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3篇
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8篇)

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8篇)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记得林语堂对苏轼的作品有一句评价:“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虽需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大异其趣指的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他备受喜欢的很大一个原因是诚恳,对待自己很诚恳,所以作品写得也很真实,尽管受了“乌台诗案”的影响,避讳一些,不过他还是很能直接面对自己,所以遒健朴茂。
读完这本书,对于苏东坡的人生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时间轴,感觉只是一堆耳熟能详的事件串在一起,看起来热闹,所组成的。
虽然陈词泛滥,也有几句话能够牵住我的心,在“瑜伽与炼丹”这一章的最后一句,说到:“蚂蚁爬上了一个磨盘,以为这块巨大的石头是稳如泰山的,哪知道又开始转动了。
”很巧妙的表述了命运对苏轼的嘲弄,好不容易归到红尘世俗作文/,快要修炼成仙,又被卷进命运的漩涡。
还是不得不称赞林老的智慧与才气。
苏轼的政治理想和文章都是相匹配的,澄明,深湛。
苏轼这个人不复杂,单枪匹马走在自己的独木桥上,有着远大报复也能安于世俗,正因如此,所以他的文章才会更加有意味,作者赋予它们的意义在于背景,更在于作者的内心,文人写东西说是给自己看,那是日记,可文章就是给外人看,要证明自己,自己的报复也好,还是清白。
所以就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有“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过,江海寄余生”的洒脱超凡,有“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
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
”的自持己见,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悲凉,有“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拣尽寒枝不可栖,寂寞沙洲冷。
”的清高卓绝......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篇2如果说有谁最与百姓为友,谁的诗最朴实,谁最生性爱开玩笑,谁是最仁慈的官员,那便是苏东坡了。
苏东坡亦名苏轼,一生可谓坎坷,青年时中进士,后又因王安石而谪居黄州,元祐年间因太后摄政,步步进升,是朝庭的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派掌政,一贬再贬直至海南儋州谪居,穷苦之至,太后再次摄政,用她独具慧眼发现了苏东坡的才华,在徽宗年间,调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第1卷写苏东坡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第2卷写他的壮年时期,第3卷写他的成熟阶段,第4卷写他被迫害后的流放生涯。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篇1】苏轼的文字里,一直最喜欢《定风波》和《临江仙》,无论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还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潇洒而飘渺。
和前后赤壁赋一样超然脱俗,只是凉意多于暖意。
后来才知道,这些诗文,包括那一小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都是苏轼在黄州所作。
黄州是一段艰苦岁月。
在这里他“自喜渐不为人识”,仿佛从了这两首词的境界。
但我读了两遍《苏东坡传》后,对这两句词有了另一层感慨。
以前只觉得潇洒自如、乐观畅达是他天性使然,读完他一生的坎坷沉浮,才明白他的豁达其实来自于修养和境界——如果只有天性早就被磨平了。
在苏东坡一生的漂泊中,有一个不时出现、偶尔相伴的神秘人物:神奇道士吴复古。
此人行踪不定、难以捉摸,但时常在关键时刻出现一下。
有时觉得,他仿佛是另一个版本的苏东坡,悠游自在,仙风道骨。
他的存在令人好奇,如果苏东坡生来是个隐士或者道士,是否能依然如此令人着迷的魅力。
吴复古提醒了我们,苏东坡一生其实从未真正忘却营营、超然世外。
我们知道他、记住他恰恰因为他入世、鲜活、甚至饱受打击的一面。
我不知道苏轼是否在他身上看到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自己,但我想他更有可能看到的是成为不了吴复古的自己。
以他的才华和影响力,他也许不能;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内心深处并不想。
超然出世,只是他的自我纾解。
吃吃喝喝与苍生同乐,大概才是他内心所向。
不得不承认,有些人生来便有过人的天赋,天赋即使命。
有使命的人必然有使命感,苏东坡是这样一个有使命感的人。
尽管他看上去没有苦大仇深忧国忧民的气质。
如今我们对吴复古所知甚少,但记住了苏东坡的快乐和可爱。
对兄弟,他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般美好的愿望,悼友人时先想到“失笑喷饭满案”的故事,又“废卷而哭失声”。
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范文

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范文1其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土。
诗人,政治家,思想家。
宋代第一才子。
他的政坛生涯并不走运,不同于在文坛上的一帆风烦,他这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三次返回政治中心。
第一次因不同意改革派并得罪其,被贬黄州;第二次回归得益于保守派的到来,却又因不满其做风,自请离京;第三次在归京途中长别世人。
自此可以发现他不满于改革派与保守派也是因为平民百姓。
被贬黄州、自请离京他都是为了造福百姓,在基层生活让他看到百姓生活中的苦难,让他能深入了解,去想方设法改变其困局。
他造福了百姓,但他也“贪生怕死”,面对对手的陷害,他害怕了,他害怕死,也害怕以后无法造福百姓。
在《水调歌头》中他曾写过“但愿人长久”,很多人都以为他写的是希望亲情能够长长久久,但非也,他希望的是生命能再长一点。
苏轼是现实的,他清楚地知道只有长寿,亲情才能长久,他的才华才能展现。
苏轼是豪放派诗人,他的豪放中又带着一点细腻的情感,他与别的诗人词人又不同,他能描绘家庭小事,也能挥笔写下国家大事,似乎世间万物都能融入他的文中,汇聚在他的笔下。
苏轼与李白有着很大的差别,李白一生似乎只有喝酒玩乐写诗交朋友,一生好不洒脱,但苏轼虽也爱玩爱写诗,但他心系天下,一心想为百姓造福,能亲临抗洪前线,能指挥改造西湖让她名扬天下。
李白能吗?苏轼若一心写诗,他定能超跃李白、杜甫成为一个无人能比的大诗人,而事实是文坛因为他的词又迎来一座不可超过的高峰。
苏轼若一心步入政坛,他定能使朝廷改头换面,成为一代政坛奇人。
苏轼何许人也?我如是认为。
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范文2对于苏东坡,相信每个人都很熟悉。
从小到大的课本中,他的诗词经常出现。
苏东坡传600字读后感范文5篇

苏东坡传600字读后感范文5篇《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半,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
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苏东坡传》读后感1中国人对苏东坡的喜爱程度,林语堂概括的最为精准,“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苏东坡传》,是一个才子为另一个才子所作的传记。
可以说,苏东坡是林语堂的偶像,是林语堂的隔代知音,林语堂对苏东坡的喜爱、欣赏、仰慕,最终凝结成了这部传记名著。
《苏东坡传》以苏东坡成长轨迹为线索,分为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岁月四卷,考据严谨,事例翔实,语言生动幽默,仿若林语堂穿越了时空,隐身于苏东坡身侧,一一记录着他的言行起居、喜怒哀乐而成文。
同时,这部中国古代名人传记的写法有别于他,林语堂有心把自己的偶像推介出国门,作品以英文写就,目标受众是西方读者,后由台湾学者张振玉译为中文,堪属名著名译,读时别有一番趣味。
林语堂是了解苏东坡的,旅居海外之时,身边相伴的是有关苏东坡的以及苏东坡著的珍本古籍,一天天的精神交流,一次次的心灵对话,神交已久,经典传记顺理成章一气呵成。
苏东坡旷达、豪迈、洒脱,林语堂的笔调也是轻快的,即便是苏东坡跌至仕途低谷,传记的笔触也不曾灰暗。
苏东坡天赋才气。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
”此语为当时杂记记述,由此可见东坡才气地位。
苏东坡说,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称最快乐就是写作之时,“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
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
”林语堂也道,杰作之所以成为杰作,必然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自肺腑的“真纯”,还在于文学所给予读者的快乐上,能使读者快乐,的确是苏东坡作品的一个特点。
东坡创作时自得其乐,其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也带给我们太多的愉悦和欢乐。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通用5篇)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通用5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题记林语堂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
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我读《苏东坡传》,是因为我想了解苏东坡。
我想了解他,也是因为我喜欢他。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苏东坡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随后的人生却是在宦海漩涡中坎坎坷起伏。
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黄州,后又放置定州、惠州、儋州,大半个中国的穷山恶水,都有他的足迹。
他身处逆境,受人排斥,受政治上勾心斗角所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历经的种种委屈、落寞、孤独、清贫、艰险……但他总是能保持一份天真淳朴的童心,面对忧患一笑置之,不为利益而动摇,也不为俗见而改变自己的信念。
谪居黄州的苏东坡,落魄得让人心疼。
担着可有可无的闲职,领着微薄的俸禄只能举家食粥度日,还有恶疾缠身的痛楚……他并没有因此偏激和消沉,在他遨游赤壁之时,面对“江上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发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叹,面对起起伏伏的人生,他风轻云淡地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份洒脱和坦然让“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逐渐消失,代之出现的是光辉温暖和亲切宽容的成熟。
当他发现当地百姓有弃养女婴的恶习时,于是毅然拿出自己少得可怜的薪资,到处写信筹措资金,举办育婴堂,救活了无数婴童。
苏东坡在自己寒冷彻骨的人生低谷里,依然不曾忘却要去温暖别人。
在新旧当权派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却从不舍弃自己兼济天下的初心。
他是黎明百姓的挚友,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极有“民主精神”的斗士。
他与社会上各行各业人都有交往,帝王朝臣、诗人隐士、药师、酒馆主人、道士僧人、贫穷百姓、甚至不识字的农妇等。
《苏东坡传》读后感五篇

【导语】说起苏东坡,⼤家肯定都很熟悉了,因为学过很多篇他的作品。
《苏东坡传》则是对苏东坡的超⼈才能及政治⽣活、⽂学⽣活等作了⽣动的描述和评价。
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读后感频道!【篇⼀】《苏东坡传》读后感 从⼩就读苏东坡的诗,但愿⼈长久,千⾥共婵娟的忧愁,⼤江东去浪涛尽的⽓势⽆不流露出诗⼈的豪迈奔放。
可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少,直⾄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知道苏东坡原来是千古奇⼈。
苏东坡既是虔诚的哲⼈,⼜是仁厚的长者,他始终富有青春活⼒。
苏东坡的背后,⼏度升迁的⾟酸只有他⾃⼰品尝。
他⼀⽣为官,⼀⽣清廉,与⼤政治家王安⽯⽃智⽃法。
他热爱⽣活,在美⾷⽅⾯留下了东坡⾁东坡壶以传后世。
东坡情感丰富,对其亡妻寄以青丝,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诗中表达了⾃⼰的伤痛。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被捕受审,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词风。
他写诗讽刺群鸟未可辨雌雄,后⼜写犹诵卖青春对官场荣耀表⽰鄙夷。
他知⼰⽆数,兄弟情深,苏东坡⼜是幸福的。
苏东坡有⼀⾝浩然之⽓,王安⽯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书,包括他⾃⼰的政治哲学,也表现出他个⼈的⽓质与风格,机智学问与⼤⽆畏精神。
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杭州,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回归与清纯与空灵。
他习惯了淡泊,他明⽩了如何应对困难。
苏东坡具备⾄⼤⾄刚的浩然之⽓,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坦荡荡,使他任何环境中处之泰然,宠辱不惊。
苏东坡的⼀⽣坎坷,但也是豁达的⼀⽣。
⾝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保持乐观,像他的诗词⼀样千载有余情。
细读⼤江东去浪淘尽欲把西湖⽐西⼦,淡妆浓抹总相宜⼈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原来这些都是苏东坡乐观的态度和别样的⼈⽣哲理。
【篇⼆】《苏东坡传》读后感 我是怀着与两位天才对话的欣喜之情,来阅读《苏东坡传》的。
苏的才华,⾃不必浅学评价了,⾄于脚踏东西⽂化,⼼平宇宙⽂章的林语堂其名也早已贯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
给古⼈做的传记,我以前也读过⼏本,然⽽⼤都⼯于学术,读起来如同⾯对戴着瓶底厚眼镜的⽼学究,压抑之余,兴味寡然。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范文600字(精选7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范文600字(精选7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范文600字(精选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1许久以前就有听闻苏轼,但通过最近阅读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我才真正了解了文忠公的生平——如一阵清风拂过的人生。
苏东坡年少时与弟弟双双考入进士,文采被欧阳修赏识,并被收为弟子。
生活总是对人有所不公,它会看你走得太顺而给你许多挫折,所以苏轼的后半生格外凄惨,但也许是上天注定,这样的天才,注定毕生坎坷多桀。
当时在阅读时,探讨过苏东坡是否适合做官?我个人认为并没有绝对的适合,又或是不适合,一个人只要有才能,有实力就能够胜任一切职务。
苏东坡之所以一直受排挤并贬官,不是他不适合做官,是政治立场不同,他不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是反对的,他是一位爱民之人,无法眼睁睁地看着官僚剥削百姓,但在当时黑暗的时候环境中与权贵作斗争,注定是失败的,朝廷中都是些趋炎附势之人。
真正那些刚正不阿的人少之又少,一旦成为权贵之人的拦路虎,一定会遭受排挤。
这本就是场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的战争。
我真正佩服苏轼的是,他不断遭受贬官,流放,依然能平和接受一切;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依旧秉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身处社会的大染缸中,见过真正的黑暗,仍然能够初心依旧;面对反对、排挤、压迫从不怀疑、迷失自己,而是坚信自己的内心。
在我心中苏轼就似竹,是君子。
像竹那样挺拔、正直;中通外直、虚怀若谷;竹虽为节状,但却永不止步,不断生长。
苏轼也许就像天上的神仙化作一刻星辰划过空中,来到人间,过一段凡人的生活,体验人间的酸甜苦辣,只是充满烟火气的凡世间,终不适合他这样乐天派的仙人。
《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2他让语言和文笔中永远没有隔阂: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他让生命因为语言而夺目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他让宋氏笔调源远流长……——题记一提到苏东坡,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可亲、可敬的小老头,仿佛他就是自己身边的长辈一样,苏东坡的诗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达观,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还有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
苏东坡传中学生读后感600字5篇

苏东坡传中学生读后感600字5篇苏东坡传中学生读后感作文600字(1)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
但这不能阻碍他。
王安石得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
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因此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
但他说:“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
”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行迫害。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
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海南岛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
苏东坡guǎnlǐ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
他处处为百姓着想。
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
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
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
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
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
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
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落得一世骂名。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
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苏东坡传中学生读后感作文600字(2)读完《苏东坡传》,在看到结尾处的“万古不朽”时,心中觉得怅然若失,竟真的有些舍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现在才真正认识他,并努力透过书去了解他,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3篇XX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3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
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
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
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
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一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
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
”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
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不仅在诗文、书法、绘画上造诣很深,而且对医学、考古、水利等多方面都有独到见解。
他的大名,如雷贯耳,让我万分佩服,尤其是他那一首首优美的诗。
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还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等等等,皆令我赞不绝口。
这里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
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
”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连称是。
人们都称苏东坡乃三百年一见之天才。
虽然他离我们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却依然为人们所称颂。
我想这与他那心灵的喜悦和他那思想的快乐是分不开的,这才是他万古不朽的根源,也正是我们后人值得细细体味的。
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
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
他用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
人如其文,苏轼是一杯清茶,他将伴我一生。
苦涩中遮不住的淡香溢出翠玉般的碧壶,沁满心田,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也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哀思。
这种苦涩的思念被寄予给一杯清茶,被寄托给一轮明月。
淡的相思,浅浅的哀愁无需言语,沉郁便是所有。
苏轼是一江碧水,他将伴我一生。
掩饰不住内心的寂寥,倾诉不尽“高处不胜寒”的苍凉。
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
在鬓发几百之际,故人不在,源于内心的寂寥。
埋葬,便是所有。
苏轼在他用文字编织的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堆积的象牙塔中放纵。
“浮游天地间”“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结点,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首苏轼,我无语。
因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风流。
阅读苏轼,品位苏轼,我终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让我平淡;
苏轼如水,伴我一生让我宁静。
苏轼:我心中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