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4.4 探索活动 (二)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4.4 探索活动(二)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4.4 探索活动(二)三角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实践性探究活动课。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周长、三角形的特性以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知和操作能力较强。
然而,对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公式死记硬背的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原理,而不仅仅是记忆公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推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原理,能灵活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自主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合作交流法: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共同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实践操作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测量和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加深对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形的模型、剪刀、直尺、铅笔、圆规、量角器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两个三角形模型,剪刀、直尺、铅笔、圆规、量角器等。
3.教学课件:教师准备相应的教学课件,用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角形的面积》(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三角形的面积》年级:五年级科目:数学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 能够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和应用。
2. 解决与三角形面积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2.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
2. 练习题或作业纸,用于学生的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如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
2. 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那么你们知道三角形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吗?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新课讲解1. 讲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a. 课件或黑板展示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b. 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发现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c. 讲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 = 底× 高÷ 2。
2. 举例说明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并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三、课堂练习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解,总结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和步骤。
2. 强调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1.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4.4 探索活动 (二)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4.4 探索活动(二)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4.4 探索活动(二)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特性以及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方面,还需要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在合作交流方面还需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原理,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2.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操作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地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剪刀、彩纸、直尺、圆规等。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份三角形纸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特性以及分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吗?”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解释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原理。
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彩纸剪出三角形,并尝试计算其面积。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解答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三角形的面积∣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三角形的面积∣北师大版《三角形的面积》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课件、学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生:上节课是把平行四边形转换成了长方形,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师:三角形能转换成了什么图形呢?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课件出示答案。
生:可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的和,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就可以。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三角形的面积=底×高÷三角形的底用a表示,三角形的高用h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S表示。
S=ah÷2师:三角形还能转换成了什么图形呢?生:还可以用出入相补原理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
长方形的长等于三角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三角形的高。
但长方形的面积是两个原来三角形面积的和,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2就可以。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三角形的底用a表示,三角形的高用h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S表示。
S=ah÷2师:如何求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呢?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
生:28×25÷2=350(c㎡)答: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350c㎡。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4《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4《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4.4《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数学中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材中,已给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理解并记忆这个公式,并能运用它来计算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面积。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的面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他们可能还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记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该公式计算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过程,培养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难点:理解并记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和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操作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课件,包括导入、讲解、练习等环节。
2.学具:准备一些三角形模型,用于学生的观察和操作。
3.练习题:准备一些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面积计算题目,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你们见过这些三角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然后,提出问题: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底和高来计算,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应该如何计算呢?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讲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优秀教案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学生在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它又是学生以后学习梯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
学生只有领会了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能力。
本节课再次利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引领学生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因此,转化方法的习得和转化思想的应用仍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教材的编排是为学生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让他们尝试拼成已学会面积计算的图形进行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想象、验证,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积累数学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课堂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美,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正确应用公式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上周我们班得到了流动红旗,学校要制作流动红旗,各班做这样一面流动红旗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布?转化为数学问题就是求什么?(流动红旗的面积,也就是求三角形的面积。
)2.知道了它的标准尺寸,怎么求出它的面积。
学生猜测一下(28×25 14×25)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探索交流归纳新知1.猜测师:同学们你想用什么方法来求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学生独立思考汇报。
①数方格(说一说数方格的方法,把三角形描在长是一厘米的方格纸上,数出有多少个方格,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汇报完后动手数一数。
事先准备三角形)②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求面积。
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第四单元《三角形面积》(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与思考《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随着《标准(2022年版)》对学段的调整,图形与几何领域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小学阶段整合为贯穿三个学段的“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大主题。
一二年级学生通过对现实世界的直观了解,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的表面特征,在体验与经历中形成空间观念、量感和推理意识;三年级开始逐渐抽象出周长、面积等概念,并探究常见的直边图形的面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深化联系,增强并发展量感;六年级开始研究曲边图形“圆”的面积。
不仅如此,高学段还将学习一些简单的多面体、旋转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对几何空间的认识从二维拓展到了三维。
一单元分析《三角形面积》隶属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1、会用格子图等不同方法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2、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和高;3、探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4、能够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本课内容编排的最大特点是突出实践性、研究性,加强了动手操作。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研究,使学生逐渐明白所学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达到将三角形转化为已学图形面积的计算,从而找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材将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推理意识、推理能力等渗透在操作实践与探索研究中,突出体现了2022版新课标对于图形与几何部分所承载的培养目标。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会计算长、正方形的面积。
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探究手段以及方法意识。
基于此,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学前调研。
通过调研发现:本单元学生最想研究的是三角形的面积(46.9%)。
理由主要集中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可见,学生不借助平行四边形,也具备研究三角形面积经验的。
新的思考与教学目标基于以上调研和教材分析,我们的思路是:依然从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出发,但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三角形入手,借助已经掌握的探究平面图形面积的经验,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推理意识、推理能力,继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角形的面积》

教案:《三角形的面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学生用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等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实物,如三角尺、三角旗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有三条边和三个角。
-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三角形的面积是怎么计算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
2. 探究新知-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和它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吗?-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三角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
3. 动手操作- 让学生拿出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等工具,自己动手画一个三角形,并测量它的底和高。
- 引导学生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出自己画的三角形的面积。
4. 小组讨论-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5. 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 = 底× 高÷ 2。
- 强调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中的底和高必须垂直。
6. 巩固练习-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三角形的图形,让学生计算它们的面积。
-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计算过程。
7. 课堂小结-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今天学习的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计算方法。
- 强调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中的底和高必须垂直。
8. 课后作业- 让学生回家后,用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等工具画一个三角形,并测量它的底和高,计算出它的面积。
-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计算过程。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