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专业模型制作课程教学方法
产品模型制作课程设计

产品模型制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产品模型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制作流程。
2. 学生能了解并运用产品模型制作的相关材料、工具及技巧。
3. 学生能掌握产品模型的比例、尺寸、细节等方面的知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设计并制作具有一定创意的产品模型。
2. 学生能在制作过程中,熟练使用各种工具,掌握基本的手工制作技巧。
3. 学生能通过团队协作,完成复杂的产品模型制作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产品模型制作产生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2.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学会观察、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培养合作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4.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尊重他人意见,学会倾听、沟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确保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以此为基础,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产品模型基本概念与分类:介绍产品模型的概念、作用及分类,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产品模型及其特点。
2. 制作材料与工具:讲解常用的制作材料(如塑料、木头、纸张等)及工具(如剪刀、刀片、胶水等),让学生掌握制作产品模型的基本技能。
3. 制作流程与方法:详细讲解产品模型的制作流程,包括设计、选材、制作、修整等环节,并介绍各种制作方法。
4. 比例与尺寸:讲解产品模型的比例、尺寸知识,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制作出合适的产品模型。
5. 细节处理与创意发挥:教授如何处理产品模型的细节问题,并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挥创意,提高作品的质量。
教学内容依据以下教材章节组织:第一章:产品模型概述1.1 产品模型的概念与作用1.2 产品模型的分类与特点第二章:产品模型制作材料与工具2.1 常用制作材料2.2 常用制作工具第三章:产品模型制作流程与方法3.1 制作流程3.2 制作方法第四章:产品模型的比例与尺寸4.1 比例知识4.2 尺寸处理第五章:产品模型细节处理与创意发挥5.1 细节处理技巧5.2 创意发挥与应用教学进度安排:共10课时,每章节分配2课时,确保学生充分掌握教学内容。
模型制作课程设计---实践大纲

《模型制作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Model making course design
课程编码:100051005 学时/学分: 2周/4学分
一、大纲使用说明
本大纲根据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专业2017版教学计划制订
(一)适用专业
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专业
(二)课程设计性质
模型制作课程设计这门课程是经过了
(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1、先修课程:造型基础、设计心理学、形态设计基础
2、后续课程:产品结构设计、交通工具模型制作、木质家具设计
二、课程设计目的及基本要求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将以前所学的“造型基础”、“形态设计基础”等知识串联起来,从模型的设计到材料的选用、结构设计、工艺的安排,完成一件完整的产品模型。
三、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
独立完成一组产品模型的制作任务,包括模型的设计、结构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工艺的安排等,掌握模型的设计与制作方法。
以实际案例为课题设计并制作产品模型。
四、指导方式
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实践等教学方法。
在讲述理论的同时,学生根据设计作品按照一定比例进行产品模型制作。
五、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模型塑造原理和制作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对于产品塑造感的把握。
3.成绩构成:设计作业模型效果 100%
六、课程设计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图解产品模型制造》, 兰玉琪,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年
《产品设计表现》, 杨道陵,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
1。
模型制作课程设计

模型制作课程设计一、前言模型制作是一门很具有挑战性的手工艺术。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人们可以通过3D打印来制造出高精度复杂的模型,但是手工制作模型仍然是有必要的。
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判断能力、美学能力和想象力。
本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模型制作的兴趣,让学生从中学到专业的制作技能并提高其综合能力。
二、课程目标在完成本课程学习后,学生应能达到以下目标:1.掌握模型制作的基本工具和操作方法2.熟练掌握模型制作的基本材料及其特性3.实际制作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4.能够运用手工技术和创造力制作出符合要求的模型5.能够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职业道德三、课程内容本课程分为5个模块,每个模块内容如下:模块一:基础工具及其使用1.了解模型制作所需基本工具及其用途2.掌握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3.制作简单模型并整理工具模块二:模型制作材料1.了解常见的模型制作材料及其特性2.掌握模型制作材料的正确使用方法3.制作使用不同材料的简单模型模块三:造型与拼接1.学习简单的模型造型技巧和注意事项2.学习模型拼接和修整技术3.制作基本模型并进行美化模块四:细节处理1.学习细节加工技巧及其注意事项2.掌握模型细节加工的方法和基本流程3.制作基本模型并进行细节加工模块五:完整模型制作1.将前面模块所学进行综合运用2.制作完整模型并进行展示四、课程评估本课程评估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个部分。
具体如下:平时成绩1.实验课出勤情况(10%)2.实验课成绩(20%)3.课堂练习(30%)期末考试1.考试(40%)五、实验设备1.模型刀、美工刀等基本工具2.硬纸板、泡沫板、不锈钢板等多种材料3.草稿纸、铅笔、橡皮、尺子等文具4.打印机、相机等辅助设备六、课程时间安排本课程总共30学时,安排如下:•模块一:4学时•模块二:6学时•模块三:8学时•模块四:8学时•模块五:4学时七、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索答案和分享经验。
产品设计表现课程设计

产品设计表现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产品设计的基本概念,掌握产品设计的流程和原则。
2. 学生能了解不同材料、工艺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并能够分析其优缺点。
3. 学生掌握产品功能、结构、外观等方面的设计要点,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设计思维,独立完成产品创意草图和方案设计。
2. 学生能够运用二维和三维设计软件,制作产品模型,展示设计效果。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协作,进行设计方案的讨论、修改和完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产品设计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学生养成观察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3. 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4. 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将环保、节能等理念融入产品设计。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产品设计表现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特点:本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和手工制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善于表达自我,但部分学生可能缺乏自信和团队协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实践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设计表现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产品设计基本概念:介绍产品设计定义、分类、功能、审美等方面的知识。
- 教材章节:第一章 产品设计概述- 内容列举:产品设计定义、产品设计分类、产品设计功能、产品设计审美。
2. 产品设计流程与原则:讲解产品设计的一般流程、原则及方法。
- 教材章节:第二章 产品设计流程与原则- 内容列举:产品设计流程、产品设计原则、产品设计方法。
3. 材料与工艺:介绍不同材料、工艺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三章 材料与工艺- 内容列举:常见产品设计材料、材料特性、工艺流程。
产品设计课程设计

产品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产品设计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产品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产品设计的基本概念、流程和关键环节,掌握产品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设计思维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产品设计的热爱和敬业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对用户需求的敏感度和关注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产品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流程、设计原理和方法。
具体安排如下:第1-2课时:产品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介绍产品设计的定义、目的和意义,解析产品设计的基本流程。
第3-4课时:产品设计原理。
讲解产品设计的基本原理,如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等。
第5-6课时:产品设计方法。
介绍产品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如草图表达、模型制作等。
第7-8课时:产品设计实践。
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实践,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主要包括:1.讲授法:讲解产品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产品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操作过程。
3.实验法: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实践,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产品设计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设计手册、杂志等参考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收集产品设计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料,直观展示设计过程和案例。
4.实验设备:准备齐全的设计工具和设备,如画板、彩笔、模型材料等,确保学生实践需求。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产品设计专业油泥模型制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为了方 便操作 , 我 们把车身模型 比例 定义为 1 : 5 , 车身模型 长度在 8 0 0 m m左右 。在制 图软件 C o r e l D r a w里进 行坐标网格的 绘制 , 通 过 喷绘 机 打 印 。 第 4步 : 模板 的制作 将 打 印 的三 视 图贴 在 A B S 板 上 ,利 用 刻 刀 和 相 关 工 具 将 _ 二 视图的轮廓 刻下来 , 制作模版 , 为后期 的台基制作 和模 型修饰作 铺 垫。 第 5步 : 胎基 的制作 以侧视 图为基准 , 利用聚氨酯泡沫板制作模 型胎基。将泡沫 板 用白乳胶粘贴 , 待干后用锯条进 行切 割 , 用砂子 打磨 。胎基 比 实体模型稍小 , 胎基表面油泥厚度 以 1 0 m m到 2 0 m m为宜。 第 6步 : 初 敷 油 泥 烘烤油 泥 , 烤箱温度设定 为 5 5摄 氏度 , 烘 烤时间为 5到 l 0 分钟 ( 具体 时间视烤箱功率而定 ) 。油泥出箱后 , 用 手将其捏成片 状, 一片一 片涂抹在胎基上 , 随时用模板对 比, 做到恰到好处。 第 7步 : 精雕油泥模 型 这是整个模型制作过程中关键的一步 , 做工细 , 周期 长。这 过 程 考 察 学 生 二 维 向 维 的 转 化 能 力 , 锻炼形态的塑造能力 ,
学 中的 常见 问题 及 相应 的 解决 方案 , 对 国 内其 他院 校 的工 业设 计 、 产 品设 计专 业开 设油 泥 模型 课程提 供 了一定 的参 考意义 。
关 键词 : 模型 制作 油泥 教学 改革
王 宏 飞
一Leabharlann 、油 泥 及 油 泥 模 型 课程 概 述
1 . 油 泥
油泥填敷在模型外层 , 是制作模型的主要材料之一。在常温 下呈现 固态 , 使用时需加热处理才能将其软化用来填敷。在油泥 出现 以前 , 人们 主要用木材 和石膏来制作模型 , 木材和石膏 的雕 塑性虽然很好 , 但是一旦成型就很难再 进行填敷 了。而对于复杂 的汽车模型 、 摩托 车模 型 , 反复修改推敲是必需 的。所 以当油泥 出现后 由于其可轻易的进行刮削添加 ,随心所欲 的塑造人们想 要的形状 , 迅速代替了其他 材料 , 成为模 型的主要 材料 。汽车油 泥模型是传统车身设计用油泥雕塑汽车车身模型 ,是产 品开发 设计的基础 , 能使设计 图纸转化为三维 的设计模 型 , 主要用来表 达汽车造型的实际效果 ,真实地反 映汽车整体效果和 内部细节 装饰 , 供 设 计 人 员 和决 策 者 评 估 和 审 定 。通 过 汽 车 油 泥 模 型 , 设 计 人 员 能在 生 产 前 看 到 没 计 的产 品雏 形 。
“作品驱动式”教学法在产品模型设计制作课程中的初探

“作品驱动式”教学法在产品模型设计制作课程中的初探作者:游玉科来源:《求知导刊》2019年第01期摘要:“作品驱动式”教学法,主要是指学生在日常课程当中应该树立作品的观念,将课程的基本练习当成完成自己的作品的学习态度来对待,而不是就只是完成作业而已。
应该将“作品驱动式”教学法模式融入整个高职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围绕“完整作品制作”这一概念形成多层次的“作品驱动式”教学系统,从而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学习愿景。
关键词:“作品驱动式”;“产品模型设计制作”;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文章编号:2095-624X(2019)01-0077-02一、“产品模型设计制作”课程现状在十九大之后,我国大力提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走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转型路线。
职业学院办学所设专业紧贴社会需求、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对职业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培养时,必须注意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职业技能和设计创新意识与能力,使学生具有独立完成自己的作品职业技能,树立起作品的观念。
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产品设计是核心课程,而产品设计的关键是学生思维由二维向三维的转变,教学中通过“产品模型设计制作”课程的实践来实现学生思维的转变。
通过“产品模型设计制作”课程的教学,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产品形态、结构、色彩和功能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对学生后期设计作品,完善设计方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产品模型设计制作”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清楚地熟悉模型制作与产品设计的关系,熟悉产品模型制作的加工工艺、材料的加工方法。
因此,产品模型制作在整个实践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本专业“产品模型设计制作”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主要为课堂理论讲解、教师操作演示、学生实际操作、课内外制作等环节;教学的重点是对各种模型材料的特点和加工方法、设备及工具的使用方法、典型结构形态制作的流程与方法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模型制作教案

教案~学年第学期课程名称:任课教师:教师所在单位:课程名称:模型制作课程所属院(部):艺术学院课程代码:BK0216013授课班级: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其他课程性质:该课程是产品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应用课程。
本课程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模型制作的原理、方法、步骤和不同材料的性能,以及不同模型制作的工艺流程.使学生在今后产品设计学习时,能够将自己构想的设计图,选用恰当的材料进行制作,提升学生的手脑结合的能力.总学时:总80学时,其中理论18学时,实践62学时总学分:5学分考核方式:考试成绩构成比例:平时成绩*30%+末考成绩*70%使用教材:桂元龙,李楠。
产品模型制作与材料.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年9月.主要参考书目:[1] 闫冬云.手工制作[M]。
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9。
[2] 钱志屏。
泡沫塑料[M]。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8.[3] 张文兵。
陶瓷模型制作[M]. 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4]刘志强。
立体思维: 从雕塑到模型[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5]贺松林,姜勇,张泉。
产品设计材料与工艺[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6] 王所玲。
家具制造实训[M]。
济南:济南出版社,2014。
课时授课计划课次序号:1一、教学题目:泡沫塑料成型实验二、教学课型:理论课+实践课三、目的要求:该实验项目要求学生了解泡沫塑料的性质以及加工工具的使用手法,理解泡沫塑料表现物体的形体结构特征,并能熟练运用泡沫塑料这种材质来塑造产品模型。
四、重点和难点:该实验项目是模型制作实验的入门课程,重点是对泡沫塑料模型的外形塑造,难点是如何准确地理解和塑造塑料模型的结构形体。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讨论、实践六、参考资料:1. 钱志屏。
泡沫塑料[M]。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8.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品设计专业模型制作课程教学方法摘要:模型制作是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立体表达设计理念的非常重要的课程。
文章基于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及目前高校产品设计专业模型制作课程的教学现状,并从作者自身的教学经历出发,探讨了三种教学方法,以期让学生在以后课堂学习中有更大的实践收获。
关键词:立体表达;特点;教学现状;教学方法在产品设计专业学习过程中,模型制作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性课程,是产品设计专业学生了解产品造型、结构及立体表达设计理念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通过此课程,学生不再局限于纸面的二维表达和电脑虚拟三维效果表达,而是能够用材料制作出实体,并在此过程中体验材料性能及加工方式,感受实体模型的形态、结构、人机、体量、功能等,为高年级的专题设计课、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如今高校模型制作课程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何较好的利用此门课程,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是我们值得探讨的。
1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1.1感性思维强,理性思维弱产品设计的招生对象是美术生,美术生重文轻理,感性思维强,理性思维弱,他们对图形、色彩、字体有着敏锐的直觉,而数字处理、文字撰写、动手操作等能力偏弱[1]。
产品设计是以美学为基础,融合技术、文化等的交叉综合学科,需要一定的理性思维。
要想将学生的思维从以感性为主导转变为以理性为主导,需要在课程中不断训练。
因此大一大二的基础课,不光是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同时还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
模型制作是一个锻炼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课程。
1.2渴望动手制作近几年来随着产品设计在工业领域里重要性的凸显,高校产品设计专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务实,其突出体现就是高校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越来越不局限于纸面,趋向于由概念设计走向实物,并尽量与产业进行结合。
在这种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高校产品设计专业在单门课程结束后会进行实物汇报展览,毕业设计也皆进行实物展览。
这种实物汇报展览不仅可以让学生们互相看到学习成果,相互学习,并且具有一定的传承性,低年级的学生看到高年级师兄姐的作品可以展示出来,自然也渴望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可以获得成就感。
因此对于模型制作这种动手能力强的课程,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同时,学生正好也处在一个意气风发,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的的年龄阶段,他们也渴望动手,渴望探索。
2高校产品设计专业模型制作课程的教学现状2.1课程内容流于浅表,深度不够模型制作课程的重要性已成为国内产品设计专业的普遍共识。
但有些高校由于缺乏实验场地、机械设备,或实验师资力量有限,而使本课程流于表面。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执行单一的知识理论传授和外出企业制造基地车间参观的双模块授课方式,即便有实践环节,亦停留在基础的小型外观[2]。
外出企业制造车间参观只能形成学生认知层面的浅层印象,与动手操作形成的深入理解认知完全不同。
简单的实践环节要么偏向于使用橡皮泥、木棒、布片等简单材料及剪刀、裁纸刀等简单工具的手工性质,要么停留在小型外观模型,深度不够。
真正的模型制作应该是使用机械设备进行制作的等大或者按比例缩小形态研究模型、功能实验模型、交流展示模型等。
形态研究模型强调在制作过程中或制作完成后形态的可研究性。
功能实验模型不追求产品外在的效果表现,而是针对产品设计中的某些特殊功能、结构、性能、形态等问题必须进行强制性测试、获取实验数据而制作的模型[3]。
交流展示模型强调模型的真实感,使其具有交流、宣传等作用。
这几种模型各有侧重,制作过程需严格按照尺寸图用机器精准的操作。
整个模型制作过程不仅使学生做出可供研究和参考的模型,还让学生体验了机器化的大生产过程,同时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2.2人才培养缺乏细化,课程目标针对性不强目前我国制造业呈现集群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以广东地区为例,广东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呈集群化发展,包含家具产业集群、灯具产业集群、电器产业集群等。
同时,这些产业集群又以类型不同分布于不同的城镇,拿广东家具产业集群来说,红木家具产业主要分布于中山大涌,办公家具产业主要分布在中山东升,家具出口主要集中在东莞大岭山镇、厚街镇及顺德乐从镇[4]。
这就给广东地区高校产品设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产业集群化发展使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专攻,大而全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
因此,高校产品设计教育越来越趋向于人才培养细分,只有细分了设计方向,培养的人才才能够更加专业,才能够更加精准的与产业匹配。
这种设计方向的细分在模型制作课程上表现为课程设置更具针对性,譬如:培养家具设计人才,模型制作课程就以实木模型、板材模型为主;培养卫浴设计人才,模型制作课程就以陶瓷模型为主,培养家用电器设计人才,模型制作课程就以油泥、玻璃钢模型为主。
2.3实验员能力不达要求,实验室管理缺乏规范化除了资金缺乏导致实验设备不足或陈旧的问题外,实验室管理是高校普遍存在的大问题。
高校的高学历门槛使得技术娴熟的师傅招聘受阻,只能招聘有硕士学历的实验员,而具有硕士学历的老师往往缺乏专业实验技能,达不到上课实验需求,且对实验岗位的认可度较低,对实验室疏于管理。
因此,高校应在实验员招聘上制定更为开放性的政策及给与更为人性化的补助措施,吸引具有能力的师傅入校就职。
另外,由于管理的不规范,实验员往往一人身兼数职,不能专职管理实验室,导致了实验室不能正常运转。
学生只能在上课时间内才可以进入实验室,造成实践时间有限,实践锻炼效果有限。
大部分学生对于动手制作具有极高的兴趣,但有限的时间安排压制了他们的兴趣,限制了他们钻研探索的能力,因此实验室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非常重要。
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应该是实验员每天专职待在实验室,对实验室进行监控,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课程涉及的自然周内可以随时进入实验室,有耐心的慢慢推敲自己的模型制作,而不是赶鸭子上架,在有限的时间内草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学生能有时间在模型制作过程中耐心专研、精细制作,并对自己想法进行实现,也是与国家提倡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的[5]。
3模型制作课程教学方法探索3.1主题教学法主题教学法的开展是以课程目的为导向的。
目的先导是指要根据不同学校设置的课程时间不同,根据学生所处阶段来确立模型制作的课程目的。
模型制作课程的作用非常强大,将其开设于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起到的作用则不同。
开设于材料与工艺、产品手绘等专业基础课程之后,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加深材料物理性能及加工性能的理解,对产品不同的结构进行探索;开设于专题设计课之后,是对专题设计课的一个实践补充,形成完整的设计流程,学生将设计作品转化为实物后,可以验证自己设计的不足。
主题教学法是在课程目的之下确立细分的主题,细化课堂设置安排,使学生对某一领域或某一个角度有更为深入的探索。
以本校产品设计专业为例,本校产品设计主要是以家具设计,辅之以灯具设计为主攻方向,将模型制作课程安排于材料与工艺、CAD制图等基础课程之后,课程的目标定位为:通过制作产品模型,了解木材及其他材料的加工工艺、木制品及其他产品的结构、了解产品制作流程。
因此课程主要是以木模型为主,允许小部分同学进行其他模型的探索,课程实践部分分为几个环节:①木工设备的学习;②榫卯结构模仿及创新;③木产品模型及其他产品模型制作。
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实验员老师的介绍认识设备,再到熟练操作设备;第二个环节中,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榫卯结构,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一款制作出来,并自行设计一款榫卯结构制作出来。
第三个环节中,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一组做实木产品,一组做等比例缩小的实木家具,一组小部分的同学进行其他材料模型的制作。
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木材加工及木制品领域有比较直观的操作经验,为后续的家具设计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2校厂结合法校厂结合法指的是学生模型制作课程中,与校外企业联合教学。
尽管很多学校建立了实验室,配备了实验员,但与处于市场一线的企业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校厂结合的方式能够很好的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
而且,高校最终是为企业培养人才,高校可以培养高学历的人才,但企业认可的人才,必须企业也加入到人才培养的环节中[6]。
校厂结合教学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邀请企业技术师傅分阶段进入课堂,帮助学生解决技术问题。
师傅不用天天跟在课堂,会让学生形成依赖,先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当学生的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无法解决时,就邀请师傅进入课堂,这种方式不仅锻炼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会过多占用工厂师傅的时间。
工厂师傅的联合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可以使整个班级的模型制作作品更为精致和精细。
第二种方式是短期驻厂实践,如在课程内分批次安排1-2天进入工厂进行实践。
设计不只是纸上谈兵,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设计工作,也是需要跟工厂制造车间直接接触的。
在课程之内驻厂实践,既可以提前接触生产一线,又可以跟师傅学习比较全面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以生产制造为前提的设计意识。
3.3将课题和专业竞赛引入课堂高等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区别在于除了培养企业需求的基本技能外,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主动学习的能力,课外的自主学习、课题及专业竞赛的积极参与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题包括:教师申报的政府类的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企业实际项目等,这些项目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实验性质。
教师可以把自己申请的科研项目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带着科研创新的思维开展实验和实践[7]。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是国家为了改变高等教育的传统思想观念,强化创新创业能力,优化高等教育而推出的重大举措。
企业实际项目进课堂也是现在高校设计教育的一个趋势,对于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具有重要意义[8-9]。
将大创项目及企业实际中的实验、实践部分纳入课程中,让课程实验内容更加多元,学生和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和研究。
专业竞赛,是政府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或者企业为了给自身注入新鲜血液而举办的设计比赛[10]。
近几年来随着产品设计的学科发展从单纯三维纸面表达转向于实体表现,专业竞赛也要求制作实物参赛,如: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广东省"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永安竹具设计大赛。
这些竞赛对于实物的需求恰好与模型制作课程相契合,因此将学科竞赛纳入课堂中,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去完成不同的任务,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4结语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产品设计已从纯理论教育及天马行空的构思转到以材料、工艺为基础,依托产业需求的实体设计,因此,实践性质的模型制作课程在高校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好的教学方法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收获的重要途径。
本文是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对教学方法进行的探讨,希望为更多更好教学方法的探索提供有益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