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圆的周长的熟练程度。

2、使学生能根据圆的周长的直径或半径,进一步理解圆的半径、直径和周长的关系,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熟练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述: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2、算圆的周长

d=3l厘米 d=8dm r=2m r=2.5m

问;你能根据怎样的方法算出这些圆的周长吗?

3、引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1、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25.12分米 ,这个花坛的直径是多少?

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对照公式看一看,已知哪个数要求什么数?

根据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你认为用什么方法解答比较好?为什么?

根据什么来列方程?

练习,说说方程是怎样列出来的?

2、用算术方法解答

怎样直接求出花坛的直径呢

25.12÷3.14

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1)用一根31.4分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如果围成一个圆,圆的直径是多少?

分组练习,说说是怎样想的?

如果已知圆的周长要求半径,应该应用哪个计算公式来解答?

2、练一练(2)一根铁丝正好折成一个正三角形,它的边长为31.4厘米,如果同样长的铁丝围成一个圆,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厘米?

四、小结

学习了什么内容?圆的直径、半径和周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应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解决哪些问题?

教学内容:本内容是六年级上册第11—15页圆的周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阅读圆周率发展的历史。

2、本节课内容的地位:圆的周长是在学生认识圆、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对圆的周长作进一步研究。学生掌握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就为学习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圆柱和圆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3、教材编写特点:

(1)开展测量活动,探索圆周率的意义及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材引导学生开展测量实验活动,通过实际测量与计算,研究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从而引出圆周率并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2)经历探索圆周长计算公式的过程,初步渗透“以直代曲”的极限思想。

在数学阅读“圆周率的历史”中,教材介绍了运用正多边形逼近圆、计算圆周率的方法,使学生体会“以直代曲”的极限思想。

4、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转化、归纳、函数和极限的思想。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在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圆,会求正方形和长方形等直线段图形的周长,对图形周长已经很清楚了。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由于圆的普遍存在和广泛应用,以及部分学生经过自己的课外学习,已经知道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但对于这个公式的形成过程缺乏了解,只是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主要原因是对圆周率的意义并不理解。因此本节课针对这一点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通过引导经历探索圆周长计算公式的过程,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对圆周率的意义和“以直代曲”的极限思想的理解。

4、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但对已学过的图形知识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结果和数据上,对研究过程的深入探索不够,总结反思的不够。因此本节课重在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来深入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并体会“以直代曲”的极限思想。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圆的周长,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2、过程方法: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圆周长与直径的函数关系,渗透“以直代曲”的极限思想,培养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及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并通过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的研究事迹,增强民族自豪感,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体会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函数关系,推导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感悟“以直代曲”的数学极限思想。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直尺、细绳、测量结果记录表、计算器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创设生活情景。

大家一起看,这是一个很漂亮的居民小区。

(播放一段录制的影片,展示居民小区的幽雅和汽车轧过井盖时的巨大噪音,使学生体会到,当汽车通过井盖的时候,发出了较大的声响,影响了小区内居民的休息。)

师:想想看,要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发出这种声响,多扰民啊!那你们有解决的办法吗?

(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小区里的王大爷是个有心人,他也想出了一个办法,咱们来看看王大爷是怎么做的?

(播放影片:用自行车的内胎(橡胶带)围绕井盖一圈,车轧过去的时候,避免了井盖与井边的碰撞,便不会发出声响了。)

2、导入课题。

(1)问:围成圆形井盖一周的橡胶带的长度就是井盖的什么呢?

(井盖的周长)

那么需要多长的橡胶带呢?

(就是要求出圆形井盖的周长)

(2)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

(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给井盖套一圈橡胶带的生活细节,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研究的课题,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感悟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渗透。

(二)操作实验、探究新知。

1、认识圆的周长。

(1)请你们从学具袋里面,每人拿出一个圆形纸片。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

(学生动手操作)

(2)谁愿意到前面摸一摸老师手中圆形纸片的周长。

(一名学生上前演示)

(3)他摸的好吗?你有什么想法?

(要在圆上做好记号,从起点绕圆的一周再回到起点,才是圆的周长)

(4)摸圆形的周长,你们发现了什么?

(围成圆一周的线是一条光滑封闭的曲线)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触摸圆形纸片的周长,使学生建立充分的亲身体验;接着通过对圆周长概念的个性化描述,引导学生尝试具体表象向抽象提炼之间的转轨。尽管学生在这里的表达会显得稚嫩肤浅,但正是这些自然生成的富有个性的思想,恰恰能彰显出学生主体意识的流露。有效的触摸体验,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充分而有效。

2、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1)发出疑问:

那你们能测量出手中圆形纸片的周长吗?动手试一试,看看谁想出的办法多?

(2)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展示反馈:(基本情况)

“滚动法”——把圆形纸片沿直尺滚动一周,它前进的距离就是这个圆形的周长。

“缠绕法”——用细绳缠绕圆形纸片一周并打开,细绳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对称法”——先在圆上画一条直径,测量出圆周长的一半,再乘2。

……

(4)问:在测量过程中,你遇到什么困难了吗?你是怎么解决的?要使测量结果尽可能精确,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