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作文3篇
读《苏东坡传》有感800字范文(精选24篇)

读《苏东坡传》有感读《苏东坡传》有感800字范文(精选24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苏东坡传》有感8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苏东坡传》有感篇1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
但这不能阻碍他。
王安石得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
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因此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
但他说:“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
”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行迫害。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
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海南岛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
苏东坡管理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
他处处为百姓着想。
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
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
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
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
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
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
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落得一世骂名。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
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5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5篇《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半,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
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下面是收集推荐的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参考。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一)今年国庆七天长假,奉老师之命借来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本是是想草草读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华。
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
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
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
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
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
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八百字(精选6篇)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八百字(精选6篇)苏东坡传读书心得八百字篇1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一样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向卷在政治漩涡之中,可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
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我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
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完美事物的追求。
所以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此刻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
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
可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向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爱他的缘故。
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欢乐上。
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此刻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风波途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你怎能不意会--风雨过后不必须有完美的天空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样见彩虹是一种境界。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5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5篇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
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5篇,希望大家喜欢!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篇1读着这本语言清秀的书,文字进入脑海,带进心门的却是苏东坡向我翩翩走来。
不错,正如作者所说:“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心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正如作者笔下的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我欣赏这样的他,乐观豁达,而在他的诗词中也不难看出这一点。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诗中没有把流水比拟成时光一去不复返,而是让我们体会到不抱怨,不哀愁;相信珍惜眼前便是永恒的的价值观。
我也景仰那个志存高远的你,让我不觉你是不争不抢文弱的诗人,而是让我在你身上学到了一种精神。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样的豪言,激励着我,是我有了更高远的目标。
这话恰如,“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志向与承诺,这样的精神激励着我奋发图强……而令我更对你有更深一层认识的是你的柔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是你对爱情的执着与坚贞吧!你有着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身份,同时带给我不同的感觉。
而我最喜欢的是你的爱国热情与面对逆境更加自强的意志!而这些特质恰从你的诗词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你那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为何让我感到一丝忧愁,你是想到了周瑜的伟业了吗,还是担心当时的国家?你那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与“会挽雕弓如满玉,西北望,射天狼。
”让我察觉你的爱国热情与想要报国的衷心。
你的善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通用30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通用30篇)《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通用30篇)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通用3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篇1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颗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这与雪莱、拜伦相似。
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
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
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
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
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弟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
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
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
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是积极向上的。
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娼妓题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800字(通用10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800字(通用10篇)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800字(通用10篇)苏东坡传读后感1观苏轼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轼是幽默的。
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
”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
”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轼是热爱生活的。
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
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
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轼是感情丰富的。
他的《江城子》一词,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
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轼是刚直的。
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
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
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苏轼也是幸福的。
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
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
读苏东坡传心得体会800字5篇

读苏东坡传心得体会800字5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历来也被文学界推崇为人物传记写作的典范性作品,激情澎湃,文字优雅,对传主的刻画精致入微,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下面是关于读苏东坡传心得体会800字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读苏东坡传心得体会800字(1)苏东坡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作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人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上的秘书。
可以说,苏东坡的一生丰富多彩。
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
他的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
苏轼在四十岁以后半生漂泊不定,从显贵一直贬至卑微小吏,尝尽世间疾苦。
贬谪途中的苏轼也自嘲:有的不是学问,而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苏轼的“言”是出名的。
曾经上神宗皇帝“万言书”,讥评时事,论辩是非,希望神宗改变变法的心意,不久就遭贬职。
此时的苏东坡依然胸怀大志,大不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一时兴起,作诗几首,却被好事者诬陷,强加对君主大不敬的罪名,酿成一时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身陷窘境,自己却不是很在意,四处游玩,四处写作,四处交友。
以洒脱看待困境,以微笑面对人生。
人生充满了失败与挫折,你的态度决定你的人生。
你积极对待,生活则充实、精彩、光明一片;如果你消极对待,生活则空洞、无趣、一片黑暗。
霍金在剑桥大学读研究生时,被诊断患了“卢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瘫痪了。
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动,只能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大桌子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霍金正是在这种一般人难以置信的艰难中,以微笑面对人生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
读苏东坡传有感800字5篇

读苏东坡传有感800字5篇苏东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医生是丰富多彩的,他聪慧过人,心神更是天真无邪.它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才,阅读苏东坡的一声,往往会被他的浩然所吸引.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苏东坡传读后感1《苏东坡传》里提到过曾有一天饭后,苏东坡捧腹踱步,问道:〝我肚子里是些什么?〞侍者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识见.而他的侍妾朝云却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不合时宜〞就是苏东坡独有个性.苏东坡一生几乎从没做过大官,这绝不是他的才华不够,而是灵感来的总是不合时宜.在宋朝那个做任何事都需要小心翼翼的时代,像苏东坡那样,显然是不明智的.他也不是不明白,只是生性豪爽的他怎么能忍住自己的心里话呢?明明有能力却不被重用反而被一贬再贬,纵然是苏东坡也会对这个社会无奈吧?太多人的眼里容不下他啊!即使是他随手送给朋友的诗词也会遭到别人的舆论.〝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隋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苏东坡这样说过.〝新进〞一词,在王安石口中是指突然升迁的无能后辈.在朝为官的却误认为是苏东坡不信任他们,认为他们必会在朝廷造反.(虽然是事实,但被人一语道破也没面子.)于是,众怒难犯,就是皇帝也不能放着那么多人的抗议.苏东坡的〝不合时宜〞终究还是害了他,自己被官兵追捕,朋友们被牵连.对那些酒肉朋友,他表示后悔,但对他的知心朋友,他却表示绝不后悔.对社会现状作出正确评论的苏东坡,有什么理由要后悔?好在后来有两首送给子由的诗传到了了皇上手上,他见子瞻措辞悲惨,这才使苏东坡的案子虽有御史强大的压力,但是最后却判得很轻.这也许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苏东坡的〝不合时宜〞帮了他.苏东坡总是受到历代皇后的庇护.元佑年间,朝廷在短时间内使苏东坡升至第三级翰林.不过苏东坡似乎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大官——元柏四年三月十一日,在苏东坡恳请之下,朝廷终于降了他的职位,让他出任杭州太守.苏东坡的不合时宜大概是他唯一的缺点了吧.在元佑八年的秋天,苏东坡的两个守护神相继离世,自那以后苏东坡的倒霉日子又开始了.直到他六十四岁去世的时候,一切才全部结束.终了.世上再没有第二个像苏东坡这样不合时宜的伟人了.再没有了……苏东坡传读后感2平凡的人对于〝光芒夜半惊鬼神〞的天才总是有种不可名状的畏惧,如徐渭.如梵高.但对于性情平易近人,骨子里流淌着温和谦恭血液的天才,则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和亲切感,比如苏东坡.苏东坡是朴实的中国百姓脑海里一切美好形象的真切合体.他实实在在就那么人人眼.他轻轻松松就能够暖人心.他满足了我们对中国文人的所有幻想.顶着一副粗犷老农的外表,不是不英俊,而是让人看得太舒服.一脉浩然之气用尽,不只为自己,还将那福音传给大江南北的百姓.一声〝如蝇在食,吐之方快〞,可见他清狂而非轻狂.一叹〝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可知他用情之真思念之深.喜爱苏东坡,是因为他在那苍茫天地之间如同一株小草——在奋力钻出黑暗的夹缝之后.在见到惨淡天光的那一刻,以不比常人的坚定之心相信光明,从此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郁郁葱葱,屹立不倒.沧桑笔直的树干是他的独善其身,伸展而开的绿冠是他的兼济天下.几十年人生跌宕,风风雨雨使得他从肉体到心灵,都变成一个不能被轻易伤害击败的人.中国文人敏感脆弱的灵魂,在他这里去掉了多愁与伤怀.抑郁和不安,只留下一种叫〝看得开〞的心情,叫〝想得明白〞的心境,和〝同情弱者〞的心怀.走近苏东坡,从他那一句〝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开始.这种生活不同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净,也没有刘禹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么〝高水平〞.苏东坡是和谁都玩得来.他可与三教九流为伍,并且从不失那颗赤子之心.这不仅是一种本领.一种生活,更是一种活法!在他眼里,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他心底,一涓宽容之泉早就将政敌带给他的不愉快全部带走.因为知爱,因为懂爱,更因为有爱,他成为古今士大夫中最有人情味的一个.这种活法是他受人欢迎的原因,是他心灵幸福的秘诀,也是他留给这略显苍白的人间巨大的精神财富.感悟苏东坡,从他那一句〝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开始.一个人能对浩然之气有如此深切之感,想必该精神必定贯穿他人生始末.苏东坡正是如此.从朝廷上的当仁不让,到贬谪为地方官的身体力行.他的奏章.他的功绩无一不透露着那不谋私利,一心为民的感情.身在名利场中,诸多不由己.却因为有那股浩然之气,他把决心下得更彻底,他把脊梁挺得更硬.他像一股旋即有力的清风,吹散了所到之处的污浊之气.想起苏东坡,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一个大腹微便便,体态微宽的形象,让人安心让人贴心.他身上没有〝文人相轻〞的酸味,他身上只有温温暖暖的阳光的味道.时常忍不住在心底唤一句〝老东坡〞,因为羡慕,因为喜爱,更因为感叹.羡慕他的才华横溢,外加那一副好心肠好脾气.喜爱他儒者的翩翩风度,那是一个翰林大人美好的形象.也更感叹那一颗赤子之心.一身浩然正气.一片坦然心境.时光早已涤荡了苏东坡心中那因贬谪.因颠簸.因月光.因夜风而生发出的一切忧忧愁愁不达不快,只留下一个摆脱了官场的羁绊.人事的纠纷的大文学家的形象,由宣纸上的墨迹.石碑上的刻纹穿越千古传递到我们面前.翻开旧书,在那无数豪情四射的诗词笔墨之间,我只看见我那温温暖暖的老东坡,带着他的大黑狗,拄着一根竹杖,悠悠然然地行走在世间.苏东坡传读后感3最近读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这本被誉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的力作,感触良多,收获颇丰.书中还能不经意就见到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苏洵等历史大家的影子,仿佛坐着时光机穿过时光隧道,跟着作者穿越到了那个久远的时代.〝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透过这句诗,我看到了一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在风雨人生中不屈不挠.坚毅前行的身影,这是我感受到的苏东坡人格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极度的戏剧色彩,是苦与乐并存的一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再不过如此了.他才气横溢,一生为官,但不断陷入政治漩涡和党派斗争,几度升迁.贬谪,从政40年,地方做官33年,朝廷7年;执政28年,被贬谪_年.最高官职与宰相职位仅一步之遥,期间也因〝乌台诗案〞险些丧命,一再流放至海角天涯琼崖岛,最终病死在返回中原的途中.但他一身正气,为官清廉,执政以〝民为邦本〞,处处念及老百姓的苦忧,为老百姓造福谋福利,致力于兴修水利.种茶.治病.扶贫济困等,深受地方老百姓的爱戴与拥护.〝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东坡年轻时就展现了一种豁达的哲学思想.尽管在遭受迫害时,他也生出〝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感.但他与生俱来的浩然正气,坚毅.进取.慈悲的人格精神,使他何时何地,都能苦中作乐.他酷爱陶渊明,甚至认为自己的前生就是陶潜,在他流放为农夫的期间,也创作了不少经久流传的田园诗,更是簇就了他文学上的登峰造极.〝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尽显洒脱.超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此人重情重义,对兄弟.伴侣.朋友皆如此.苏轼.苏辙兄弟俩性格相异,但两人感情非比寻常,在患难一生中一直互相扶持.在苏轼的诗篇中,不少以子由为题,甚至往往为了子由,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如〝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读来令人不禁动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他在密州期间想念不能见面的子由而写下的.苏轼情感淳朴.真挚,为悼念亡妻王弗,他写下了〝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尽的哀思跃然纸上.除却妻兄外,苏轼一生中也是广交友,在他流放的过程中,处处有友人不顾朝廷施压给予他和家人生活上的照顾.有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均是苏轼与友人共同游玩时而写下的,与友人对话佳句连连,〝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充分展现了他豁达的哲学人生观.而我十分喜爱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也是苏轼与友人张怀明夜游承天寺留下的小记,人生有三两知己足矣.苏东坡这一生,伴随着其在诗词.书画.哲学等方面的登峰造极,他的很多执政理念与行文风格在现代看来也是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时代性.那么,东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林语堂先生作了这样的概括:〝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诗人……〞.嗯,这些还不够,在我看来,苏东坡身上还有着一股道德的力量,有着人性的力量,有着迷人的魔力,有着一股强大的浩然正气,能催人奋进,乐观前行.〝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这就是他.他所具备的这些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使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光辉璀璨,让世人一直无比钦佩,怀念.即便东坡已离去多年,但读这本书,会让你感受到快乐与力量.苏东坡传读后感4上次挑灯夜读,还是上大学那会干的事.那时宿舍晚上_点断电,为了应付第二天的考试,熄灯后只得跑到楼道借着路灯临阵磨枪,天冷时还得背床厚厚的被子.时过经年,最近竟又为了一本《苏东坡传》心甘情愿地熬到深夜.平素读书机会甚少,更难得一本书读两次,唯独这本《苏东坡传》在几年前读过之后让我念念不忘,特意买来再次拜读.这本书何以如此吸引我?不外乎两个人的原因--主人公苏东坡和作者林语堂.苏东坡之天纵才情已不必多说,书中妙手着文章的例子比比皆是.苏诗不少见,但书中引用的诗文都结合了诗人的生活情景,每一句都是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借诗人之口自然吟咏而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读来更觉鲜活可感.东坡先生生性豁达,喜好交游,常人也有机会和他举杯共饮,寻幽探胜,当他在月夜孤舟上发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慨叹时,孰能不神往?这是和东坡先生同时代人的幸运,但他们也是不幸的,苏东坡所在的时代正是宋朝由盛转衰的几十年,对黎民百姓来说这就意味着动荡和灾难.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苏东坡个人而言,急剧变革的时代和积极入世的他相互成就,但其坎坷的命运从一开始也就已经注定.数十年宦海浮沉,陷于流俗与通变之争,苏东坡历经颠沛流离,妻离子散,一度穷困到无炊米度日.作为元佑党人的精神领袖,他为民请命,忠言直谏,抗争不息,却未曾有丝毫妥协与退却.自始至终,苏东坡都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与入世的钢丝上行走得游刃有余.他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对亲人.爱人.友人的厚重感情浩浩汤汤,充盈在胸,随意喷涌即是锦绣文章,一曲〝十年生死两茫茫〞更成千古绝唱.面对多面的.立体的苏东坡,细数其功无疑是徒劳的,往往挂一而漏万--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天才可以感知却无法琢磨.读苏传,其实是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和心灵的伟人生活,即便诗人已作古,但他留给我们的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却如江风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回到题目,不得不提另外一个才子--林语堂.老实说,这本书和现下主流文学风格相去甚远,缺乏足以引爆眼球的元素,但它的吸引力恰恰来自于它的纯粹.诚如作者所言,他写这本书只是〝以此为乐〞,当然也是源于他对苏东坡的喜爱.在这样一种创作动机下,写出的作品自然格外隽永耐读.作者不是隔岸观火,读者就容易置身其中,着了迷的人好像和这本书订立了某种盟约,只要一翻开书就身不由己地紧随内容的铺陈或喜或悲,及至读到苏东坡去世一节,终于忍不住掩卷长叹.叹息未已,忍不住又翻开继续往下读,再翻页,书行此处戛然而止--读者肯定会嫌不过瘾--书也许可以续写,但人生没有续集,世上断不会再有第二个苏东坡式的人物了.不过,又何必拘泥于此呢?〝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诗人在千年前就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答案.昨天一时兴起和友人夜访月湖,兴尽归来已是丑时.随心而至,寄情山水,自谓有东坡遗风而窃喜.及至翌日,信笔而书,千字乃止,是以为感.苏东坡传读后感5起初拿到这本薄薄300多页的《苏东坡传》,粗略的翻翻,并没有发现他有多么多么的吸引人.认认真真地开始看起来,也被林语堂那些看起来略微费力的文字加上并不能太多的情节弄得昏昏欲睡.于是这本书就一直〝束之高阁〞,直到老师说下周一律收齐.为了届时的作业,硬着头皮开始飞速的看了起来.从一开始的一目十行到后来废寝忘食的细细去读,才发现吸引我的是苏东坡的那种大者所拥有的智慧,他那时间和空间都无法阻挡的人格魅力,加上林语堂那种平实的笔调,让这种魅力在字里行间浓烈的发散着.比起看书时候的万千思绪,真正到下笔却不知道怎样去描绘这样一个高大的人.林语堂的序里是这样写的〝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天下书〞这是苏轼用来自勉的诗句,有这样的诗句作铺垫,但在我们领教了苏轼的天才和博学后,还是免不了的惊讶,随即就是无法言喻的崇拜.官场上的苏轼仍是一个智者,但却不是一个胜者.在那个党羽之争那个膨胀的年代,两党之争,受益的是真理,受害的是他本人.他的性格中缺少的周旋和圆滑,多的是冲动和嫉恶如仇的正直,当然,为了这种正直,即使有皇帝的信任,也没有使他逃过一些牢狱之灾.对于这些所谓〝小人〞的挖空心思的陷害,在于他这样一个乐天派而言总是嗤之以鼻〝如蝇在食,吐之乃已〞,而然在他不知吃过多少苍蝇之后,依旧我行我素,这样的性格除了让他自己大呼〝我真是无可救药〞之外,也不免让人察觉他的可爱.苏轼是幸运的,有一个信任他的皇帝,明辨是非,处处帮助他的皇太后.这种幸运或许也是他晚年悲凉不幸命运的导火线.苏轼的晚年是寂寞的,〝夜凉吹笛干山月,路暗迷人白种花.棋罢不知人横世.……〞即使这样,或许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懂得知足常乐,他是满足的.而喜欢他的却为他暗暗不平,为官清廉,为百姓谋福谋利,到晚年,出一身本事外,烙得一贫如洗.这是他的不幸?还是上天的一种公平.他也许一生所做的只是秉承他的天性,而他一生所承受的是常人不可企及的悲喜.别人耗尽一生心血得到的而苏东坡,所有的成就似乎都是信手拈来.不费半点功夫.苏东坡在宋词上的成就,不言而喻.没有人否认过,大家都对他的用典之多佩服得五体投地,即使李清照说苏轼的词不成调,也没有律.可这些都不影响他的地位.苏东坡是一个天才,是一个上下五千年才出了一个的天才.引用别人对于苏轼的评价结束我想说的话. 〝每每读到有关东坡的文字,心是净的,也是静的.东坡给我的震撼,是人格上的,也是灵魂上的.如果真要探求他在我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一首诗正好作为写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做东坡这样的人,有凡人的不幸,更有圣人的高远.在浩瀚史卷中,有几个能像他那样拥有丰富的一生?为人处世有几个能像他那样旷达超然?领悟生命有几个能有他的心智和性灵?检索命运有几个能有他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他是一个伟人,留下了旷世奇才,体现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他也是一个凡人,任凭世俗尘埃掩盖;他是现时的石,后世的玉.〞读苏东坡传有感范文8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作文3篇
欢迎来到,下面是本人为大家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作文3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作文1
《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
写书人与被写人的名字都如雷贯耳,所以,这是一本含金量非常高的经典之作。
当时读它依然带着一些目的性和应急性为了讲好《大学语文》的一节专题,即《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苏东坡》。
后来了解到,这本书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
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古人之中,我最喜欢苏东坡,首先是喜欢他那些“明月几时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等等朗朗上口的诗文,再就是被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所打动,被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乐观态度所折服,读完这本书后,更觉得他“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也只有林语堂林大师的如椽之笔能把他夸尽、写真、写活。
林大师说:“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
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
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
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
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
他。
”
而我们知道,有时我们爱上一个人,或者将之视为偶像,是因为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这样的人是我们穷极一生也无法成为的,无论是先天的天赋,还是后天的风骨气韵,或者是大时代给与的波澜壮阔。
我们挣扎在自己的人生里,一不留神就变成了尘埃,那么渺小,那么为现实所迫,一切都是有理由的不得已,因此别人的闪光天赋和放任性情就成了我们在暗夜里羡慕嫉妒恨的标的之一。
对韩寒如此,对迈克尔杰克逊如此,对苏东坡更是如此。
苏东坡的智慧与才情,不但惊艳了同时代的人,还穿越了千载的悠悠岁月,温暖着我们,和我们同悲同喜。
这样活泼泼的生命,这样平易近人的古人,这样的心胸才华,这样跌宕起伏的命运和他在命运流转之间表达出的达观幽默,享受生命的态度,真的是古今中外再找不出第二个出来。
每当想到世间曾经有一个这样伟大而温暖的灵魂生活过,我就觉得非常感动。
苏东坡用他的文,他的行,他的人,让我看到了生命的一种境界。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作文2
《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着的传记。
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
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
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
”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
”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
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
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
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
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
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
《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
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
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
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
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
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
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作文3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
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
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
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
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
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
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
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
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
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
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
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
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苏东
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