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8篇)

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8篇)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记得林语堂对苏轼的作品有一句评价:“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虽需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大异其趣指的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他备受喜欢的很大一个原因是诚恳,对待自己很诚恳,所以作品写得也很真实,尽管受了“乌台诗案”的影响,避讳一些,不过他还是很能直接面对自己,所以遒健朴茂。
读完这本书,对于苏东坡的人生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时间轴,感觉只是一堆耳熟能详的事件串在一起,看起来热闹,所组成的。
虽然陈词泛滥,也有几句话能够牵住我的心,在“瑜伽与炼丹”这一章的最后一句,说到:“蚂蚁爬上了一个磨盘,以为这块巨大的石头是稳如泰山的,哪知道又开始转动了。
”很巧妙的表述了命运对苏轼的嘲弄,好不容易归到红尘世俗作文/,快要修炼成仙,又被卷进命运的漩涡。
还是不得不称赞林老的智慧与才气。
苏轼的政治理想和文章都是相匹配的,澄明,深湛。
苏轼这个人不复杂,单枪匹马走在自己的独木桥上,有着远大报复也能安于世俗,正因如此,所以他的文章才会更加有意味,作者赋予它们的意义在于背景,更在于作者的内心,文人写东西说是给自己看,那是日记,可文章就是给外人看,要证明自己,自己的报复也好,还是清白。
所以就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有“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过,江海寄余生”的洒脱超凡,有“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
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
”的自持己见,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悲凉,有“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拣尽寒枝不可栖,寂寞沙洲冷。
”的清高卓绝......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篇2如果说有谁最与百姓为友,谁的诗最朴实,谁最生性爱开玩笑,谁是最仁慈的官员,那便是苏东坡了。
苏东坡亦名苏轼,一生可谓坎坷,青年时中进士,后又因王安石而谪居黄州,元祐年间因太后摄政,步步进升,是朝庭的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派掌政,一贬再贬直至海南儋州谪居,穷苦之至,太后再次摄政,用她独具慧眼发现了苏东坡的才华,在徽宗年间,调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39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通⽤39篇) 读完⼀本经典名著后,⼤家⼼中⼀定是萌⽣了不少⼼得,现在就让我们写⼀篇⾛⼼的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是店铺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通⽤3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 最早喜欢苏轼是因为他的诗⽂,看了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后,为东坡完美的⼈格所倾倒,肃然起敬的同时⼜⽣爱慕之⼼,胸中涌动着⼀种激情,似奔腾汹涌的长江之⽔,继⽽化作⼀股向前的⼒量,启迪我的⼼灵,激励我奋发向上,这就是东坡千古不变的精神魅⼒吧! 苏轼伟⼤的⼈品具有⼀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博、诙谐,有⾼度的智⼒,有天真烂漫的⾚⼦之⼼。
他完美的⼈格正源于他豁达乐观的积极⼈⽣态度。
他有⼀颗仁爱的⾚⼦之⼼,对妻⼦东坡柔情似⽔,“⼗年⽣死两茫茫,不思量,⾃难忘。
”缠绵凄婉,⾄死不渝的真情,让⼈动容,“惟有泪千⾏”。
他和⼦由更是⼿⾜情深,两⼈在宦海中互相扶持,共同⾼歌,⼀曲《⽔调歌头·明⽉⼏时有》道出了对弟弟的⽆尽思念,令所有写⽉的诗篇顿时黯然。
不仅对家⼈,东坡对朋友对百姓也是⾄真⾄诚,仁爱有加,甚⾄对他的政敌都能以直抱怨。
正如他⾃⼰所⾔“吾上可陪⽟皇⼤帝,下可陪卑⽥乞⼉。
眼前见天下⽆⼀个不好⼈”。
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度!所以他的朋友遍天下,快乐⼀直陪伴他。
东坡⼀⽣沉浮宦海,饱经忧患的拂逆,却仍保持天真淳朴,终⽣不渝。
因为他⽣性倔强,⼜过于⼼直⼝快,加之才华过⼈,就得罪了许多奸佞⼩⼈,⼩⼈的龌龊就是见不得美好,诬陷永远是他们的拿⼿好戏,于是东坡屡遭贬谪、流放,甚⾄逮捕⼊,狱险些丧命。
⾯对所有磨难,他仍不忧不惧,泰然处之。
因为他⾝上具有⾄⼤⾄刚的浩然正⽓,所以⽆所畏惧。
在黄州,在岭南,在海南岛,不管环境多么艰苦,他都能苦中作乐。
穷则独善其⾝,达则兼善天下。
在东坡种稻、植桑、种菜、养蚕,⾃给⾃⾜,劳苦之中亦⾃有其乐。
“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却也怡然⾃得。
《苏东坡传》读后感11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11篇《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最近读林语堂所著《苏东坡传》。
身居惠州,多少与苏东坡有关的城市,好象多年都没有静心了解这位中国史学中的名人。
这才是第一次较全面地了解东坡先生多舛的人生。
著者总是提到东坡之伟大,最后一段:“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
”我非常佩服东坡先生儒释道的造诣,不贬低东坡先生文学与书法的成就,但我实在不认为东坡先生伟大。
其实东坡先生很缈小,东坡先生的一生,其实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多难命运的写真。
在奸佞小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玩弄之间无助而自嘲自乐。
小人够小了吧,而东坡们却拿这样的小人没办法,认其摆布。
所以,中国的知识分子本来就是比小人更缈小的人。
以东坡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提炼者和传承者。
第一,他们深谙中国历史走向和文化原理;第二,面对命运他们又利用文化这剂中药为自己疗伤,从中获得快乐;第三,文人们调整文化内涵提升中国人精神。
中国文化存在了几千年,就象一个巨大的炼丹灶,不断提炼着中国人的精神。
炼就了世界上最尊贵而最忍耐的金丹。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一个能象中国这样系统地建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号称当今世界警察的美国,自以为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一流的,总是肆意忘为地指斥和干涉别国或其他民族。
他们的那点所谓的精神,其实是自己称霸世界的幌子。
我认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民族哲学观都是短视的,甚至是盲目的。
都比不上中华文明的`精神。
东坡先生的中国文化成就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史文艺的丰碑,人生在他在内心是一个宏大的宇宙。
我辈望之如遥视繁星。
从这个方面来评价,他是伟大的,但这也是缈小中的伟大。
因为他并没有改变历史进程。
或许我的观点有误,伟人应该是较短时间里对人类进程(可以说历史、文明、科学等方面)产生较大逆转作用的人。
当看到一个人被其他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同时他也无能为力控制和调整对他不利影响的时候,他既使是在靪结方面再大的贡献,他也是一个可悲的人。
与东坡先生同时代的另一个人黄山谷,黄庭坚,却是一个与东坡先生共命运,而不同结果的人。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24篇)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24篇)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1这本书刚开始读觉得晦涩难懂,但是读了之后就像品一杯咖啡,第一口的苦,回味却是无穷的。
本书按照苏东坡的人生轨迹的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岁月四个部分来写苏东坡的传记。
因为林语堂对苏东坡的喜爱,他对苏东坡十分了解,也在他收集的资料与他的想象中,创造出状元一本好书。
谁说苏东坡本就在东坡流放,谁说苏东坡整天就在那里耕田写诗不管国家,而这些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苏东坡又开始绽放了自己的光彩,变得那么平易近人。
少年天才苏东坡在考试时被误认为了曾巩,欧阳修为了避嫌,所以他成为第二名。
在京师之中“三苏”的名声早已经传遍。
可是原本是要殿试的三人,却因为苏东坡的母亲的死亡,所以三苏赶紧回家,三年的守孝。
三年以后,“三苏”再次来到京城,但是兄弟两人只有一个人可以在待在京都与父亲在一起当官,于是苏东坡被派到郑州。
休闲的生活开始了,苏东坡偶尔做做公事,经常游山玩水,好不自在逍遥,可是小人佞臣在历史中总是不会缺少,在乌台诗案中苏东坡被新党众人列入了死亡名单,不杀了苏东坡,不能安心,但是在朝廷上下也都在上书劝神宗不要杀苏东坡,就连是新党的前领导者王安石也上书,所以苏东坡开回归人们的记忆中——苏东坡被贬黄州,那个东坡来了。
在经历了艰难的生存危机之后,“东坡”上的一块田,一家人的劳作。
自从神宗驾崩之后,旧党的势力开始恢复,但是在东坡待的几年也让他见识到旧党的不好,这让苏东坡现在既不能容于旧党,也不能体谅于新党,所以对于朝廷的黑暗,苏东坡自请外调。
在一端政治交替候,徽宗继位,朝廷又让苏东坡复任朝官职,但是在又一次次的交换之中,苏东坡也经历的海南岛的穷困潦倒,所以在北归的途中也逝世了。
苏东坡经历了人世间的心酸和苦楚,身心怀有着志气,却只有郁郁寡欢而到达生命终点,但是在他留下的一篇篇的诗词和记录他的言行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一个活跃在我们心头的苏轼。
正如林语堂所说的:“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10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10篇《苏东坡传》读后感1花了半个多月时间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
最初的阅读动机无非是消遣下时光,至多见贤思齐而已,可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我感到收获远不仅此:通过阅读,我看到了一个令人可敬、可爱又可亲的真实的伟人形象,看到了一段最纯粹文人在最复杂朝廷里的宦海沉浮史,看到了人性与命运的抗争,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看到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看到了至真至善的赤子之心。
一篇令人拍案叫绝的序言,直接便可作为最好的散文去读: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利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建有鸽子的温柔敦厚。
苏东坡的一生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在玄学上,他是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但在气势上,他确是地道的中国人气质。
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够长了,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以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可以维持众生万物。
本书或许不是非常严谨考究的历史传记,因为其中有浓郁的文学成分,虽全书是按苏东坡一生的时间推进而演进,但某些事件和人物常会穿插出现,而且书中有不少一看就是逸事传说之类的东西。
值得一提的是,书里面有讲苏东坡暗恋堂妹,这是令人感觉非常奇怪的事情,当时觉得不太可能,后来上网一查,发现有人对此大肆批评林语堂,我不懂历史,也不知这是否是林氏对苏东坡极具八卦色彩的独创观点。
其实这样的书,对普通读者来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还有一点就是:其实苏东坡的一生本来就是一个传奇,这种浪漫的传记写法,非常适合写苏东坡这个人。
苏东坡一生的关键词是:达观,刚毅,慈悲。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 书评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书评篇一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苏东坡,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了。
但读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我才发现,我对他的了解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这本书让我仿佛穿越千年,亲眼目睹了苏东坡那跌宕起伏的一生。
他的才华,那简直就是“杠杠滴”!诗词、文章、书法、绘画,样样精通,简直就是个全能型的大才子。
也许有人会说,这有啥了不起的,古代的文人不都这样嘛。
嘿,您还别这么说,苏东坡的才华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他的诗词,那叫一个豪放洒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起来是不是感觉特别带劲?不过,苏东坡的一生可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多次被贬,遭遇各种挫折,可能换做别人早就崩溃了,但是苏东坡没有。
我就在想,这得有多大的心态才能扛得住啊?也许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吧。
他被贬到黄州,还能写出《赤壁赋》这样的千古名篇,这心态,我服!我觉得苏东坡最让人佩服的,还是他的乐观豁达。
不管生活给他多少难题,他都能笑着面对。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是何等的洒脱!想想我们自己,遇到一点小挫折就哭天抢地的,跟苏东坡一比,简直弱爆了。
读完这本书,我一直在想,苏东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他是天才?是智者?还是一个永远乐观的“小强”?可能都是,也可能都不是。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的一生,真的很精彩!我觉得自己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比如面对困难时的勇气,比如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
不过,这本书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林语堂先生在书中对苏东坡的赞美简直有点“过头”了,难道苏东坡就没有一点缺点吗?我觉得可能还是有的,只是林语堂先生太喜欢苏东坡了,把他“美化”了一些。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苏东坡的魅力已经足够让我们为之倾倒了。
总之,读完《苏东坡传》,我对苏东坡的敬佩之情那是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啊!这一路读下来,真好!篇二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我这小心肝儿可是被震撼得不要不要的!苏东坡,这位大神级的人物,以前我只知道他诗词写得牛掰,可看了这本书,我才发现,他简直就是个“超级赛亚人”!才华横溢不说,性格还特别招人稀罕。
2023年《苏东坡传》读后感(15篇)

2023年《苏东坡传》读后感(15篇)《苏东坡传》读后感1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把《苏东坡传》读完了,原谅我的才疏学浅,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也才是这几年的事情,所以也不敢夸夸其谈,只是在不断的提升自己,是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公司的读书会上,会议的章程中有一项是每人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公司的一位领导为我们推荐的就是林语堂所写的《苏东坡传》,通过他的推荐,让我了解了苏轼不是我之前认为的那个苏轼——只是一个诗人,小时候对诗人这个概念很模糊,认为诗人就是喝喝酒、写写诗,然后平时也没什么特别的事情,我完全忽视了当时的科举,他们也是为政一方的政治人物。
第二次接触到《苏东坡传》是在看余秋雨写的《山居笔记》——苏东坡的突围,字里行间秋雨先生对东坡先生很是佩服,佩服他冲出重重围挡后坦然自若、淡泊静定。
读完全书,林语堂先生对东坡先生的概述很到位也很简练,我自己也想不到能用什么更简单的文字来提升。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寥寥数百字就把苏东坡的一生所为全部囊括,他最后才是诗人,在诗人的身份之上东坡先生更是一个有所作为、百姓信赖的从政者,是苏子由的好哥哥,是朋友能够推心置腹的知音。
林语堂对苏东坡的喜爱溢于言表,全书读下来每个字都透漏着这种喜爱,他喜欢苏东坡的生活态度。
苏东坡坎坷一生,各处为人民奔走,一个正正把人民疾苦放在心上的人,无论多大的挫折,都改变不了他豁达、达观、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
苏东坡近乎高中状元,没考中的原因只是欧阳修误以为东坡的__是自己的门生,为了避嫌,将其评为第二,不过这根本不足以遮盖东坡在文学上锋芒,欧阳修评价他的__“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要知道欧阳修在当时还是文学权威,门生遍地,同时欧阳修推荐苏氏兄弟二人参加制策,宋仁宗看了两兄弟的策论__直呼“今天我已经给我的后代选了两个宰相”,足以能证明东坡在文学方面的造诣。
苏东坡传读后感(25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25篇)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苏东坡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苏东坡传读后感第1篇: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
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所以,一个人的人格能够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此刻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
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能够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
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
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一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
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
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此刻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苏东坡传读后感第2篇:作者说:我认为我完全明白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
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我读《苏东坡传》,是因为我想了解苏东坡。
我想了解他,也是因为我喜欢他。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苏东坡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随后的人生却是在宦海漩涡中坎坎坷起伏。
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黄州,后又放置xx、xx、xx大半个中国的穷山恶水,都有他的足迹。
他身处逆境,受人排斥,受政治上勾心斗角所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历经的种种委屈、落寞、孤独、清贫、艰险但他总是能坚持一份天真淳朴的童心,应对忧患一笑置之,不为利益而动摇,也不为俗见而改变自我的信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苏东坡传》有感
我读苏东坡传是满怀着敬意的,中国古代杰出的人物虽然不少,但是我最欣赏,最敬佩的人还是苏东坡。
也许是因为东坡的精神一直在影响着我吧,在历史的洪流中,他始终保持着自我,处于逆境却很达观,贫困交加却很自得。
在宋朝历史中,他没有范仲淹那样刚风毕露,(范仲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他身为谏官,常常犯颜进谏,因此三次被贬出京师,但他依然如故)也没有晏殊那样圆滑世故,他就是他,一直走着自己的路。
在林语堂老先生眼中的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位月夜徘徊者,更是一个诗人,……”苏东坡的人格复杂多面。
在大都数人的的眼里,苏东坡就是一个诗人。
当然,这没错,因为苏东坡那旷古罕今的文采是他身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他一生命运跌宕起伏,最易遭人陷害,也与他的文采有莫大的关系。
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但是苏东坡在政治上的成就也是值得肯定的,苏东坡在他的政论文字里,时常申论“慎思”与“公正”二义为贤臣之所必备。
但是慎思与公正实为党人之所憎恶。
一天,一顿丰盛的晚餐之后,苏东坡在屋里欣然扪腹而行。
他问家中女人他那便便大腹之中何所有?一个女人说是“一肚子墨水”;一个女人说:“你是一肚子漂亮诗文。
”苏东坡都摇头说“不是。
”最后,聪明的侍妾朝云说:“你是一肚子不合时宜。
”东坡大呼曰:“对!”遂大笑。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
纵观苏东坡的政治生涯,可谓三起二落。
考中进士那年,在入榜的388人中名列第二,而且是因为主考官欧阳修的误会(以为这么精彩的答卷出自他的朋友曾巩)和避嫌,否则当列榜首。
苏轼在担任凤翔推官三年后依例解职,英宗本欲破格拔擢为翰林,为宰相韩琦所阻,韩琦倒不是不喜欢苏轼,只是认为年轻人应该多一些历练。
而英宗更是早就把苏轼视为未来宰相的人选。
后来苏轼受了四个月的牢狱之灾,史称“乌台诗案”。
表面上是文字狱,弹劾他的官员在他的文章诗词中找出大逆不道的语句,加以指控。
更深层的原因是苏轼加入了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反对王安石的新政。
而苏轼作为文坛新星,其影响力日增,因此要加以镇压。
苏东坡在地方任职时,是百姓的朋友,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积极致力于当地建设。
提出公共卫生方案,设立杭州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清洁城中居民供水,还整顿西湖,这些切合实际、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举措立即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一般官吏注重税收、当地治安等关乎政绩的方面,苏轼在整顿市容、注重公共卫生方面开了很好的先例。
苏轼交友圈极其广泛,从士大夫至布衣百姓,由佛及道,晚年尤与僧人过往甚密,贬谪途中时常蒙僧人照料。
他接触人生百态,朋友有皇帝、有诗人、有大臣、有隐士、药师,酒店老板和不识字的农妇。
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上可
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但是苏东坡却错交了一个朋友,章淳。
早年由于章淳性格豪放,乐观,东坡与之为友,但苏东坡却也因为这个朋友在后半生受尽了折磨。
王安石罢相之后,新法失败,元祐党人暂居高位,但后来太皇太后去世,哲宗亲征,他受够了元祐党人对他的忽视,于是启用了元祐党的政敌章淳位相,章淳是个小人得志便张狂,四处迫害元祐党人,据说章淳还要把司马光从坟墓中拉出来鞭尸,以泄当年排挤之恨。
东坡是元祐党中最具影响力的,所以章淳绝对不会放过他,一贬再贬。
有一次,东坡在谪居地刚建了一座房子,在树下纳凉,就写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喜悦。
诗传到京师。
章淳说:“子瞻看来还是很安逸呀”于是,很快苏东坡又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最后子瞻、子由分别被贬到嶦州和雷州,那是现在海南岛的地方。
现在海南岛挺好,但是在当时海南可是一个人去之后九死一生的地方,条件很是恶劣。
并且那里有很多土人,经常与汉人发生冲突。
但这一切都不能摧毁苏东坡这个天生的乐天派。
他在那里建起了学堂,教化了一方百姓。
公元1101年,苏东坡获赦,朝野一致认为苏东坡会在受重用,可是苏东坡却赫然辞世了。
苏东坡的人生虽然也走到了终点,可是他的“浩然之气”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回响。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带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这种浩然之气才是万古不朽的。
我们大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要学苏东坡的浩然正气。
你可以没有苏东坡的才气,但是一定要学着有有苏东坡的那股正气。
不管你日后是什么样子,浩然正气如果没有,那你就是一具行尸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