的具有人格神意义的“天”遭到了质疑。
到后来,郑国子产更进一步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这显然是一种贬天命、重人生的思想,但讲得极其朴素简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
两汉时期,天人关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
《淮南子》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家思想和汉初黄老哲学,重新论述了“道”和“无为”的含义,董仲舒则对先秦儒家思想和阴阳五行说加以改造发展,建立了“天人感应”的思想体系,宣扬人格化的“天”。
东汉王充又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进行了批判,论述了自己的天人观。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混合了儒道两家思想的玄学盛行,何晏、王弼主张通过体验“无”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郭象认为人只有领会到每一物“自足其性”就可以达到万物一体的天人合一境界。
1.《淮南子》天人合一”思想
《淮南子》是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召集宾客方术之士集体编撰的一部著作。
它综合道家黄老、儒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并且广泛吸收了当时医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借鉴阴阳五行家的理论框架,建构了一个完整、系统的天道观体系。
“道”是《淮南子》的最高范畴,是一切事物产生发展的根源和规律。
所谓“道生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万物生。
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就是认为人与万物都是阴阳二气所生,是人们认识到宇宙的统一性。
因此,它认为万物之间有一种神秘的相互感应的关系,而且人与自然也有这种关系。
此外,它还提出“天人类比”的思想,认为人与天具有类似关系,是模仿天而造成的。
由于《淮南子》主要继承发展了道家思想,因此对于“无为”也有新的阐释。
它认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应该是因循自然,在道的指导下从事各种工作。
“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
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也,因物之相然也。
”“弱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巡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迫而不动者。
”就是说人们不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且必须意识到人并不是事物的创造者,只是顺应道以推动事物发展的促进者,不可贪天功以为己力,违背天道的基本原则。
2东汉王充的天人观
东汉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批判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并且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天人观。
王充认为,既不存在宗教的天也不存在道德的天,灾异只是自然自身的变化,和人类社会无关,不存在所谓“天人感应”。
王充反对董仲舒认为天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看法,认为天的运行是没有目的的,天地生万物和人也是没有目的的。
他认为天和人是有区别的,“天道无为,人道有为。
”王充以“气”为始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用天地表示
整个宇宙自然界,天地之间充满气,自生万物,他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天”应该是天文学意义上的天,是一个物质的实体,“如玉、石之类”泌。
王充说:“人,物也,万物之中有知慧者也;其受命于天,察气于元,与物无异。
”因此,他认为人和物作为物质的存在都是相同的。
3魏晋南北朝的天人观
三国时魏国玄学家王弼继承了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强调“以无为本,举本统末”,认为“无”是“有”的本。
因此,他认为万物皆自然而然,这就是“无为”,只要顺其自然,就可以“无不为”。
圣人只可通过直观去体验无,以达到“与无同体”或“与道同体”的天人合一境界。
西晋玄学家郭象则认为“有”是万物之本。
他认为万物都有自己的性质,“物各自生”,只要人能领会到这一点,就可以“独化于玄冥之境”,达到“彼我玄同万物一体的天人合一境界。
4唐代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天人观
唐代哲学家柳宗元和刘禹锡继承发展了荀子的天人合一观,对天人关系作了辩证的分析。
柳宗元提出天人“其事各行不相预”的观点,洗去被某些儒家涂在天道上的伦理色彩,还其本来面貌,主张以天人的区别为前提去探讨二者的合一关系。
柳宗元认为所谓“天”,是物质之天,自然之天,所谓人,就是社会中人。
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的行为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有心或无心。
他认为自然的变化都是无意识的,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天人感应论”就是在这一点上混淆了天和人的分别。
刘禹锡提出“万物之所以为无穷者,交相胜而己矣,还相用而已矣”的著名的命题,把天人合一描述为辩证的运动过程。
他分析说,天的职能是生长万物,人的职能是对万物加以利用和改造,使之为人所用,从这一点来看,二者是有区别的。
“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所能天亦有不能也。
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
”“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
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他指出,当人类社会处于良性状态时,人能胜天;当人类社会处于不良状态时,人类失去自信心,只能被动地屈从于天。
刘禹锡注意到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揭示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对辩证的天人合一观做出了比较具体的解释和说明。
5宋明哲学家的天人观
宋初哲学家、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以究天人合一之源”为要,一改秦汉以降诸儒不大讲“性与天道”的传统,而“合老庄于儒”,把道与儒、宇宙论(天道)与论理学(人道)、太极之道(天理)与儒家的心性论、道德修养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太极(无极)、理、性、命、诚等范畴的逻辑展开,奠定了后儒以本体论、心性论、道德论为一体的“天人一体”
观的基本路向,大体规定了宋明儒学思想发展的基本方向合特征。
此后张载、二程(程颜、程颐)、朱熹乃至陆王(陆九渊、王阳明)正是在此一思路上向先秦思孟(子思、孟子)学派回归,使传统儒家原本就未分隔的天人观在“一体”化的理路上进一步哲理化、体系化。
北宋哲学家张载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他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张载的“天人合一”观点的主要思想是:天和人都是实在的,“天人”之“用”是统一的天和人都以“变易”为本性。
张载针对秦汉以来儒学“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的“天人二本”之弊,提出“性与天道合一”。
因此,他强调圣人与天地之性相通,“天”被赋予了道德性,是人性亦是道德仁性之源。
张载说:“穷神知化,与天为一,岂有我能勉哉?乃胜德而致尔。
”“一体”观念是张载反复强调的,他认为圣人与天道相通,“圣人体天地之德”,故天道与人事应“一滚论之”,说:“天人不须强分,《易》言天道,则与人事一滚论之,若分别则只是薄乎云尔。
自然人谋合,盖一体也,人谋之所经画,亦莫非天理。
”这种通过诚明互动实现的一体化境界正是性、道合一,本体与价值合一的天人、物我一体的境界。
张载伦理观的核心,是他的“民胞物与”说。
他认为,天地万物一家一体,无人无物不与我一气相连。
在这一大家庭中,天地是我的父母,君主是我的兄长,大臣则是君主的家相,人民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
总之,张载提出“天人合一”这一命题,既是对儒家哲学的一次总结,又是一次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张载提出的德性与见闻、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天地之心在生物、大心以体物、变化气质、心统性情等等,都是具有总结性与创造性的命题,与“天人合一”有密切关系,可说是“天人合一”哲学在不同层面的体现,这些命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为政[M].北京:中华书局,1990.71,37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5
[3]汤一介.论“天人合一”[J].中国哲学史,2005,(2):6
[4]刘泽华.天人合一与王权主义[J].天津社会科学,1996,(4):83
[5]郭齐勇.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542,543,
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