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外交战略演变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外交-笔记

当代中国外交-笔记

中美2.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答:(1)第一阶段,新中国建立初期5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政治上孤立的策略(2)第二阶段:60年代中美关系时好时坏。

美国对中国采取武力威胁和拉拢的双面政策,妄图使中国倒向自己一边。

而中国站在中立立场上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对美国的进攻都予以坚决的反击。

(3)第三阶段:70、80年代,79年中美建交,握手言和。

(4)第四阶段:90年代至今,中美互利和互相竞争,在许多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3.简述中美建交的背景及其过程及其影响。

1)背景:美国方面:①70s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②“遏止和孤立”政策失败,③陷入越战泥潭;中国方面:①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②有利于改善中国地位,③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2)过程:①乒乓外交:毛泽东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

②1971年7月8日,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秘密访华。

7月9日至11日,周恩来同基辛格进行了会谈揭开中美建交序幕。

③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2月28日,中美签订了《上海公报》,奠定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基础。

④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3)影响:①结束了长期的对话,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

②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

③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④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

⑤尼克松访华,促使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

简述中美关系中的三个联合公报;答:(1)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

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演变与实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演变与实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演变与实践第一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起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个词汇在当前几乎成了热门话题,但实际上,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也就是1949年。

那个时候,中国新政府必须在面对苏联和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的条件下,制定一种行之有效的外交战略。

由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概念就在这个历史的浪潮中逐渐形成。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初期阶段以全面地世界革命运动为主题。

在20世纪50年代,新政府的外交焦点主要集中在加强与共产主义国家的关系,如与苏联和朝鲜的友谊,这就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雏形。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转变了外交策略。

毛泽东阐述的“三个世界”理论,即第一世界由西方超级大国组成,第二世界是由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是由尚未现代化或与大国相对弱的国家组成。

新中国加强了与第三世界的交流和对其的援助,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第二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转型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

中国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得到了提升,这使得中国可以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亚洲的国际关系中,中国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经过多次与东南亚国家的接触和沟通,中国同亚洲国家达成共识,建立了“新亚洲安全观”的理念。

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转型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中国开始与其他国家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众多国家签订了友好合作的协议,强调和平发展和平利用。

与此同时,中国开始在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中国成为联合国的一员,并逐渐成为了国际事务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转型使得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合作,为全球治理和维护国际秩序做出贡献。

第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目标是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公正的贡献。

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

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

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摘要: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外交理念经历了许多变化。

特别是近几年国际形势风云激荡, 各种矛盾交错发展, 挑战纷呈, 世界局势错综复杂, 变化剧烈。

这种状况将继续延续并影响到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科技高新化的背景下,我国外交战略也发展了变化。

谈及中国外交的“战略转型”,中国过去三十年外交的成功经验就是在不同身份间保持了平衡。

中国跟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多边国际对话机制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并把这多种关系细腻地缝合在一起。

中国外交从经济角度追求双赢,从全球治理的角度维护稳定,这两方面都很重要。

全球化进程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实现的,它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加强了美国及西方的国际地位,同时给中国的外部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中国要想顺利融入全球化,分享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利益,在21世纪初期必须在顶住“西化”和“遏制”压力的同时,与西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

机遇蕴含在挑战中,只有成功应对挑战,才能抓住机遇。

关键词:国际形势、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科技、中国外交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延续,但有别于内政。

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学贯东西;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而绝不可以一厢情愿、以己度人、或单纯地“以德报怨”。

无论是两国间的双边关系、抑或更为广阔的国际关系的格局,实质上是各国在实力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追求国家利益而相互博弈的结果。

实力是决定格局的基础,格局反过来又加强或削弱一国的实力。

在国际斗争中,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在于该国运用何种外交战略。

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

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清晰地了解我们的对手国际行为的特点和规律、思维方式、民族心理以及相应的外交战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和最大限度地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

新中国外交仍不同程度地受到“重脸面而轻实利”、“和为贵”等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近代以来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启示

中国近代以来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启示

中国近代以来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启示
中国近代以来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启示
近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一直在演变着,一经实施就取得了巨大成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采取友好外交政策,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中国的社会秩序得到稳定发展,沿岸交流得到加强。

20世纪80年代,中国采取“一国两制”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和外国之间地区安全问题的平衡,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

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政策为中国参与国际,实现经济和文化发展,打开了一个崭新的窗口,把中国带入国际社会的舞台。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奉行的和平发展理念,将“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发展作为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着力点,通过“一带一路”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近代以来外交政策的演变,不仅为中国扩大国力,参与国际事务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福祉。

同时,也为未来中国外交政策指明了方向,其间所孕育的正义精神,也将成为今后中国外交政策秉持的价值观。

当代中国外交战略演变

当代中国外交战略演变
(2)世界开始进入大动荡,大分化,大改变的变动时 期,世界的极化进程已经启动:比如在东方政营中发生 了波匈事件和中苏大论争,又如在西方阵营中发生了西 欧组建共同体和法国推动独立外交政策;再如越来越多 的殖民地赢得独立后奉行不结盟的和平、中立外交路线。
意识形态色彩很重
反美帝、斗苏修。自称世界革命中心,中心发 展同第三世界的关系。 期间,重大历史事件: 1、中印边界冲突; 2、中苏关系恶化和中苏边界问题; 3、部分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及援越抗美战 争; 4、极左思潮波及外交政策;
4、中美关系的解冻和正常化——“尼 克松主义”的业绩:结束越战和打开 中美关系大门;中美建交和关系初步 正常化;中美《八一七公报》的发表 和两国关系的波折。
5、中美风波和战略关系新阶段——布什政府 的既“遏制”又“接触”的对华新政策;克 林顿第一任期的中美关系的波折;中美关系 的新阶段;中美关系的冷淡与回升:对中美 关系的反思
四、中美关系
1、美蒋关系:从抗日战争到 解 放 战 争 —— 美 蒋 同 盟 共 赴 抗战;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的失败。 2、新中国成立之初,美方的 举棋不定。
3、中美关系的低谷和中美大使级谈判 (对抗):血与火的较量——中美在朝鲜 战争中的大较量;中国的援越抗法斗争; 美国20年未变的反华政策。
二、新中国的外交风格——周恩来、陈 毅、乔冠华、姬鹏飞、钱其琛、李照星、 杨洁篪
1、顺时应变、机警豁达、儒雅潇洒、 辩才无碍
2、中国外交以“信”为本; 3、能在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中保 持适当的“度”,恰如其分,进退自 如,表现出卓越的分寸感。
4、注重精微含蓄——哲理与 幽默交融一体,深沉的历史思 考与严密的逻辑论证相得益彰, 动之真情,晓以大义,常常在 谈笑风生和不引人注目的细节 上传达实质性的外交信息。

近代中国外交政策及其演变

近代中国外交政策及其演变

近代中国外交政策及其演变中国的外交政策在近现代的发展中,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挑战。

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和地位的不同。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一、戊戌变法前的外交政策在戊戌变法前,清朝的外交政策主要集中在维护其传统领土和利益。

清朝与邻国的关系主要是依赖于人口和资源的交换。

清朝的政权内部经常发生权力闹剧,这种政治不稳定也影响到了其外交政策。

1842年,清朝签署了《南京条约》。

此时的中国一蹶不振,几乎完全失去了对外的主动权。

平津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协议的签订,进一步削弱了清朝的国际地位。

二、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较大的转变。

梁启超提出的新思想和政治家的进步思想逐渐影响到了中国的外交政策。

中华民国政府试图在国际上重建其声誉和地位。

1927年,国共分裂后,国共两党内外斗争不断。

蒋介石成为了中国的最高领导人。

此时,蒋政府采取了一条“准备战争,争取和平”的外交政策。

此政策同时提出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充分主权。

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珍珠港发动袭击。

在美国承认中国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后,中国政府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其主权和领土完整。

1945年,中国在波茨坦会议上,与美国和苏联共同签署了《波茨坦公告》,该备忘录旨在将中国与苏联和美国保持联合。

此举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声誉。

三、中美关系的演变1971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正式拉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序幕。

此后,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朝着更加开放和主动的方向。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更加积极,并通过加入世贸组织和向世界贸易创造贡献等方式,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一员。

然而,中美关系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历史、意识形态和利益等方面的差异,中美两国之间互相不信任的情况时常出现。

近年来,中美关系陷入了复杂多变的困境。

由于美国重返亚太政策的呼声加强,美国无视中国的主权和南海领土争端等事件,中美之间的博弈态势愈发明显。

中国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 理尼赫鲁会谈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
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
1954年,中国政府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
一九五五年四月,周恩来总理出席在印尼万 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 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中国外交关系概述
1949年6月30日
中国外交关系概述
“一边倒”策略的表现
1949年12月,毛泽 东访问苏联。这是 新中国最高领导人 的首次出访。
中国外交关系概述
“一边倒”策略的表现
1950年2月14日签 订《中苏友好同盟 互助条约》。
中国外交关系概述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核心内容: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 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 之重新侵略。 •条约中包含了军事同盟性质的条款:一旦缔约国 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 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 事及其他援助。
---1965年9月29日陈毅在北京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
中国外交关系概述
•中国外交处于较孤立的状态 •中间地带:指二次世界大战后,介于美国和苏联之间 的辽阔地带。它分为:第一个中间地带,是亚、非、拉 国家和地区;第二个中间地带,是西欧、日本、加拿 大和大洋洲。(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 •1963年12月13日—1964年2月29日 周恩来总理到亚 非13国访问 •1964年1月27日 中法建交(戴高乐)
中国外交关系概述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在一个月内撤走在华工作的1300多名苏联专家?撕毁中苏两国签订的12个协定和两国科学院签订的一个协议书及343份专家合同和合同补充?废除257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大量减少成套设备和各种设备中关键部件的供应中国外交关系概述两面开弓如果美帝国主义决心要把侵略战争强加于我们那就欢迎他们早点来欢迎他们明天就来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外交政策:总体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每个阶段有所调整。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面临环境:美国的孤立敌视政策外交目标: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外交政策:外交三大决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该阶段成果:1、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2、与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南斯拉夫除外,受苏南关系的影响)与一些民族主义和北欧的国家建交;3、赢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显示了新中国的地位和作用;4、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面临环境:世界动荡、分化、改组;中苏出现分歧并扩大;国内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外交目的:推进世界革命提出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重点是发展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关系该阶段成果;1、与包括法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建交2、由于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用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了与接壤国家的陆上边界问题和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

3、中法(1964年建交)建交使该时期的重要成果。

该时期外交特点:1、夸大了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力量对世界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并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的依据)2、该时期的外交树敌过多,具有四面出击的特点,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外交还是不断前进的。

第三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面临环境:中苏严重对峙,中美关系开始缓和外交目标:缓解苏联的威胁,改善所处的国际环境外交政策:“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

一条线,即按照大致的纬度画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

一大片即并团结该战略线以外的国家,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该阶段成果:1、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2.70年代中国同70多个国家建交基本完成了与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形成第三次建交高潮,至1979年底已与120个国家建交,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国际背景
(1) 世界要和平,人们要合作,国家要发展, 社会要进步,是时代潮流。
(2)9.11事件 (3)美与西方国家制造和鼓吹“中国威胁论”
2 中国外交主张和努力
(1)2003年底,温家宝访美、加、墨、埃等 (2) 2006年四月,胡锦涛访美 (3)日本首相访华
“以邻为伴,与邻为善”; “睦邻、富邻、安邻”。
4、中美关系的解冻和正常化——“尼 克松主义”的业绩:结束越战和打开 中美关系大门;中美建交和关系初步 正常化;中美《八一七公报》的发表 和两国关系的波折。
5、中美风波和战略关系新阶段——布什政府 的既“遏制”又“接触”的中美关系的冷淡与回升:对中美 关系的反思
周恩来独特的外交 风 格 —— 无 产 阶 级 政 治 家的果断坚毅;马克思 主义者的博大精深;中 国传统文化的益制智敏 慧熔铸而成。
再见
四、中美关系
1、美蒋关系:从抗日战争到 解 放 战 争 —— 美 蒋 同 盟 共 赴 抗战;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的失败。 2、新中国成立之初,美方的 举棋不定。
3、中美关系的低谷和中美大使级谈判 (对抗):血与火的较量——中美在朝鲜 战争中的大较量;中国的援越抗法斗争; 美国20年未变的反华政策。
►国际背景:
►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 国总统尼克松应中国总理周 恩来的邀请,访问中国。尼 克松会见了毛泽东主席,并 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经 过会谈,中美双方于2月28 日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 报》,标志着两国结束了长 期的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 系正常化。
这是1972年9月27日,毛 泽东在中南海会见来访的 日本内阁总理田中角荣 (中)和外务大臣大平正 芳(右)。
二、新中国的外交风格——周恩来、陈 毅、乔冠华、姬鹏飞、钱其琛、李照星、 杨洁篪
1、顺时应变、机警豁达、儒雅潇洒、 辩才无碍
2、中国外交以“信”为本; 3、能在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中保 持适当的“度”,恰如其分,进退自 如,表现出卓越的分寸感。
4、注重精微含蓄——哲理与 幽默交融一体,深沉的历史思 考与严密的逻辑论证相得益彰, 动之真情,晓以大义,常常在 谈笑风生和不引人注目的细节 上传达实质性的外交信息。
(2)世界开始进入大动荡,大分化,大改变的变动时 期,世界的极化进程已经启动:比如在东方政营中发生 了波匈事件和中苏大论争,又如在西方阵营中发生了西 欧组建共同体和法国推动独立外交政策;再如越来越多 的殖民地赢得独立后奉行不结盟的和平、中立外交路线。
意识形态色彩很重
反美帝、斗苏修。自称世界革命中心,中心发 展同第三世界的关系。 期间,重大历史事件: 1、中印边界冲突; 2、中苏关系恶化和中苏边界问题; 3、部分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及援越抗美战 争; 4、极左思潮波及外交政策;
中日建交
新中国成立后,日本政府 曾长期采取敌视中国的政 策,在1972年初中美关系 正常化的推动下,日本内 阁总理田中角荣应周恩来 总理的邀请,于同年9月25 日对我国进行访问。9月29 日,中日两国政府在北京 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中日 建交,实现邦交正常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 阻挠,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 席位长期被剥夺。我国政府 一直为恢复自己的合法席位 进行斗争。随着我国国际地 位的提高,经过许多亚非国 家和其他主持正义的国家的 共同努力,1971年10月25 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 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 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 出去。
一、建国处——50年中期(一边倒)
1 、 国际背景: (1)苏美两大阵营的对峙, (2)美对我国的军事威胁 2、中国外交最首要的中心任务 (1)巩固来之不易的政治独立 (2)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外边 环境 (3)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与合作,尽快融入 国际社会
3、确立三大外交方针
(1)另起炉灶
6、新世纪的中美关系——布什上任后的中美 关系;中美关系的小结与展望。
• 3、中苏关系的恶化和对抗——中
苏分歧和关系变坏的起因;中苏 关系的全面恶化和对立;中苏军 事对抗和苏联对中国的军事包围。
4、中苏关系的正常化——戈尔巴乔 夫的对华新政策;邓小平的原则性 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对苏方针;正常 化后的正常化后的中苏新型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一边倒——与苏联结盟,倒向苏联,联苏 反美,在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与苏一致的立场。
4、确立了根本性外交方针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50年代末——60年代末的“两个拳头打人 ”
1、国际背景
(1) 美苏开始在共同主宰世界方面寻找共同利益,由 冷战初期的硬对抗开始向既妥协又对抗的方向转化。中 国联合苏联抗美是国际背景逐渐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